陆羽的身世、南迁及《茶经》初稿
摘自《茶在中国:一部宗教与文化史》
98-105
陆羽生平的史料来源
要勾勒出陆羽的生平并非易事,尽管找们掌握着包括他自己的著述在内的多种史料来源,但是围绕一些最基本的事实仍然存在着许多混乱与矛盾,即便其自传也常常含混不清。761年,年仅29岁的陆羽撰写了《陆文学自传》,后来它被选入宋初重要的诗文总集《文苑英华》中。此外,齐己《过陆鸿渐旧居》的附记显示,该自传还被刻在了陆羽故居附近的石井上。在官方正史《新唐书·隐逸传》中有正式的陆羽传。由于陆羽的佛教背景及其与高僧的关系,僧人念常(1282一1344)在其编年体佛教史《佛祖历代通载》中也记有陆羽事迹。后来元代政治家、诗人辛文房(活跃于1300年)关于唐、五代诗人生平的《唐才子传》是研究陆羽生平的另一个重要资料来源。
除了这些比较详尽的传记材料外,我们还可以在一些简短的逸闻轶事中找到重要信息。9世纪20年代,朝廷官员李肇(卒于836年前)著有记载当时朝野轶事、见闻和传说故事的《国史补》,其中有许多条目与茶有关,其中一条专述陆羽生平。赵璘(834年进士)的唐代轶事集《因话录》中有一段关于陆羽的简要述评。宋代的《太平广记》也收录了9世纪早期《大唐传载》中关于陆羽的记录。
梅维恒(Victor Mair)曾全文翻译《陆文学自传》,西脇常记的一项重要研究也以之为对象。这篇杰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自传之一,但它并没有说清陆羽生平中的许多含混不清之处。文章语言生动、风格诙谐,不回避真情实感,将年轻时代的陆羽描述成一个古怪的隐士,他“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在这篇以第三人称撰写的自传中,作者呈现了一个自然朴实的形象——“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犊鼻”—— 隐晦地揭示了自己的生活和生活观。他的自传确实想使他与众不同,而且他似乎也确实很享受这种非常规的生活。陆羽不是一个仰仗他人研究的书斋里的专家,而是遍访山泉、在各地躬身植茶。他的一生中有许多宗教趣事,我将利用现存的各种资料,大致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陆羽的故事。
***
陆羽的传奇出身
在其自传中,陆羽没有提供关于其出身的实质性信息,只写道“不知何许人”,后文又补充道:“始三岁,茕露,育于大师积公之禅院。”后来的传记,最早是《国史补》,增加了智积禅师(即陆羽提到的“大师积公”)在河堤边发现男婴的很有画面感的细节。更晚的资料,如天门县地方志,描述了深秋的一天,智积禅师经过一座石桥,听到河边的芦苇中传出群雁哀鸣之声,其间夹杂着婴儿微弱的哭泣声。循声找去,禅师发现一个男婴冻得瑟瑟发抖、哭个不停,而一群大雁正展开翅膀以免这个男婴遭受风寒。智积满心怜悯,把男孩裹在僧袍里,带回寺院抚养。陆羽婴儿时期与大雁的渊源似乎是他的名字“鸿渐”(即“鸿渐于陆”)的由来,后面会专门讨论。所有资料都显示,陆羽在三岁时,即开元二十三年(735)被收养,由此可知陆羽出生于733年。但我们无从得知陆羽被遗弃时的年纪,不排除他的父母或亲戚将他送给智积禅师时告知其年龄的可能。
我们已看到陆羽生平中的传奇色彩——相貌奇特、幼时被弃、由僧人收养、早慧。很难说它们是真实地记录了陆羽的异乎寻常,或只是圣人传记的惯例,比较同一时代禅宗六祖慧能(638-713)的传记或许能让我们有所悟。
对陆羽的养父我们不甚了解。在自传中,陆羽尊称其为积公。《因话录》称他为“龙兴寺僧,姓陆”,只有《国史补》提供了两个字的法号“智积”。因话录》将寺名龙盖寺误作龙兴寺,后因智积禅师的纪念塔建于寺旁,该寺复更名西塔寺。寺院位于竟陵西湖(今湖北天门县)岸边,始建于南齐(479一502),时称方乐寺。它在隋代应该比较有名,因为它在著名的仁寿年间(601-604)隋文帝诏令全国同时安奉舍利入函的运动中建舍利塔供奉舍利。1987年的《天门县志》称,早期龙盖寺与高僧支遁(314-366)也有渊源。目前尚不清楚龙盖寺何时废弃,如今其遗迹已荡然无存。
虽然陆羽说自己是孤儿,但有资料显示他可能有兄弟姐妹。颜真卿、戴叔伦(732-789)这些他晚年的朋友写给他的诗作中称他为“陆三”,说明其很可能有两个哥哥,当然,“三”也可能指他在智积弟子中的排行。
众所周知,陆羽姓陆,名羽,字鸿渐,但在其自传中,作者引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他写道:“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这个说法令欧阳修不解,由此认为陆羽的“自传”不可能是他自己所写。皮日休的文中说陆羽名“疾”或“季疵”,但是如果他真是一个和尚捡来的小孩,他从哪里得到这些名字呢?对此陆羽未作解释。在其他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关于其名字来源的故事。《国史补》提到,陆羽养父用《易经》占卜得其名,《易经》第五十三卦(渐愉)曰:“雁渐于阿,其羽可用为仪,吉。”于是为其取陆为姓,羽为名,“鸿渐”为字。这是关于陆羽姓名起源的最早记录。《新唐书》说是陆羽自己占得一名,时间晚得多的《唐才子传》则认为,陆羽拒绝削发为僧时(可能是八九岁时)查《易经》寻得其名。如果他真的这么晚才有名字,那他小时候叫什么呢?
据《因话录》和《大唐传载》记载,他从养父的俗家姓取姓陆。《因话录》的记载可能更为可靠,因为作者的外祖父柳中庸(卒于775年)与陆羽私交甚密,可能获取了其生平的第一手资料。这也符合唐律关于收养的规定:“弃儿在三岁以前被收养,可取其养父母的姓氏。”当然,在古代中国,采用养父姓氏会比通过占卜来确定姓氏更为普遍,陆羽似乎是占卜得姓的唯一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我们知道,僧人(如李白的族侄)会用《易经》占卜取法名,这可能是陆羽得名故事的灵感来源。
***
陆羽寺院中的童年
陆羽本人对其童年的寺院生活鲜有述评,其余官方传记对于他在这段时间的生活和真实状况也语焉不详。它们只说积公“育”陆羽,却未提他想让陆羽削发或受戒,只有元代《唐才子传》明确提到陆羽“耻从削发”。在自传中,陆羽称自己九岁开始读书,师父向他解释了僧人的使命后,他答道:
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校孔氏之文可乎?
禅师要求陆羽学习佛教文献,而陆羽却坚持要求学习儒家经典。禅师灰心后,佯装不疼爱陆羽,罚他做寺院贱务 —— 扫寺地,洁僧厕,以脚踩泥用来涂墙壁,背瓦片修屋顶,放三十头牛。有趣的是,乔根森(John Jorgensen)已注意到,这些自传的内容与禅宗六祖慧能的早年生活颇为相似,慧能也是寺院的孤儿,在寺院碓房里干活。没有纸练字,陆羽就用竹笔在牛背上画着练习。在陆羽的《僧怀素传》中,对于僧侣书法家怀素年轻时代的境遇也有过类似的描述。陆羽在描述其童年生活和对儒家经典的学习时很可能都带有杜撰的色彩。
一天,陆羽从当地一位读书人那里得到张衡(78-139)著名的《南都赋》。他看不懂,就模仿他看到过的学童的做法——端坐在草地上,展开书卷,动动嘴巴,装作在诵读。智积知道这件事后,担心陆羽的思想会受到世俗文学的影响,就把他管束在寺院里,让他在寺中年长者的监督下修剪寺院里的草木。但陆羽却迷上了文学,有时他回想书上的文字就会精神恍惚,看管的人就用鞭子抽他,直到鞭子断了才停手。
745年,13岁的陆羽逃离了寺院,加入了一个戏班,著首部文学作品——《谑谈》三篇。积公找到了他,把他带回寺院,承诺允许他以后学习佛教以外的知识并练习书法。从某种意义上说,陆羽喝茶的习惯来自养父。据说陆羽离开寺院后,多年来智积都不再喝别人煮的茶。陆羽对其养父也很有感情,在他逝世十多年后,朋友周愿(活跃于773-816年)写了一篇文章《牧守竟陵因游西塔著三感说》,描述了为纪念智积禅师所建的佛塔:
噫!我州之左,有覆釜之地,圆似顶状,中立塔庙,篁大如臂,碧笼遗影,盖鸿渐之本师像也。悲欤!似顶之地,楚篁绕塔。塔中之僧,羽事之僧;塔前之竹,羽种之竹。视天僧影泥破竹,枝筠老而羽亦终。予作楚牧,因来顶中道场,白日无羽香火,遐叹零落,衣摇楚风,其感三也。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虽然陆羽逃离了僧侣生活,但他并没有背叛养父和他的宗教信仰,他多次和朋友谈及对养父和佛教的深厚感情。虽然我们不能肯定,但很可能是陆羽为纪念其养父建造了这座佛塔。在那个时代,陆羽显然是一个具有明显佛教背景的思想家,他对世俗经典的热爱决不意味着与早年教育的决裂。
***
少年成名:跻身精英文坛
陆羽的文学才华最早是被前河南尹李齐物(卒于762年)发现的。由于一场冤狱,李齐物在唐天宝五年(746)七月被贬为竟陵郡太守,他第一次见到陆羽是在一场宴会上,当时陆羽受雇负责宴会的娱乐活动。李齐物将自己的诗集赠与年轻的陆羽。显然,陆羽14岁便能跻身精英文坛,与他的个人能力是分不开的。与他的文学天分同步发展的是他的茶艺,早在750年,18岁的陆羽就已经品饮过各种茶,并收集相关信息。751年或752年,李齐物返回京城,之后不久陆羽结识另一位官员、诗人崔国辅(678-755),当时他被贬为竟陵司马。这是陆羽早年生活中另一场文学胜缘。然而,陆羽的美好前景刚一开始,就被一件大事终止。
***
陆羽南迁及《茶经》初稿
755年,安禄山造反,杀向洛阳,同年崔国辅逝世。756年,叛军占领唐都长安,24岁的陆羽和许多中原难民一起渡过长江,避乱江南。他先到湖州吴兴,此后的四十八年,他一直在江南地区探索茶文化。757年,在吴兴乌程县杼山妙喜寺,陆羽首先结识可能是当时中国东南地区最著名的诗人皎然,开始了一段终生的友谊,历经四十余年,始终不渝。大约也是在此期间,他又在妙喜寺认识了另一位著名诗僧,皎然的弟子灵彻(746-816)。灵彻曾教授青年刘禹锡(772一842)写诗,刘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思想家,后来曾为灵彻的诗集作序。灵彻也是早期禅宗文献史上的重要人物,禅宗重要史传《宝林传》的序文即出自灵彻之手。陆羽在妙喜寺住了三年。尽管安禄山叛乱及其余波对唐而言是一场灾难,但陆羽却因之与一些原本或许无缘相见的重要宗教人物和知识分子结缘。
陆羽的活动不局限于庙宇以及与僧侣过从,759年,他到道教上清派发源地江苏茅山采茶。次年,去太湖品无锡泉水,后作《惠山寺记》,惜已失传,一如其大多数作品。回到吴兴后,陆羽在妙喜寺西南的苕溪畔筑一小屋,开始与戴叔伦、著名女诗人李冶等人交往。
这段时期,陆羽游历扬州、镇江,品泉鉴水。他在今南京栖霞山品饮当地茶叶,与皇甫冉(714-767)及其弟皇甫曾(卒于785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皇甫兄弟均为丹阳的进士,都写过关于陆羽的诗歌:皇甫冉的《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和皇甫曾的《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皎然的诗《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也出自这一时期。除了皇甫兄弟,皎然的诗中还提到陆羽的另一位朋友权德舆(759—818),当时最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之一。可见,虽然陆羽被迫离乡,但他在南方却结交名流,重获机会,其友人中不乏当时最有趣和最活跃的思想家。
761年,即陆羽作自传的那一年,他自陈如下:
上元初(760-761),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羽盖今之接舆也。
在这里,陆羽将自己描述成一个追求真与美的狷狂隐士。他住在简陋的茅屋中,但仍与其他名僧高土保持最高洁诚挚的关系。至于其宗教兴趣,显然依然心系佛教——他与高僧相伴,经常诵读佛经。这种形象在其他资料中得到了印证。
761年,陆羽在写自传的同一年完成了《茶经》的初稿。762年,陆羽30岁时,他的恩公李齐物去世。之后的两年中,他住在吴兴,但足迹遍江南,一边对茶叶进行实地调查,一边修改《茶经》。他不仅观察茶叶生长,还在各地植茶。他在长城县(今长兴)顾渚山、宜兴县(今宜兴)唐公山等地开辟茶园,观察不同地区茶叶的生长情况。
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七之事里的志怪小说考
摘自《茶在中国:一部宗教与文化史》 32-40 在《茶经·七之事》中,有一类非正式的、逸闻轶事...
-
陆羽的身世、南迁及《茶经》初稿
-
《茶经》的书写与精英阶层的认同传播
摘自《茶在中国:一部宗教与文化史》 105-108 重现陆羽的生活并不容易,我们只能从他朋友或自...
-
《茶经》的内容与影响
摘自《茶在中国:一部宗教与文化史》 108-113 《茶经》的内容与结构 相较于其影响力,《茶经...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