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180/
我們討論的另一個起源非常晚近的傳統與檳榔有關——從長沙到常德,從火車到公交,我一路都在接受這種刺激性氣味的洗禮。檳榔最早流行於兩廣福建一代,清代實行海禁,乾隆規定外國商人只能在廣州交易,通達嶺南的水陸碼頭湘潭由此成爲中國對外貿易的中轉站,外國貨物在廣州上岸后,先匯集到湘潭,再分運至内地,來自廣東的嚼檳榔習俗隨著各種進口貨很快在湘潭蔚然成風。鴉片戰爭後,中國門戶漸開,長沙開埠後湘潭失去交通樞紐位置,日漸衰落,與此同時,在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檳榔被烟酒等現代消費品取代,嚼檳榔的習俗除了在台灣得以保留,就是退縮到了湖南中部湘潭這塊飛地,到了1930年代,造訪湘潭的外地人,已經以一種新鮮眼光來描繪這種習俗:“湘人喜食辣椒,湘潭尤嗜檳榔。檳榔係以粵產草果子之皮,久浸於石灰水中,外殼加以五香糖質等,然後以煙熏乾,其色漆黑,人皆喜食之。故途中所遇之人,莫不口中嚼嚼有物,其渣吐地,觸目皆是。其實檳榔之味,鹹辣無比,不易進口,但据有嗜癖者稱:無此物則牙癢多痰,食物且難消化云。” 但從那時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按照彭亮的説法,湘潭地區之外的湖南人還沒有養成對檳榔的依賴,1996年彭亮初到長沙讀書時,省城街頭有一些散賣濕檳榔的店鋪,但不成風氣,到1997、1998年,賣檳榔的慢慢開始多了起來,到後來幾年呈爆發之勢席捲全省。他對此的解釋是,1990年代中後期國企改制,大批工人下崗,湘潭作爲國企重鎮,有許多四五十嵗無事可幹的中年人離開家鄉去省城擺攤謀生,檳榔由此走向長沙並開始輻射全省——彭亮的描述與我的記憶頗爲一致:2000年離開湖南去大學讀書之前,我對檳榔並無深刻印象,但是一兩年後,寒暑假回老家時,發現檳榔已和香煙一樣,成了男人們的隨身物品,甚至見面時也要像散煙一樣散一袋檳榔,檳榔的味道嚼起來很重很衝,符合湖南人對“霸蠻”性格的自我想象,最後瀟灑地啪一口吐掉大約也是頗有男子氣概,儼然已成新的身份認同。我從未喜歡過檳榔,甚至聞起來就有點頭暈,但這並不妨礙我在開學時把它們作爲(我並不知道的)湖南特產帶到北方,分享給室友(他們並不喜歡)。 彭亮的眼睛有亮光,説話時總給人一種含著火柴棍的感覺,黑夾克裏頭穿著一件寫著 I believe 的白T恤。他説,和湘潭檳榔有同樣經歷的還有常德津市米粉,也是90年代後期,也是下崗潮,也是四五十嵗的外出打工者,燙頭更鮮更重的常德米粉在世紀末攻陷了長沙,取代了老長沙米粉,並大有走向全國的趨勢。彭亮告訴我,常德米粉店那句最經典的問話“氣圓滴氣扁滴”(吃圓的粉還是吃扁的粉),從發音到語法都是常德話,但它是一句在常德聽不到的常德話,因爲對常德人來説,米粉的默認形態是圓的,也有扁的,但常德人叫它米麵。長沙人不識米麵,常德人去那裏開米粉店,只好發明這句話,來解決稱呼的衝突,幫助長沙人選擇。 引自 常德 — 桃源 :气圆滴气扁滴
63人阅读
稚趣君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195/196/
桃花源老景區的一些建築年久失修了,比如玄亭,踩著吱呀吱呀的木樓梯上到無人看管、落滿灰塵...
-
177/178/179/
他現在是桃源縣史誌辦外聘的專家,在縣委大院有一間辦公室,因爲曾經常年泡在網上,他的信息...
-
179/180/
-
66/67/
不只是穆旦,燕卜蓀還影響了一代中國詩人與翻譯家,李賦寧、王佐良、許國璋、杜運燮、袁可嘉...
-
273/274/275/
離鄉十多年,再次回到湘西長住,此時沈從文“已近於一個受歡迎的遠客”,所以,“説話多些也...
> 查看全部21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