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章节说明 20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读过 早期中国的鬼
在对鬼研究的概念和方法论基础进行了上述思考,并且粗略地介绍了一些古代社会中不同类型的鬼之后,第二章考察了与鬼的起源、性质、功能和形象有关的先秦时期文献,以及其中以祭祀、祈祷或驱鬼的形式所表达的对鬼的反应与适应。基本上是对古代文献的文本研究,涵盖了从商代甲骨文到四书五经,再到睡虎地《日书》、包山楚简等出土文献,初步勾勒出早期中国鬼现象的基本轮廓。本章还将主要透过庄子、荀子、墨子等思想家,讨论鬼在社会中的意义这类论述意识的出现。这些讨论鬼的论述,不应该与普通人观念中的鬼概念混为一谈。然而,为了使哲学或文学表述有效且令人信服,这些思想家的论点或表述必须建立在一个被普遍接受但不必然是独一无二的鬼概念之上。战国后期,如《吕氏春秋》《周礼》等著作中出现了将神鬼观念系统化使其成为更整合连贯结构的思想趋势。这些文献预示了大一统帝国建立之后精神世界核心化的结构。尤其是冥界将成为一个类似于阳间的地方,而且还有可比拟的官僚系统。 第三章考察秦汉时期多种关于鬼的文字和图像表达,探讨了官私领域如何相互作用并影响了鬼及冥界等相关思想的发展。帝制建立后,官方的宗教仪式被赋予了统一——虽然仍在不断发展——的结构,但鬼的观念仍然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根据当地的传统随之发展。公元前91年汉武帝在位时期的巫蛊事件表明,宫廷和普通民众普遍害怕恶鬼。因此,在京城和全国各地进行的帝国崇拜仪式,被各种鬼信仰的崇拜仪式和习俗所强化甚至盖过风头,从宫廷到社会各阶层都相同地传播了开来。正是在这个时期,我们的研究资料中开始更加形象地表达阴间的概念,为鬼的本质增添了一些有趣的新理解。事实上,把阴间想象为一个地府官僚机构,其发展也对鬼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灵界、阴间或天界的官僚系统式的想象,在随后的几千年里成为中国人宗教想象的历久不衰的模型。 第四章探讨从汉末到六朝(公元3至6世纪)时期鬼怪文学的兴起。汉末兴起、六朝盛行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即所谓志怪,使鬼故事成为当时最核心的文学题材之一。这些故事中的鬼主题经过文学润色和观念提炼,对中国后世宗教和文化中的鬼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本章探索这个鬼的文学世界,研究它们的形象和个性,并试图解释它们无论是恶意还是仁善的行为,以及它们对当时的世界观以及宗教和情感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我还将尝试揭示鬼故事作者的意图:他们是谁,他们的目标受众是谁?此外,通过描述鬼的世界及其与生者的关系,作者也帮助塑造了那个世界和那些关系。鬼故事不仅是娱乐素材,也是批判性地评论人性和当时社会的依据。志怪中的鬼魂被描述成具有各种情感和道德感,这表明对鬼存在的想象很大程度上是对活人的模仿。 引自 本书章节说明 20 由于道教起源于秦汉中国的土壤,研究它如何处理鬼,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指标,来说明道教是如何以及在何种意义上成为一种独特的宗教传统。在第五章中,我将重点关注一些早期的道教文献,并将道教关于鬼的性质和起源、鬼的形象和功能以及驱鬼仪式的思想,与道教之前的中国民间信仰的鬼思想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可以更清楚地描绘道教和民间信仰之间的异同。事实上,道教宣称世界被各种各样的鬼所侵扰,而道教的使命是遏制和驱逐恶鬼,以造福人民。总之,道教早期文献中的鬼观念与先秦两汉的早期鬼观念有一定的相似性。相似之处在于对驱鬼的需要,鬼出现的原因,以及鬼的形象。但二者也有差异,这表明思想基础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世界观也发生了变化。道教文献集体地展示出一种世界观,有意识地宣扬在这种世界观中无数的鬼积极地参与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在汉朝末期之前,这种充满鬼的浩瀚世界图景从未有过清晰的表述。道士们声称自己有能力控制这个鬼的世界,他们借由使用保有着这个恶鬼世界秘密的道教文本,试图建立起他们作为有效驱鬼者的权威。 第六章讨论早期佛教对鬼的看法和对应之道。佛教传入中国时,并不是进入一个没有信仰的世界。除了试图赢得文人阶层的注意之外,佛教倡导者还需要面对他们打算改变的那些民间信仰。因此,早期的中国佛教文献也大量地提及大众流行的宗教活动,包括崇拜鬼神。所以,对早期佛教文献中的鬼概念和对佛教僧侣活动记载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理解佛教部分程度上的“中国化”提供一个具体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当佛教和道教势力发挥作用时,二者都试图利用大众流行的鬼认知框架来推进自己的教业。想当然耳,二者都声称能够为人们处理鬼的问题。然而,在没有真正脱离传统框架但又承认鬼存在的情况下,自先秦时代流传下来的鬼观念从未被取代,并且为后世与佛道二教纠缠不清的民间信仰发展打开了无限的可能性。 最后,由于鬼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早期中国鬼的探索可以构成进一步与世界其他地方的鬼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中国、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希腊、罗马的鬼之间的异同将是第七章的讨论主题。因为只有通过比较,即使是有限的比较,我们才能领会每种文化的个体特征。如果早期中国的鬼故事可以作为鬼以自己的力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的有效例子,而且其主题是人鬼关系的变化,那么在其他文化中是否可以找到类似或不同的情况?关于人类社会宗教信仰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些发现可以告诉我们些什么?所有这些都可以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有益地进行。 由于鬼构成了人性的另一面,鬼的本质是多面向的。对于鬼作为人性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而且也应该有多种方法来理解它的意义。我们不应该对鬼的起源、性质、功能和文化意义仅仅给出单一的解释。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材料反映了人们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不同生活情境中的恐惧和希望。因此,虽然本研究中的章节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但我们并不认为对鬼越渐复杂的想象存在单一线性的发展,尽管我们掌握的研究资料可能表明在某些时期对鬼的各种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想象似乎有一些突出的特征。我们在研究材料中所看到的应该更好地理解为,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下,对鬼的想象的不同表现。 引自 本书章节说明 20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放弃将鬼概念作为一种文化建构和历史产物来加以研究的机会。如果我们同意文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迁,并同意每一次明确的文化发展都会带来新的观念和新的文化现象,那么对鬼魂观念变化的考察,或许可以为我们窥探那个时期的历史特性提供一些特殊的窗口。 正如佛家所说,一沙一世界。对鬼观念在历史上的所有影响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出在一般谈论艺术、文学、哲学,甚至科学的文化史中一个鲜为人知、不为人所诉说的世界。我们应尝试进入“幽都”——先秦时期的中国所赋予阴间的名字之一,并揭示这个鬼的世界。通过对早期中国鬼的意义提供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们对中国社会和心理状态的特征理解可能会变得更加细致入微。至于鬼,虽然隐于幽都之中,但最终还是要走入阳光之下,向我们揭露生者希望和焦虑的暗黑角落。我们希望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一般的宗教信仰,而且能从人们生活中较少探索的方面来了解他们的经历。 引自 本书章节说明 20
133人阅读
闻夕felicit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论鬼 3
值得注意的是,当“鬼”一词单独出现在文本或对话中时,通常具有否定意义,但当它与“神”一...
-
本书章节说明 20
-
鬼概念的宗教与社会背景 57
有趣的是,在谈话脉络中能更随意谈到鬼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发现使用鬼一词来指称事物奇妙、古...
-
志怪故事的宗教意涵 137
由精英撰写和收集的鬼故事,以在社会中流传的鬼与灵观念为基础,表达甚至重塑了鬼的形象。这...
> 查看全部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