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的身体:制鞋与市场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读过 缠足
考据学家胡应麟(1551—1602)抱怨道,他那个时代的女人已不再制作自己的鞋子,而委由“当职之缝人”做这项工作。虽然制鞋经济的资料极为贫乏,但根据轶闻史料,我们仍可推想,“缝人”为女性裁缝师或手艺人,受雇于大户人家,应其要求制作鞋履。不像男鞋那样,女性足服直到现代之前,都未完全发展成店头商品。 16世纪以降,许多家用器物和私人用品,皆已纳入商业生产的范畴,情况日益普遍常见。当时一位敏锐的时尚趋势观察者——松江人范濂——已然注意到,在男性足服的生产方面,出现了剧烈的变化:“鞋制,初尚南京轿夫营者;[松江]郡中绝无鞋店。万历[1573—1620]以来,始有男人制鞋。后渐轻俏精美,遂广设诸肆于郡治东。而轿夫营鞋,始为松[江]之敝帚矣。” 制鞋业的兴盛,受惠于旅行和区域迁徙日趋便利。一位史姓制鞋人从邻近的宜兴迁移至松江,他所贩卖的蒲鞋编法高明,因而带动了蒲鞋的流行:“此后宜兴业履者,率以五六人为群,列肆郡中,几百余家,价始甚贱,土人亦争受其业。”“男人制鞋”,或者说,家庭妇女缝制鞋子景况之不再,等同于制鞋的商品化。不过,从范濂的描述来看,商品化的鞋式,乃是专为男人设计的。 葡萄牙籍的道明会修士克路士(Gaspar da Cruz),曾于1556年冬季在华南的广州城逗留数周,在他笔下,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鞋履市场,时间还早于万历时代数十年。他对于鞋子的产量,留下深刻的印象,认为这个现象也象征着中国的富饶。他在书里有一章专门谈论足服的“工匠”与“商人”,开头就说道:“而鞋子是消耗最多的商品,鞋匠就比其他行业的匠人要多。广州有两条很长的鞋匠街,一条卖高级的丝鞋,另一条卖普通的皮鞋,除了这两条街外,城内还分布有很多工匠。”并且还发展出一种定价结构:“高级的鞋和靴是用争色丝包面,用细捻线刺绣。靴的价钱几十克朗到一个克朗……因此富人和很穷的人都可以穿鞋,富人则可任意挑选。三个便士或一个里亚尔的鞋是用稻草制的。” 除了迎合当地顾客需要的鞋店之外,区域性的足服贸易也已逐渐发达。一部刊印于1599年的类书,特别提醒走方商贩,各地村镇与城市特产的足服,各有其优缺点:“火石桥、泽州、扬州,布底棉鞋甚紧;凤翔府、汾州、潞州,缏底编鞋却松。南京丝鞋,高低不等,苏州丝鞋,总是中中。南京履鞋,材高衬软终耐穿。扬州屐鞋衬硬材低终不久。”凤翔、汾州、潞州和泽州都位于陕西和山西等西北省份;南京、苏州和扬州则在江苏。制鞋业无须倚靠稀有原物料就可以生产,因此不论是在帝国的心脏地带,还是边陲区域,都可出现繁荣昌盛的市况。 引自 生产的身体:制鞋与市场
65人阅读
闻夕felicit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顽强的身体:缠足的累与用
只不过,要从郑州走到开封向包青天申冤,可没那么容易。此时此刻,她那双小脚成了主要障碍:...
-
身体的累与用
在说唱词话里,大量出现“身”这个字眼,有助于营造出一种感同身受的气氛。对现代读者来说,...
-
生产的身体:制鞋与市场
-
最后的时尚圈
高底的发明,创造了一种花俏的、都会的时尚体制,并铺陈了15、16世纪的金莲崇拜。吊诡的是,...
-
尾声
强调小脚和纤步的审美观,首先出现于诵颂迷人而遥远的美女的六朝诗歌。到了唐代的艳体诗中,...
> 查看全部2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