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铁袈裟”不是铁袈裟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读过 铁袈裟
袈裟,梵文作kāṣāya,是僧人的法服,是他们与其他宗教或世俗人士在外貌上区分开来的标志之一。袈裟有较为严格的规定,“若其受用乖仪,便招步步之罪”,“所着衣服之制……律有成则”,“凡是衣服之仪,斯乃出家纲要”。一般说来,僧人有三衣:一是用五条布缝制的小衣“安陀会”,二是用七条布缝制的中衣“郁多罗僧”,三是用九至二十五条布缝制的大衣“僧伽梨”,又称“九条衣”。三衣缝制时,先将布料裁割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小布片,再缝合在一起,接缝纵横似水田,故称为“田相”。剪裁为碎片的衣服,又称“割截衣”,据说可以杜绝将法衣改作他用,也可断舍僧人对于衣服这类外物的贪恋,还可以避免盗贼的歹心。袈裟另有“粪扫衣”“衲衣”“百衲衣”等名,意为捡拾被抛弃在粪土尘埃中的碎衣破布,洗涤缀合而成。又说袈裟是由阿难尊者奉佛指点,模拟阡陌的形状缝制而成,法衣之田,可养法身慧命,所以又叫作“田相衣”“福田衣”。灵岩寺“铁袈裟”上所谓的水田纹,即与“田相”“福田”相类的纹样。 说到灵岩寺的这一大块铁,各种方志几乎皆采“铁袈裟”之名,如康熙《济南府志》云:“铁袈裟,在长清县灵岩寺内。铁铸僧伽衣,高五尺。相传涌出地上,未详何时。”“自地涌出”的传说显然不足采信,布帛制作的袈裟当然也不可能变成铁。那么,这是用铁铸造的一领袈裟吗?为什么只铸出衣服,而不见人的躯体? 实际上,除了貌似水田的网格,这块巨铁的外形并未清晰地显现出袈裟各部分的结构。黄易听到的另一个说法是“铸钟未成”。铁块上窄下宽,轮廓的确有点像一口铸造时走样、变形、半途而废的钟。黄易认为此说“近理”,但仍未能获知真相。难得的是,清人唐仲冕辑《岱览》中的一段文字试图找寻肌体的形状: 铁袈裟……背偻而磥砢,襟方,坳为水田纹,若级缕襞积,其上旅(膂)自肩贯胸,隆起若摺痕者三。 然而,这段文字仍强调水田纹的意义,致使目想心存的身躯被束缚在一领袈裟内,模糊不清。像《岱览》一样,1999年出版的《灵岩寺》一书,认为此物乃“铸铁佛像时留下的残体”,也转入了正确的方向,只可惜并没有沿着这条道路深究下去。 引自 一、“铁袈裟”不是铁袈裟 今天看来,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铁袈裟”上的“天然水田纹”,其实是合范铸造的披缝(图1.9)。披缝又称飞边、飞翅,是垂直于铸件表面的薄片状突出物。承金属冶铸技术史专家苏荣誉教授指教,“铁袈裟”这类大型铸件,采用的是掰砂法。掰砂法又称搬砂法,与早期青铜器铸造所用的块范法原理和工序相同,只是材料和工具有所差别。为应对铁水的高温,其外范含砂量更高。由于铸件形体巨大,结构复杂,需要用数量较多的外范拼合组装。范块的接合部难免留有间隙,铁水钻入这些缝隙,凝固后形成披缝。相对于铸件巨大的体量而言,外范较为细碎,留下的披缝因此也显得相当密集。但这种缺陷不会影响铸件的总体面貌,故往往被保留下来。如河北沧州旧城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开元寺所铸铁狮子,高5.4米,长5.3米,范块之间的披缝就十分明显(图1.10)。 引自 一、“铁袈裟”不是铁袈裟
93人阅读
闻夕felicit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一、“铁袈裟”不是铁袈裟
-
二、武则天的金刚力士像
济南地区自古产铁,东郊章丘东平陵城是汉代的冶铁重地,出土大量铁范。济南城区内近年来...
-
六、重塑历史
在灵岩寺,无论达摩,还是朗公、法定,都不只是历史人物,种种传说是他们被神化的基础,被转...
> 查看全部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