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的族类特征 p92
荀子失去了氏族传统的民主、人道气息,却赢得了对君主统治的现实论证,实际上是开创了后世以严格等差级别为统治秩序的专制国家的思想基础。所以谭嗣同要说:“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这种从社会统治整体着眼的理智一历史理论,比起孔孟仍依循氏族传统的情感一心理一道德理论,在当时具有更现实的进步意义。而这,很可能与荀子在齐国吸收了管仲思想(也开始从地域性国家的统治着眼)有关。 也正因为从现实的群体规范秩序出发,荀子才有性恶论。孟子讲“性善”,是指人先验地具有善的道德理性。荀子说“性恶”,是说人必须自觉地用现实社会的秩序规范来努力改造自己,所以说“其善者,伪也”,是控制、节制、改变自己内在自然性(动物性)的结果。可见“性善”“性恶”之争,来源于对社会秩序规范的根源的不同理解:孟子归结于心理的先验,荀于归结于现实的历史;从而前者着重于主观意识的内省修养,后者着重客观现实的人为改造。而荀子的这个客观现实既包括外在的自然,也包括内在的“人性”。所以,同样一个所谓“修身”,孟荀便完全分道扬镳了。 引自 一 人的族类特征
62人阅读
佩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一 人的族类特征 p90
“礼起于何也?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
-
一 人的族类特征 p91
“礼”到荀子这里,作为社会法度、规范、秩序,对其源起已经有了高度理智的历史的理解。“礼...
-
一 人的族类特征 p92
-
一 人的族类特征 p93
荀子的“礼论”“性伪”“劝学”和“天人之分”构成一个严整的体系。这个严整体系的逻辑基础...
-
一 人的族类特征 p98
这种一方面强调工具、劳作以利用自然而“养生”,同时又十分注意遵循自然规律、重视天时地利...
> 查看全部5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