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页 基础阅读 +检视阅读 +阅读者要提出的基本问题 +做笔记的方法种类
- 章节名:基础阅读 +检视阅读 +阅读者要提出的基本问题 +做笔记的方法种类
- 页码:第2页
※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略读的习惯应该用不着花太多时间。下面是要如何去做的一些建议: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要很快地看过去。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特殊角度。在完成这个步骤之前,你对这本书的主题已经有概念了。如果你愿意,你会暂停一下,在你脑海中将这本书归类为某个特定的类型。而在那个类型中,已经包含了哪些书。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事实上,许多作者花了很多时间来创作目录页,想到这些努力往往都浪费了,不免让人伤心。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大多数论说类的书籍都会有索引。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等。如果你发现列举出来的哪一条词汇很重要,至少要看一下引用到这个词目的某几页内文。你所阅读的段落很可能就是个要点—这本书的关键点—或是关系到作者意图与态度的新方法。 就跟目录页一样,现在你可能要检查一下本书的索引。你会辨认出一些我们已经讨论过的重要词目。那你能不能再找出其他一些也很重要的词目呢?—譬如说,参考一下词目底下所列被引用页数的多寡? (4)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许多书的宣传文案都是作者在出版公司企宣部门的协助下亲自写就的。这些作者尽力将书中的主旨正确地摘要出来,已经不是稀奇的事了。这些努力不应该被忽视。当然,如果宣传文案什么重点也没写到,只是在瞎吹牛,你也可以很容易看穿。 完成这四个步骤,你对一本书已经有足够的资讯,让你判断是想要更仔细地读这本书,还是根本不想读下去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现在你都可能会先将这本书放在一边一阵子。如果不是的话,现在你就准备好要真正地略读一本书了。 (5)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当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很多会有),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就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过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三页。就算最后有后记,一本书最后结尾的两三页也还是不可忽视的。很少有作者能拒绝这样的诱惑,而不在结尾几页将自己认为既新又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的。虽然有时候作者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但你不应该错过这个部分。 现在你已经很有系统地略读过一本书了。你已经完成了第一种型态的检视阅读。现在,在花了几分钟,最多不过一小时的时间里,你对这本书已经了解很多了。尤其,你应该了解这本书是否包含你还想继续挖掘下去的内容,是否值得你再继续投下时间与注意?你也应该比以前更清楚,在脑海中这本书该归类为哪一个种类,以便将来有需要时好作参考。 引自 基础阅读 +检视阅读 +阅读者要提出的基本问题 +做笔记的方法种类
※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什么叫对的方向?答案是一个很重要又有帮助的阅读规则,但却经常被忽略。这个规则很简单: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继续读下去,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会读到你看得懂的地方。集中精神在这个部分。继续这样读下去。将全书读完,不要被一个看不懂的章节、注解、评论或参考资料阻挠或泄气。 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都说是要去注意那些我们不懂的地方。我们被教导说,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我们被教导说,读到一些不明白的隐喻或论说,就去查百科全书或其他相关资料。我们被教导说,要去查注脚、学者的注释或其他的二手资料以获得帮助。但是如果时候不到就做这些事,却只会妨碍我们的阅读,而非帮助。 引自 基础阅读 +检视阅读 +阅读者要提出的基本问题 +做笔记的方法种类
※ 阅读的速度 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要能读得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检视阅读是一种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但这不只是因为你读的速度快—虽然你真的读得很快—而是因为在检视阅读时,你只读书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读,不一样的目标来读。 引自 基础阅读 +检视阅读 +阅读者要提出的基本问题 +做笔记的方法种类
※ 逗留与倒退 许多人会从最初学会阅读之后,多年一直使用“半出声”(sub-vocalize)的方式来阅读。这些不熟练的阅读者在每看过两三行之后,眼睛就自然地“倒退”(regress)到原点—也就是说,他们又会倒退到先前读过的句子与那一行去了。 你可以自己做这样的训练: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继续练习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了。 引自 基础阅读 +检视阅读 +阅读者要提出的基本问题 +做笔记的方法种类
※ 理解的问题 专心一致也就是主动阅读的另一种称呼。一个优秀的阅读者就是读得很主动,很专心。 但是专心并不一定等于理解力—如果大家对“理解力”并没有误解的话。 理解力,是比回答书本内容一些简单问题还要多一点的东西。一个读者要能够正确地回答许多更进一步的问题,才表示有更高一层的理解力,而这是速读课程所不要求的东西,也几乎没有人指导要如何回答这类的问题。 这么说来,速读的问题就出在理解力上。事实上,这里所谓的理解力是超越基础阅读层次以上的理解力,也是造成问题的根源。没有经过分析阅读,你就没法理解一本书。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分析阅读,是想要理解(或了解)一本书的基本要件。 引自 基础阅读 +检视阅读 +阅读者要提出的基本问题 +做笔记的方法种类 ※ 检视阅读的摘要
※ 检视阅读的摘要 以下简短的几句话是本章的摘要。阅读的速度并非只有单一的一种,重点在如何读出不同的速度感,知道在阅读某种读物时该用什么样的速度。超快的速读法是引人怀疑的一种成就,那只是表现你在阅读一种根本不值得读的读物。更好的秘方是: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不论怎么说,阅读的速度,不论是快还是慢,只不过是阅读问题一个微小的部分而已。 略读或粗读一本书总是个好主意。尤其当你并不清楚手边的一本书是否值得细心阅读时(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必须先略读一下。略读过后,你就会很清楚了。一般来说,就算你想要仔细阅读的书也要先略读一下,从基本架构上先找到一些想法。 最后,在第一次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时,不要企图了解每一个字句。这是最最重要的一个规则。这也是检视阅读的基本概念。不要害怕,或是担忧自己似乎读得很肤浅。就算是最难读的书也快快地读一遍。当你再读第二次时,你就已经准备好要读这本书了。 我们已经完整地讨论过第二层次的阅读—检视阅读。我们会在第四篇时再讨论同一个主题,我们会提到检视阅读在主题阅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角色。主题阅读是第四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 无论如何,你应该记住,当我们在本书第二篇讨论第三层次的阅读—分析阅读时,检视阅读在那个层次中仍然有很重要的功能。检视阅读的两个步骤都可以当作是要开始做分析阅读之前的预备动作。第一阶段的检视阅读—我们称作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帮助阅读者分析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回答的问题。换句话说,有系统略读,就是准备要了解本书的架构。第二阶段的检视阅读—我们称之为粗浅的阅读—帮助阅读者在分析阅读中进人第二个阶段。粗浅的阅读,是阅读者想要了解全书内容的第一个必要步骤。 在开始讨论分析阅读之前,我们要暂停一下,再想一下阅读的本质是一种活动。想要读得好,一个主动、自我要求的读者,就得采取一些行动 引自 基础阅读 +检视阅读 +阅读者要提出的基本问题 +做笔记的方法种类 ※ 主动的阅读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 主动的阅读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我们说过,主动阅读是比较好的阅读,我们也强调过检视阅读永远是充满主动的。 那就是:你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 只要是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阅读的艺术就是要以适当的顺序提出适当的问题。关于一本书,你一定要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两个问题,否则你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在你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须先了解整本书在说些什么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书,如果你又读得很认真的话,你会觉得有责任为这本书做个自己的判断。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资讯,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这四个问题是阅读的基本规则,任何一种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问题(然后尽你可能地找出答案)。这是绝不可或忘的原则。这也是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与没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之间,有天壤之别的原因。后者提不出问题—当然也得不到答案。 而除非你能回答后面两个问题,否则即使用了分析阅读也不算功德圆满—你必须能够以自己的判断来掌握这本书的整体或部分道理与意义,才算真正完成了阅读。 尤其最后一个问题—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可能是主题阅读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当然,在想要回答最后一个问题之前,你得先回答前三个问题才行。 引自 基础阅读 +检视阅读 +阅读者要提出的基本问题 +做笔记的方法种类 ~~~微评~~~ 越往后读,这本书才越发的有点意思了。 “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
你买了一本书,就像是买了一项资产,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让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书成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要去写下来。 为什么对阅读来说,在书上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事? 第一,那会让你保持清醒。 其次,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是用讲的还是写的。 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 第三,将你的感想写下来,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做笔记有各式各样,多彩多姿的方法。以下是几个可以采用的方法: (1)画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2)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把你已经画线的部分再强调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画底线太长了,便在这一整段外加上一个记号。 (3)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要慎用,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将做过这样记号的地方每页折一个角,或是夹一张书签,这样你随时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打开你做记号的地方,就能唤醒你的记忆。 (4)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5)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做能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 (6)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这跟画底线是同样的功能。 (7)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在阅读某一章节时,你可能会有些问题(或答案),在空白处记下来,这样可以帮你回想起你的问题或答案。你也可以将复杂的论点简化说明在书页的空白处。或是记下全书所有主要论点的发展顺序。书中最后一页可以用来作为个人的索引页,将作者的主要观点依序记下来。 ※ 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你会用哪一种方式做笔记,完全依你阅读的层次而定。 在检视阅读中,要回答的问题是:第一,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第二,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第三,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你应该做一下笔记,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下来。 尤其如果你知道终有一天,或许是几天或几个月之后,你会重新拿起这本书做分析阅读时,就更该将问题与答案先写下来。要做这些笔记最好的地方是目录页,或是书名页,这些是我们前面所提的笔记方式中没有用到的页数。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些笔记主要的重点是全书的架构,而不是内容—至少不是细节。因此我们称这样的笔记为结构笔记(structuralnote-making)。 在检视阅读的过程中,特别是又长又难读的书,你有可能掌握作者对这个主题所要表达的一些想法。但是通常你做不到这一点。 之后,等你做分析阅读时,关于这本书准确性与意义的问题,你就要提出答案了。在这个层次的阅读里,你做的笔记就不再是跟结构有关,而是跟概念有关了。这些概念是作者的观点,而当你读得越深越广时,便也会出现你自己的观点了。 结构笔记与概念笔记(conceptual note-making)是截然不同的。而当你同时在读好几本书,在做主题阅读—就同一个主题,阅读许多不同的书时,你要做的又是什么样的笔记呢?同样的,这样的笔记也应该是概念性的。你在书中空白处所记下的页码不只是本书的页码,也会有其他几本书的页码。 对一个已经熟练同时读好几本相同主题书籍的专业阅读者来说,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记笔记的方法。那就是针对一场讨论情境的笔记一这场讨论是由许多作者所共同参与的,而且他们可能根本没有常察自己的参与。 在第四篇我们会详细讨论这一点,我们喜欢称这样的笔记为辩证笔记(dialectical note making)。因为这是从好多本书中摘要出来的,而不只是一本,因而通常需要用单独的一张纸来记载。这时,我们会再用上概念的结构—就一个单一主题,把所有相关的陈述和疑问顺序而列。我们会在第二十章时再回来讨论这样的笔记。 引自 基础阅读 +检视阅读 +阅读者要提出的基本问题 +做笔记的方法种类
215人阅读
暖朵简风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页 阅读的层次
~~~微评~~~ 初看觉得拗口晦涩,大约我习惯了囫囵吞枣,总是图个阅读快感,写读书笔记刚好可以...
-
第2页 基础阅读 +检视阅读 +阅读者要提出的基本问题 +做笔记的方法种类
-
第3页 阅读的习惯 +规则中养成一个习惯 + 书籍分类
※ 培养阅读的习惯 要养成习惯,除了不断地运作练习之外,别无他法。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
第4页 透视一本书 +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每一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