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页 第三章 社会网络:地方、家族与官僚精英
- 章节名:第三章 社会网络:地方、家族与官僚精英
- 页码:第89页
在发挥社区功能和保护作用上,还有另外几种财产合作方式。其中较有名的是“官甲”和“役田”,它们与家族利益的关系相对较模糊。这两种方式都源自16世纪60、70年代的财政改革,目的是通过追查在册户口,减少丁役占有的财产,重新分配财政责任。根据1673年松江地方志的记载,官甲可以代替人力的税收、运输等,方便有效,这一办法只是根据各户是否具有优免权来区别对待他们。不具有优免权的住户要另外等级田亩数,防止不担任里长的住户造成“民甲”的负担不均。相应的,官甲要承担责任,为不 担任里长的住户承担赋税。 登记改革的初衷本是严格划分出官僚家族的私有财产,结果却变为给他们那些无权无势的亲戚提供了庇护。这些亲戚的财产不需要遵照族规来处理,可以把交税的事宜托付到官甲身上,其弊端是产生了“诡寄”和“花户”,实际上完全是逃税行为。这一系列行为一旦开始,结果是只剩力量薄弱的地主,他们要么太正派,要么太贫弱,无法获得庇护,不得不承担交税的责任。一位苏州知府感慨道:“虽整官户复之,而富民之田故在也。”由此,“官以庇民,贵以庇富”。通过官甲,即便在家族组织薄弱的情况下,士人也能够寻回符合自身利益的领导权。 引自 第三章 社会网络:地方、家族与官僚精英 这段么看懂 第92页
华氏家族的情况与嘉定完全不同。对华氏来说,整个家族组织和村落之间有广泛的社会联系,保证了士人在社区领导权方面顺利发挥影响力。华氏运用自身的结构组织募集役田,同时形成了共同的家族田产,得以用役田的盈余支撑家族。在江南其他地区,强势的家族都有类似的举动,利用私有的田产来资助组人承担赋税。在嘉定本地,则没有能堪比延祥华氏的豪族。3而且,在组织家族的过程中,嘉定权贵没有施展其作为其族人的权利。更进一步说,想延祥镇那样收取稻田的地租,比掌控棉产区的地租相对更容易。即便是徐阶,他的义田也没能挽救他,而且他的大量役田本属于松江,很快也成为腐败官场的祭品。1610年,嘉定衙门掌握了1万亩田地,本用于帮助要交税的民众减轻负担,不到十年,这些土地也转移了出去,流入掮客手中,带来了更沉重的赋税。在嘉定,利用士人影响力来维护所在社区领导权的情况并不多见。 引自 第三章 社会网络:地方、家族与官僚精英 第107页
(在嘉定)还有两个精英家族在医学上获得了自己的地位。其中一家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宋代,先祖的墓地紧靠娄塘镇,由本地的一家寺院管理。16世纪,住在娄塘的一名族人成为北京太医院的官员,家族的精英地位随之而来。这位官员不同于传统的地方官,他不是走科举之路,而是以医学为业走上仕途。他的孙子通过了北京的乡试(而不是在南京),并在1583年荣升进士,不能不说得益于他的影响力。嘉定的这个家族在这代人以及接下来的三代人之中,又培养出六名太医院的官员,另外两名族人则通过乡试,成为乡贤。有位族人索回娄塘的家族墓地,并把它建成家庙。他们在医学实践和精英地位方面都获得了成功。另一个家族也可以追溯到宋代,由四川迁至嘉定,也是以医学起家,成为官僚家族。迁来之后,十代族人都以在当地行医为业,直到1554年有直系后人成为贡生,家族才发生了变化。此人在五十三岁时,因抵抗入侵的海盗受到朝廷的恩赐,获得贡生头衔。同时,他在本县生员中的地位尤其特殊,也得益于家族势力,其父与安亭大族结亲,让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之后,这位贡生也顺势让一子与另一个精英家族结亲,另一子则受到江南高层官员的庇护,成为著名诗人。诗人的兄长仍像祖辈一样以行医为业,而本族的地位已由被庇护人变为精英社会中的庇护人。诗人的表兄则从本族之外收养了一名有潜力的士子,士子最终通过了乡试,为本族的仕途做出进一步贡献。大族的族规一般禁止这类收养行为,但在家族结构无法延续精英地位的家庭中,这又是普遍现象。 引自 第三章 社会网络:地方、家族与官僚精英
44人阅读
哈雷希撒一世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69页 第三章 社会网络:地方、家族与官僚精英
1645年,明朝忠臣安置好防御工事后,以嘉定的“父老子弟忠勇”的名义保卫县城。他指的是什么...
-
第74页 第三章 社会网络:地方、家族与官僚精英
使民自相恤,盖松之俗。大家有田而不能耕,必以属佃户。佃户欲耕而不足于食,必以仰大家。其...
-
第89页 第三章 社会网络:地方、家族与官僚精英
-
第140页 第五章 儒学复兴与经世之学:知行合一
由此,儒家学者不必限于特定的信条,否则会将道德思想和信条研究与特定的经典阐释或学术方法...
-
第185页 第六章 任重道远:嘉定的儒学复兴
谷粮供应继续困扰着北方军队指挥者,通胀继续把朝廷的购买力限制在固定的税额上,这时,旱灾...
> 查看全部19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