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页 第八章·宋、辽、金和西夏的时代
- 章节名:第八章·宋、辽、金和西夏的时代
- 页码:第136页
……即儒家的普世价值性可以超越“中国”,可是“中国”终于失去了“天下国家”海纳百川、包容一切的特色。 相对而言,欧洲在近世经过宗教革命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普世教会从此解体,只剩下梵蒂冈教会的形式。伊斯兰世界经过欧洲帝国主义的冲击,其各个教派只能 管到自己的教众,在实质上也失去了普世特性。倒是中国的儒家,并没有教会,也没有明显的组织。儒生是寄托在政权的体制内,朝代可以改变,可儒家权威及其早晨的社会制度,却是长久存在、难以改变。这是中国历史的吊诡性:稳定——甚至超高度的稳定,却难以适应外力引起的新环境。 有宋一代,实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两汉的坚实基础,隋唐的宏大规模,转变为中国文化的稳定结构。从此以后,中国两度面对外族的完全征服,还能重新站起来。可是,在面对活力充沛的西方近代文明时,这一稳定的中国文化系统,不再能有接纳与消化适应的能力。 引自 第八章·宋、辽、金和西夏的时代
6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