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页 仁慈:怀有道德情操的动物 —— 斯波克的世界
- 章节名:仁慈:怀有道德情操的动物 —— 斯波克的世界
- 页码:第196页
……我们宁可放弃追求最大多数人的福祉(追求这种目标的道德哲学学派称为“功利主义”),也不愿违反人类基本的禁止条件。……乔舒亚·格林这位喜好神经科学的年轻哲学家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找来许多实验对象,一面要求他们做出道德两难的抉择,一面扫描他们的大脑。其中一项难题的内容如下:你驾驶一辆没有刹车的电车,一路冲向轨道上的分叉。你发现左边的轨道上有五名工人,右边只有一名工人,而且你只能切换开关决定电车开向哪边,但没办法把电车停下来,你会怎么做? 答案很简单。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开向右边,这样只会害死一名工人。不过,假如你站在一座桥上,俯瞰一条没有分叉的笔直铁道,发现有一辆电车全速冲向铁道上的五名工人。这时候,你身边站着一个体型硕大的人,如果把他推下桥,他就会摔落在电车前面,减缓电车的速度,让那五名工人有机会逃生。结果发现,一般人都愿意改变电车的行驶方向,撞死一个人而拯救五个人,却不愿刻意把桥上的人推下去,通过牺牲他而拯救那五名工人。这样的选择和理性无关,因为就逻辑上而言,这两个题目的答案应该一样:牺牲一人换来五人的性命。康德一定不会觉得这两个题目有什么不同。 在我们长久的演化历史上,我们只要动手杀害别人,就会对自己还有自己的社群造成直接冲击的后果。每个人都很重要,所以任何与人有关的事情都会激发我们的情感。格林的扫描结果发现,像要不要把人推下桥这样的道德抉择,都会触发大脑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不但负责每个人自己的情感,也负责评估别人的情感。相对之下,与个人无关的道德抉择,则因为演化作用在这方面没有给予我们任何引导,也就只会触发决定日常事务的大脑部位。我们的大脑把切换电车上的开关这个问题视为中性的问题,就像决定今天要吃什么,或是几点该从家里出发才赶得上班机。 道德决策背后的动力是情感。这种决策触动的大脑部位,就是当初我们从冷血的爬虫类转为懂得哺育关爱的哺乳类动物的关键。我们天生有一个内建的罗盘,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对待别人。合理化的解释通常出现在事发之后,这时候我们早已根据人类本性的先天反应做出了抉择。合理化的解释也许是为了要向别人说明自己行为的正当性,这样别人即可同意或反对,然后整体社会即可对特定的道德难题取得共识。社会压力就在这个时候出现,因为我们非常重视别人的赞同或反对。不过,这一切和“直觉反应”的道德意识比较起来,大概都只算是次要因素。 引自 仁慈:怀有道德情操的动物 —— 斯波克的世界
46人阅读
fanior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91页 仁慈:怀有道德情操的动物 —— 设身处地
除了慰问以外,科学家在更早之前就已经发现,猿类还有一种其他动物没有的能力。除了人类以外...
-
第192页 仁慈:怀有道德情操的动物 —— 设身处地
自我认知会影响我们和别人的互动。儿童约在18~24个月大的时候,开始认得镜中的自己,这时候他...
-
第196页 仁慈:怀有道德情操的动物 —— 斯波克的世界
-
第199页 仁慈:怀有道德情操的动物 —— 慷慨必获回报
……道德规范的第二根基柱……也就是资源的问题。……是否握有食物、抢夺、窃取、互惠、公平...
-
第200页 仁慈:怀有道德情操的动物 —— 慷慨必获回报
因此,猿类当中以性换取食物的交易经常呈现不平衡的状态,其实是合乎逻辑的现象:公猿求性,...
> 查看全部5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