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页 第二章 畅想
- 章节名:第二章 畅想
- 页码:第28页
最普遍的理性选择模型包含了四种要素:可公度性(commensurability),集合(aggregation),最大化(maximizing)和外生偏好(exogenous preference)。(p28) 引自 第二章 畅想 可公度性:理性选择能够将所有有价值的思考对象用一个单一的定量而非定性的标准加以度量。
集合:通过汇聚关于个人生活的资料和来源于个体生活的资料而得到的一个社会结论,而不会考虑显著影响个人选择的生活之间的差异。(关于这个概念略微有点疑惑?)
最大化:相信个人理性和社会理性以尽可能得到更多东西为目标,不论这种东西是快乐、财富、偏好和欲望的满足,还是那难以捉摸的效用(utility)。
外生偏好:基于经济学的目的,偏好可以被认为是给定的。偏好仅仅是一种个人或社会进行选择的原始材料,它们自身并不是社会的产物。
在功利主义的观念看来,人只不过是实现效用的载体、容器或场所,人与人之间质的区别以及根本的界限,以及他们选择的自由,都是可有可无的。
在狄更斯看来,最大化个人利益与偏好满足的模型是葛擂硬式经济学一直希望发展的,这也几乎就是古典理论创始人杰里米·边沁对真实人类的假设。另一方面,当代的理性选择理论也有它自身的规范性标准。一些法律与经济学者认为,理性社会选择的目标就是社会财富的最大化——这需要通过理性行动者的自利选择来实现。如果一种选择没有促进这个目标的实现,选择就会被认为和批评为不好的选择。尽管边沁和西奇威克这样的功利主义者也会承认财富并不等同于快乐,但这二者的目标仍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的理性选择模型为社会选择以及公共政策指引提出了规范标准。(p32-33)
“经济学是实用的理性”;理查德·波斯纳也在他的《司法/正义的经济学》的开头,介绍了“人们都理性地最大化他们的满足这一假定”,经济学的原则就是从这个假定中演绎,从而继续使用“理性”一词,仿佛理性就意味着最大化满足。(p36)
葛擂硬在结尾时表达了后悔,在后悔中展现了人类的复杂性。但在小说的开头,葛擂硬经济学的本质是只要事实,客观性,不要“畅想”和主管印象。精确的数学计算、理性,把质的区别简化为量的区别,只能看到非常抽象化、概括化的人类。葛擂硬拒绝独特性。(p39)
(注:在这里我联想到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量化研究方法)
比起其他体裁,它甚至更信奉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信奉在具体的文本中体验一个生命所有的历程的道德相关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起其他体裁,它甚至更深刻地反对经济学简化地看待世界的方式,更专注于质性差别。(p54) 畅想是小说设定的一种能力,一种能够把一件事物看做是另一件事物,能够从一件事物中看到另一件事物的能力。因此我们也许可以叫它隐喻性的想象。(p60) 引自 第二章 畅想 为什么狄更斯强调童谣?
在努斯鲍姆看来,葛擂硬也不是无足轻重的草包,他赞同经济学功利主义的规范性,并认为这种规范性能被公正地批判。
西丝·朱浦:发展经济学
东南亚匿名书包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5页 致谢、前言
诗性正义是努斯鲍姆在西北大学、哈姆莱大学、耶鲁大学、都柏林三一学院所做演讲的合集。 过度...
-
第13页 第一章 文学想象
在公共领域中推崇文学是困难的,因为许多人会认为,当文学涉及个人生活和私人想象行为时具有...
-
第28页 第二章 畅想
-
第三章 理性情感
理查德·波斯纳在1981年出版的《正义/司法的经济学》开篇就声称,他将“人们是理性的满足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