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页 德•夏斯泰尔夫人
- 章节名:德•夏斯泰尔夫人
- 页码:第274页
安托万•德•拉萨尔是一个出身于普罗旺斯的封建晚期型骑士,是个武士,宫廷大臣,王子太傅,纹章学家和马术行家,生于1390前后,卒于1461年以后。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安茹家族效力。安茹家族直到1440年一直在为他们的那不勒斯国奋战,但同时在法国也拥有大笔财产。1448年,他离开了他们去给圣彼尔伯爵路易•德•卢森堡的儿子们当老师。在法国国王和勃艮第公爵之间那变化无常的关系中,路易•德•卢森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安托万•德•拉萨尔年轻时曾参加葡萄牙人的考察旅行去过北非,他经常随同安茹家族的人呆在意大利,熟悉法国和勃艮第宫廷。他的写作活动似乎是从给自己的王子学生编写教材开始的,大概在此期间,他发现了自己的叙事天才和爱好。他最著名的著作是一部爱情教育小说,即《小让•德•圣特莱的有趣的编年体传奇》也许这是法国封建晚期最有生气的文学文献。有一段时间,人们还将其他一些作品也归在他的名下,如《婚姻十五乐》(Quinze Joyes de Mariage)和《新故事百篇》,尽管这两部作品没有丝毫拉萨尔那独特的清晰可辨的特征。 引自 德•夏斯泰尔夫人 第二百八十二页:
它比薄伽丘的《十日谈》晚一百多年,然而相比之下,它却显得更具中世纪的特点而缺乏现代特色。… 在形式方面,无论是句子结构还是整体结构均没有显示出古典和人文主义的那种适应性、多样性和清晰有序。句子虽然主要用的不是并列结构,但从属关系常常显得不灵活,满篇语气不适宜地一再强调,有时连接成分不清晰。…这种文体烦琐的庄重和豪华的礼仪还是建立在古典修辞学的传统上,但那完全是中世纪学究式的变形,而不是人文主义对它原 引自 德•夏斯泰尔夫人 第二百八十三页:
本特性的革新。… 这么说的意思是,他的语言带有社会等级色彩;而所有具有社会等级的东西都不是人文主义的。在这种固定的生活等级秩序中,一切都有其自己的位置和形式,都保持着自己的位置和形式,这种固定的生活秩序则反映在修辞中:说出的话庄严、烦冗、体态语丰富、信誓旦旦。 引自 德•夏斯泰尔夫人 第二百八十四页:
这里所反映出的传统在那些特别华丽的地方感觉得最为清晰,就像我们刚才说的,诉说的要旨在那里被起引导作用的华丽套话包裹着。在这种地方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些古典后期衰败阶段的产物,它们自中世纪初期被等级制文化接受并得到发展;… 关于叙述的结构,几乎谈不上有意识的规则;按时间顺序叙述的尝试导致了巨大的混乱和重复;… 引自 德•夏斯泰尔夫人 第二百八十五页:
华丽的语言和幼稚的叙述结构,这种混合给人一种慢条斯理、极其单调的印象,不过这节奏并非没有精彩之处;这是一种崇高文体;但它是等级制的,非人文主义的,非古典的,彻头彻尾的中世纪的。 从叙述的内容上同样也可以得出中世纪等级观念的印象,在这里我想特别指出,对于一个现代读者来说,将一个与我们熟悉的历史有关的政治军事事件仅仅看作社会等级问题有多么特别。在那里从未提到要塞有什么事实上的意义,要塞的陷落会给法国和国王的事业造成什么危害;那里讲的全是德•夏斯泰尔先生的骑士荣誉,许下的诺言和他的解释,封臣的忠诚,誓言和个人的责任;指挥官有一次甚至向王子建议进行骑士式的决斗,从而对解释协定的分歧做出决断。所有的事实都被隆重的骑士礼仪包裹着,这并不妨碍一种野蛮的残酷占据主要地位,这种残酷绝对不是现代的,和目的没有关联,或者说是非理性的,且完全是个人的,情绪化的。… 也许半年战争期间还的确是这种情形;很久以后,甚至到专制制度全面完善时期,恰恰就是在战事中还能够看到敌友之间纯个人的骑士关系的清晰印记,这是骑士精神的伦理保持最最持久之所在。 引自 德•夏斯泰尔夫人 第二百八十六页:
关于这酝酿中的突变,拉萨尔倒是什么都不想知道;他还生活在等级制度的氛围中,生活在它的荣誉观、礼仪和纹章的辉煌中;甚至他在其他作品中比在这部安慰作品里更加突出的博学也成了道德引文(按其精神应属晚期经院哲学)的拼接画,即为封建—骑士教育服务的经院哲学汇编。 这就是说,对拉萨尔来说,促使14世纪意大利伟大作家把握住当时整个现实的那场运动还没有发挥作用;他的语言和他的艺术完全是等级制的,他的视野非常狭窄,尽管他游历过许多地方;他在各地虽然看到过许多奇观,但在所看到的一切中,他看到的却是宫廷的和骑士的东西。即使这部安慰之作也是按照这种精神写的;然而,正如上述引文所示,拉萨尔那略显迂腐的,有着典型封建时期的作品风格再现了一个极为庄严的真正的悲剧性事件。我们虽然觉得它有点过于讲究礼节,过于烦冗,但此文的确是以款款的温情与质朴的心灵写就的,这正是报道此类事件时所应有的风格,像一个如此简单、如此真实、如此典型的悲剧性冲突,在中世纪的文学里几乎找不到第二个例子,我常常感到惊奇,这部美妙的作品竟如此没有名气。这一冲突完全不是公式化的,它与宫廷文学的传统主义无关;它讲的是一个女人,却不是情人,而是一位母亲;… 引自 德•夏斯泰尔夫人 第二百八十八页:
事实表明,封建晚期的华丽文体可以表现这样一个真正的悲剧性的真实场景;尽管它对政治军事方面的描绘是那么肤浅,在这两个方面,它对真实情况和事实关联的把握是最差的:在一个极其简单、完全是有关人的情景中,它证实了自己的存在。最令人惊奇的是,在我们选的这个例子里,讲的是一个极为常见的家庭生活地点,是夜里躺在床上谈论忧心事的一对夫妻;按照古典时期的经典观念,这恐怕绝不可能是用崇高文体描述一个悲剧情景所应采用的地方。在这里,悲剧和严肃的问题在一个家庭日常行为中得到了表现,尽管这里讲的是严格按照封建礼仪和传统生活的显赫贵族,但我们见到他们时的环境就是这样,即在夜间,在床上,但不是作为情人,而是作为夫妻,在困境中哀叹并尽力互相帮助,他们更具有市民味,或者说更具有人的本性,生物的本性, 引自 德•夏斯泰尔夫人 第二百八十九页:
封建气息则弱多了。虽然语言庄重而讲究礼仪,但故事的进展还是非常简单,非常单纯;几个简单的想法和感受并列或相对出现;这里还谈不上是悲剧和日常现实性之间的文体分用。封建文学在其黄金时期,即12世纪,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像这样真实和富于人的生物本性的东西;床上的夫妻,这充其量只会出现在民间滑稽故事里。 引自 德•夏斯泰尔夫人 第二百九十二页:
总之,在中世纪最后几个世纪里,呈现出一种构造—理论思维上的困乏和无果状态特别是在现实生活的秩序,因而在基督教人类学的“造物”方面,即把生活归为受难和暂时性,便清晰而豪不示弱地显露出来。这种关于人的纯造物图像与古典—人文主义关于人的图像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其特征就在于,得到十二分敬重的只是一个人所穿的社会等级外衣,一旦脱去这件外衣,对他本人则毫无尊重可言;这件外衣下所遮掩的无非是一个衰老和疾病损之、死亡和腐烂毁之的肉体。 引自 德•夏斯泰尔夫人 第二百九十三页:
对于阿尔卑斯山以北那些国家的许多人来说,他们本身以及他们所有事业的必然没落这一意识是一种麻醉剂,它阻碍了以实际规划尘世生活为目的的思想的形成;一个为此世的未来而进行的活动在他们看来没有价值,没有尊严,纯粹是本能和激情的游戏;他们对尘世现实的关系表现在承认它的现有形象是一种在感官性方面表现力丰富的戏剧,承认对形象的彻底揭露是暂时的和无用的,同时用极端的手法塑造出生与死、年轻与衰老、健康与疾病、尽情炫耀尘世角色与忧心忡忡地抵御无情的破坏之间的对立。这些简单的主题在不断地衍化,或者令人毛骨悚然,或者强烈的悲叹,或者虔诚,或者玩世不恭,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它们常常具有感人的力量;中等阶层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感官欢乐,他们的哀怨,他们因年老疾病而衰落他们的结局,对这一切的描写很少像这个时期这么透彻,而且这些描写具有一种风格特征,这一特征当然不仅有别于古典风格,而且明显有别于中世纪早期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引自 德•夏斯泰尔夫人 第三百零五页:
在意大利,薄伽丘和早期人文主义已不再在生活经验中体验那种造物的严肃;在法国本土,甚至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地区,在寓意这种攀缘植物的缠绕下,窒息而死的危险威胁着每一个严肃的现实主义手法;然而感官性的自发力较强,而中世纪的造物现实主义以这种方式存活到16世纪;它给了文艺复兴一种强有力的均衡力量,借以平衡在人文主义摹仿古典时产生的文体分用的各种力量。 引自 德•夏斯泰尔夫人
96人阅读
然诺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206页 法利那太和加发尔甘底
在这约七十行诗句构成的狭窄空间里,一共进行了三次情景转换。这是四个前后紧密连接的场景,...
-
第242页 修士亚伯度
我们几乎能够感觉到对他的同情,特别是如果这么考虑,薄伽丘在讲述更恶劣的教士其他色情恶作...
-
第274页 德•夏斯泰尔夫人
-
第313页 庞大固埃嘴里的世界
卢奇安所讲的主要是幻想中的旅行奇遇,民间故事书所做的只是荒诞不经地夸大了比例,而拉伯雷...
-
第333页 人类状况
其他作家训教人,我却描述人,而且专门描述他们中的一个训教得相当糟糕的个人;倘若能够重新...
> 查看全部21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