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页
Leslie Shaw
读过 训诂简论
- 页码:第140页
为什么根据声音可以推出同源词来呢?这是因为,人类语言发展的初期,词的音、义之间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但是,在词不断增多的过程中,随着词义的引申,就要在原来词的基础上分化出新词来。新产生的词由于是旧词派生出来的,语音上必然与旧词相同或相近(双声、叠韵)。因此,声音近似而意义相关的词,往往是同源词。这个现象,古人已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直到章炳麟先生著《文始》,才使因声求源的词汇研究进一步系统化。 但是,单靠声音主观地推求语源,并不是最可靠的办法。汉代末年刘熙写的《释名》,大量运用“声训”。他一方面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来源,探索词的命名的意义,另一方面广泛地综合了各地的方音,分辨它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来探索词义的特点。其中当然不乏可取之处,但由于方法上不够缜密,穿凿之处也不在少数。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曾记载“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为右文”。这就是所谓“右文”说。“右文”说主张形声字的声符皆有表意作用,同声符之字,意义必能相通。这种说法虽也注意到形声字由于同声因而同源的现象,但在作出具体的结论时,往往凭空设想,不求根据,有的近于杜撰,在方法上少有可取之处。这是他根本理论错误所致。 那么,在运用声音推求语源时,怎样才能避免主观臆断呢?这就必须从实际语言材料中,找出“信而有徵”(可靠又有证据)的线索。至于“绝缘无证”(不可靠又没有证据)的事物,千万不可去妄推它的本源。 引自第140页
67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