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页
- 页码:第423页
首先,意动跟一般增价结构不同的一个地方是它的中心语移位牵涉两个空位,一个是“以”的位置,一个是“为”的位置。意动是一种很特殊的句法现象,不但现代汉语没有,在世界语言中也罕见。意动的基础是一个判断句结构,这个判断句结构必须是一个由零系词(null copula)所构成的VP结构。零系词占着“为”这个位置,因此这是个可以移入的空位。上古汉语判断句没有显性系词,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第四章)。“为”是所谓“准系词”;它的位置就是判断句系词的位置。意动能够成立的前提是这个语言必须有一个零系词,同时还须有一个带零形式小v的增价结构。 中古以后汉语复杂谓语的结构从综合型走向分析型途径,像这种经两次移位的中心语并合机制,战国晚期以后就不再能产。系词“是”的开始使用固然是一个因素,但这恐怕不是一个决定因素,因为即使有了显性系词“是”以后,汉语的判断句还必须假设有一个隐性的零系词。这个隐性零系词经常出现在质词述语的判断句中,例如“这个观点正确”之类的句子。 意动还有另一个问题。前文说过,语句的增价装置是为了添加论元而设的。以此功能标准看为动、供动、对动,甚至与动,大致都合。意动却不同。意动是以一个判断结构VP为基础的,意动词的关系宾语(如“奇其言”的“其言”)就是判断结构的主语(“其言奇”),因此意动结构并没有增添任何论元。这跟我们对增价装置的认识不合。如果意动是一种增价装置,则增价装置的功能必不止添加论元一项。 增价结构外在于动词组VP,意动词的论元却是判断结构VP的一个成分,是内在于动词组VP的。一个在VP之外,一个在VP之内,这两个位置如何连起来?有两种作法:一种是假定增价位置上的名词组是先行词,判断结构的论元是一个空代词pro,与其先行词有复指关系。但在本书所采用的句法体系中这个做法是被排除的。本书假定空代词pro跟显性代词一样,只能出现在格位位置,因此它可以当句子的主语,却不能当VP的主语,除非它能从上位动词那里得到格位,如ECM结构(第九章)。另一种做法是移位。就是假定意动词的这个论元从判断结构的定语位置移到增价结构的定语位置上。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