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上古汉语语法纲要》是2015年在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的关于上古汉语语法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经台湾三民书局授权,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上古汉语语法纲要》 的简体字版。原书中的一些专有名词,按照大陆的行文习惯作了调整。一些地方涉及古汉语用字,字形未作改动。梅广教授对简体字版做了 仔细的校阅,大至文句,小至标点符号,一一改正过来,第六章和一些章节的内容在简体字版中有最新的更改。
作者梅广为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多年来从事语言学研究,在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上古汉语语法纲要》以春秋至战国中期的语言为主要描述对象,全书分为十一个章节,从古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实际、句子的结构基础、论元、上古汉语的功能范畴等方面展开论述,完整陈述了梅广先生在上古汉语语法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该书以生成语法的框架来解释上古汉语语法问题,开风气之先,对汉语历史语法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上古汉语语法纲要》是2015年在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的关于上古汉语语法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经台湾三民书局授权,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上古汉语语法纲要》 的简体字版。原书中的一些专有名词,按照大陆的行文习惯作了调整。一些地方涉及古汉语用字,字形未作改动。梅广教授对简体字版做了 仔细的校阅,大至文句,小至标点符号,一一改正过来,第六章和一些章节的内容在简体字版中有最新的更改。
作者梅广为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多年来从事语言学研究,在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上古汉语语法纲要》以春秋至战国中期的语言为主要描述对象,全书分为十一个章节,从古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实际、句子的结构基础、论元、上古汉语的功能范畴等方面展开论述,完整陈述了梅广先生在上古汉语语法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该书以生成语法的框架来解释上古汉语语法问题,开风气之先,对汉语历史语法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学者推荐】
“梅广先生对生成语法是很熟悉的,《上古汉语语法纲要》书中用生成语法的原理分析上古汉语语法做得很成功。”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国学研究院教授,蒋绍愚
“梅广先生的《上古汉语语法纲要》是一部运用生成语法理论研究上古汉语语法的重要著作,其观察之细、推演之密、剖析之深,罕有其俦,堪称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和汉语生成语法研究的必读之书。”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吴福祥
作者简介 · · · · · ·
梅广,1938年生于香港。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毕业,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美国哈佛大学语言学博士。
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讲师,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清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台湾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短期讲学包括(北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讲座。现为台湾清华大学名誉退休教授,该校“荣誉讲座”(2017-2020)。
致力研究汉语语法、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于1980年间在台湾中南部山区、1990年间在云南省西北边境调查少数民族语言。退休后并从事先秦思想典籍的文献研究。
目录 · · · · · ·
第一章古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实际
第二章句子的结构基础——句法学略说
第三章偏正结构:条件句
第四章主题句
第五章并列结构及其发展:“而”字式
第六章句子的延伸——句段结构
第七章主动句、受动句、被动句
第八章 “于/於”介词组的演变及谓语结构的发展
第九章论元结构(1):受动与致事
第十章论元结构(2):增价与双宾语结构
第十一章上古汉语的功能范畴
引用书目
音序索引
笔画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序一 2009年,我在台湾见到梅广先生,邀请他到北大讲学。他说:“我现在正在写一本古汉语语法,写出来以后将是一个全新的体系,到那时再去讲。”2015年,梅先生的《上古汉语语法纲要》由台湾三民书局出版,他送给我一本。我读后感到耳目一新,此书真是一 个全新的体系! 2016年,梅广先生到北大讲学两个月,讲的就是《上古汉语语法纲要》中的主要内容。听讲的不仅有北大中文系的学生,而且还有不少校外的教师和学生,大家都感到收获很大。很多人都想细读这部书,我也把此书推荐给我的朋友和学生。现在网上购书很方便,第一天网上订购,第二天就能收到。但他们告诉我:书店说此书已经售完,现在缺货,什么时候来书还不好说。 现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已得到此书的版权,准备在大陆出版。这对大陆的读者是一个好消息,大家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了。这本书对古汉语语法研究必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我觉得梅广先生的《上古汉语语法纲要》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此书的理论基础是生成语法。生成语法在世界上影响极大,在现代汉语研究领域里也得到广泛运用,有些学者用生成语法的原理对现代汉语语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在汉语历史语法领域里用得不多,主要原因是因为很多研究汉语历史语法的学者对生成语法不熟悉。梅广先生对生成语法是很熟悉的,书中用生成语法的原理分析上古汉语语法做得很成功。比如,第九章从“最小论元结构”“外部论元和内部论元”讲起,分析了历事论元兼有内部和外部两个位置;进而分析一般历事句和蒙受句的区别在于小v的不同,并指出像“(吾)伐树於宋” 这样的蒙受句中,主语“吾”是从VP内部移出来,上升到空位NP1那里;分析了“使之”和“使其”中的“之”和“其”有格位之分,并指出上古汉语的“使字句”补语的起词以用空代词pro为常,也有极少数例句在“使”字后面没有起词(如“可使足民”)。又如第十章,用动词的“增价装置”来...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上古汉语语法纲要"的人也喜欢 · · · · · ·
上古汉语语法纲要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上古汉语语法纲要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 更多书评 2篇
-
sera (做书)
序一 2009年,我在台湾见到梅广先生,邀请他到北大讲学。他说:“我现在正在写一本古汉语语法,写出来以后将是一个全新的体系,到那时再去讲。”2015年,梅先生的《上古汉语语法纲要》由台湾三民书局出版,他送给我一本。我读后感到耳目一新,此书真是一 个全新的体系! 2016年,梅广先生到北大讲学两个月,讲的就是《上古汉语语法纲要》中的主要内容。听讲的不仅有北大中文系的学生,而且还有不少校外的教师和学生,大家都感到...2018-12-17 09:34:02 5人喜欢
序一 2009年,我在台湾见到梅广先生,邀请他到北大讲学。他说:“我现在正在写一本古汉语语法,写出来以后将是一个全新的体系,到那时再去讲。”2015年,梅先生的《上古汉语语法纲要》由台湾三民书局出版,他送给我一本。我读后感到耳目一新,此书真是一 个全新的体系! 2016年,梅广先生到北大讲学两个月,讲的就是《上古汉语语法纲要》中的主要内容。听讲的不仅有北大中文系的学生,而且还有不少校外的教师和学生,大家都感到收获很大。很多人都想细读这部书,我也把此书推荐给我的朋友和学生。现在网上购书很方便,第一天网上订购,第二天就能收到。但他们告诉我:书店说此书已经售完,现在缺货,什么时候来书还不好说。 现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已得到此书的版权,准备在大陆出版。这对大陆的读者是一个好消息,大家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了。这本书对古汉语语法研究必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我觉得梅广先生的《上古汉语语法纲要》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此书的理论基础是生成语法。生成语法在世界上影响极大,在现代汉语研究领域里也得到广泛运用,有些学者用生成语法的原理对现代汉语语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在汉语历史语法领域里用得不多,主要原因是因为很多研究汉语历史语法的学者对生成语法不熟悉。梅广先生对生成语法是很熟悉的,书中用生成语法的原理分析上古汉语语法做得很成功。比如,第九章从“最小论元结构”“外部论元和内部论元”讲起,分析了历事论元兼有内部和外部两个位置;进而分析一般历事句和蒙受句的区别在于小v的不同,并指出像“(吾)伐树於宋” 这样的蒙受句中,主语“吾”是从VP内部移出来,上升到空位NP1那里;分析了“使之”和“使其”中的“之”和“其”有格位之分,并指出上古汉语的“使字句”补语的起词以用空代词pro为常,也有极少数例句在“使”字后面没有起词(如“可使足民”)。又如第十章,用动词的“增价装置”来解释古汉语语法的“为动”“供动”“与动”“对动”等,用“提升增价”来解释意动和双宾语。这些都是用生成语法来分析上古汉语的句法,使上古汉语语法的研究更加深入,也更有理论高度。当然,读者在读这一部书的时候需要有一些生成语法的基础知识,本书第二章对生成语法做了概括的介绍,读者应当细心阅读。 第二,此书对上古汉语语法现象的考察十分细致深入。作者在《导言》中说:“经验科学的理论必须基于事实。”“语法学家必须根据语言事实说话;研究古汉语必须对古代典籍下功夫。古书必须细读,一字一义都不能放过。”作者确实是下了功夫的。在书中,对一些重要的虚词,如“焉”“而”“ 于/於”“矣”都做了很深入的分析,不止是分析了它们各种不同的用法,而且非常注意它们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演变。对动词和语法格式的考察也是这样,比如,书中指出,“免”原先是“免于灾难”之意,到战国晚期才出现“免除官职”之意;“畏”原先是及物动词,到战国晚期,才有不及物用法,从而能用作致动;“对动用法”在先秦只能用“泣之”之类的形式,到汉代可以说“为公子泣”,两汉以后发展成用“对”表达。这样细致的考察在书中经常能见到。此书在深入考察上古汉语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完整严密的语法体系,总结出一些语法规律,同时,也很注意语言现象的复杂性,并加以深入的分析。比如,在第七章“受动句”一节指出:“大致说来,施动与受动相应;致动与内动相应。一个动词若兼具施动、致动,或兼具受动、内动,皆起因于词义的发展和分化。”作者以“臣”“伤”“立”“败”为例,作了很好的分析。 第三,正因为作者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扎实的语料基础,所以对上古汉语的语法有很好的全局性的把握。书中把上古汉语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上古汉语早期综合的句法手段相当发达,……中期以后增价结构逐渐废除动词并合,改用实词化轻动词,分析型性格也因此越来越显著。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今。”中期的最大特点是主题句的兴起,“从此汉语便成为一个主题优势类型的语言。”中期以后连词“而”充分发展,使上古汉语成为有并列结构特色的语言;但随着“而”和“於”的衰落,汉语谓语结构发生了一次类型变化,“即从对等的连动(并列结构)改变为不对等的连动(主从或偏正)。”对上古汉语的一些句式,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认为,主题句是汉语的一种基本句式,要和主语句加以区分;上古汉语没有被动句,通常所说的“见”字式和“於”字式不是被动句而是受动句;除了受动句,还有蒙受句,受动句有蒙受语意,但句法结构与蒙受句不同。这些在书中都有充分的论证,都给我们以启发。 梅广先生在《导言》中说:“唯有与当代语言学接轨,古汉语研究才有发展,才有可能开创新局面。”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在这本书的新版即将面世的时候,梅广先生让我写几句话,我就把读这本书的一点感受写下来,把这本书推荐给读者。这本书内容很丰富,上面所说的几点远不足以概括,读者看了这本书,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蒋绍愚2017年7月于北大 引自 序一(蒋绍愚) 回应 2018-12-17 09:34:02 -
洪波:从安大简谈《诗经》第一人称代词“言”字 安大简《诗》的整理发布,为《诗经》“言”字训“我”提供了新的证据。夏大兆(2018)基于安大简《诗》对“言”训“我”这一传统疑难问题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论证。本文在夏大兆(2018)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申说。本文的基本观点如下:一、《诗经》“言”有第一人称代词功能已确凿无疑;二、“言”是第一人称主格(施格)形式;三、“言”来自周人语言。 一、前言 出土文献对于汉语史研...
2019-10-16 14:31:45 3人喜欢
洪波:从安大简谈《诗经》第一人称代词“言”字
安大简《诗》的整理发布,为《诗经》“言”字训“我”提供了新的证据。夏大兆(2018)基于安大简《诗》对“言”训“我”这一传统疑难问题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论证。本文在夏大兆(2018)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申说。本文的基本观点如下:一、《诗经》“言”有第一人称代词功能已确凿无疑;二、“言”是第一人称主格(施格)形式;三、“言”来自周人语言。
一、前言
出土文献对于汉语史研究的价值自不待言。安大简《诗》的整理发布,更是汉语史研究和《诗经》研究的大事。安大简《诗》(以下称“简本”)给了我们重新认识《诗经》中一些词汇语法现象的机会,本文所讨论的就是其中之一。
《诗经·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毛《传》:“言,我也。”自来对毛《传》训“言”为“我”众说纷纭。夏大兆(2017)利用简本对“言”具有第一人称代词功能进行了申说,并对《诗经》毛《传》郑《笺》和孔颖达《正义》训“言”为“我”的材料进行了全面梳理。本文在夏大兆(2017)的基础上对《诗经》“言”的第一人称代词功能及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
二、安大简《诗》的证据
夏大兆(2017)提出了毛《传》训“我”的“言”在简本里的证据:“安大《诗经》简45、46、47、48号正好可以与《毛诗》中的《秦风·小戎》对读,内容高度一致。《毛诗》该篇共三章,章十句,每章第七句皆作‘言念君子’,而简本三章该句皆作‘我念君子’。《毛诗》三处‘言’字,简本皆作‘我’。”“另外安大《诗经》简74、75、76号简正好可以与《毛诗》中的《魏风·园有桃》对读,内容也高度一致。其中《毛诗》中的‘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简本作‘心之忧,言歌且谣’,今本‘我’字,简本作‘言’。”
简本与“言”“我”相关的信息还不止夏大兆(2017)所列。安大简《庸》之《鹑之奔奔》可与《毛诗》之《鄘风·鹑之奔奔》对读。
其中第一章:
简本:人之亡良,义以为兄。
《毛诗》: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第二章:
简本:人之亡良,义以为君。
《毛诗》: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以上两句简本之“义”,《毛诗》作“我”,透露了“言”与“我”关联的重要环节。
三、《诗经》第一人称代词“言”的地域分布
夏大兆(2017)列举了《诗经》毛《传》与郑《笺》认定为第一人称代词的“言”字。根据他的列举,整理出如下数据:《周南》13例,《召南》3例,《邶风》11例,《鄘风》3例,《卫风》6例,《郑风》2例,《魏风》3例,《秦风》3例,《小雅》35例,《大雅》7例,《周颂》4例,《鲁颂》5例。
此外,毛《传》郑《笺》未明确认定但据诗例应判断为第一人称代词的还有:《豳风·七月》:“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此例中“言私其豵”之“言”与它处训为“我”的“言”句法地位完全相同,应判定为第一人称代词。
根据上文的数据,第一人称代词“言”集中出现在《小雅》《大雅》《周颂》《鲁颂》当中,风诗则主要见于二《南》和《邶》《鄘》《卫》当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毛诗·秦风》有3例,而简本《秦》“言”皆作“我”。
综合《毛诗》和简本,我们得到第一人称代词“言”的分布图:
“言”的这个分布图鲜明地反映出一个事实:它只出现在周人贵族的诗歌(《小雅》《大雅》《周颂》)和姬姓诸侯国的风诗(《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郑风》《魏风》《豳风》)与颂诗(《鲁颂》)中。据此可以判定:“言”与周人语言密切相关。
四、《诗经》第一人称代词“言”的功能
夏大兆(2017)所整理的毛《传》郑《笺》认定作“我”解的“言”以及我们所添加的《豳风·七月》之“言私其豵”,无一例外地出现在施动句施动主语的位置:
(1)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周南·葛覃)
(2)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周南·苤苡)
(3)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卫风·氓)
《毛诗》中非主语位子上的第一人称代词一律用“我”。例如:
(4)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周南·卷耳》)
(5)既见君子,我心则降。(小雅·出车)
(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王风·黍离)
(7)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魏风·硕鼠)
简本中非主语位置的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还出现了“吾”字,详见下文第六节。
在同一诗章中,主语位置用“言”非主语位置用“我”。例如简本《园有桃》第一章:
(8)心之忧,言诃(歌)且谣。胃(谓)我士乔(骄)。
据此我们可以判定:“言”是第一人称代词的主格(或施格)形式。
五、“言”与“我”的关系及“言”的来源
“言”与“我”在语音上的关联一目了然:
“言”上古音“疑”纽“元”部三等A类,郑张尚芳(2003)拟为*ŋan。从“言”得声的“唁”“這”则为“元”部三等B类,郑张拟为*ŋran-s。“我”上古音“疑”纽“歌”部一等,郑张尚芳拟为*ŋaal。按传统音韵学的说法,“言”“我”阴阳对转,夏大兆(2017)也是这么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但有两个问题:其一,“言”是三等韵,“我”是一等韵。上古汉语三等韵与非三等韵有显著区别。其二,“言”的n韵尾是怎么来的?对转的理据又何在呢?
安大简《诗》有两条珍贵材料:
(9)人之亡良,义以为兄。(《庸·鹑之奔奔》第一章)
(10)人之亡良,义以为君。(《庸·鹑之奔奔》第二章)
这两条材料对应《毛诗·鄘风·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兄。”“人之无良,我以为君。”这两条材料证明,《诗经》里第一人称代词主格(施格)除了写作“言”,也写作“义”。
“义(義)”从“我”得声,上古音“疑”纽“歌”部三等B类,郑张拟为*ŋral-s。这两条材料也证明了《毛诗·小雅·角弓》“如食宜饇”一个异文。《经典释文》:“宜,本作仪。韩诗云:仪,我也。”
“仪”上古音“疑”纽“歌”部三等B类,郑张拟为*ŋral。
“宜”上古音“疑”纽“歌”部三等B类,郑张拟为*ŋral。
这两条材料加上《毛诗》“如食宜饇”《经典释文》所引《韩诗》的异文,其价值在于,它可能反映了一个语言事实,即《诗经》里第一人称代词主格(施格)作“言”乃是“我”的弱化形式,上古“元”部“言”的n韵尾乃是“歌”部“我”字l韵尾的弱化变体。
从简本看,“言”只出现在主语(施格)位置上,非主语位置除《魏·羔裘》外都作“我”。但“我”也出现在主语位置上。下面是安大简《诗》“我”出现在主语位置的全部用例:
(11)我古勺皮兕衡(《毛诗》:我姑酌彼兕觥)(《周南·卷耳》第二章)
(12)我古勺金罍(我姑酌金罍)(《周南·卷耳》第三章)
(14)我念君子。(《秦·小戎》第一、二、三章)
(15)我遗咎氏(我遗舅氏)(《秦·渭阳》第一、二章)(《毛诗》作“我送舅氏”)
以上2例次出现在《周南·卷耳》里,其余5例次全部出现在《秦》诗中。夏大兆(2017)所谓“我”字异文指的就是《秦风·小戎》《毛诗》作“言念君子”而简本作“我”。简本《秦》中第一人称代词主格(施格)皆不作“言”。这与我们在前文提出的判断一致,即“言”只出现在周人的诗歌中。
即便如此,以上情况还是反映了一个语言事实,即《诗经》里第一人称代词主格(施格)存在一等“我”与三等“言”“仪(义)”的对立。其间的差别何在?
观察可以发现:
第一,无论是《毛诗》还是安大简《诗》,也包括韩诗异文,当施事动词前没有其他重读成分时,“言”“义”“仪”都紧邻施事动词出现,而“我”则不一定。上引安大简《诗·周南·卷耳》的2例“我”都出现在句首,其后有非重读副词“古(姑)”与施事动词隔开。
第二,当施事动词前出现另一个重读词语时,主格(施格)代词用“言”,则该重读词语出现在“言”字之前。例如:
(16)采采苤苡,薄言采之。(周南·苤苡)郑《笺》:薄言,我薄也。
(17)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卫风·氓)郑《笺》:静,安。我安思君子之遇己无终。
(18)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大雅·文王)毛《传》:永,长。言,我也。我长配天命而行。
(19)寤言不寐,愿言则怀。(邶风·终风)郑《笺》:言,我也;愿,思也。嚏当读爲“不敢嚏咳”之“嚏”。……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
作主语的“我”前从不出现另一个重读成分。
第三,在连动句中“言”可以重复出现,但“言”从不用于主语对比焦点语境。例如:
(20)言告言归。(周南·葛覃)
(21)言旋言归。(小雅·黄鸟)
“我”则从不在连动句中作为施事主语重复出现,但却可以用于主语对比焦点语境。例如:
(22)母氏圣善,我无令人。(邶风·凯风)
例(22)中“我”与“母氏”构成对比焦点。
第四,“我”作主语可以出现非限定小句之中,“言”则绝不用于非限定小句。例如:
(23)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邶风·雄雉)
以上四种情况归结起来可以得出如下两点结论:
(一)主格(施格)代词“言”要么与句子的施事动词构成一个节奏音步(如“言告言归”),要么跟它前面的重读成分构成一个节奏音步(如“静言思之”“寤言不寐”),它本身绝不可以自成一个节奏音步,也不能以一个重读形式与其前面或后面的弱读形式构成一个节奏音步。
(二)“我”作主语可以跟施事动词构成一个节奏音步(如“我徂东山”),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读成分自成一个节奏音步(如“母氏圣善,我无令人”),或与其后面的弱读成分构成一个节奏音步(如“我之怀矣”“我姑酌彼兕觥”)。但“我”的前面决不能出现另一个重读成分。
根据这两点,我们认为“言”是第一人称代词“我”在主格(施格)位置上的弱化形式,更确切地说,是一等字“我”在非重读主语位置上弱化为三等形式,遂以“仪(义)”记录之,而“仪(义)”的l韵尾因弱化而进一步变成n,遂以“言”记录之。
六、“言”与“吾”的关系
“言”是“我”的主格(施格)弱化形式,这就牵涉到另一个第一人称代词“吾”。“吾”上古音“疑”纽“鱼”部一等,郑张拟为*ŋaa。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吾”在《广韵》入“模”韵,在韵图中居一等,但“吾”上古时期是否一等字实属可疑。“吾”另有二等音形式,郑张拟为*ŋraa。又汉代有官名“执金吾”,《广韵》曰:“吾,御也。”“御”上古音“疑”纽“鱼”部三等,郑张拟为*ŋas。“吾”在春秋金文里作𫊣,或径作“鱼”。“鱼”上古音“疑”纽“鱼”部三等A类,郑张拟为*ŋa。这些都透露出“吾”在上古汉语里原本可能不是一等字。
此外,俞敏等学者都认为“吾”是“我”的弱化形式或非重读形式。俞敏(1949)拿“吾”对应藏语第一人称代词ŋa,且他最早提出“吾”“我”之别在于轻重:“‘吾’‘我’的分别纯粹是个声音的问题:凡在语丛尾巴上的,或者有对比的,一定念得重,所以是ŋad。凡后头还有别的字的,因为往往念得轻,所以写的时候儿把收尾音忽略了,就是ŋa。这么说,汉语的‘我’的重音,实在不跟西藏的ŋa相当哪。轻音才跟他相当。”
其后,金守拙(1956)也提出“吾”是“我”的非重读形式:“‘吾’‘我’实为同一字之重读(streesed)与非重读(unstreesed)之别。‘吾’字之后无‘句读间歇’,故与其后随之字有密切关系;‘我’字之后则常有‘句读间歇’。”
周法高(1972)、郑张尚芳(2001)、潘悟云(2001)和蒲立本(2006)都大体支持金氏之说。
如此看来,“吾”在上古汉语里或许应属三等字或者二等字,它在上古汉语里与“言”“仪(义)”的语音差别只在于韵尾的有无。
洪波(1999)提出“吾”来自周人语言。今天看来,这个说法不准确。“吾”应是“我”在周人语言中的另一个变体。
传世文献“吾”始见于《尚书·微子》,但该篇写作年代存疑。出土文献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金文。如《齐子仲姜鎛》:“保吾兄弟”“保吾子姓”,字作“𫊣”。
《毛诗》中没有出现“吾”,但简本《魏·羔裘》有如下诗句:
(24)自𫊣人居居。(第一章)对应《毛诗·唐风·羔裘》第一章:自我人居居。
(25)自𫊣人梏梏。(第二章)对应《毛诗·唐风·羔裘》第二章:自我人究究。
整理者认为𫊣 即“虎”字异体,楚文字多借“虎”表示“吾”,则该两句诗之“虎”实为“吾”。
安大简《诗·魏·羔裘》《毛诗》属《唐风》。魏是西周姬姓诸侯国,春秋初年为晋献公所灭。《毛诗》之《唐风》以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夏墟唐尧所都之地,“今诗本其风俗,故云唐也。”(《十三经注疏·诗经·唐谱》正义)但简本无《唐》而有《矦》,而《矦》六篇《毛诗》属《魏风》。夏大兆(2018)认为《矦》六篇乃晋诗。魏与晋都是西周所封姬姓诸侯国,为周人主要集居地。故简本《魏·羔裘》“我”作“吾”的这两条材料弥足珍贵。它不仅进一步证明“吾”春秋时期始见于文献,而且它还反映了“我”在周人诗歌中的又一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句诗中“吾”不居主格(施格)而居领格。在《齐子仲姜鎛》中“吾”亦居领格。“言”“吾”在句法上的分布差异或许不是偶然。它体现了*ŋral/*ŋ(r)an与*ŋa(*ŋra)在不同格位上的交替。
总之,从简本《诗》来看,“我”在西周春秋时期周人诗歌中除作“我”外,还有三种变体形式,其中,“言”和“仪(义)”是“我”的主格(施格)弱化形式,“吾”是“我”的非主格(施格)弱化形式。
“我”居主格(施格)时确为重读形式或者强调形式,宾格位置无论后置于动词还是前置于动词,《毛诗》和安大简《诗》都一律作“我”,领格位置《毛诗》亦全部作“我”,但简本《诗·魏》出现了“吾”,说明周人语言里第一人称代词领格用法到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弱化形式。
到春秋末期以后,随着周人语言的进一步雅言化,“言”/“仪(义)”与“吾”之间的形态差异消失了,文字上遂统一写作“吾”。但它们跟“我”之间因“轻重”不同而形成的差异还是留下了痕迹。
洪波(1996)认为自甲骨文继承下来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余”“朕”不存在格位区别,但洪波(1999)指出,来自周人语言的“吾”存在格位选择倾向,它不仅极少作宾语,而且从不在动词之后作为宾语论元出现。现在看来,“吾”不在动词之后出现乃是由于它是一个弱化形式,不可以占据重读的句法论元位置。
参考文献:
洪波 1996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余(予)”“我”“朕”的分别》,《语言研究》第1期
洪波1999 《周秦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吾”“卬”的来源及其与“余(予)”“我”“朕”的功能分别》,《语言研究论丛》第八辑,南开大学出版社
黄树先2007《汉语核心词“我”研究》,《语言研究》第3期
金守拙(George A Kennedy)1956《再论“吾”“我”》,李保均译,载史语所集刊28本
潘悟云2001《上古指代词的强调式和弱化式》,载《语言问题再认识》,上海教育出版社
蒲立本2006《古汉语语法纲要》,孙景涛译,语文出版社
俞敏1949 《汉语的‘其’跟藏语的gji》,《燕京学报》(37)
夏大兆2017《〈诗经〉“言”字说——基于安大简〈诗经〉的考察》,《中原文化研究》年5期
夏大兆2018《安大简〈诗经〉“侯六”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郑张尚芳2003《上古音系》,上海教育出版社
周法高1972《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编)》,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
回应 2019-10-16 14:31:45 -
①“其”是一个第三人称代词跟“之”的合音形式,“乃”则是“汝之”的合音形式。上古汉语没有“*汝之嗣且(祖)“”*汝之师”“*汝之先圣考”的说法,只能说“乃嗣且”“乃师”“乃先圣考”。根据西周铜器《大孟鼎》等铭文,“汝”“乃”的用法不能晚于成康时期。物主代词“乃”的出现应与“其”同时,然“其”在西周铭文中似乎出现较晚。用“乃”的同时,铭文仍多沿用旧形式“厥”,或“厥”“其”并用。
2019-03-12 14:24:04 1人喜欢
-
sera (做书)
序一 2009年,我在台湾见到梅广先生,邀请他到北大讲学。他说:“我现在正在写一本古汉语语法,写出来以后将是一个全新的体系,到那时再去讲。”2015年,梅先生的《上古汉语语法纲要》由台湾三民书局出版,他送给我一本。我读后感到耳目一新,此书真是一 个全新的体系! 2016年,梅广先生到北大讲学两个月,讲的就是《上古汉语语法纲要》中的主要内容。听讲的不仅有北大中文系的学生,而且还有不少校外的教师和学生,大家都感到...2018-12-17 09:34:02 5人喜欢
序一 2009年,我在台湾见到梅广先生,邀请他到北大讲学。他说:“我现在正在写一本古汉语语法,写出来以后将是一个全新的体系,到那时再去讲。”2015年,梅先生的《上古汉语语法纲要》由台湾三民书局出版,他送给我一本。我读后感到耳目一新,此书真是一 个全新的体系! 2016年,梅广先生到北大讲学两个月,讲的就是《上古汉语语法纲要》中的主要内容。听讲的不仅有北大中文系的学生,而且还有不少校外的教师和学生,大家都感到收获很大。很多人都想细读这部书,我也把此书推荐给我的朋友和学生。现在网上购书很方便,第一天网上订购,第二天就能收到。但他们告诉我:书店说此书已经售完,现在缺货,什么时候来书还不好说。 现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已得到此书的版权,准备在大陆出版。这对大陆的读者是一个好消息,大家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了。这本书对古汉语语法研究必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我觉得梅广先生的《上古汉语语法纲要》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此书的理论基础是生成语法。生成语法在世界上影响极大,在现代汉语研究领域里也得到广泛运用,有些学者用生成语法的原理对现代汉语语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在汉语历史语法领域里用得不多,主要原因是因为很多研究汉语历史语法的学者对生成语法不熟悉。梅广先生对生成语法是很熟悉的,书中用生成语法的原理分析上古汉语语法做得很成功。比如,第九章从“最小论元结构”“外部论元和内部论元”讲起,分析了历事论元兼有内部和外部两个位置;进而分析一般历事句和蒙受句的区别在于小v的不同,并指出像“(吾)伐树於宋” 这样的蒙受句中,主语“吾”是从VP内部移出来,上升到空位NP1那里;分析了“使之”和“使其”中的“之”和“其”有格位之分,并指出上古汉语的“使字句”补语的起词以用空代词pro为常,也有极少数例句在“使”字后面没有起词(如“可使足民”)。又如第十章,用动词的“增价装置”来解释古汉语语法的“为动”“供动”“与动”“对动”等,用“提升增价”来解释意动和双宾语。这些都是用生成语法来分析上古汉语的句法,使上古汉语语法的研究更加深入,也更有理论高度。当然,读者在读这一部书的时候需要有一些生成语法的基础知识,本书第二章对生成语法做了概括的介绍,读者应当细心阅读。 第二,此书对上古汉语语法现象的考察十分细致深入。作者在《导言》中说:“经验科学的理论必须基于事实。”“语法学家必须根据语言事实说话;研究古汉语必须对古代典籍下功夫。古书必须细读,一字一义都不能放过。”作者确实是下了功夫的。在书中,对一些重要的虚词,如“焉”“而”“ 于/於”“矣”都做了很深入的分析,不止是分析了它们各种不同的用法,而且非常注意它们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演变。对动词和语法格式的考察也是这样,比如,书中指出,“免”原先是“免于灾难”之意,到战国晚期才出现“免除官职”之意;“畏”原先是及物动词,到战国晚期,才有不及物用法,从而能用作致动;“对动用法”在先秦只能用“泣之”之类的形式,到汉代可以说“为公子泣”,两汉以后发展成用“对”表达。这样细致的考察在书中经常能见到。此书在深入考察上古汉语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完整严密的语法体系,总结出一些语法规律,同时,也很注意语言现象的复杂性,并加以深入的分析。比如,在第七章“受动句”一节指出:“大致说来,施动与受动相应;致动与内动相应。一个动词若兼具施动、致动,或兼具受动、内动,皆起因于词义的发展和分化。”作者以“臣”“伤”“立”“败”为例,作了很好的分析。 第三,正因为作者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扎实的语料基础,所以对上古汉语的语法有很好的全局性的把握。书中把上古汉语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上古汉语早期综合的句法手段相当发达,……中期以后增价结构逐渐废除动词并合,改用实词化轻动词,分析型性格也因此越来越显著。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今。”中期的最大特点是主题句的兴起,“从此汉语便成为一个主题优势类型的语言。”中期以后连词“而”充分发展,使上古汉语成为有并列结构特色的语言;但随着“而”和“於”的衰落,汉语谓语结构发生了一次类型变化,“即从对等的连动(并列结构)改变为不对等的连动(主从或偏正)。”对上古汉语的一些句式,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认为,主题句是汉语的一种基本句式,要和主语句加以区分;上古汉语没有被动句,通常所说的“见”字式和“於”字式不是被动句而是受动句;除了受动句,还有蒙受句,受动句有蒙受语意,但句法结构与蒙受句不同。这些在书中都有充分的论证,都给我们以启发。 梅广先生在《导言》中说:“唯有与当代语言学接轨,古汉语研究才有发展,才有可能开创新局面。”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在这本书的新版即将面世的时候,梅广先生让我写几句话,我就把读这本书的一点感受写下来,把这本书推荐给读者。这本书内容很丰富,上面所说的几点远不足以概括,读者看了这本书,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蒋绍愚2017年7月于北大 引自 序一(蒋绍愚) 回应 2018-12-17 09:34:02 -
清儒以字义注解句法结构,因此许多虚词便被加上多种意义。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列举“之”有29义,“而”有28义。其实这里有通假,还有由语句结构或语句解释所决定的意义,都不是“之”“而”本身的意义。参考第五章“并列结构”中有关“而”的讨论。 训诂学家为虚词找词义,也会有时而穷。遇到无法找到相当的词义互训时,他们只能解释为“词也”,意思是“这是词”。训话学上所谓“词”或“语词”,就是训诂学家无法解释的虚...
2019-03-10 18:35:49
清儒以字义注解句法结构,因此许多虚词便被加上多种意义。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列举“之”有29义,“而”有28义。其实这里有通假,还有由语句结构或语句解释所决定的意义,都不是“之”“而”本身的意义。参考第五章“并列结构”中有关“而”的讨论。 训诂学家为虚词找词义,也会有时而穷。遇到无法找到相当的词义互训时,他们只能解释为“词也”,意思是“这是词”。训话学上所谓“词”或“语词”,就是训诂学家无法解释的虚词。这种“词”,《诗经》《尚书》最多,直到现在,尚有不少“词”还是找不到确切的解释。这是因为我们目前对上古汉语前期的语法现象还在摸索中,亟须加强研究。要找出这些“词”的确切解释,必须结合古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语法学家几方面的力量,通力合作。虚词跟语法体系关系密切,它常用来表现语法体系的一些特质。如果我们对语法体系本身无所了解,也就无从解释这些虚词的用法。
回应 2019-03-10 18:35:49 -
“焉”这个字不是代表一个词,而是一个合音字,是两个词的合音。“焉”是介词“於”结合一个相当于“之”的指示成分-an的合音形式。-an因非独立形式,而是附着成分,故不见于文字。这是20世纪50年代一位中文名叫金守拙(George Kennedy)的美国汉学家提出的看法。正如他所说的,上古汉语没有“於之”这样的介词组,而“焉”正好填补这个缺口。他认为-an这个词素不但见于“焉”,也见于“然”。“然”是相当于“如”加-an的合音,...
2019-03-10 18:39:54
“焉”这个字不是代表一个词,而是一个合音字,是两个词的合音。“焉”是介词“於”结合一个相当于“之”的指示成分-an的合音形式。-an因非独立形式,而是附着成分,故不见于文字。这是20世纪50年代一位中文名叫金守拙(George Kennedy)的美国汉学家提出的看法。正如他所说的,上古汉语没有“於之”这样的介词组,而“焉”正好填补这个缺口。他认为-an这个词素不但见于“焉”,也见于“然”。“然”是相当于“如”加-an的合音,意思是“如是”或“像这样”。上古汉语也只有“如此”“如是”而没有“’如之”这样的说法。“然”正好也填补这个缺口。“焉”和“然”关系密切,这种密切关系可以认为是由于二者具有相同的指示成分-an的缘故。状语语尾用“然”,有时也可用“焉”,则“焉”也有“然”的功用。
……
……
现在回头看“言”。“言”和“焉(爱)”也只是声母不同,可以假定“言”也是个结合两个词素的合音词,含有跟“焉”相同的指示成分-an。首先检查一下《诗经》中“言”字用法。我们发现“言”可以跟“焉”“爱”对照的地方很多。
回应 2019-03-10 18:39:54 -
《诗经》“爱”有不承上文的处所义,“言”也有不承上文的用法,但它的所指不是一个说话者心中的地点(那里),而是一种特别的文外定指。如果前无所承,“言”的那个指示成分就会指向说话者的地点一—我这里,因此“言”会产生“我”的意思。“言”的自称用法就是这样来的。这个语法现象过去大家没有认识到,下文还有更详细说明。
2019-03-10 19:10:25
-
洪波:从安大简谈《诗经》第一人称代词“言”字 安大简《诗》的整理发布,为《诗经》“言”字训“我”提供了新的证据。夏大兆(2018)基于安大简《诗》对“言”训“我”这一传统疑难问题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论证。本文在夏大兆(2018)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申说。本文的基本观点如下:一、《诗经》“言”有第一人称代词功能已确凿无疑;二、“言”是第一人称主格(施格)形式;三、“言”来自周人语言。 一、前言 出土文献对于汉语史研...
2019-10-16 14:31:45 3人喜欢
洪波:从安大简谈《诗经》第一人称代词“言”字
安大简《诗》的整理发布,为《诗经》“言”字训“我”提供了新的证据。夏大兆(2018)基于安大简《诗》对“言”训“我”这一传统疑难问题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论证。本文在夏大兆(2018)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申说。本文的基本观点如下:一、《诗经》“言”有第一人称代词功能已确凿无疑;二、“言”是第一人称主格(施格)形式;三、“言”来自周人语言。
一、前言
出土文献对于汉语史研究的价值自不待言。安大简《诗》的整理发布,更是汉语史研究和《诗经》研究的大事。安大简《诗》(以下称“简本”)给了我们重新认识《诗经》中一些词汇语法现象的机会,本文所讨论的就是其中之一。
《诗经·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毛《传》:“言,我也。”自来对毛《传》训“言”为“我”众说纷纭。夏大兆(2017)利用简本对“言”具有第一人称代词功能进行了申说,并对《诗经》毛《传》郑《笺》和孔颖达《正义》训“言”为“我”的材料进行了全面梳理。本文在夏大兆(2017)的基础上对《诗经》“言”的第一人称代词功能及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
二、安大简《诗》的证据
夏大兆(2017)提出了毛《传》训“我”的“言”在简本里的证据:“安大《诗经》简45、46、47、48号正好可以与《毛诗》中的《秦风·小戎》对读,内容高度一致。《毛诗》该篇共三章,章十句,每章第七句皆作‘言念君子’,而简本三章该句皆作‘我念君子’。《毛诗》三处‘言’字,简本皆作‘我’。”“另外安大《诗经》简74、75、76号简正好可以与《毛诗》中的《魏风·园有桃》对读,内容也高度一致。其中《毛诗》中的‘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简本作‘心之忧,言歌且谣’,今本‘我’字,简本作‘言’。”
简本与“言”“我”相关的信息还不止夏大兆(2017)所列。安大简《庸》之《鹑之奔奔》可与《毛诗》之《鄘风·鹑之奔奔》对读。
其中第一章:
简本:人之亡良,义以为兄。
《毛诗》: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第二章:
简本:人之亡良,义以为君。
《毛诗》: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以上两句简本之“义”,《毛诗》作“我”,透露了“言”与“我”关联的重要环节。
三、《诗经》第一人称代词“言”的地域分布
夏大兆(2017)列举了《诗经》毛《传》与郑《笺》认定为第一人称代词的“言”字。根据他的列举,整理出如下数据:《周南》13例,《召南》3例,《邶风》11例,《鄘风》3例,《卫风》6例,《郑风》2例,《魏风》3例,《秦风》3例,《小雅》35例,《大雅》7例,《周颂》4例,《鲁颂》5例。
此外,毛《传》郑《笺》未明确认定但据诗例应判断为第一人称代词的还有:《豳风·七月》:“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此例中“言私其豵”之“言”与它处训为“我”的“言”句法地位完全相同,应判定为第一人称代词。
根据上文的数据,第一人称代词“言”集中出现在《小雅》《大雅》《周颂》《鲁颂》当中,风诗则主要见于二《南》和《邶》《鄘》《卫》当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毛诗·秦风》有3例,而简本《秦》“言”皆作“我”。
综合《毛诗》和简本,我们得到第一人称代词“言”的分布图:
“言”的这个分布图鲜明地反映出一个事实:它只出现在周人贵族的诗歌(《小雅》《大雅》《周颂》)和姬姓诸侯国的风诗(《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郑风》《魏风》《豳风》)与颂诗(《鲁颂》)中。据此可以判定:“言”与周人语言密切相关。
四、《诗经》第一人称代词“言”的功能
夏大兆(2017)所整理的毛《传》郑《笺》认定作“我”解的“言”以及我们所添加的《豳风·七月》之“言私其豵”,无一例外地出现在施动句施动主语的位置:
(1)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周南·葛覃)
(2)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周南·苤苡)
(3)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卫风·氓)
《毛诗》中非主语位子上的第一人称代词一律用“我”。例如:
(4)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周南·卷耳》)
(5)既见君子,我心则降。(小雅·出车)
(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王风·黍离)
(7)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魏风·硕鼠)
简本中非主语位置的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还出现了“吾”字,详见下文第六节。
在同一诗章中,主语位置用“言”非主语位置用“我”。例如简本《园有桃》第一章:
(8)心之忧,言诃(歌)且谣。胃(谓)我士乔(骄)。
据此我们可以判定:“言”是第一人称代词的主格(或施格)形式。
五、“言”与“我”的关系及“言”的来源
“言”与“我”在语音上的关联一目了然:
“言”上古音“疑”纽“元”部三等A类,郑张尚芳(2003)拟为*ŋan。从“言”得声的“唁”“這”则为“元”部三等B类,郑张拟为*ŋran-s。“我”上古音“疑”纽“歌”部一等,郑张尚芳拟为*ŋaal。按传统音韵学的说法,“言”“我”阴阳对转,夏大兆(2017)也是这么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但有两个问题:其一,“言”是三等韵,“我”是一等韵。上古汉语三等韵与非三等韵有显著区别。其二,“言”的n韵尾是怎么来的?对转的理据又何在呢?
安大简《诗》有两条珍贵材料:
(9)人之亡良,义以为兄。(《庸·鹑之奔奔》第一章)
(10)人之亡良,义以为君。(《庸·鹑之奔奔》第二章)
这两条材料对应《毛诗·鄘风·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兄。”“人之无良,我以为君。”这两条材料证明,《诗经》里第一人称代词主格(施格)除了写作“言”,也写作“义”。
“义(義)”从“我”得声,上古音“疑”纽“歌”部三等B类,郑张拟为*ŋral-s。这两条材料也证明了《毛诗·小雅·角弓》“如食宜饇”一个异文。《经典释文》:“宜,本作仪。韩诗云:仪,我也。”
“仪”上古音“疑”纽“歌”部三等B类,郑张拟为*ŋral。
“宜”上古音“疑”纽“歌”部三等B类,郑张拟为*ŋral。
这两条材料加上《毛诗》“如食宜饇”《经典释文》所引《韩诗》的异文,其价值在于,它可能反映了一个语言事实,即《诗经》里第一人称代词主格(施格)作“言”乃是“我”的弱化形式,上古“元”部“言”的n韵尾乃是“歌”部“我”字l韵尾的弱化变体。
从简本看,“言”只出现在主语(施格)位置上,非主语位置除《魏·羔裘》外都作“我”。但“我”也出现在主语位置上。下面是安大简《诗》“我”出现在主语位置的全部用例:
(11)我古勺皮兕衡(《毛诗》:我姑酌彼兕觥)(《周南·卷耳》第二章)
(12)我古勺金罍(我姑酌金罍)(《周南·卷耳》第三章)
(14)我念君子。(《秦·小戎》第一、二、三章)
(15)我遗咎氏(我遗舅氏)(《秦·渭阳》第一、二章)(《毛诗》作“我送舅氏”)
以上2例次出现在《周南·卷耳》里,其余5例次全部出现在《秦》诗中。夏大兆(2017)所谓“我”字异文指的就是《秦风·小戎》《毛诗》作“言念君子”而简本作“我”。简本《秦》中第一人称代词主格(施格)皆不作“言”。这与我们在前文提出的判断一致,即“言”只出现在周人的诗歌中。
即便如此,以上情况还是反映了一个语言事实,即《诗经》里第一人称代词主格(施格)存在一等“我”与三等“言”“仪(义)”的对立。其间的差别何在?
观察可以发现:
第一,无论是《毛诗》还是安大简《诗》,也包括韩诗异文,当施事动词前没有其他重读成分时,“言”“义”“仪”都紧邻施事动词出现,而“我”则不一定。上引安大简《诗·周南·卷耳》的2例“我”都出现在句首,其后有非重读副词“古(姑)”与施事动词隔开。
第二,当施事动词前出现另一个重读词语时,主格(施格)代词用“言”,则该重读词语出现在“言”字之前。例如:
(16)采采苤苡,薄言采之。(周南·苤苡)郑《笺》:薄言,我薄也。
(17)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卫风·氓)郑《笺》:静,安。我安思君子之遇己无终。
(18)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大雅·文王)毛《传》:永,长。言,我也。我长配天命而行。
(19)寤言不寐,愿言则怀。(邶风·终风)郑《笺》:言,我也;愿,思也。嚏当读爲“不敢嚏咳”之“嚏”。……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
作主语的“我”前从不出现另一个重读成分。
第三,在连动句中“言”可以重复出现,但“言”从不用于主语对比焦点语境。例如:
(20)言告言归。(周南·葛覃)
(21)言旋言归。(小雅·黄鸟)
“我”则从不在连动句中作为施事主语重复出现,但却可以用于主语对比焦点语境。例如:
(22)母氏圣善,我无令人。(邶风·凯风)
例(22)中“我”与“母氏”构成对比焦点。
第四,“我”作主语可以出现非限定小句之中,“言”则绝不用于非限定小句。例如:
(23)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邶风·雄雉)
以上四种情况归结起来可以得出如下两点结论:
(一)主格(施格)代词“言”要么与句子的施事动词构成一个节奏音步(如“言告言归”),要么跟它前面的重读成分构成一个节奏音步(如“静言思之”“寤言不寐”),它本身绝不可以自成一个节奏音步,也不能以一个重读形式与其前面或后面的弱读形式构成一个节奏音步。
(二)“我”作主语可以跟施事动词构成一个节奏音步(如“我徂东山”),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读成分自成一个节奏音步(如“母氏圣善,我无令人”),或与其后面的弱读成分构成一个节奏音步(如“我之怀矣”“我姑酌彼兕觥”)。但“我”的前面决不能出现另一个重读成分。
根据这两点,我们认为“言”是第一人称代词“我”在主格(施格)位置上的弱化形式,更确切地说,是一等字“我”在非重读主语位置上弱化为三等形式,遂以“仪(义)”记录之,而“仪(义)”的l韵尾因弱化而进一步变成n,遂以“言”记录之。
六、“言”与“吾”的关系
“言”是“我”的主格(施格)弱化形式,这就牵涉到另一个第一人称代词“吾”。“吾”上古音“疑”纽“鱼”部一等,郑张拟为*ŋaa。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吾”在《广韵》入“模”韵,在韵图中居一等,但“吾”上古时期是否一等字实属可疑。“吾”另有二等音形式,郑张拟为*ŋraa。又汉代有官名“执金吾”,《广韵》曰:“吾,御也。”“御”上古音“疑”纽“鱼”部三等,郑张拟为*ŋas。“吾”在春秋金文里作𫊣,或径作“鱼”。“鱼”上古音“疑”纽“鱼”部三等A类,郑张拟为*ŋa。这些都透露出“吾”在上古汉语里原本可能不是一等字。
此外,俞敏等学者都认为“吾”是“我”的弱化形式或非重读形式。俞敏(1949)拿“吾”对应藏语第一人称代词ŋa,且他最早提出“吾”“我”之别在于轻重:“‘吾’‘我’的分别纯粹是个声音的问题:凡在语丛尾巴上的,或者有对比的,一定念得重,所以是ŋad。凡后头还有别的字的,因为往往念得轻,所以写的时候儿把收尾音忽略了,就是ŋa。这么说,汉语的‘我’的重音,实在不跟西藏的ŋa相当哪。轻音才跟他相当。”
其后,金守拙(1956)也提出“吾”是“我”的非重读形式:“‘吾’‘我’实为同一字之重读(streesed)与非重读(unstreesed)之别。‘吾’字之后无‘句读间歇’,故与其后随之字有密切关系;‘我’字之后则常有‘句读间歇’。”
周法高(1972)、郑张尚芳(2001)、潘悟云(2001)和蒲立本(2006)都大体支持金氏之说。
如此看来,“吾”在上古汉语里或许应属三等字或者二等字,它在上古汉语里与“言”“仪(义)”的语音差别只在于韵尾的有无。
洪波(1999)提出“吾”来自周人语言。今天看来,这个说法不准确。“吾”应是“我”在周人语言中的另一个变体。
传世文献“吾”始见于《尚书·微子》,但该篇写作年代存疑。出土文献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金文。如《齐子仲姜鎛》:“保吾兄弟”“保吾子姓”,字作“𫊣”。
《毛诗》中没有出现“吾”,但简本《魏·羔裘》有如下诗句:
(24)自𫊣人居居。(第一章)对应《毛诗·唐风·羔裘》第一章:自我人居居。
(25)自𫊣人梏梏。(第二章)对应《毛诗·唐风·羔裘》第二章:自我人究究。
整理者认为𫊣 即“虎”字异体,楚文字多借“虎”表示“吾”,则该两句诗之“虎”实为“吾”。
安大简《诗·魏·羔裘》《毛诗》属《唐风》。魏是西周姬姓诸侯国,春秋初年为晋献公所灭。《毛诗》之《唐风》以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夏墟唐尧所都之地,“今诗本其风俗,故云唐也。”(《十三经注疏·诗经·唐谱》正义)但简本无《唐》而有《矦》,而《矦》六篇《毛诗》属《魏风》。夏大兆(2018)认为《矦》六篇乃晋诗。魏与晋都是西周所封姬姓诸侯国,为周人主要集居地。故简本《魏·羔裘》“我”作“吾”的这两条材料弥足珍贵。它不仅进一步证明“吾”春秋时期始见于文献,而且它还反映了“我”在周人诗歌中的又一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句诗中“吾”不居主格(施格)而居领格。在《齐子仲姜鎛》中“吾”亦居领格。“言”“吾”在句法上的分布差异或许不是偶然。它体现了*ŋral/*ŋ(r)an与*ŋa(*ŋra)在不同格位上的交替。
总之,从简本《诗》来看,“我”在西周春秋时期周人诗歌中除作“我”外,还有三种变体形式,其中,“言”和“仪(义)”是“我”的主格(施格)弱化形式,“吾”是“我”的非主格(施格)弱化形式。
“我”居主格(施格)时确为重读形式或者强调形式,宾格位置无论后置于动词还是前置于动词,《毛诗》和安大简《诗》都一律作“我”,领格位置《毛诗》亦全部作“我”,但简本《诗·魏》出现了“吾”,说明周人语言里第一人称代词领格用法到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弱化形式。
到春秋末期以后,随着周人语言的进一步雅言化,“言”/“仪(义)”与“吾”之间的形态差异消失了,文字上遂统一写作“吾”。但它们跟“我”之间因“轻重”不同而形成的差异还是留下了痕迹。
洪波(1996)认为自甲骨文继承下来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余”“朕”不存在格位区别,但洪波(1999)指出,来自周人语言的“吾”存在格位选择倾向,它不仅极少作宾语,而且从不在动词之后作为宾语论元出现。现在看来,“吾”不在动词之后出现乃是由于它是一个弱化形式,不可以占据重读的句法论元位置。
参考文献:
洪波 1996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余(予)”“我”“朕”的分别》,《语言研究》第1期
洪波1999 《周秦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吾”“卬”的来源及其与“余(予)”“我”“朕”的功能分别》,《语言研究论丛》第八辑,南开大学出版社
黄树先2007《汉语核心词“我”研究》,《语言研究》第3期
金守拙(George A Kennedy)1956《再论“吾”“我”》,李保均译,载史语所集刊28本
潘悟云2001《上古指代词的强调式和弱化式》,载《语言问题再认识》,上海教育出版社
蒲立本2006《古汉语语法纲要》,孙景涛译,语文出版社
俞敏1949 《汉语的‘其’跟藏语的gji》,《燕京学报》(37)
夏大兆2017《〈诗经〉“言”字说——基于安大简〈诗经〉的考察》,《中原文化研究》年5期
夏大兆2018《安大简〈诗经〉“侯六”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郑张尚芳2003《上古音系》,上海教育出版社
周法高1972《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编)》,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
回应 2019-10-16 14:31:45 -
上古汉语并没有成套的动貌表达方式。这个动貌体系没有完成(perfective)与非完成(imperfective)的形式对比。要分辨两者,靠的是语义。这样看来,上古汉语可能只有所谓语词层次的动貌(lexical aspect)概念,而没有IP层次的动貌(grammatical aspect)概念。
2019-03-21 19:06:58
-
古汉语语法学一直把“矣”视为一个动貌助词,②因此这里必须强调:“矣”是一个与时间相关而与基本动貌无关的成分。“矣”之所以看起来跟动貌相关是因为它可以用来与基本动貌结合,成为“合成动貌”(composite aspect)。这样的动貌合成体在上古汉语中有三种类型,两种实然情况,一种非实然情况。汉语没有西方语言的合成非完成体(imperfect)E,R_S,因为汉语没有过去式时态R_S。
2019-03-21 18:57:40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好读书不求甚解 (洗心易)
- 上海教育出版社语言学丛书 (sera)
- 语言学是一个学科群 (⠀)
- 陆沐編輯生涯得書 (於沐)
- 合适的教科书(通论) (वैजयंती माला)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上古汉语语法纲要的评论:
feed: rss 2.0
9 有用 ⠀ 2019-03-21 19:59:01
了解了现代汉语主题句的产生发展来由。另外关于“而”的结构(特别是“而”的消失取消了谓语原有的并列结构关系,使之只能表现主从或偏正)、“于/於”介词组地位衰弱被不对等关系的连动句式取代、增价结构综合型的句法手段废除动词合并,改用实词化轻动词等章节都是很漂亮的历时句法研究。当然还有时制范畴的“矣”以及一开始的合音词“焉”“言”等都给人细致而又系统的感觉。为什么说“与当代语言学接轨,古汉语研究才有发展”... 了解了现代汉语主题句的产生发展来由。另外关于“而”的结构(特别是“而”的消失取消了谓语原有的并列结构关系,使之只能表现主从或偏正)、“于/於”介词组地位衰弱被不对等关系的连动句式取代、增价结构综合型的句法手段废除动词合并,改用实词化轻动词等章节都是很漂亮的历时句法研究。当然还有时制范畴的“矣”以及一开始的合音词“焉”“言”等都给人细致而又系统的感觉。为什么说“与当代语言学接轨,古汉语研究才有发展”,我想是因为在句法学、类型学、语义学等的发展下,我们能用新的语法范畴观察到更精细的语言现象然后进行分析描写,这样的描写可以加深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同样也兼顾到体系演绎(生成的观点),这相较于单纯的统计或单词单句的释义会有很多提升。 (展开)
6 有用 sera 2018-10-18 11:47:43
唯有与当代语言学接轨,古汉语研究才有发展,才有可能开创新局面。
2 有用 瞀乱 2019-05-18 22:41:57
生成语法理论挺好(即便早已经不时髦了),梅广先生事儿办的也挺对。就是枯燥,不起劲儿。
2 有用 Keno K. Tang 2020-02-10 13:18:56
读的繁体。其实很多古汉语句法现象用生成方式解读更通。
0 有用 自动化红色轮盘 2022-05-11 18:29:37
本人大概属于那种古汉语也不懂,生成理论稍微好点但是也不咋懂,所以属于只知道好,但是又说不明白到底怎么好的那种
0 有用 自动化红色轮盘 2022-05-11 18:29:37
本人大概属于那种古汉语也不懂,生成理论稍微好点但是也不咋懂,所以属于只知道好,但是又说不明白到底怎么好的那种
2 有用 方子戫 2021-11-20 00:56:17
断断续续读了接近一个月,算是暂告一段落了。一开始以为读这本书会很难,所以先去读了徐烈炯的《生成语法理论》,但是读到后面发现本书的难点不在于生成,而在于所引文的字词(开个玩笑)。用生成来做上古汉语,这是很令人兴奋的,在我第一次听说生成语法的相关的“简陋”概念时,我就想到过这个,而彼时我尚不知道有这本书,所以经朋友推荐而读到这本书,也算是神奇的缘分吧。 本书就理论而言,难度不大,其难度在于方法,其功绩... 断断续续读了接近一个月,算是暂告一段落了。一开始以为读这本书会很难,所以先去读了徐烈炯的《生成语法理论》,但是读到后面发现本书的难点不在于生成,而在于所引文的字词(开个玩笑)。用生成来做上古汉语,这是很令人兴奋的,在我第一次听说生成语法的相关的“简陋”概念时,我就想到过这个,而彼时我尚不知道有这本书,所以经朋友推荐而读到这本书,也算是神奇的缘分吧。 本书就理论而言,难度不大,其难度在于方法,其功绩在于总合的开创性。书中仍留下诸多待解之题,也仍对一些问题抱有疑问和尝试,更一般地说,一些理论的正确性仍尚未可知,这是不可避免的。我惊叹于梅广先生的学识与魄力,这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 现在我合上这本书,等我哪天翻完了《左传》,我会再回来看一遍,毕竟这是书中语料的主要来源。如果没有,那也许是失去了兴趣。 (展开)
1 有用 管不捉要当神棍 2021-02-19 01:12:49
这个分数高的可怕…(据搞生成的童鞋说书里有的地方生成分析的不对…但是我这种鶸是注定看不出的🌚
3 有用 清淮 2020-05-26 21:41:08
从这本书中看到了古代汉语的新生命。
2 有用 Keno K. Tang 2020-02-10 13:18:56
读的繁体。其实很多古汉语句法现象用生成方式解读更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