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页
- 页码:第110页
在晚期中华帝国(它有悠久的充分发展的土地所有权的历史),帝国依然通过扩大小农经济,同时遏制大土地所有权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并通过把大所有者收编进国家来集中行政权力。其结果是一个巨大的帝国官僚体系,它靠农民的纳税供养,同时,巨大的财富和权力并不依托于土地,而依托于帝国,它们属于位居朝廷和帝国官场顶点的精英集团。罗马帝国及其独特的国家与私有财产共存模式是与此截然不同的。 但是,罗马体制的长处同时也是其弱点。它建立其上的行政方式和私有财产制度,意味着帝国一开始就趋向于碎片化。最终,这种趋势占了上风。帝国官僚体系的增长,说到底是为了榨取更多税收,税收一如既往地主要被用于维持帝国的军事力量。但是,官僚体系的增长是一种虚弱而非强盛的迹象。在公元1世纪后,没有重要的新的、持久的征服,罗马军队控制现有的帝国版图也已经捉襟见肘,同时,为了维持军队,官僚体系和渴求税收的国家不断壮大。这个加给罗马帝国臣民的负担只能加速衰落过程。所谓的“蛮族”入侵,与其说是罗马瓦解的一个原因,不如说是它的一个结果。实际上,入侵这个说法可能都是非常具有误导性的,因为罗马与其势力范围内的“蛮族”邻居有着长期大体友好的交往,它把他们当作军队兵源之一,并与他们发展商业关系。当对帝国边境的入侵变成一种致命威胁而不仅仅是麻烦事时,一个摇摇欲坠的国家早已成为农民无法忍受的负担和地主可有可无的赘疣。 一个让人惊讶的事实是,帝国的所谓“崩溃”发生在西部而非东部,东部的统治形式更像其他古代帝国:一个土地很大程度上附属于官职的官僚制国家。在西罗马帝国,帝国的缺点被证明是致命的,在那里,国家统治被基于大地产的贵族所削弱和分解。当帝国崩溃时,它留下了一个使农民束缚于地主和土地的人身依附网络,这是国家自身在危机时期促成的一种发展:那时它出于财政目的把许多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奴役与自由的简单对立,将逐渐被依附程度的光谱所取代。 …… 欧洲封建主义是一种建立在财产权上的“分割化主权”体系,其政治和经济权力统一握在封建领主阶级手中,他们在不依靠一个强大中央国家支持的情况下统治和剥削着附属的农民阶级。 引自第110页
5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