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对儿童来说,镜子是空间的分裂之处:正如爱丽丝(Alice)所发现的那样,镜子的法则有别于普通空间的法则;特别是,镜子还在镜像和原物之间加了一种非一致性的法则;要了解的是镜子如何起作用,如何点对点地一一核对原物和映像。对镜子的神秘感并不只限于儿童。在成人的生活中,也仍只有通过对镜中形象和复杂的自我呈现的社会语码加以比较,个人才能在日常的生存中调整他或她的人格面具。在这里,镜子也是实际映像与形象的社会化语码之间的差距或不一致的所在,无论在儿童还是在成人的经验中,鏡子都在重复其异他性的功能:它不只是映照丰富而又真切的原物;它还揭示了一种两界之隔,一边是自我感受到的真实居处或定位,即“鼻子后面( behind the nose)”之界,另一边则是自我会显现为映像的不可知之界( the unknowable place)。引自第1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