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爸爸⋯⋯」[八]
伯林把猶太歷史粗略分成三大時期: 一:猶太人生活在自己國土上的時期,子民散居的範圍不出小亞細亞和北非。 二:古猶太國亡於巴比倫之後的時期,猶太人一群群散居各地,生命財產理論上還不難保住。 三:解放之後的時期。 第三期是研究猶太史的歷史家最感頭痛的時期:甚麼才算是猶太史?甚麼又不算是猶太史?誰屬於這段歷史?誰又不屬於這段歷史?「西方猶太人」又該怎麼界定?在這個時期裏,城市猶太人居住區的大門剛剛打開,猶太人開始躡手躡腳走進陌生的世界裏,慢慢成功,慢慢有了信心,慢慢跟鄰人打起交道來,服從人家的典章制度。馬克思的父親應該屬於第三時期的第一代猶太人,有點委屈求全的心理,一心想適應新環境,想尊奉新風俗。這種心理多多少少有點矛盾:是消極的,也是積極的。詩人海涅一八三八年說,猶太人跟德國人所以能夠建立深厚關係,是因為兩個民族都注定要攜手在德國建立一個新的耶路撒冷:「一個現代的巴勒斯坦」,終而把德國化成一個「哲學之家,展示預言的祖國,靈性的堡壘」。於是,馬克思的父親一生相信人類應該和平共存,相信猶太人的命運會好轉起來;可是為了實現這個願望,猶太人應該發奮讀書,充實自己、出人頭地。從他寫給馬克思的每一句話裏,都可以看出他的這個心思。馬克思日後的言行受這個心思的影響很大。 引自第22页
58人阅读
稚趣君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親愛的爸爸⋯⋯」[八]
-
「親愛的爸爸⋯⋯」[九]
「千年的家族災禍,從尼羅河流域一路纏著我們。」海涅也說是沒法減輕的負擔。難怪上氣不接下...
-
從《老張的哲學》看老舍的文字
或者說,白話夾雜著文言,也好。《老張的哲學》就是這樣。問題是,老舍的文筆,經常故作俏皮...
> 查看全部4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