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与山水詩
谢灵运酷爱登山,中国南部的陡峭山峰(高四千至六千英尺)与繁茂树林让他流连忘返。他长时间攀登,漫步其中,有次探险之旅长达一个月。他将自己称为准道家隐士,是充满活力的荒野冒险家。他也是佛教早期追随者(当时佛教属新事物,仅限于上流社会)。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阐释何为顿悟”。
谢灵运雄心勃勃,一心追求在政治上取得成功,这一追求在他被放逐到偏远的南海岸小镇一个小职位后结東。他很快从行政部门辞职,搬到了今天杭州东南山区的一处破败的庄园中。他作了一首长赋(押韵散文),名为《山居赋》,详细记述那个时期居住的地方和生活。四季交替,诗中场景随之变换,有些近在眼前,有些远在天边。在诗作中,他列出了许多飞禽走兽、鸟木虫鱼。他所到之处,被认为是追求道教、参悟佛教的理想场所。因此一
垂钓为鱼,非也。
撒网为兔,非也。的」钩箭于我无用。
何人欲布局网鱼免?
(缗纶不投,的“
置罗不抜一合人题来
磻弋靡用,将本山千
蹄筌谁施?)
谢灵运说自己“完完全全爱上了生活中的一切”。他在其诗性散文中对劳动者进一步描述道:“砍了树,他们清理荆棘,还砍竹子(陟岭刊木,除榛伐竹)。”他们收集各式树皮、芦苇、灯芯草;制作木炭。这种人与自然间细微的矛盾,在日后人类发展历程中愈演愈烈,逐渐演变为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个体动物的生命被小心地保留下来,但实际养育他们的栖息地遭到破坏。
谢灵运让人捉摸不透。朝堂之上,他傲慢专横,树敌无数。作为一名佛教徒,他悟性极高,但他不顾当地百姓的需要与感受,掉人谋反圈套,最终落得弃市刑(元嘉十年 433,谢灵运在广州被行弃市刑(当街斩首),死时年仅四十九岁。)的下场。谢灵运与那时的世道格格不入,实在应该加入落基山毛皮公司,成为一名捕猎手。谢灵运生性狂放桀骜,出身于名门望族,经历过一些矛盾和挫折。但他开创了山水诗派,这成为后世一直关注的诗性意识。谢灵运是位伟大的诗人。
在中国,山川始终是精神力量的焦点,也许这是早期萨满获得精神“力量”修炼成“仙”的栖息地。后来,高山峻岭成了道家修行者退而求之、实现天人合一的居所,也成了佛教寺院修建之所。谢灵运沉溺于山水、从林草木间,独自安营于高山之巅,整夜在月光下行走。他艺术作品中对自然的中国式感悟,反映的正是年复一年沉浸其中的状态。谢灵运还因为制作了一种独特的登山木底鞋被后人所纪念,不过谁也不知道谢公屐到底是什么样子。
谢公屐,谢灵运登山时穿的一种木鞋,鞋底有两个木齿,上山去前齿,下山去后齿,便于走山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