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然对《被讨厌的勇气》的笔记(1)

被讨厌的勇气
  • 书名: 被讨厌的勇气
  • 作者: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 副标题: “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 页数: 194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 2015-3-1
  • 全书

    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也许你是在透过墨镜看世界,这样看到的世界理所当然就会变暗。如果真是如此,你需要做的是摘掉墨镜,而不是感叹世界的黑暗。摘掉墨镜之后看到的世界也许会太过耀眼,而使你禁不住闭上眼睛。或许你又会想念墨镜。即便如此,你依然能够摘掉墨镜吗?你能正视这个世界吗?你有这种“勇气”吗?问题就在这里。

    哲人: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这一点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意义。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的确很有趣。他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当我们把人生看作一幕大型戏剧的时候,它那因果规律的简单逻辑和戏剧性的发展进程自然而然地就会散发出摄人心魄的魅力。但是,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青年:发现符合目的的因素?哲人:正是如此。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请你注意这一点。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哲人:难道你还不明白吗?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这位母亲并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她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女儿,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才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青年:您是说愤怒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哲人:所谓“目的论”就是如此。

    我还要再次引用阿德勒的话。他这么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Y或者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青年:您是说想要改变但又害怕改变?哲人: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是选择了后者。

    青年:我之所以无法改变正是因为我自己不断下定“不要改变”的决心。我缺乏选择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气,也就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正因为这样,我才会不幸。我以上的理解没有错吧?哲人:没错。青年:如此一来,问题就变成了“怎样才能改变生活方式”这一具体策略。这一点您并未说明。哲人:的确。你现在首先应该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要有“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例如,你刚才说“如果可以变成Y那样的人就能够幸福”。但像这样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之中,就根本无法改变。因为“如果可以变成Y那样的人”正是你为自己不做改变找的借口。青年:为不做改变的自己找的借口?哲人:我有一位年轻朋友,虽然梦想着成为小说家,但却总是写不出作品。他说是因为工作太忙、写小说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才写不出来作品,也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但真是如此吗?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性中。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青年:您是说我的人生决定于此时此刻?哲人:是的,因为根本不在于过去。

    阿德勒甚至断言“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哲人: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即便如此,又没法忍受“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类的自卑情结,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如此一来,人就会想要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青年:怎么做呢?哲人: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青年:虚假的优越感?哲人: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就是“权势张扬”。青年:那是什么呢?哲人:例如大力宣扬自己是权力者——可以是班组领导,也可以是知名人士,其实就是在通过此种方式来显示自己是一种特别的存在。虚报履历或者过度追逐名牌服饰等也属于一种权势张扬、具有优越情结的特点。这些情况都属于“我”原本并不优秀或者并不特别。而通过把“我”和权势相结合,似乎显得“我”很优秀。这也就是“虚假优越感”。

    哲人:关于权力之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青年:为什么?哲人: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青年:仅仅是认为自己正确就会那样吗?不不,这也太夸张了吧?哲人: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一旦这样想,辩论的焦点便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也就是说,“我是正确的”这种坚信意味着坚持“对方是错误的”,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这就是完完全全的权力之争吧?青年:嗯。哲人:原本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但是,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力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正因为如此,才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青年:的确有这么一方面。哲人:因为不想失败,所以就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果就会选择错误的道路。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青年:也就是说,如果过度拘泥于胜负就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哲人:是的。

    在恋爱或夫妻关系中,过了某个时期之后,有时候对方的任何言行都会让你生气。吃饭的方式让你不满意,在房间里的散漫姿态令你生厌,甚至就连对方睡眠时的呼吸声都让你生气,尽管几个月前还不是这样。青年:……是的,这个能够想象得到。哲人:这是因为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正在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人就是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产生这种想法,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即使对方是圣人君子一样的人物,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对方值得讨厌的理由。正因为如此,世界才随时可能变成危险的所在,人们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敌人”。青年:那么,您是说我为了逃避人生课题或者进一步说是为了逃避人际关系,仅仅为了这些我就去捏造别人的缺点?哲人:是这样的。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青年:……哲人:这词很犀利吧。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前面我提到的患脸红恐惧症的那个女学生也是一样——对自己撒谎,也对周围的人撒谎。

    某个国家有这么一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哲人:信任这一行为也需要进行课题分离。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话,那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即使对方不如自己所愿也依然能够信任和爱吗?阿德勒所说的“爱的课题”就包括这种追问。青年:太难了!这太难了!哲人:当然。但请你这样想,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请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青年:别人如何看自己,无论是喜欢还是讨厌,那都是对方的课题而不是自己的课题。先生您是这个意思吗?哲人:分离就是这么回事。你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所以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那么,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你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

    哲人:我们都苦恼于人际关系。那也许是你与父母或哥哥之间的关系又或许是工作上的人际关系。而且,上一次你也说过吧?希望获得更加具体的方法。我的建议是这样。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我是说不要害怕被人讨厌。

    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这两个选择让我选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这两个选择让我选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阿德勒认为他自己所叙述的共同体不仅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在时间轴上还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也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青年:啊?!哲人:也就是主张共同体并不是我们普遍印象中的“共同体”概念所指的既有范围,而是包括了从过去到未来,甚至包括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

    实际上,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青年:为什么?哲人:请你考虑一下认可欲求的实质——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青年:那么,也就是说像我这样非常在意别人评价的人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吗?虽然如此竭尽全力地在迎合他人?!哲人:是的。在只关心“我”这个意义上来讲,是以自我为中心。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青年:但是……哲人:上一次我也说过。有人认为你不好,那证明你活得自由,或许从中能感到以自我为中心的气息。但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不是这一点。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我们都在寻求“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但是,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青年:积极地参与?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哲人:就是直面“人生课题”。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就丝毫不会主动融入共同体中,因为一切他人都是“为我服务的人”,根本没必要由自己采取行动。但是,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青年:您是说只有付出了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哲人:是的。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想要去表扬别人,这是一种把一切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你也是因为生活在纵向关系中,所以才希望得到表扬。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说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青年:嗯,的确。我在想要表扬他人的时候,心中多少也会有些“操纵”意识。企图通过说一些恭维的话来讨好上司,这也完全是一种操纵吧。反过来说,我自己也因为被某人表扬而被操纵着。呵呵呵,人就是这么回事吧!

    人越得到别人的表扬就越会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

    我们在讨论自卑感的时候,不是说过这是主观价值问题吗?是认为“自己有价值”?还是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存在”?如果能够认为“自己有价值”的话,那个人就能够接纳自我并建立起直面人生课题的勇气。这里的问题是“究竟怎样才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这一点。青年:是的,正是如此!这一点必须明确一下!哲人:非常简单!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答案。青年:我对共同体有用?哲人:就是通过为共同体也就是他人服务能够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之前讨论到的“共同体感觉”或“鼓励”的话题也与此紧密相关。青年:哎呀……思维有点乱了。哲人:现在的讨论正在接近核心,请你一定紧紧跟上。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2022-01-03 09:19:12 回应

司马昭然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55条 )

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
1
幸福的三个真相(全新修订本)
1
把日子过明白
1
但愿婚前我知道
1
松弛感
1
给青年编辑的十六堂课①
1
非暴力沟通
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1
活出生命的意义
1
爱欲之死
1
起床后的黄金1小时
1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1
月亮和六便士
1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1
为何越爱越孤独(升级版)
1
钝感力
1
男人是鲑鱼 女人是鳟鱼
1
我执
1
皮囊
1
识男手册
1
偶遇
1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1
城市意象
1
遇见未知的自己
1
红玫瑰与白玫瑰
1
男女有别
1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1
野兽绅士
1
城市规划CAD
5
吕思勉说三国
1
搜神记
1
小说课
1
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
1
迎男而上
1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
北京,北京
1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2
图解城市设计
5
在细雨中呼喊
1
活着活着就老了
1
精进
1
魔鬼约会学
1
朱光潜谈美
2
余欢
1
一学就会的手绘建筑效果图表现技法
1
身份
1
考研英语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
1
全球城市史
1
穿越艺术
1
漫画世界系列3:漫画德国
1
送你一颗子弹
1
大学之路 上册
1
无知
1
爱与寂寞
1
音乐小百科
1
遇见菜根谭
1
澳大利亚自助游(第2版)
1
垂死的肉身
1
十一种孤独
1
许三观卖血记
1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1
女神一号
1
一生的学习
1
长安乱
2
我所理解的生活
1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1
三重门
1
王小波全集(第九卷 书信集)
1
看示范·学水彩
1
最简单的读谱法
4
三十六大
1
通稿二零零三
1
雅思阅读真经总纲
4
图解城市设计
1
慎小嶷
1
德语发音入门
1
考拉小巫的英语学习日记
1
尘世的爱神
1
不择手段记单词
1
熟年革命
1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
1
死于威尼斯
1
西行25度
1
我的母亲是纳粹
1
我的德国笔记
1
急迫与忍耐
1
黄金时代
1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
快速规划设计50例
1
鸽子
1
幸福与不幸永在
1
齐达内的忧郁
1
先生
1
跟莫言学写作
1
少年维特之烦恼
1
德国
1
低音提琴
1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1
悉达多
1
漂泊的灵魂
1
城市规划快题设计与表现
1
彷徨少年时
1
黄昏里的男孩
1
幸福
1
股事
1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1
十一岁到德国
1
半生缘
1
你有权以自己的方式长大
1
安静
1
规划快题高分攻略
1
精神家园
1
自慰
1
品读德意志
1
尼采治焦虑
1
幸福离我们有多远
1
谋杀村
1
咬一口爱情三明智
1
不省心
1
王尔德的美丽哲学
1
古典音乐大研究
1
扛得住,世界就是你的
1
速写
1
零下一度
1
随想
1
那么,爱呢?
1
古典音乐
1
说并做着
1
思并辨着
1
趣味识谱
1
大量阅读的重要性
1
我们为什么会分手?
1
卡夫卡荒诞小说
3
一把雨伞给这天用
1
35次平川漫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