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然对《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的笔记(1)

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
  • 书名: 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
  • 作者: 沈奕斐
  • 副标题: 沈奕斐的社会学爱情思维课
  • 页数: 352
  •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 2023-1-5
  • 全书

    导言

    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这个观念被广泛地接受,那么这个观念有没有一定的道理?有。如果某人很爱你,的确会更愿意容忍你的无理取闹,因为爱,所以我们愿意为对方妥协。但是,这个观念也非常有害。因为无理取闹从来只能消耗爱,而不能积攒爱。不断妥协的背后是爱的疲惫,如果不能同时增加爱,那么当爱被消耗完的时候,关系也就结束了。到那个时候,不要说无理取闹,可能他/她会觉得你连呼吸都是错的。所以,感性的世界需要理性来保驾护航。

    爱情问题本质其实是认知问题,而不是技巧问题,只有认清背后的规律,改变认知,才能打开对爱情的想象,才能经营好爱情。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社会学是在说明群体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能够控制群体发挥作用的规律。也就是说,通过社会学,你会知道这个世界或者说规律是怎么影响你的;而当你了解这些规律以后,才能够更好地去规划自己的人生,更好地遇见爱情,维护爱情。

    在过去社会发展较慢的时代,人们的生活非常稳定,所以追求爱情是获得不确定性和非凡人生的一种途径与体验。然而,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今天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年轻人已经身处在不确定性非常强的环境中,尤其是大城市的年轻人,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对未来的担忧使得他们在私人生活中并不想再去挑战这种不确定性,而是希望在日常生活中抓住一些确定性的东西,以此来获得安全感。所以,面对爱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年轻人会通过选择单身或者在恋爱时用量化指标以示对抗。选择单身的年轻朋友强调“不婚不育保平安”,享受独处单身的生活。他们经常会说:买买买“不香”吗?游戏“不香”吗?他们通过消费去获得自我的独特性,从而解决自我认同的问题。也会有一些年轻朋友通过虚拟的恋爱,比如追星、磕cp[插图]、纸性恋(和二次元中的虚拟人物恋爱)等“代餐”,既能感受恋爱的快乐,又避免了自我被评价。而对于仍然想要进入真实婚恋关系或已经身处婚恋关系中的人,大家则试图通过一些量化的指标来增加婚恋的确定性,比如相亲时交换彼此的学历、户籍和财产状况,以此来确保自己未来婚姻生活的质量,恋人间偏好用转账等仪式性的方式来衡量对方的爱等

    我们需要明白,爱情在今天这个时代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它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也很难追求效率,甚至不能用“成败论英雄”,所以,今天爱情越来越成为一个勇敢者的游戏。但我依然鼓励大家尝试做这样的勇敢者。因为绝对的安全,意味着没有任何挑战或发展。在一个不确定的社会里,如果你要去追求确定性,那么只有一条路:尽量保持不变,减少和外部的联结。可这样的话,你的世界会变得很小、很单一。而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爱情的真正目的是让你踏上寻找真正自己的旅程,然后通过碰撞,不断形塑自己,与他人建立联结,然后打开你的世界,打开你对生活的想象,体验有趣的人生。爱情是某种意义上的奢侈品,这种奢侈品不区分你的背景、经济实力等,它重视的仅仅是你的勇敢程度:你是否愿意把自己打开,与他人联结?

    好的亲密关系是我们成长的途径之一,也是我们感受幸福的重要部分,所以每一份爱情无论成功与否,只要你能从中得到成长,这份感情就是有价值的。我们在相爱的过程中学习爱的能力,我们通过爱情弥补过去情感教育的缺失。

    爱情的脚本和我们对婚姻的想象紧密相连。比较下来你会发现,缘分婚姻存在的社会背景是中国“家庭主义”占主流的时代,两性关系的出发点是家庭利益至上,所有的选择都是基于怎么让共同组建的家庭变得更好。而爱情婚姻存在的社会背景是中国个体化的时代,每个人依靠自己的选择来形塑生活,所以两性关系的出发点是个人的利益,首要考虑的是“我怎样才能从婚姻中受益”,而非怎样让家庭利益最大化。这两种模式的运作逻辑是不同的。在翟学伟看来,缘分婚姻是一种减法婚姻,它给日子设定了目标,我们最终一定要走到这个点上,日子是一天天删着过的;爱情婚姻是一种加法婚姻,没有目标,不必非得走到哪里,爱一天就维护一天。这两种脚本共存于现代社会。我们今天的现代化被称为“压缩的现代化”,因为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经济发展进程。经济发展可以加速,但文化发展是有滞后性的。这就导致了一个有点特殊的现象——拿着不同爱情脚本的人,共存在一个社会环境里。

    更麻烦的是,今天年轻人的爱情理想是两种爱情脚本的结合,我称之为“命中注定我爱你”。大家非常在乎爱情里的自我感受,强调美妙的激情,强调个体的吸引力,但同时强调缘分,希望这份感情是命中注定的,比如最近很流行的“三生三世”,两个人早已缘定三生。

    然而,新旧脚本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和矛盾。既想要旧脚本中天长地久的稳定,又想要新脚本里拥有的激情,这种互相矛盾的选择逻辑让爱情的实践变得困难重重。所以,怎样平衡新旧脚本之间的冲突,成为我们探讨爱情、走入爱情时,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当你在爱情中遇到问题时,要先想想,你的爱情脚本是什么?你的爱情脚本更符合传统社会要求还是现代社会要求?脚本所崇尚的价值观是不是你所认可的?脚本给你的角色设定,你能否演好?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学会去平衡各种意见,从而逐渐在新旧脚本之间找到第三条路,即属于你自己的爱情脚本。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男女两性的角色变迁道路是不同的。张李玺教授在《角色期望的错位》一书中提到,今天的婚姻冲突主要来自性别角色期望的错位:女性对自我的角色期望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社会对女性仍然持有传统的角色期待,而男性角色无论是自我还是社会角色都仍然维持原有状态,两性之间的角色不再匹配。让我们具体展开来分析。在传统的角色期待里,男性是挣钱养家的角色,是家里的权威,不需要做照顾家人的日常琐事;而女性是被保护者的角色,由于不具备挣钱养家的能力,所以在家里的分工,通常是全心全意地照顾家人,同时要有顺从、牺牲的精神。而在当下,我们会发现,男性的脚本几乎没有变化,主要任务依然是挣钱养家。房价的居高不下,甚至强化了男性的传统角色,因为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增加自己的原始积累。需要强调的是,社会普遍对男性在爱情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改变的期待值并不高。由于传统婚姻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在现代社会中是让男性更为受益的,男性只需要承担事业发展的任务,和他今天的角色比较吻合,因此,男性的改变动力是不足的。

    相比之下,当今女性所面对的,却是一个“双重负担”的爱情脚本:既要人格独立,在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又被要求取得一定成绩,又被要求在家庭中吻合传统社会所期待的角色,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尤其是女性在过去被看作“从属于家庭”的人,以家人利益和生活节奏为生活重心,自我的利益和需求放在第二位。今天的女性发现了这种模式的压迫,所以她们努力改变,强调“自我”的发展。而男性并没有这样的认识。今天的女性更想进入新脚本,想要个体的独立自主,而不是去符合旧脚本中的角色,因此,女性改变爱情和婚姻脚本的动力更强。

    在择偶中,男女的选择标准常常是双标的,希望同时拥有新旧脚本的好处而不承担其责任。比如有些男性觉得女性就应该是感性的、温柔的,愿意全心全意地为家庭服务,但他自己不见得能做到传统男性的标准——他来挣钱,他来养家。同样,有些女性标榜着独立,希望自己能和男性一样平等发展,少承担家庭责任,但是又要求男性必须挣得比自己多,房产证上一定要写自己的名字。这些都是典型的“只要权利不要责任”式双标。

    男女都希望把新、旧两个脚本里对自己有利的方面放进自己的爱情脚本,而把不利的方面排除出去,这种趋利避害的倾向本身无可厚非,新旧脚本的混杂和男女脚本的冲突并不是批评一方“直男癌”或另一方不守妇道就能解决的。爱情问题的解决、两性关系的和谐需要我们更有智慧地去面对。

    我给大家的建议是,首先要放下贪心的想法,梳理自己内心的犹豫不决,然后重建自己的爱情脚本。每个个体都可以打造适合自己的爱情脚本,它不一定是完全的新脚本或旧脚本,但这个脚本本身一定不能互相矛盾,不能双标。如果女性希望男性承担挣钱养家的角色,那么女性的爱情脚本也应该要求自己承担家庭内的分工;男性希望女性能有主见、经济独立,那就不能认为女性承担家务是理所当然的,男性也需要承担至少一半的家务劳动。

    爱情关系最理想的一种长期爱情模式——成长治愈型爱情。这种爱情的典型特征是让你不断增强探索世界的欲望,你从对方身上学到很多,同时也特别快乐。人们常说爱使得你我越来越美好,就是这样一种模式。爱情不仅让我们感觉幸福,还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更热爱生活,更有勇气和智慧面对生活的问题。这也是一种我心目中理想的长期亲密关系的样子。这里要强调一下,如果你从一开始就奔着这个目标去寻找另一半,那太难了。很多成长治愈型爱情都是从享乐型或互惠型发展而来的。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先走进一个好的爱情关系,再加上时间维度,让它越来越好,走向成长治愈型关系。所以,允许感情变化是拥有更好感情的前提。然而,很多人的爱情并没有越来越好,反而慢慢走向了消耗捆绑型。最核心的原因是成长与快乐往往是矛盾的。不是说你让对方成长,他就一定快乐。如果你认为的成长不是对方想要的,感情就会出现问题。爱情最大的刽子手之一就是要求对方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因为当你强调你认为的“正确”的价值判断时,常常只看到事,而看不到具体的人,尤其看不到对方在做所谓不那么正确的事背后,他/她的需求又是什么。

    请你千万不要高估自己对没有爱情的婚姻的容忍度。长期关系中必然会遇到矛盾和冲突,这时候,如果没有爱情,那个体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去调整和协商呢?只有相爱,我们才愿意为了对方的快乐做调整,这既是个体的成长,也是快乐的代价。因为相爱,我们愿意听对方把话说完并做出回应;因为相爱,我们会有很多废话可讲;因为相爱,我们愿意一起去做一些有仪式感的事情。如果没有爱情,两个人在一起也许比一个人还要孤独。

    婚姻的第一个好处是对契约关系的保护。结婚意味着双方的关系得到了正式确认和宣告,如果某一方违反契约,就会在道德上处于很大的弱势。我们的社会也尊重婚姻的神圣性,所以当双方关系出现问题时,身边的人往往会来劝解,支持你们维护关系,两个人也因此具备更强的修复动力。同时,走入婚姻也意味着双方在经济上形成联盟,婚后财产得到了法律保障。

    婚姻的第二个好处是建立了一个合作型的分工体系。人们组建家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分工合作使效益最大化。一个人单打独斗总是拼不过有团队精神的集体。婚姻也同样,好的婚姻让双方能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能节约生活成本,也能更好地拓展资源。但这里必须指出,我们结婚的主要目的,从分工机制上来讲,是1+1≥2。但如果这个“2”,大部分责任由其中一个人来承担,他/她的付出成本就过高了。比如,传统认为比较好的方式是“男主外,女主内”,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刻板的性别分工,会导致男性在婚姻里的收益超过代价,而女性在婚姻里的代价超过收益。女性在家庭内部的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也没有在价值上得到体现,因此这种付出很多时候是得不到回报的。长此以往,对女性来讲很不公平,对婚姻也会造成不利。我们反对刻板的性别分工,但是当我们建立一个整体的时候,依然需要分工,所以如何协商分工成为重点。现代婚姻更强调根据两个人的特长、爱好来协商分工。

    婚姻的第三个好处是婚姻所建立的风险抵御机制。家庭是抵御风险的堡垒。两个人的结合会使我们各自的资源体系和社会关系都得到拓展,我们能得到更多支持来抵御风险。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家庭的支持,而不是找公共机构。想象一下,有一天你突然失去了劳动力,这时身边的那个人是可以帮助你的。直到今天,家庭、婚姻依然是最重要的风险抵御机制。但是这个风险抵御机制起作用的前提是你的伴侣确实靠谱。假设他不靠谱,你不仅得不到照顾,很可能风险会变得更高,还要去承担别人犯错的风险。所以这个风险抵御机制具有双面性。

    婚姻的第四个好处是婚姻可以帮助你合理合法地生育孩子。但是你在养育孩子时同样需要承担养育的分工和代价。

    美国有两位科学家——可可霍夫和戴维斯,提出了“过滤理论”:两个相爱的人在最初相处的18个月里最需要的是价值共识,也就是两个人的相似性,一见对方就会心一笑,讲过去的各种事情也会觉得特别有默契,这会增进感情。而一旦过了18个月,两个人若想长久保持关系,就需要有需求上的互补,因为双方成长的步调不一样,爱情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爱情的需求也有了变化。你可以告诉男朋友,先全心投入地谈18个月的爱情,之后再建立一种爱情新模式,形成一些共同的成长需求。在这个过程中,爱情就从一个状态走到了另一个状态,也符合前面提到过的爱情四象限理论。

    那么,怎么让爱情持续呢?我给你一个方法,叫作30分钟高质量共处法。这个方法跟巴克斯特的循环摆荡理论有关。巴克斯特说两性在面对各种问题的时候,常常处在两个对立等级之间,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轮流采取两个对立立场。比方我们一方面要有自我成长,保留自我独立性;另一方面又要和对方有关联。这就是两个不同立场,那么我们可以使用轮流策略,在工作日我们采取自主逻辑体系,每天花30分钟在一起高质量地交流、做一些事情,剩下的时间各自安排,而到了周末我们选择关联立场,一起吃饭,一起旅游,一起创造一些闪亮的日子。

    一段感情的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任务,爱情开始的阶段要做的是去感受爱情本身的魅力,然后处着处着发现原来我们可以有更紧密的关系,之后才会越来越确定“我们”的关系,而不是在一开始就快速确定。恋爱也好,走进婚姻也好,都要一步一步来,不要给自己设置过多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具备更好地享受当下生活的能力,而不是一定要和某个人在一起,这才是独立自主的女孩应该努力追求的方向。

    爱情三角理论包含亲密关系、性唤醒和承诺三个方面,如果拿掉性唤醒和承诺,剩下的亲密关系也可以是友谊,所以友谊和爱情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没有激情。也就是说,从友谊到爱情的变化是感受到对方的性吸引力,你愿意跟对方有身体上的亲密接触。

    任何一段感情都可以从淡到浓一步步发展,我们没有必要把友谊、合作伙伴跟爱情统统对立起来。很多时候,我们欠缺的不是进入爱情的能力,而是常规意义上的交友能力。学习进入爱情,在本质上是学习怎样和世界、和他人更好地相处。爱情教我们怎么去跟别人沟通,一方面要坚持自我,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更新自我。爱情给了我们和外部世界深度碰撞的机会。

    执着于寻找Mr.Right,会给自己增加很多无谓的烦恼。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一个很懂自己的人,但这个人往往已经结婚了。不是因为好男人都结婚了,而是他太太把他培养成了一个更温柔、更善于体察别人心理的人。只有走出Mr.Right这个迷思,你才会更容易进入爱情。你真正要做的,不是找到Mr.Right,而是排除掉Mr.Wrong。世界上适合你的人很多很多,排除掉Mr.Wrong,你的选择代价才会最小。

    每一段恋情其实都是在帮助我们成长,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我们都会从中逐渐发现自己的底线,哪些是真的不能接受的,哪些只是自以为不能接受的。请记得,当出现一条新的底线的时候,务必要和原来的底线做比较,看看是不是更难接受,只有更难接受才能替换原来的底线。当你不能替换,只能不断往上码的时候,参考前面讲的0.5理论,你的爱情会变得越来越难。

    为什么说爱情是个体成长的路径之一?就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慢慢学着了解自己,明白自己到底最在乎什么,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底线题涉及“我们”的重要事宜,这些问题最好在初期关系中双方能达成一致。如果双方找到了底线一致的人,未来面临的冲突就不会那么剧烈,需要做结构性调整的可能性也会变得更小。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强势其实是一种过度的自恋,而过度地追求自我发展,其实对于两性关系是有很大伤害的。有人认为我在经济条件上好于你,那就意味着我比你强,所以一旦认为我是正确的,我就不再愿意为你做任何调整。而独立自主或者自我成长恰恰会反思这种权利关系,会愿意打开自己,接受他人和自己的不同。

    第二个方法,创造“第二空间”,这个概念是我自创的。我在研究韩国爱情偶像剧时发现,男女主角经常会有“第二空间”。比如在《来自星星的你》里面,男女主角既是师生关系,又是邻居关系,有更多的条件可以在一起。“第二空间”让男女关系产生特殊性。我的学生跟她男朋友既是同学又是摄影协会同好。在同学圈里,他们是摄影协会的伙伴;在摄影协会里,他们还是同班同学。总是比别人多一层关系,也就更容易走近对方。“第二空间”既可以是物理空间,也可以是虚拟空间,比如玩游戏时在同一个队里。如果你觉得某人很好,不如先尝试和对方建立“第二空间”,既能找到共同爱好,又能使关系产生特殊性,一举两得。

    原生家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儿童的社会化。听上去比较抽象,具体来说,社会化就是父母把自己所接受的那一套当时的社会规范教导给孩子,不仅包括应该如何处事,也包括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以及所在阶层对应的一套文化规范,比如对美的理解和实践。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孩子也有其主体性,所以结果常常不如父母所愿。

    在社会学上,原生家庭给予孩子的社会化总是落后于孩子成年以后的需求的,尤其是社会在快速变迁的时候。父母给予孩子的社会化往往是他们年轻时接受的那套价值体系和规范要求,而这套体系常常和孩子成年后的社会融入需求存在差异。

    爱情给了我们一个机会,通过跟别人发生碰撞,看到原生家庭所赋予的社会化如何压抑了自己,看到过去规范的不适用,从而给了我们勇气和机会来重新发展自我,重新找到和他人联结的方式。爱情本身没有好坏,不是说走向婚姻的爱情就是成功的,走向分手的爱情就是失败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抓住爱情这个机会让自己成长。如果每一次恋爱你都只会抱怨,拿原生家庭做借口,那谈任何一场恋爱都是浪费,因为你只是在不断重复困境。但如果你能抓住机会,认真了解哪些是你无法忍受的,哪些是值得你珍惜的,那这就是一份有价值的爱情。我们谈走出原生家庭,其实是在强调,爱情里所有的关系首先是你和自己的关系,爱情给了我们一个看见自己的契机。如果你遇到一个人,一见他就忍不住笑,和他在一起满心欢喜,那就好好地和他在一起吧。无论年龄、性别、背景多么不符合常人的眼光,无论旧的社会化认为他有多不合适。只要你的内心告诉你,对方是让你更舒服的那个人就可以了。剩下的问题,可以两个人一起解决!

    无论哪种关系,尤其在爱情里面,请你多关注一下自己,要知道,我们自己才是能为自己雪中送炭的那个人。成长最重要的力量源于自己,而爱情就是一次能借助他人力量的宝贵机会,别错过它。

    人类恰恰是因为存在差异,才有了吸引力。差异是无法消除的。真正要解决的从来不是差异,而是差异背后的价值判断。

    初次相遇,彼此的吸引力主要建立在“刺激”也就是激素散发的信息基础上,包括年龄、长相、气味等明显的外部特征。随后就进入“价值观”为主的阶段,吸引力取决于彼此态度和信念的相似程度,人们开始了解对方是否喜欢同样的食物、电影和度假方式等。再往后,“角色”的相容性变得更重要,伴侣们最终发现他们在养育方式、事业、居家等基本生活要务上能否协调好分工,对关系的发展非常重要。而分工的基础是差异,只有有差异的角色才能更好地分工合作。这个模型经由大量实证得出,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在爱情的发展中,第一阶段,以感性为主导,“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第二阶段,亲密关系的初期属于寻求共鸣的阶段,伴侣之间常常因为相似而感觉愉快;第三阶段,也就是长期关系中,由于需要角色分工,反倒是差异能让彼此的合作发挥更大的效益。比如事业心强的人和注重家庭的人更能形成稳定的长期关系。

    过去,由于人口流动性小,人们生活的直径也小,遇到的人常常是处于相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但今天,由于交通的发达,人们的生活直径早已没了界线,只要你想,一天之内就可以从地球的这一头跑到那一头,这也就意味着个体很多时候会遇到地域文化截然不同的人来匹配,这些不同点深深吸引着我们,但同时也增加了差异的冲突。除了地域,代际的差异也在增加。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过去20年一代人缩短到了10年一代人,甚至5年一代人,不同代际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可能大相径庭。此外,教育、民族、阶层等个体的背景差异也都在变大。这就意味着,具体到两个人进入亲密关系的时候,个体之间的这些差异就会显现出来。因此,在爱情中,我们感受到的差异,更多是由文化建构带来的个体差异,而非两性的生理差异。所以,爱情中很多因为差异导致的冲突是完全有空间进行调整和处理的,这也是爱情带给个体成长的地方。

    甚至于很多人在爱情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刻板印象:男女在恋爱中,不管是谁的错,男性一定要首先认错,否则就是“你不爱我”。而当男性掌握了这套“认错话语”,开始“虚心认错,坚决不改”后,女性又开始挑剔男性的认错态度,觉得“不真诚”。久而久之,很多人都感觉恋爱好累,算了。当我们不聚焦于具体事实本身,只把认错看作“爱”时,常常会忽略个体的具体需求,以及关系中可能存在的真实问题。只有直面差异,去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关系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所以,今天我们讨论两性经营亲密关系的时候,处理差异的能力就成为维持爱的能力的核心。

    人在调整情绪和行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改变认知,而改变认知的第一步就是反思问题背后的价值判断,也就是预设。在亲密关系中,如果双方预设中的价值判断不一样,就会出现一方觉得问题很严重,另一方完全没意识到有问题。

    爱情萌生于两个差异大的个体彼此吸引,但又常常夭折于对差异做太多的价值判断。对方的每一个行为都和爱不爱联系起来,导致进入爱情后举步维艰。所以,这一节我最想告诉大家的是,真正影响感情的不是差异,而是对差异不同的价值判断。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学会反思差异背后的价值判断,反思问题背后的预设,把“他怎么可以这样”变成“他为什么这样”。聚焦到事实本身,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聚焦到事实本身,才能看到那个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他人。

    我们要知道,即使在亲密关系中,宽容也不是无限度的,宽容要用在刀刃上。你要去了解对方特别在乎的点是什么。有些词可能在一方看来无所谓,但在另一方的价值判断上却是非常严重的低价值,这个时候就要尽量避免。无论多么亲密的关系都需要设立一定的禁区,这样才能避免没有必要的伤害。反思两个人之间的价值判断是否存在差异是解决误会的第一步,也是让交流更为舒服的基础。

    年轻的时候容易收获爱情,是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三观并不稳定,我们更容易不断磨合,不断改变,不断影响对方,达到相似。到了一定年龄后,谈恋爱就会变得比较艰难,因为各种观念已经成形,可协调的空间变小。这时我们就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的观念太过定形,以至于完全无法接受差异,无法进行调整。但在亲密关系里,对差异宽容并不意味着放弃底线,你内心的底线,构成了你的核心价值观,而跟符合核心价值观的人在一起,相处起来是会更舒服的。

    如果你们在同一类事情上反复冲突,很可能就说明你们的三观不一致。对此,你有两个选择。第一,重新审视两个人的三观,判断是不是核心价值观,如果是的话,就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反思两个人有没有办法在一起生活。换句话说,是不是得考虑离婚或分手。第二,如果发现不是核心价值观,那么两人需要确立行为边界,确定是你、我,还是我们的事,找到解决冲突的方法,比如我和我先生对孝顺的处理。

    我女儿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没有三观一致的伴侣,只有努力靠近对方三观的伴侣。”年青一代果然很厉害,一句话就找到了症结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将三观一致放在进入爱情后的模块来讲。因为要先有爱,你才愿意为了对方去调整自己的三观。三观能否协调和你本身储存爱的能量多少是有关联的,当你对对方宽容的限度跟不上三观冲突的节奏时,往往也就到了要说分手的时候。我并不认为因为三观不一致而分手是糟糕的,因为这会让你不断反思,自己在乎什么,适合什么样的人。每一次恋爱都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哪些方面需要拓展,哪些方面需要坚守。

    这个故事中,我所做的每个追问的基础就是我不把他们的差异看作是负面的。我只是通过追问来确认他们问题背后各自不同的价值判断究竟是什么,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追问差异的好处,思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什么,最后再找到求同存异的方法,让两个人的需要都能被满足,互相打开各自的世界,形成良好的互补。我鼓励大家谈恋爱,因为亲密关系中的差异是最需要处理,也是最难处理的。如果我们能把这个问题处理好,我们也就更有能力去处理好外部关系里的差异。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处理差异是核心能力,如果做不到,那你就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两个人在一起,追求全方位的一致,容不下一点差异,那你的世界一定会越变越小。相反,如果你用差异打开新的视野,让差异成为新的解决方案,平衡当下与未来、现实利益与战略利益,你的世界就变大了,两个人的世界也将得以整合,你们整体的资源体系也会更加丰富。这就是两性关系的差异带来的好处。

    经研究发现,这种激情来得猛烈,退去得也快。大部分伴侣结婚2年后,亲密程度要比新婚时减弱一半,4年后基本上已经到了“别管我”的状态。这其中有生物学方面的影响,比如多巴胺的分泌具备一定的耐受性,也会有其他人际关系的压力和需求,此外恋爱本不是生活的唯一,我们还有个人的事业要去发展。相较女性而言,男性会更早进入“放下我”和“别管我”的状态。在原始社会中,女性更多从事采集工作,强调协作的重要性,因此女性被更多地鼓励分享和合作;而男性更多从事狩猎活动,一个人一把弓就能打到猎物,所以他们不重视沟通。《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本书里就提到过,男人遇到问题很喜欢“钻洞穴”,直到想明白了再出来。女性则更喜欢沟通,你跟我聊聊,我来告诉你怎么办,而男性这个时候会说:放下我,你别管我。于是我们女性就很生气,指责对方:我明明很关心你,你却拒绝我,你不够爱我。这其实是由于两性感情阶段的不同步导致的。男性从小被教育要独立解决问题,更多时候处在“别管我”的状态,而女性在亲密关系里,更强调要一起协作。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早就不在原始社会了,但是由采集文化形成的女性气质和狩猎文化形成的男性气质依然在影响大家。

    不仅两性的状态常常不同步,我们每个人在“抱紧我、放下我、别管我”的阶段所处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一方比较快地从“抱紧我”的状态抽身,而另一方还没有完全走出这个阶段,没有走出的一方就会感到很不公平。所以你不要马上觉得对方喜新厌旧,不爱你了,而是要想一想,他可能只是想要更多独处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事。爱情里的两个人就是要不断磨合,了解双方在这三种状态里各自的节奏是什么样的。我们自己有个节奏,也要尊重他人的节奏,双方找到平衡的状态,就会舒服一些。

    经过抱紧我、放下我、别管我三个阶段,也是“我”和“你”逐渐变成“我们”,然后又从“我们”变成“你”“我”“我们”共存的过程,尤其是当我们的关系进入稳定期后,我们随时都可能遇到我、你或者我们这样不同的立场,而在不同情况下,我们的处理原则是不一样的。如果所有事情都从“我”的立场出发,会比较自私;可都由“你”的立场出发,久而久之可能会让“我”在感情中失去自我。所以在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问题里,都要处理好我、你和我们的关系。在长期的亲密关系中,我们需要区分我、你和我们的边界,掌握这三者的关系的处理原则。

    把“你”“我”和“我们”三者平衡好,才是今天我们想要的爱情的方向。当我们在亲密关系里遇到各种冲突的时候,先要区分这是你的事、我的事,还是我们的事。首先是“我们的事”,和你、我都紧密相关;其次是你的事或我的事,主要和其中一方紧密相关;最后是我需要你帮助的事,虽然这是个体的事,但是有你帮助,我会处理得更好。区分好这三类,我们就能把爱情冲突背后的问题梳理得更清楚,把“你”“我”和“我们”三者平衡得更好。

    在处理“你”或“我”这些涉及个体事情的时候,可以采用尊重原则。如果责任跟后果都由一方承担,另一方干涉的时候就需要谨慎。比如我喜欢看财经类的书,对方可能爱看漫画书。本来看什么书完全是个人的事,但在家庭生活中却很容易发生矛盾,因为有些人会觉得伴侣都这么大年纪了,还看这么没有营养的漫画书干什么,你就不能看看有点营养的书吗。如果我把这种想法直接说出来了,对方就会特别不舒服。不论对方看什么类型的书,对我而言都不应该存在好坏,因为我不承担背后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尊重是非常重要的。最后一种情况比较麻烦,就是在某个时间段,我的事会跟我们的事产生联系。比如,我近期的工作非常忙碌,原本由我承担的家庭义务和责任可能就做不到了。那是不是你能来帮助我?对方说:“好的,我来帮助你。”这个时候就要用到感谢原则。同样,还记得我前面讲过的那个例子吗?我那位朋友本来有一个非常好的外地进修、提升职业发展空间的机会,但考虑到家庭最后放弃了。虽然是个人的事情,放弃的结果也是由个人来承担的,但她是为家庭做出的让步和牺牲,如果对方不表示感谢,那她就会感到很受伤。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认为对方的帮助是天经地义的。

    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义,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都需要安全感。安全感是我自己的事,但需要你来配合我。所以对方有时要让渡部分权利,来满足我们的安全感。爱情三角理论里提到的承诺,就是需要对方来做的。对方要经常向我们表达承诺,我们才会一直有安全感。拿我自己举例,经济保障对我来说很重要,所以我经常跟我先生开玩笑说:“我是金牛座,金牛座的人的安全感来自金钱,所以你挣的钱都要告诉我,还要把钱交给我,我才会觉得更有安全感。”我先生为了让我有安全感,做出了权利的让渡。此时,我就不能把它看成是天经地义的,而是要感谢他。

    所以你看,如果我们能把这三类事情,运用不同的原则分开处理,就能在尊重个体的基础上,形成很好的联结,形成更好的“我们”。两个人在相处过程中最糟糕的状况就是权利、责任、利益的不对等:我不承担责任,却要享受好处。比如:我希望对方的手机要给我看,但我的手机密码不愿意分享给对方;或者我自己不想努力,就想靠着对方吃饭。在这个过程中,对方的付出就变成了天经地义的事,你爱我就必须这样做。这属于严重的权利、责任、利益不对等。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意识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女性会认为:老公就应该照顾我的情绪啊,帮我系鞋带啊,我应该享受这个权利,至于要我照顾他,我不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同样,很多男性会认为,女性就应该做更多家务,本来应该是两个人共同的责任,他却不想承担,就要做大老爷们儿,女性就要服从他。亲密关系中的很多冲突,说到底都是由于权利、责任、利益的不对等所导致的。

    当然,平等并不一定带来的都是好处,因为更多的权利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但如果你想要对方过得更好,让两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有时就得让渡一些权利,承担额外的责任。所以平等不等于均等,平等得有个协商的过程,重点在于如何找到权利、责任、利益一致的方式。这里我也要强调,让渡权利并不等于让渡所有利益,做感情中的牺牲者,这是两回事。这里面依然有边界,后面我还会详细展开来讲。常有人说,幸福的婚姻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但在我看来,幸福的婚姻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其实也是相似的。幸福的婚姻都会有协商、尊重、感谢、宽容等要素,而不幸的婚姻往往是不区分你我边界,个体所承担的权利、责任、利益不对等,互相之间不体谅、不沟通、不协商,也没有对另一方的尊重。每个亲密关系都有其独特性,我们从结合的那一刻开始,就需要不断学习如何相处磨合。但请记得,磨合并不是去迎合外界的标准,而是要聚焦于双方,从两个人本身出发,慢慢磨合出适合我们的爱情。

    两个人的关系从互惠型、享乐型走向成长治愈型,就是靠一次次的磨合,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也找到更好的自己。前面讲到,没有天生的Mr.Right,但我们在排除掉Mr.Wrong以后,可以通过不断磨合,把那个有吸引力的他变成我们的Mr.Right,同样我也成长为他的Mrs.Right。我们不需要做社会意义上所有人都认可的好妻子、好丈夫、好情人,我们只需要做对方认可的伴侣就足矣。

    首先,金钱有时候的确能显现“我们”的亲密程度。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这种事,一对感情很好的情侣在结婚前,因为彩礼、婚房的问题谈崩了。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钱的问题,可分解开来看,其实是因为两个人对“我们”这个概念的理解不一致。我和我的父母,还有我和你,到底哪个才是更紧密的“我们”?谈彩礼的时候,我是站在未婚妻一方去和父母争取,还是站在父母一方去解决问题?这当中都涉及双方对“我们”的理解。所以当我们的关系中涉及更多人的时候,哪个才是最紧密的“我们”,碰触到金钱问题,这个答案就是无法回避的。

    在亲密关系中,信任的前提不是控制,而是知情,双方都有权知道家庭的经济情况。经济信息的公开非常有助于信任的建立。每个人都有自己合理使用金钱的方式,你如果老想去控制对方,是很容易形成冲突的。但是如果你永远不管不问,你的信任就很可能会被滥用。

    两个人在一起,因为差异,会有不同的资源,面对事情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可以打开新世界,共享情感,彼此给予,相互收获。当所有的快乐、情感、能力等各方面都加倍成长时,爱情美好的力量就出现了。

    在初期关系中,恋人之间寻找的是共鸣,我们越是能找到一致的地方,就越觉得两个人距离很近,越能产生爱情的感觉;而在长期关系中,角色是否能互补起到更大的作用,因此,反倒是差异大的两个人可能配合得更好。但是,也正是因为差异大,双方常常会在很多事情上有不同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容易起冲突,因此处理好差异和冲突成了维护长期关系的核心能力。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双方对冲突的处理方式是否能磨合好,决定了一段关系是否能长久。那么初期关系要多久才会到长期关系呢?主要取决于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和双方的性格。第一章里我提到过“18个月理论”,它给了一个比较具体的从初期关系向长期关系转折的时间点。相爱开始的18个月,两性关系的重点是相似,18个月后则更在乎互补。在互补的过程中,我们要重新认识差异,享受差异的好处,让处理差异的能力成为处理长期关系的核心能力。

    一方面我们希望爱情能提供一种超然的激情,让我们有超越常规生活的体验;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爱侣是个稳定可靠的锚,能为我们提供安全感和稳定性。这两种需求本身是冲突的,如果你希望爱情是稳定的,那你对激情的欲望可能就会不断衰退。她认为,如何调和这两方面的需求,是现代夫妻(长期关系)要面临的挑战。安东尼·罗宾斯说,激情和不确定性是正相关的,关系越不确定,有时我们就越有激情,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何《廊桥遗梦》这个婚外情故事会成为经典。人们常常是享受舒适的同时又渴望激情,在享受激情的同时又需要安全感。

    那两个人之间到底怎样才能既保持激情,又相对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呢?大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解决方案,比如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爱情。爱情是慢慢走向成长治愈型的,它在不断变化,成长本身就带有不确定性,能提高新鲜感,虽然我还是过去的我,可是我在不断进步、不断改变,你看,这不就有新鲜感了吗?在追求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接受了这种不确定性,减弱了不确定带来的恐慌与对安全感的追求之间的对立,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认知改变。又如我们提到过“30分钟的爱情”。在长期关系里,除了爱情,你还有亲情、事业,还有很多事情,一个人怎么可能一辈子都在谈恋爱呢?爱情很重要,但绝不是生活的全部。工作忙碌的时候,每天只要拿出30分钟,集中能量增加爱情的体验,使激情之爱时不时地再现,这种方法也能很好地平衡我们对激情与稳定的需求。

    亲情里我们可以做到非常真实,不论我们是蓬头垢面还是言语不当,我们的父母都能容忍我们。于是我们认为在爱情里也应该这样,你就要接受我最真实的样子,尤其是我不好的一面,你越接受就越说明你爱我。但是这种观点对爱情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在爱情的早期,我们爱一个人常常是爱他/她的美好,日久才见人心,人心需要慢慢建设,而不是一开始就能经受各种挑战。人们之所以发明香水、化妆品等,就是希望给爱的人留下一个好印象。我不是鼓励你去表演一个完全不像你的自己,而是提醒大家,爱人和父母不同,他/她对你真实样子的接受度是需要时间积累才能越来越大的,因此不论是仪态还是说话,都要留一定的余地,不要因为他/她爱你,就觉得他/她可以承受任何一句伤人的话,容忍你所有的错误。面对爱的人,我们依然需要一个体面的边界,保留一定的距离和美好。

    在长期关系里,爱情的发展路线不是一条始终平稳上升的直线,它是起起伏伏的,在某个高点上,我们会觉得很开心,可遇到日常生活的琐碎,它又会往下掉,掉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些仪式性的东西来挽救,创造一些闪亮的日子,让它慢慢回到高处。一段时间后,它会再落下,如果你一直不去救它,就落到底了,很难再弹起来。这些有仪式感的闪亮日子,就是激情的再现,它的作用就是把后面的日子照亮,让彼此依然能感觉到爱。

    仪式可以是日常的特殊约定,也可以是特殊日子的惊喜,比如两个人坚持一定要一起吃早饭,坚持隔多久一定要一起去看场电影,这就是日常的特殊约定;而每年一次结婚纪念日的互赠礼物,或者每年两天两个人的旅行就是特殊日子的喜悦。这些事情在日常生活中都是非必要的,不看电影又怎么样?早饭分开吃又怎么样?不旅游也可以啊,很多人的人生不都是这么过的嘛。可如果你想要维持爱情的体验,就要郑重其事地去做这些事,这才是仪式感。因为这些事会不断再现“爱的承诺”,可以帮助我们不断确定和体验爱情关系,能让我们感受到“我们”是一个整体,感受到背后依然存在的激情。

    日子要想过得有滋有味,靠的不是日复一日的琐碎,而是这些闪亮的日子。当然,它的频率不能太高,如果频率太高了,大家会很累,保持一定的节奏就好。

    付出感往往是长期关系里最后的也是最厉害的感情杀手,一方面它会使接受付出的人处在非常内疚的状态,另一方面又会让付出者非常愤怒,这个状态会持续反复地出现,甚至有时会让我们觉得,不管我是接受你的付出,还是不接受你的付出,我都会陷在道德困境里。在这里,我提供一些改变认知的思路,也许能帮到一些朋友。首先是给付出感很强的朋友,你可以做这样的认知调整:尝试接受本我和自我,试着接受别人对你的好,试着承认自己的很多需求是正当的,让自己过得快乐一点,这样也会让身边的人更轻松,一个快乐的妻子往往比一个勤劳但唠叨的妻子更受伴侣喜爱。同时,你也可以尝试从付出变成给予。给予和付出背后有一个本质区别。给予时我们是愉悦的,做这件事本身能让我快乐;而付出则是做这件事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它让我不舒服。所以,那些做了牺牲会很大也让你很不舒服的事就不要做,这世界不会因为你停止做什么就不转的,尽可能去做那些给予时很快乐的事,让自己先快乐起来很重要。最后,学着去信任他人,相信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即使他/她照顾自己的方式你不太认同,也试试相信他/她。

    而如果你身边有一个付出感很强的人,你千万不要阻止她的付出,说她做的这些没有意义,这对她会是非常大的伤害。首先,你要告诉她的是:我看到了你的付出,我很感谢,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付出,我会更喜欢。比如,刚刚说到的丈夫首先要肯定妻子做饭菜的努力,然后可以告诉她:如果我回到家,能让我先躺在沙发上休息半小时,我会觉得更幸福。其次,我们需要换种话语体系,鼓励付出者接受这样一种新的观念:其实对自己好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付出。比如,我经常感谢我父母对他们自己身体的照顾,他们健康给我减少了很多麻烦。这会让付出者对自己好一点有心安理得的理由。

    尤其是女性,需要更清晰地告诉对方我需要你怎么做,你怎么做、怎么说,我会更容易接受。没有人天生是好丈夫或好妻子,都是在生活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所以清楚地告诉对方你爱我最好的方式是什么,不要互相猜猜猜,更有助于长期关系的处理,减少冲突。

    未来你的生活是否需要父母的帮助或依赖父母生活?如果你买房子的钱是老人出的,你要拒绝他住进来就比较难;如果你的工作是你父母帮忙搞定的,你就要接受他们对你职业规划的影响;如果你将来生孩子也需要父母来帮忙的话,找什么样的配偶就和他们紧密相关了。你越依赖他们,他们的意见你就越不得不听取,这就是权利、责任、利益一致的原则。同样,如果配偶的父母提供了这些帮助,那也就意味着拒绝配偶父母对你人生的干涉会更艰难。“实力才是自由”,只有经济和能力独立,才有资格拒绝父母对你人生的干涉。

    我们总觉得解决婆媳矛盾的核心是男人,这里我要郑重告诉你,这个逻辑是错的。

    长期关系里,最常见的危机就是日久生倦。不要等到量变引起了质变,想解决时却无从下手,我们要学会主动出击,及时做出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你是考虑止损还是重建亲密关系,最核心的关键是先关注自己的成长。可以扩大自己的圈子,也可以找寻新的爱好和事业,当你从自身开始做出改变时,关系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而当你在长期关系里,出现了额外的新的选择时,你能给自己最好的答案是先等一等,不要急着做出抉择,先建立自信,把主动权拿回到自己手上,把解决问题的重点放在“我”的成长上,才是最重要的。当你做了很多努力后,依然感到这段关系对自我的桎梏,那你也可以体面地分手。分手并不意味着你的价值被否定或被贬低,它只能说明两个人在新的阶段不相匹配了而已。所以,请把每一次分手看作成长的机会。

    我认为,大家恐惧的其实是婚姻的旧脚本,而不是婚姻本身。你要走出婚姻的恶性循环,就必须鼓励自己走进婚姻新脚本。今天的时代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我们不必非得像过去一样扮演一个好妻子、好儿媳妇,你完全可以跳出牺牲者的角色,享受婚姻,享受当下。我自己就不符合传统里贤妻良母的角色,不会做饭,也不会做家务,而且也不是特别体贴,但那又如何?我先生可以接受,我自己也觉得很好就可以了。所以我鼓励大家要勇敢一点,首先进行自我对话,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去增强改变的勇气,鼓起信心去打造新脚本。

    我在第一章讲到婚姻有它的好处,这些好处你也可以用别的东西去替代。但替代的东西也都是有代价的,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想要不付出任何代价就能既幸福又成功,是很难的。你可以把婚姻想象成你要拿到的一个奖励,它是需要你努力做的事情。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恰恰是因为婚姻,我们才能获取两个人的最大利益,所以你要勇敢地进入,去尝试,去改变,去体验。

    近几年,恐婚现象越来越普遍了。有些人恐婚,是出于对人性的不确定性,从而对能否维持好的长期关系产生了怀疑。还有一些人,是对婚姻本身怀有一定恐惧,面对这种情况,逃避不是好的方式,坦诚而深入的交流,才有可能成为你们关系或你人生的新转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摆脱对婚姻旧脚本中角色的恐惧,去打造属于自己婚姻的新脚本。前提是,你要接受生活的不确定性,好的婚姻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当然,和身边的人一同享受变化,共同成长,也正是婚姻的乐趣所在。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去实践爱情,是勇敢者的游戏,需要你相信爱情的存在,去拥抱不确定性,愿意把自己投入一段不确定结局的时间流中去。爱情是勇敢者的游戏,但是勇敢不等于莽撞,想要经营一份成长治愈型爱情,在勇敢跨入爱情后,依然需要智慧。我们需要排除Mr.Wrong来守护底线,保护自己;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爱情脚本,跳出双标;我们需要跳出爱情的模式,回到人的本身,学会让两个真实而独特的“自我”能联结在一起形成“我们”。“我们”能得到的奖励也是非常丰厚的。当我们遇到和经营好一份爱情时,你会发现我们在不确定的世界找到了一份非常难得的“确定”:无论时空如何变化,总有一个人陪伴在你身边,愿意和你一起面对生活的艰辛,也和你一起分享生活的快乐。漫长的人生就像一个打怪游戏,总是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和困难,在打怪路上,我不再孤独,因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我们在一起战斗,也因此我们有勇气面对各种问题。爱情还会激发我们对人生的热爱,让我们愿意去探索世界,探索你我。

    亲密关系真正的目的:让我们面对自己的渺小,成长并突破这种界限。”爱情有的时候会引出我们最好的特质,但有的时候也会引出我们最糟糕的特质。那些不为我们所知的特质,常常在爱情里被赤裸裸地暴露出来。同样,对方也会在爱情里暴露出他的本质。所以爱情真正的目的是让你踏上寻找自己的旅程,然后通过碰撞,不断地形塑自己。每一次冲突或爱情的失败都是我们成长付出的代价,这也是我们成长的机会,帮助我们改变对爱情的看法,也改变对自我和他人的看法。所以,分手并不是失败,而是给了我们复盘和重新出发的机会,它是有价值的。每一份爱情都有它的价值,即使它最后的结局是分手。人类就是在跌跌撞撞中成长和强大起来,并且找到自己的幸福的。我们首先要有幸福的能力,才能拥有幸福的爱情。这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练习、循环往复的螺旋形发展历程。

    所有的关系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自我和他人形成联结、实现合作的机制,这是我们的世界非常重要的运行原则。整个世界也是一个情感共同体,人与人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依存的。我们处理爱情是这样的逻辑,处理其他亲密关系是这样的逻辑,处理整个社会关系都是一样的逻辑。当我们每一个人都增强了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时,世界就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2024-03-29 23:03:08 回应

司马昭然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155条 )

幸福的三个真相(全新修订本)
1
把日子过明白
1
但愿婚前我知道
1
松弛感
1
给青年编辑的十六堂课①
1
非暴力沟通
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1
活出生命的意义
1
被讨厌的勇气
1
爱欲之死
1
起床后的黄金1小时
1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
1
月亮和六便士
1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1
为何越爱越孤独(升级版)
1
钝感力
1
男人是鲑鱼 女人是鳟鱼
1
我执
1
皮囊
1
识男手册
1
偶遇
1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1
城市意象
1
遇见未知的自己
1
红玫瑰与白玫瑰
1
男女有别
1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1
野兽绅士
1
城市规划CAD
5
吕思勉说三国
1
搜神记
1
小说课
1
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
1
迎男而上
1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
北京,北京
1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2
图解城市设计
5
在细雨中呼喊
1
活着活着就老了
1
精进
1
魔鬼约会学
1
朱光潜谈美
2
余欢
1
一学就会的手绘建筑效果图表现技法
1
身份
1
考研英语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
1
全球城市史
1
穿越艺术
1
漫画世界系列3:漫画德国
1
送你一颗子弹
1
大学之路 上册
1
无知
1
爱与寂寞
1
音乐小百科
1
遇见菜根谭
1
澳大利亚自助游(第2版)
1
垂死的肉身
1
十一种孤独
1
许三观卖血记
1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1
女神一号
1
一生的学习
1
长安乱
2
我所理解的生活
1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1
三重门
1
王小波全集(第九卷 书信集)
1
看示范·学水彩
1
最简单的读谱法
4
三十六大
1
通稿二零零三
1
雅思阅读真经总纲
4
图解城市设计
1
慎小嶷
1
德语发音入门
1
考拉小巫的英语学习日记
1
尘世的爱神
1
不择手段记单词
1
熟年革命
1
和精英价值说再见
1
死于威尼斯
1
西行25度
1
我的母亲是纳粹
1
我的德国笔记
1
急迫与忍耐
1
黄金时代
1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
快速规划设计50例
1
鸽子
1
幸福与不幸永在
1
齐达内的忧郁
1
先生
1
跟莫言学写作
1
少年维特之烦恼
1
德国
1
低音提琴
1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1
悉达多
1
漂泊的灵魂
1
城市规划快题设计与表现
1
彷徨少年时
1
黄昏里的男孩
1
幸福
1
股事
1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1
十一岁到德国
1
半生缘
1
你有权以自己的方式长大
1
安静
1
规划快题高分攻略
1
精神家园
1
自慰
1
品读德意志
1
尼采治焦虑
1
幸福离我们有多远
1
谋杀村
1
咬一口爱情三明智
1
不省心
1
王尔德的美丽哲学
1
古典音乐大研究
1
扛得住,世界就是你的
1
速写
1
零下一度
1
随想
1
那么,爱呢?
1
古典音乐
1
说并做着
1
思并辨着
1
趣味识谱
1
大量阅读的重要性
1
我们为什么会分手?
1
卡夫卡荒诞小说
3
一把雨伞给这天用
1
35次平川漫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