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Jung6对《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笔记(13)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 书名: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 作者: 孙隆基
  • 页数: 432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出版年: 2015-11
  • 44 民以食为天

    这种倾向,自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具有“亲民”基础的专制主义的本质。历史上任何中国人的政府,只要解决了“养”的问题,就可以使“人心向归”。大陆的“铁饭碗”政策,也很明显地反映出这个倾向——它的确保证了人人“都有一口饭吃”,但除此之外的,就完全不能顾及个体“灵魂”的需要。 这个使普天之下“皆有所养“的理想,只有到了现在的国有化体制下,才可以说获得全面实现。尤其在第五届人大四次会议转向民生之后就更为明显。
    引自 (二)“身体化”的倾向

    中国人口腔化的传统从根本上局限了这个国家国民的发展,在经济退潮之际这种现象暴露的越发明显。例如我们父母那一代向往的是稳定,疫情之后几年经济说不上很好,稳定和安全重新成为主旋律。事实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糟糕的事情正在暗流涌动。这不仅是不顾及灵魂,已经到抹杀灵魂的程度了吧?!

    2023-03-11 16:46:07 回应
  • 47 中国人的养

    中国人一半老百姓的生活意向,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养字。养自己的身体,养老婆,养孩子,养上一代。 的确,对于一个不可能有经济成长观念的农耕文明来说,大同和太平境界已经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 因此,在中国人眼中,任何使老百姓皆有所养的政府就是一个好政府。 在这里,我们找到了中国人口为何成为世界之最的答案,我们不能将其归因为某种生产方式,甚至不能纯粹归因于农业社会的倾向。必须溯因于中国人肉体化的宗教观、不朽观和养育观。
    引自 (二)“身体化”的倾向

    为什么安全、稳定永远是这个国家追求的大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可以牺牲自由、生命、权力,我认为摘录段回答了这个问题。生活的时间都不是为了生产性的提高,而是为了维持在这个阶段,能不太平么?chinese太恐怖变化了,以至于能创造出世界上最坚固的古老帝国,也能抹杀所有生机。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对于chinese而言,就是疼痛地隔断自己文化的负面影响。

    2023-03-11 16:53:45 1人喜欢 回应
  • 87 口腔阶段

    因此,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说中国人的人格发展 停留在这个阶段上,而只是想指出:在他们的人格组成中,有很严重的口腔期的遗留。中国人在成了年以后,仍需时常受到人情的磁力场的温暖包围,并从中吸食人情,可以说是对母亲的温暖怀抱仍具留恋之延续。这个倾向的内容之一就是:在自己的身体话需获得别人有心的照顾之时,就会向对方交心;在面对权威时,这个二人对应关系就会演变为听话于对方。
    引自 (五)“心”对“身”的组织

    因此,中国式的个体也不可能是一个内在的动态的开展过程,它只可能是一个静止的、永恒受照顾的身。
    引自 (五)“心”对“身”的组织

    一段时期,政府有不断提倡学习各类英雄之举。这些要求全国学习英雄的运动,只是把中国人整个不发展的人格中“无私”的一面孤立出来,希望能将之化为现实。这种说教,就如同中国人父母教导子女处处以他人为重,如同时使子女的“自我”意识难以形成一般,不会真正地奏效,最終是做一个人在听话状态下保持“无私”,但同时却保持自我组织的付之阙如。 然而,如果一个民族可以让自己的政府去向他们进行这样的“教化”,那么,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这一整个民族在人格发展上都有问题。因为,一个全面盛开的“人”是有基本权利的,他所选择的政府也必领以能够保障他的权利为前提,他从不可能让政府掉过头来叫他以“毫不利已”的方式放弃基本权利,更不用说以”不怕死”的方式放弃生命权利。
    引自 (五)“心”对“身”的组织

    这个民族的是有问题的,问题在于缺乏“自我”。更恐怖的是,人对这个事实意识的缺乏。

    2023-03-11 18:40:17 回应
  • 107 自我之被非组织化

    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整天在吃东西却并非不正常,而是一种常规化的现象——除了花过多的时间精致地准备三餐之外,不少人在平时一有空就吃零食。主妇也是整天忙着煲汤、弄点心的一类活动。 因此,可以这么说,对于一个生殖器型的人格来说,整天在吃,是自我组织崩溃引起的挫折感与焦虑感的症候;对一个口腔型的人格来说,则吃几乎是性的代用品。
    引自 (五)“心”对“身”的组织

    中国人能吃、会吃、会做是在世界闻名的。甚至直接说民以食为天。然而吃真的这么重要吗?浅列举笔者身边的几个现象:

    1.出去留学回来后的同学,无不感叹中国外卖行业的发达和饕餮美食。说自己之前在国外都是吃吃沙拉,或者自己做饭。味道不及中国的食物,但在国外的自己更瘦更健康。

    2.笔者健身减肥,了解相关饮食知识后对热量高营养低的食物深恶痛绝。朋友的态度常常是,人终有一死,不如幸福地吃着死掉。笔者也感觉在中国,要健康饮食实在是太难了。因为你要抵御的不仅是诸多美食,更难以抵抗的是一堆吃垃圾食品人构建起来的社会网络。

    3.笔者在外求学,难得回家一次,母亲总是会问明天要吃些什么,煲什么汤。第二天早上起来早早地做饭做汤。在外呆久了并且不善于做家务的我,对吃饭都是打发的态度。

    2023-03-19 15:28:51 回应
  • 125 国家对社会的组织

    中国社会基本上如孙中山所说是一盘散沙,对政治完全冷感。 在美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社群都在搞压力团体与利益团体,搞得最成功的自然是犹太人一类,最不出色的则是华人一类。 因此,若问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是否足以形成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条件,可以如此作答:只有通过国家——或国家前身之打天下集团的动员,而且必须具备上下一心的条件。
    引自 (五)“心”对“身”的组织

    只有国家才能统一,是这个民族的特点,也是这个民族的悲哀。

    我对政治可以说是过分关心了,然而,与每个不关心的人,我心里都会默念重复一句真是没救了。一个城邦的居民,连自己的生活都不关心,还关心什么呢?

    2023-03-19 15:37:10 回应
  • 156 人情和思想

    不顾及别人的苦衷而坚持自己的权利,在人情的角度上是说不过去的。然而,在另一方面,中国的老百姓确实也太容易被当局作思想工作——中国人的思想是最容易被人情改变的。因此,所谓思想工作其实就是人情攻势。国家的困难固然大家都应该体谅,然而,老百姓如果不是那么容易软化的话,革除不合理现象的速度可能会快很多。 放弃对抗的中国人,往往造成自我的软化。在大部分中国人之间,造就了一种将自己贬低才能获得社会赞许的倾向,结果就造就自我压缩的人格。
    引自 (一)中国人的“和合性”

    在某个意义上,中国人可以说是最容易统治的百姓。只要还有一口饭吃,中国人很少会向统治者采取对抗态度的。 大陆是保存中国人特色最浓的地方。在自己权利被忽视的情形下,他们的一种态度好似噤若寒蝉,甚至心中也是。另一种态度是在背后埋怨或者发牢骚,但态度也不是对抗,往往会被上级用做思想工作的方式周期性平息下来。 上面逆来顺受的倾向,可以说是中国老百姓的特色。老百姓也是中国人特有的名次,与现代的公民观念没有相通之处。 然而,中国老百姓避免与权威对抗,还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表现出来,那就是阳奉阴违。这不是一种争权利的态度,而是一种破坏法制的小动作。结果就是培养不守法的精神。
    引自 (一)中国人的“和合性”

    2023-03-19 16:07:27 回应
  • 164 “听话”

    一般来说,中国文化里没有“人格平等”观念的,因此不同渠道化的人情就形成了不同的特殊化制约。 因此当中国人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有问题的时候,往往不是从这个人本身去追寻毛病的根源,而是将问题溯洄到这个人的教育者身上。
    引自 (二)他制他律的人格

    中国人既然认为接受他治他律是好的,因此就强调乖或者听话是美德。这种对待人的态度是弥漫于整个文化中的,它贯穿于家庭、社会政治以及思想中。 中国人也从来不可能受抽象的法的统治,自古至今实行的都是人治。
    引自 (二)他制他律的人格

    小时候听骂人也都是骂“你这个有爹妈生没爹妈养的东西”。一看低素质行为就觉得是没有“被教育”好。这种思维方式就决定了,在国家没人被当作独立的人。

    2023-03-21 21:31:48 回应
  • 171 代际的和合

    在任何人类社会中,代际关系总是紧张的。对这个为难的解决方法,东方与西方提出了不同的途径。西方人让每一代都能完全确立自己,因此代际关系必然成为断裂的。谁也不想把过分地把意志强加在下一代身上。 中国人的答案则是要求下一代完全向上一代投降,并且认为只有做到完全认同的地步才被称为孝。
    引自 (三)中国人的代际关系

    后一章节不摘录了,但俄狄浦斯和郭巨埋儿的故事对比很有意思。

    抛弃糟粕文化的第一步就是不乖,不听话,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中国人这种他制他律的方式,除了在人格方面造成没有个性,没有尊严逆来顺受之外,也没法除尽人的最后一点私心。这个私心没有合法地位,自己也无法控制。所以一有机会就在公众头上倒屎倒尿。
    引自 (三)中国人的代际关系

    多讽刺啊,一个以公有制为托词的国家却在文化意义上被决定了是永远无法达到集体公有制。真是我出身二十二年以来听到过最好笑的笑话。这个笑话我能笑一辈子。

    2023-03-21 21:38:50 回应
  • 211 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美国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孟旦(Donald J.Munro)指出:在中国文化里,是没有私人状态的自我这个概念的。我本身的经验是:很难与中国人谈论潜意识或非意识这类概念。 根据孟旦的说法:中国人只知道有意识状态,而这个意识状态又完全是非社会化的,因此只要它起了一个意念,就被认为会导致行动,而这个行动又被认为是具有社会效果的。此一文化特征,贯穿着儒家的知行合一直到中国化的马列主义。 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前提是认为“人”的主要特色正式独立于社会系统之外的那一部分,而社会是无权控制个人的私人状态的;至于中国式的人的概念,却赋予社会与国家对他进行无穷尽的教育与塑造的权力。 在社会对个人符号学的极权主义笼罩下,中国的人是否真的具有无限可塑性呢?笔者认为不尽然。
    引自 (一)“社会”对“个人”的极权主义笼罩

    2023-03-21 22:54:11 回应
  • 214 逆来顺受

    中国人有逆来顺受的“美德”。这种抹掉“自我”的倾向,如果程度加深的话,甚至可以达到完全不顾自己的权利——甚至生命的权利——的地步。
    引自 (二)自我压缩的人格

    2023-03-21 23:07:38 回应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