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  · · ·  ( 247本 )

  • 無能力者娜娜 1
  • 逃げるは恥だが役に立つ
  • Batman
  • 局外人
  • Principles
  • The War of Art
  • Losing the News
  • Drive
  • Atomic Habits
  • The Strange Talent of Luther Strode

想读  · · ·  ( 3本 )

  • Dieter Rams
  • 雨柳堂梦语
  • 溺水小刀(01)

Karuto的书评  · · ·  ( 4篇 )

Invincible
Karuto (I wanna dream for you.)  评论: Invincible

如果超人有个孩子,世界将会变得怎样?这似乎就是《Invincible》的起源设定。在一口气翻完《Invincible: Ultimate Collection》的前三本书后,有些想法我不得不趁热打铁地记录下来。或许某些观点会显得粗糙、直白.........
エマ 01
Karuto (I wanna dream for you.)  评论: エマ 01

……我坦白:比起浅谈,其实更像是情书。甚至想干脆大声喊出我的前提与动机:我是森薰老师的脑残粉!这一点,任谁问起都不会否认。自中学时代在『漫友』上初识偶遇后,她便成了我心中最特别的几位日本漫画家之一......... (3回应)
花男 #1
Karuto (I wanna dream for you.)  评论: 花男 #1

一言蔽之:感动满载父子棒球物语。回忆般温润、理想般纯粹,直击心灵的湘南之歌。 在上世纪最后一个十年的微明曙光尚未触及日漫界的安稳八九年末,年仅二十二岁的松本大洋在讲谈社『週刊漫画モーニング(MORNING......... (3回应)
挪威的森林
Karuto (I wanna dream for you.)  评论: 挪威的森林

一点个人向浅显见解,欢迎讨论指正。 ---------- 昨天读完了『挪威的森林』。 第一次读它确实已是初一的事了。彼时无知幼稚得什么都不懂,记忆模糊得甚至和原作有出入——重读时困扰我的一件事便是......... (38回应)

Karuto的笔记  · · ·  ( 14篇 )

校園迷糊大王(15) (1)

  • 第85页
    我无法用言语描述我有多么喜欢这样白描般勾勒出的女孩子之间的细密感情。 我忽然想起井上织姬的五次轮回人生,想起志村贵子的五卷温氲水彩,仿佛女孩子的那些细软的低语与追想从来就不被年月洗刷改变,她们随着这... (2回应)

God of Comics (3)

  • 第46页
    In February 1948, Tezuka published Chiteikoku no kaijin (The Mysterious Under-ground Man), which marked a clear departure from other akahon. This work featured an unusual character, Mimio, a rabbit...
  • 第33页
    In his interviews with Ishiko Jun, Tezuka spoke in depth of about cartoonists' responsibility in World War II. Tezuka identifies the three distinct attitudes toward the war among the Japanese carto...
  • 第28页
    Looking at comics published during the war years gives us a glimpse into the kind of transformation Tezuka brought to the Japanese audience in 1947.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comics during the first...

Manga! Manga! (5)

  • 第124页
    Violence of Japanese Manga: Notes, more from the January 1982 interview with Daredevil artist Frank Miller, published in Comics Journal: The Japanese comics are as violent as anything I've ever see...
  • 第88页
    Notes on Shōjo Manga. 『キャンディ♥キャンディ』、原作:水木杏子、原画:いがらしゆみこ;講談社の少女漫画雑誌『なかよし』にて、1975年4月号から1979年3月号にかけて連載された。 Like the boy's comic ...
  • 第61页
    The immediate postwar period was one of hunger and black markets, of orphans and limbless veterans.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people wanted to rebuild their lives. In the daily newspapers, serialize...

最近阅读  · · ·

  • 2021年10月21日
  • 读过 無能力者娜娜 1
    追到最新 64 话。很典型的那种放到短篇大赏能得新人奖,但真要连载长篇作品却难把故事讲好的类型。悬疑智斗的设计算中上水平,尤其前面几个案件线索交错衔接令人眼前一亮,可惜中间开始发挥不稳,比如小满牺牲那场大战以及变形前辈出场后剧情的反转和巧合越来越扯。作者过于注重单元剧解谜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世界观构建:一群超能力者被聚集到无人岛上以为是要拯救世界其实是面临着被灭绝的惨剧,这么有趣的设定却几乎没有深入挖掘,岛上凶案连发大家却当没事一样继续高中生活。
  • 2021年5月3日
  • 读过 逃げるは恥だが役に立つ
    如果你喜欢日剧逃耻中女主的那些脑洞小剧场的话,一定要看这部漫画原作,各种 ACG 名场面捏他神吐槽层出不穷,海野纲弥老师的故事节奏越画越好了。可能是因为 Gakki 咖位太高了,日剧编剧一边倒地呈现女性视角,这部原作就兼顾了很多男性配角的感情呈现,比如风见和沼田都有令人信服的善终。漫画探讨了除亲密关系外的更多社会民生议题,意外地理性而深入。遗憾的是男女主恋情进展飞快,从初次心动到滚床单三卷漫画就搞定,极其套路并且毫无波折,远不及日剧版细腻——这真的是在《Kiss》杂志连载的少女漫画吗!
  • 2020年5月27日
  • 读过 Batman
    写实主义的暗夜惊雷。一切诺兰电影的起点。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本优秀到每一页甚至每个分格都值得被裱进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杰作:马祖凯利夫妇继《夜魔侠》后的画力集大成,弗兰克米勒写诗。双主角:与其说是蝙蝠侠的第一年,倒不如说是戈登与哥谭这个城市的第一年。在这里我们不故作高深地探讨罪恶、复仇、恐惧与正义,一切都聚焦于角色,他们忍耐、挣扎、被背叛,因为他们是人。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布鲁斯·韦恩那个在父亲遗像前濒死淌血的夜晚:「Father... I shall become a bat.」
  • 2020年2月18日
  • 读过 局外人
    这本书应该和他的哲学随笔一起读,是对荒谬主义的最佳注解。人本性总是寻求意义,可本质无序的宇宙并不提供。杀死阿拉伯人的真凶是太阳,而杀死主角的是恐惧他不参与游戏规则的集体社会。文笔纯熟、结构精巧,加缪冷感地白描了前半篇琐碎乏味的日常,才让后半主角被扔进极度秩序性场景(监狱、法庭)后,那种个体被迫承受外界情绪的投射与煽动时的折磨深入骨髓。也正因主角在此等危难阶段还能保持沉静,最后与神父争吵才掷地有声。我体验到这个世界的安宁和我如此相像,去呼吸那活着的感受就是意义本身,西西弗斯亦必然是幸福的。
  • 2019年12月19日
  • 读过 Principles
    写作心灵鸡汤,读作看我装逼。做人的原则这个命题实在太广,作者通篇都在笼统罗列,比如「多走出舒适区」「尊重人皆不同」,在没有给出具体论证或执行方案的前提下,全是正确的废话。相比之下卡内基等老牌作者的成功学书要有指导意义得多。本书最烦的是半自传体,作者隔两页就忍不住插一段曾经和哪个知名人物亲切会晤的回忆,但扯这些例子除了向读者 boomer 式炫耀以外对论点没有任何帮助。
  • 2019年12月18日
  • 读过 The War of Art
    一句话主旨:创作者面临的最大阻碍是 Resistance,它源于不确定性,状为自我质疑和恐惧;解决方法是改变心态成为职人(Pro),产出不依靠灵感而依靠积累和习惯。确实这个阻碍的症结因人而异,解决方法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作者就直接放弃了论证过程,后半连实例都不举了,开始絮絮叨叨地比喻和排比,不知是为了凑页数而敷衍,还是真的相信了自己这套玄学。Steven Pressfield 在创作阻碍这个话题上前前后后出了五六本,速读此书完全足够了。
  • 2019年12月5日
  • 读过 Losing the NewsDriveAtomic Habits
  • 2019年8月27日
  • 读过 The Strange Talent of Luther Strode
    柔弱少年偶遇天降神力的套路我们都懂,可是获得神力之后呢?十几岁学生的心智,真的就能一夜之间理解超级英雄的道德与担当?难道最先找上门来的不是引诱利用这股神力的坏人?这部漫画探索的就是这样一个假设。第一卷的节奏、台词、场景设计都是极好的,可惜后面很多支线很多没收拢,卢瑟也强得过分,丧失了最初的紧张感。画面是本作的最大看点:Tradd Moore 大神贡献了他在《Ghost Rider》之前最绚烂、华丽、血脉喷张的暴力美学,帅到炸裂(字面意义)的反派,血浆四溅的肢解血腥中透着他独有的冷静与工整,这是我心目中 Moore 的封神之作。
  • 2019年8月17日
  • 读过 On Writing Well
    这是一本对我影响深远的方法论指南,每隔几年重读都能收获不同的感悟,历久弥新。今年我靠它重拾了对文字的敏感与自信。书中反复拷问着作者与文本、与读者的关系,最终抵达结论:写作这条道路上,充斥着无能的痛苦、怯弱的孤独和现代文化对意义的侵蚀,然而最本真的自我表达,唯有探石前行。本书主要针对英文写作,过半的内容是关于英文措辞的细节;建议中文写作者只读第二章即可。
  • 2014年12月20日
  • 读过 The 4-Hour Workweek
    书中提倡的很多方法,比如减少工作时间只做最重要部分、将其余工作事项外包、如何利用人脉和媒体将自己包装成专家等等,这些伎俩是作者基于自己营销员的经验总结来的,但对于很多以技术水平为第一指标的手艺类职业,比如裁缝或工程师,却非常不适用,因为这些职业的核心只能通过漫长的动手练习逐步精通。当然,一些观点还是值得借鉴的:同一时间只专注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选择性忽视工作生活中的 friction。次要的事情上,权利外放。屏蔽媒体。对身边充满正能量的人保持关注。强调自己的优势,而不是一味弥补自己的劣势。兴趣和精力有高低潮是自然现象。给自己两三个月时限去做一件事情,往往是拖延浪费掉前面的 90%,在最后几天拼命赶,所以还不如从一开始就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宽裕时间完成。
  • 2013年9月25日
  • 读过 Rework
    如果这是你的第一本 Startup book 那么很可能阅毕会连连叫好,但除此之外对于有经验的从业者来说内容局限较大。尤其是书中吹捧的很多做法,比如著名的拒绝会议和全球化远程办公等,后来两年间都被作者的公司 37Signals 自己推翻了,大概作者编写此书时也没考虑过创业公司 scalability 的具体策略。另外,看似三百页的书其实干货只有不到一百页,也和上一部《Getting Real》或著名的《Lean Startup》重合太多。
  • 2013年9月8日
  • 想读 Dieter Rams
  • 读过 校園迷糊大王(15)のりりん 01
  • 2013年8月13日
  • 读过 烙印戰士 1
    三浦这样的日本漫画家还是太执着于角色了,由于执着,使得笔下的作品与伟大擦肩而过。他所塑造的角色确实充满魅力,只可惜我是一个比起人物情节铺设,更为仰慕立意的读者。或许这也是我的悲哀。艺术创作时,描绘一个角色众多、设定繁复、探讨主题多得眼花缭乱的世界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做减法,是描绘一个由简单纯粹的命题支撑起的简单纯粹的世界。因此作品连载得越长,就越容易丢掉自己的 niche、滑到广义的宿命论调子里面去。本作也很遗憾地难逃此劫。历经二十多年的磨练,三浦的画工和叙事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般的优异,对白写得很好,但有些对话框的编排设计实在是太不专业了。日本漫画没有 lettering 这个明细环节的缺点真是在此暴露无遗。
  • 2013年7月1日
  • 读过 Invincible
    Kirkman 决定将他对超级英雄漫画文化的毕生理解与崇拜倾泻到这部作品身上,可惜正是这局促的追求使自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它是单单的一部作品,但却野心勃勃地想要描绘一整个 Marvel 或 DC 宇宙的维度与深度;但作为一部角色剧它的噪音太杂分散太多,作为一部系列剧它却缺少深入统一的核心、一根强健的脊骨。Good writer 和 Great writer 的区别,或许正在于此吧。
  • 2011年10月9日
  • 读过 小甜甜
    她诚然感人而优秀,但遗憾地无法在我心中被定义为伟大或杰作。是的,我们总是脱离不开她的时代意义来评论:以跨度极大的突破性主观女性视角描写、甚至可以说她吹响着七十年代少女漫「解放运动」辉煌的前奏。我总是想象着水木杏子原作的小说,文字篇章是多么适合描写甜甜那从一段段恋情中跌爬滚打、一路走来的青春成长赞歌;而五十岚优美子在漫画描绘的领域上显然也有她的野心:宿命论、女权自强、正统学园恋爱、阶级社会文化、甚至写到了西欧战争——然而正是这种元素的过分杂糅,使作品气质显得浮华而平庸。从抗争命运到歌颂自由再到真爱万岁,她哪怕是在任何一点上专注下去、描写得更深刻浓烈一点,『小甜甜』都将成为不朽。——但她终归没有成为文学,而是化作了披着命运时代剧外套的「渴望被爱」的憧憬与糖色玛丽苏,化作五十岚如花般浪漫的一个梦。
  • 2011年10月3日
  • 读过 乙嫁語り 1巻
    ——这便是我理想中最动人的,追逐着梦的女性模样了。从『爱玛』到『姐嫁物语』,她的创作早已前行得更远:在那片苍茫辽阔的亚细亚大地上,她的视野已不像在维多利亚英国般局限于男女情感的一点;而是去向了更为广博的,与突厥民族、伊斯兰文化交汇的远方。「悠长的牧歌,细腻的雕花,如世代传唱的童谣中一般相恋的青年男女」;以及,她最为珍贵、亦是从未改变过的一点——在看到第五话跨页、爱米尔家中那繁复工整的地毯与器皿的纹路时,便不由得会心一笑:她果然是我记忆中的,那位最最严谨认真的「文化控」,森薰老师。【文:http://bit.ly/emma-ka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