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乎对《大学之理念》的笔记(2)

介乎
介乎 (Et tu,Brute)

读过 大学之理念

大学之理念
  • 书名: 大学之理念
  • 作者: 金耀基
  • 页数: 203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年: 2001-12
  • 第1页 眾人之大學

    紐曼:大學是一個提供博雅教育的地方,培養紳士,傳授知識非發展知識。教學機構,育人機構 洪堡德,阿爾托夫,德國大學改制:以大學為研究中心,教師首要任務是從事創造型學問,每個學生至少為“知識金廟”,置放一塊磚石 佛蘭斯納:大學之目的不止在創發知識,也在培養人才。“有機體”,反對大學訓練“實務人才”,反對大學開設職業訓練,反對大學無限擴大。 雅斯貝爾斯:大學之使命只在忠誠于真理之探尋,大學乃為對知識有熱情之人而設。大學組成三部份:學術性教學,科學與學術性研究,創造性文化生活,三者有機組成。大學是“知識性社會”intellectual community,大學之目的也在模鑄整全的人。理想上,師生關係如蘇格拉底之對話,主張把“技術”引入大學,占一中心位置。相信大學整全性,有機性(未能提出有效答案),知識之發展要靠分工,知識深度要靠學術專精。 克爾:multiversity綜集大學 赫欽士hutchins :大學教育之母的不在訓練“人力”manpower 而在培育人之獨立性manhood 中國學問傳統:人統,做人;事統,學以致用;學統,為學問而學問。 博雅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自由人教育:真正的博雅教育在肯定人文的價值,在擺正人在宇宙萬物中的位序。培養統一的人格unified personality 通識教育:統一的知識unified body of knowledge。 蒙羅morrow:一個社會如果相信其安定,繁榮與進步需要依賴知識的創新發展,而又不賦予大學已學術的自由則是顯著的矛盾。

    2014-12-16 13:30:54 回应
  • 第1页 大學之理念·摘

    1.由於知識的爆炸及社會各業發展對知識之依賴與需要,大學已成為“知識工業knowledge industry”之重地,學術與市場已經結合,大學已自覺不自覺地成為社會的“服務站”。 2.從大學的發展史來看,大學越來越專業化,培育之人才亦越來越重職業之專才,而在工業化的社會中,高等教育已被看做是一種“人力投資”,大學更成為“知識工廠”,旨在訓練社會各業的“人力”。 3.金耀基:大學的文化生活:一種有文學氣質,有文生情調,有生命意義的生活方式。華貴而不可有銅臭,簡樸清素而不可無禮數。……一間大學如果不能激起年輕人一些詩心的回檔,一些對人類問題的思索,那麼這間大學之缺少感染力是無可置疑的。 4.紐曼:假使給我兩個大學:一個沒有住院生活和導師制度,而只憑考試授予學位的;一個是沒有教授和考試,而只聚集著幾輩少年,過三四念頭的學院生活的。我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5.人是不能永遠沒有孤獨的時刻的,人需要孤獨以創造思想,以體認人生,但人之為人,人之城中需要靠頭腦與頭腦,心靈與心靈之相遇和對話。 6.大學之最流行的形象不是象牙塔,而是服務站了。社會需要什麽,大學就給什麽;政府要生麼,大學就給什麽;市場要什麽。大學就給什麽。大學不知不覺地社會化,政治化,市場化了。……大學已非獨立研究學問之地,而成為即產即用的知識的工廠,大學與社會間的一個保持清淨思維的距離也消失了。……大學之對於社會保有一距離是有必需的,此一距離是維持一觀照反省的只會之客觀條件。 7.中國必須現代化,不專指工業化或科技發展,現代化的目的是追求一種更高質素的文化與生活方式。 8.學術的分裂與再分裂,追源究委,乃是學術的專業化所致。……人們無法再擁有一共同的整體文化觀。 9.邱吉爾:教育最重要的事是對知識的渴慾。教育非始于大學,也當然不應該終於大學。1929。大學只是形式教育中的一個過程,一個階段。 10.書院的教育功能,主要是導修,supervision劍橋tutorial牛津,三個職位與學生關係密切,一是tutor教務長,他對學生之學業,福利都顧而問之。一是director of studies學術部指導,他對學生的學業予以安排和指導。一是supervisor,導師。三者以導師最緊要。導修大約每週一小時,通常是師生二人相晤一室,無話不談。導師或評論學生之論文,或指點應讀何書,該聽什麽課,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發掘潛能。 11.有些極權國家根本不允許或不承認大學的自主性與獨立性,而吧大學完全納入到政治經濟的統制與計劃中去,大學在這種情形下,不能說對其社會無貢獻,但也只是政治的附屬品了。本文對這種大學不予以討論。 12.當一個青年進入大學後,他被賦予了一種責任,就是他在作大學生的階段裏,應該以充實學問為主職。他應該沈浸在理性的精神中,于圖書館,實驗室,教室裏,跟教室一起在知識的大海中做創造性的航程。 13.大學是一個栽培普遍性的理念與理想,如平等,公正,和平的地方,這些理念與理想對於純潔而有朝氣的大學生具有啓發與挑激的作用。當他們的理想主義與所接觸到的現實世界發生差距時,大學生是很難加以容忍的,他們對不合理的現實是較易採取一不妥協的激烈而絕對的態度的。這現象幾乎是世界性的。因此,大學生常不能把自己的責任局限于學問的追求上,並且覺得“為學問為學問”的態度是良心上的不安。也因此,大學生常自覺與不自覺地採取了一個傳統上的“知識分子”的角色。 14.啓蒙的遺產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理性,即工具理性的勝利。……當代的現代化的大學教育,實際上當道的正是這種工具主義的理性觀。 15.只有在一個開放的民主法治社會,學術自由才有實現發展的機會。 16.唯有當民意瞭解大學為何而設立,並予以尊重時,學術自主與自由始能獲得保障。但是,這種說法只有在民主法治的社會才有意義。……(極權國家)大學只是國家或政治權利的學術工具,一種培養“人力”,富國強兵的工具,大學自主或學術自由的觀念根本沒有存在的餘地。……20世紀,學術自主最大的阻力來自政治,來自行駛政治權力的黨或國家機構。 17.學術自主性或者學統之樹立,則必須排除“學術政治化”及“學術的道德化”。

    2014-12-16 13:31:49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