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书酱对《治愈隐性虐待》的笔记(1)

芝书酱
芝书酱 (天涯处处皆芳草)

在读 治愈隐性虐待

治愈隐性虐待
  • 书名: 治愈隐性虐待
  • 作者: [美] 香农·托马斯
  • 副标题: 从心理虐待中康复的六阶段之旅
  • 页数: 215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年: 2020-6
  • 1

    《治愈隐性虐待》

    香农·托马斯

    106个笔记

    ◆ 内 容 提 要

    >> 心理虐待的施虐者有着共同的性格特质,即他们享受在虐待他人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掌控感,并且他们很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

    >> 心理虐待中康复需要经过六个阶段,即绝望、学习、清醒、界限、恢复和维持。

    ◆ 推荐序

    >> 心理虐待是指施虐一方使用长期的精神暴力、言语暴力、情绪暴力,通过羞辱、无视、孤立、冷战、贬低、咒骂、威胁、污蔑、中伤等方式,对受虐一方的精神和心灵造成严重伤害的一种行为。

    >> 心理虐待的施虐方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明显地施暴,他们往往先披着“为你好”的外衣,等受害者对其产生了好感、信任或依赖的心理时,再通过上述行为逐步“驯化”受害者,不断践踏受害者的自尊心,摧残受害者的意志,让他们产生一种“我是不是真的做错了”的感觉。长此以往,受害者在这样的“反思”之下,往往会自轻自贱、自觉低人一等。

    >> 习得性无助的心理障碍在人类世界中也存在。在长期的(肉体的或精神的)暴力对待下,受虐者会“习得”一种“反抗也是徒劳的、甚至会招来更多痛苦”的“无助”心态,所以干脆就不反抗了,任由对方作践。

    >> 什么样的人容易成为心理虐待的施暴者呢?研究发现,这些人往往外表体面,但内心却具有各种人格障碍或性格缺陷,比如下面几类人。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他们容易过高地评价自己的才智、品德、外貌、成就、理想。但同时,他们又具有敏感脆弱、低自尊、缺乏共情能力等特征。他们渴求别人持续的关注和赞美,因此,一旦别人比他优秀或批评他,他便会感到被羞辱和伤害。因此,这种人很喜欢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

    ◆ 前 言

    >> 通常情况下,它就像一条蛇一样,在你看清楚之前它就飞快地溜走了。

    >> 就像有人在一杯水里投了无色无味的毒药,喝下这杯水的人无法看到自己所受到的伤害,直到长期摄入毒素导致身体出现不良反应时才会发现。

    >> 心理虐待的施虐者总是指望他人改变,因为他们自己从来不会改变

    >> 心理虐待的施虐者伤害他人不是由于其自身判断能力受损,而是他们享受在虐待他人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掌控感。

    >> 心理虐待的施虐者在和受害者“玩游戏”,并且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些人甚至承认自己会从“游戏”中获得乐趣,为了取乐,他们把他人当作木偶来操纵,扰乱他人的生活。

    >> 他们的快乐也是从对他人的任意取笑和可恶的攻讦中获得的。

    >> 如果你曾遭受过心理虐待,信任可能早就不在你的“情感工具箱”中了。

    >> 伤痕、残缺和坑洞都隐藏在受害者的内心,操纵着他们的生活。这正是施虐者所期望的。保持自己的双手“干干净净”并能展现出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是施虐者的特征。

    >> 我们不应为那些故意伤害我们的人难过,否则我们将无法从他们所施加的沉重锁链中逃脱。怜悯让位于借口,而借口会软化任何人的心,这就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同情是一把双刃剑,而那些成为施虐者的攻击目标的人往往富有同情心,也很敏感。

    >> 我们不应为那些故意伤害我们的人难过,否则我们将无法从他们所施加的沉重锁链中逃脱。

    ◆ 研究心理虐待的模式

    >> 恶意宣传”(Smear Campaign)是指施虐者使用谎言、造谣来煽动其他人或团体与受害者对立。

    ◆ 第一部分 有关心理虐待

    >> 我希望你能欣然接纳“幸存者”这个词,因为它意味着赞美。

    >> 你作为一个个体的自由正是施虐者想要窃取的。

    ◆ 第二章 施虐者

    >> 所有心理虐待的施虐者固有的核心错误观念是,全世界都围绕着他们转,只是他们所表现出的对生活的信念因人而异。

    >> 心理虐待的施虐者确实是出现在我们周围的自恋者、反社会者和心理病态者。

    >> 自恋者会开车从你身上碾过去,并责骂你挡了他们的道。他们会无止境地抱怨你把他们的车弄坏了。

    >> 这些人的问题就是选择深陷混乱的状态,而不去处理他们对他人缺乏真实的依恋这件事。

    >> 在心理虐待中,幸存者情绪的高潮和低落与成瘾现象相似。情绪低落现象包括极度的焦虑和困惑,而情绪高涨则是肾上腺素的激增。当幸存者意识到自己的这些经历都由心理虐待的施虐者制造和操控的时,康复就开始了。心理虐待的施虐者这样做是为了让幸存者失去平衡,沉迷于情绪高涨时刻。

    >> 心理虐待的施虐者嫉妒任何得到关注比自己多的人。这种嫉妒甚至可能发生在面对他们的孩子和配偶时。“有毒的人”需要持续被关注以满足他们高度的权力意识和膨胀的自我。

    >> 心理虐待的施虐者嫉妒任何得到关注比自己多的人。

    >> 在有毒的家庭中,金钱是常用的诱饵之一,常见的诱惑包括

    >> 另一种伎俩是义务,一些有毒的家庭成员喜欢一股脑地抛出他们的所有需求,并且要求幸存者履行“义务”。

    >> 心理虐待的施虐者只能在短时间内保持正常人的状态,关心他人、看上去很体面从来不是他们本来的样子。但是,他们必须假装做出一些行为以表明自己具有这些积极的性格或品质。

    >> 归属感是人类体验的核心。我们天生需要且想要被他人接纳。每个人都期望有这样一种感觉:自己拥有别人,别人也拥有自己。但是,这种基本的人类需要正是施虐者想要掠夺的。

    >> 施虐者喜欢那些能让他们感觉自我良好的人,施虐者就像水蛭一样依附于能给他们提供“食物”的人身上。

    >> 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想象的棋盘。他们操纵着棋盘上的所有棋子,唯一的目的就是让自己“赢”。

    >> 当施虐者需要表现得自己像受害者时,他们就会泪眼蒙眬;当需要表现得自己已经改过自新时,他们会使用外露的情绪表达方式。但事实上,这都只是为了操纵幸存者重新回到有毒的“游戏”中。

    >> 在绝大多数时候,施虐者的外在情绪表达都有特定的目的,通常是为了以某种方式伤害他人。

    >> 施虐者拼命隐藏他们的真实动机,他们撒谎并把责任转移到幸存者身上

    >> 有毒的人”喜欢把每件事单独拿出来讨论。他们争辩道,他们所说的和所做的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们希望幸存者每次只看到一颗鹅卵石,而不去考虑虐待带来的整体重压。他们指控幸存者“只沉溺于过去”,或者他们会说“问题在于你不肯原谅我曾经的过错”。

    >> 真正的问题在于施虐者总是犯同样的“错误”或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他们希望幸存者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某一次事件上,但这是不可能的,就像一个人不可能在一场暴风雨中把一个小雨滴分离出来一样。

    >> 施虐者会发现幸存者在感情方面的弱点,然后利用这些弱点控制他们和娱乐自己。

    >> 当他人指出我们的缺点,并且将我们认为的自己的性格缺点与他们对我们的抱怨联系起来时,我们更有可能相信那是真的。这是一个让幸存者承担责任,施虐者则完全置身事外的完美圈套。

    >> 施虐者从来不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尽一切可能避免讨论自己的行为。他们非常清楚自己所玩的操纵游戏,而且他们知道这是有效的。

    >> 施虐者十分享受操纵他们最亲近的人,就像操纵提线木偶一样。

    >> 施虐者会让幸存者为想要做一些使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感到羞耻

    >> “有毒的人”很少会做出真诚的道歉,因为道歉代表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也存在缺陷。但是,他们妄自尊大的自我形象必须得到保护,他们拼命维护自己永远正确的假象。

    >> 施虐者永远不会承认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行为有多么恶劣,因为他们早已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并且选择继续他们那自私、有害的生活方式。

    >> 他们指责幸存者不尊重他人。为什么有毒的人经常这样抱怨?这是因为他们过于膨胀的自我意识使他们相信,即使是幸存者轻微的纠正或者与他们的意见相左,都是对他们极大的不尊重。

    >> 施虐者看来,正常的交谈或彼此分享意见都意味着对他们的不尊重。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扭曲的世界里,在那里,他们就是至高无上的国王或王后。

    >> 人格障碍与精神障碍(如双相障碍、重性抑郁症),并不属于同一类。

    >> 人格障碍是由于个体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缺乏对主要照顾者的健康依恋造成的,而不安全的依恋是由极端和不断重复的过度放纵造成的。

    >> 父母对孩子做出的不适用于一般社会规则的行为持过度放纵的态度,而且这种放纵通常从童年时期一直持续到青少年时期。在这种环境下,养育者长期为孩子遮掩其不良行为,他们只把别人看作可以使自己过得更愉快的资源。对这些人来说,放纵自己的孩子很正常。

    >> 由于养育者没有满足他们对真实依恋的需求,于是他们决定,一旦他们成年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就让一切变成一场不惜一切代价得到“属于我的东西”的游戏。

    >> 不管早年缺乏真正的依恋如何成为心理虐待的施虐者性格的一部分,事实就是他们通过自由意志继续维持他们的伤害行为。

    >> 自恋者、反社会者和精神病态者不会这样做。他们不能、不想、也不渴望自我反省。他们总是责怪他人,并且永远不会改变。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因为在他们眼中,其他人都有严重的缺陷,需要被纠正。

    ◆ 第三章 幸存者的共同性格特征

    >> 一些心理虐待的幸存者发现自己身上也有施虐者的一些负面特征。例如,幸存者可能会使用沉默(突然停止交流、不做任何回应)来惩罚对方。

    >> 对幸存者来说,有一个问题很重要:你会用他人对待你的方式对待他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心理虐待就更容易被识别了。

    ◆ 第二部分 从心理虐待中康复的六个阶段

    >> 一般人不玩那些心理虐待的施虐者所玩的有毒的游戏。然而,幸存者想到这些游戏时却仍会责怪自己,这是最大、最悲哀的讽刺。

    >> 他们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不能改变自己以让这段感情继续下去?”“为什么我不能强大到可以承受这一切?”以及“为什么我现在一团糟?”这些正是施虐者所喜欢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厌恶的问题类型。

    >> 只有这样,施虐者才能拥有颠覆性的统治权,进而对周围的世界进行破坏。

    ◆ 第五章 第二阶段——学习

    >> 施虐者这样做是为了让幸存者变得不自信,进而只能把自己的一切全权交给施虐者。

    >> 你试图指出伴侣说的话有多么伤人,但他或她并没有听你在说什么,只是重复你对他或她说的话的其中一部分。你一再重复自己的观点,而对方只回应其中的一部分。

    >> 持续不断的循环往复中,你会离原来的问题越来越远。最后,你的伴侣厉声说道:“如果你连自己说的话都记不住,我们之间怎么可能有良好的沟通呢?”

    >> 他们希望幸存者支离破碎,以便他们更好地控制和嘲笑幸存者。

    >> 有毒的人”操纵两种类型的飞猴帮助他们做邪恶的事:第一种是无辜的人,这类人并不知道有心理虐待这回事;第二种是故意装作没看见心理虐待的人。

    >> 施虐者必须让所有的棋子都发挥作用,并且让自己看起来永远不像坏人

    >> 心理虐待的施虐者没有任何道德准则,他们利用无辜的人作为爪牙,进一步残忍地伤害被当作替罪羊的幸存者。

    >> 自恋攻击是指自恋者、反社会者和精神病态者对无辜的人做了错误的事,并完全推卸自己的责任。

    >> 人格障碍患者有一个过度膨胀的自我,即便是最小的挫折他们也难以承受。

    >> 与其说心理虐待的施虐者缺乏安全感,不如说他们对被冒犯很敏感,他们期待所有事情都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

    >> 生活向施虐者展示了他们并不完美这一事实与他们认为的完美的自我形象相冲突,因此他们愤怒地予以反抗。

    >> 他们不会认真对待幸存者提出的任何问题,事实上,他们会反将一军,让幸存者承担责任。于是最后变成幸存者有错,幸存者过于无礼、不尊重他们、让他们苦恼。

    >> 施虐者对幸存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没有任何(固定的)规律或理由。有时可能是因为幸存者遵守了施虐者的规则;而另一些时候,施虐者的行为完全无法预测

    >> 女孩的情绪并没有发生变化,因为她本来就喜怒无常。她在训练那个男孩,目的是让他失去平衡

    >> 不知道自己该期待什么或者施虐者高兴时你会感到宽慰等现象,可能预示着你正在被施虐者间歇性强化,被逼着和他一起“跳舞”。

    >> 间歇性强化带来的问题在于,幸存者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温暖而模糊的时刻会在什么时候到来,或者下一次虐待什么时候会敲门。

    >> 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可能会让幸存者陶醉其中,但在他或她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游戏”已经开始了。间歇性强化导致幸存者体内的肾上腺素飙升,产生应激反应。

    >> 在幸存者身上造成了生理方面的变化,从而使人上瘾,难以摆脱。

    >> 理想化阶段是从操纵者(即施虐者)和他们的新目标第一次见面时开始的。一旦你成了施虐者的新目标,他们就会紧紧地抓住你,打听和搜集他们能得到的一切关于你的信息。

    >> 施虐者通过这种方式加深两个人之间的“联结”,让幸存者对施虐者产生依赖,进而毫无戒心。这样,施虐者就能够了解幸存者的希望、梦想和失落,以及其想达到的目标

    >> 现在,他或她正从虚假的宝座上跌落下来,然后重重地砸在水泥地上。

    >> 幸存者所谓的“完美”的恋爱对象、指导者或朋友突然开始与他们对立。

    >> 为了展示自我,心理虐待的施虐者通常会选择身边最强大、最具挑战性的人作为目标。施虐者认为,如果把一个独立、优秀的幸存者变成一个只能依赖他人、再也不能在没有施虐者帮助的情况下做决定的人,将会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 第六章 第三阶段——清醒

    >> 有些人试图接受这样的借口:施虐者有一个悲惨的童年或者有其他创伤经历,是过去的经历让他们做出如此恶劣的行为。

    >> 有毒的人”缺乏共情能力。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仍然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伤害,他们有共情能力、能真切地关心他人。

    >>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不能独立做出决策时,他或她很可能正在遭受心理虐待,这是遭受心理虐待的第一个可能的表现。

    ◆ 第七章 第四阶段——界限

    >> 一个阶段就是设立界限。这是幸存者选择脱离接触(Detached Contact)或断绝往来(No Contanct)的时刻。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幸存者能够与施虐者拉开足够的情感距离,斩断病态的联结,排除“毒素”,并开始期待自己的康复和新生。

    >> 我与苏(或鲍勃)的关系是怎样影响我的工作的?

    ●我与苏(或鲍勃)的关系是怎样影响我的身体健康的?

    ●我与苏(或鲍勃)的关系是怎样影响我的精神成长的?

    >> 维持这段婚姻(或这份工作)对我的事业有什么影响?

    ●维持这段婚姻(或这份工作)对我的身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维持这段婚姻(或这份工作)对我的养育方式有什么影响?

    >> 我们只是拒绝与一个“有毒的人”进行争论时,我们就是在设立良好和健康的界限。

    >> 设立界限的两种方式:第一种我称之为“脱离接触”,第二种叫作“断绝往来”。

    >> 不要立即回复“有毒的人”的电话,而是等30分钟后再回复。通常,当施虐者发出“跳跃”的信号后,如果幸存者不跳其就会感到焦虑,这段时间刚好可以让幸存者尝试克服焦虑。

    >> 一个“有毒的人”做或说了一些可笑的事情,然后聚光灯开始对准他们;但是,如果幸存者的反应是愤怒或其他极端的情绪,聚光灯就会转移到幸存者身上,而这正是“有毒的人”最想看到的。现在,他们不需要为自己的虐待行为负责,问题已经被推给了幸存者。所以幸存者要学会保持冷静,让聚光灯照在有毒的人身上,这对成功脱离接触至关重要。

    >> 关键在于不要跟着“有毒的人”,避免陷入他们的谎言漩涡

    >> 冷静而坚定地指出事情的真相。把真相说一遍或两遍,然后就可以了

    >> 幸存者一定要指出“有毒的人”所讲的故事是前后矛盾的,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

    >> 当幸存者坚定而非愤怒地反驳施虐者时,施虐者可能会大发雷霆。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脱离接触就不是最安全的选项了,断绝往来可能成了唯一的选择,

    >> 幸存者要以确信、清楚的语气和声音传达这一信息,不要尖叫,不要歇斯底里。只是陈述事实,不管“有毒的人”接受还是不接受。

    >> 他们最喜欢的工具就是社交媒体,因为他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呈现自己精心策划的公众形象。他们会试图让他们的虚拟形象看起来尽可能地完美和幸福。

    ◆ 第八章 第五阶段——恢复

    >> 幸存者要记住,即便余生你一直在破碎中挣扎,也不会对施虐者造成任何影响,这十分重要。他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灾难,他们立刻就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向前看”,因为施虐者从未与任何人建立过真正的联结。结束与幸存者的欺诈性关系并继续前行对他们来说非常容易。

    >> 自恋者、反社会者和精神病态者有依恋障碍,因此,亲密的关系会让他们感觉不舒服。他们故意挑起冲突,目的是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制造情感距离。

    >> 任何场合都可以成为他们的游乐场,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大发雷霆,从而毁掉一切。

    >> 有毒的人”故意创造出一种联结,让满足其经济需求成为幸存者在这段关系中必须遵守的义务。

    >> 幸存者会依赖“有毒的人”把自己从低落的情绪中拉出来。

    ◆ 第九章 第六阶段——维持

    >> 无论一个“有毒的人”在短时间内的表现多么令人愉快,他们总是会回到原本的状态,继续实施虐待行为。

    ◆ 写给家人和朋友的一封信:你爱的人并没有疯

    >> 有毒的人”喜欢指控被他们虐待的受害者疯了,这样的指控我听过一遍又一遍。虽然我不确定“有毒的人”是否一定是用“疯了”这个词,但这是自恋者、反社会者和精神病态者最喜欢用的描述。

    ◆ 康复日志

    >> 归属感是人类体验的核心。我们天生需要且想要被他人接纳。每个人都期望有这样一种感觉:自己拥有别人,别人也拥有自己。但是,施虐者正是利用人类的这种需要满足自己的利益。

    >> 他们曾被粗暴地吼叫、公开嘲笑,甚至身体遭受到侵犯,而施虐者认为这是对幸存者的一种管理行为。

    >> 心理虐待的施虐者是非常“优秀的演员”,他们会利用任何可用的手段来维持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掌控感。例如,当施虐者需要表现得自己像受害者时,他们就会泪眼蒙眬;当需要表现得自己已经改过自新时,他们会使用外露的情绪表达方式。

    2023-10-13 19:37:44 回应

芝书酱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219条 )

不原谅也没关系
1
九宫格写作法
1
掌控注意力
2
幸福的陷阱
3
想想就开心!未必事事如意,依然天天开心的自我心理学
1
游戏化思维
1
有边界感的妈妈,不用督促的孩子
1
会做图表的人显得特别牛
1
和秋叶一起学PPT
1
高效学习法
1
结构思考力(全新升级版)
3
每天5分钟断舍离
1
笔记思考术
1
羞耻感
1
分心不是我的错
1
5%的改变
1
写给分心者的生活指南
1
分心的优势
1
硅谷最受欢迎的情商课
1
刻意学习
2
让孩子学会思考
1
不管教的勇气
3
快速阅读术
2
范志红详解孕产妇饮食营养全书
2
极简生活
2
项目管理式生活
2
小狗钱钱的人生整理术
2
当我遇见一个人
1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
2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2
读懂孩子的心
2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
2
免疫力
2
极速写作
2
自控力
2
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
2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2
为什么精英这样用脑不会累
2
每天最重要的3件事
2
如何高效写作
2
中里巴人极简养生法
1
忍住!别插手!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
2
让你幸福起来的赞美日记
2
养眼就是养精神
2
八万四千问
2
北野武的小酒馆
2
人生效率手册
2
基本穿搭
2
极简主义
2
只管去做
2
小强升职记
2
终身成长行动指南
2
30岁前的每一天
2
战胜拖拉
2
那个姐姐教我们的事
2
从此,不再开口就紧张!
2
像希拉里那样工作-像赖斯那样成功
2
精力管理
2
番茄工作法图解
2
阅读变现
2
写作工具
2
接受不完美的勇气
2
被忽视的孩子
2
ACT 就这么简单
3
把不安当作朋友
2
巨人的工具
2
不乖
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
福格行为模型
1
浓缩睡眠法
3
认知驱动
3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4
学习变现
2
你内心的无能为力,来自对世界的恐惧
2
你活得累吗
2
学习力
2
掌控生活,从掌控时间开始
3
如何才能不焦虑
2
《爆款写作课》
2
自我训练
2
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
2
跃迁
2
自驱型成长
2
如何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2
掌控习惯
2
自我成长的力量
2
自控力
2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
2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
2
认知觉醒
2
从出生到3岁
1
教养的迷思
1
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
1
你的6岁孩子
1
园丁与木匠
1
自媒体写作,从基本功到实战方法
1
休活
1
一岁就上常青藤
1
欢迎来到一年级:幼小衔接家长手册
1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第3版)
1
宝宝这一年
1
4点起床
1
时间的格局
1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1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
1
好好学习
1
自信思考
1
善用佳软
1
爱吃沙拉的狮子
1
高情商销售
2
协同:如何打造高联动团队
1
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
2
捕捉儿童敏感期
3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
1
沃顿商学院自我管理课
1
学习力:颠覆职场学习的高效方法
1
知识变现
1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
1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
1
懂选择的女人更幸福
1
如何用kindle高效学习
1
为什么精英都是清单控
1
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
1
快乐工作精彩生活
1
我好-你好
1
每周工作4小时
1
瘦子房间的秘密
1
红色范思哲 灰色阿玛尼
1
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
1
别独自用餐
1
冷读术
1
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过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