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书酱对《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笔记(2)

芝书酱
芝书酱 (天涯处处皆芳草)

读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书名: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作者: [英] 罗伯特·戴博德
  • 页数: 208
  •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 2020-8-1
  • 1

    1.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2. 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3. 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4. 儿童的基本情感”,在标题下边,写了 “快乐和深情”

    5. “愤怒”。

    6. 悲伤

    7. 恐惧呢

    8. 儿童的基本情感 快乐和深情 愤怒 悲伤 恐惧

    9. 所有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所谓'自然型儿童',

    10. “如果我看到有人非常深情,或者发怒、悲伤和害怕,我就能说这人正处在 自然型儿童 的状态里。

    11. 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

    12. 一个婴儿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况。这些调整,就像原子核一样,以后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

    13. 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它们。”

    14. 弗洛伊德曾说,'本我所在,自我相依。’

    15. 我得学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个特定的情形。

    16. 为无处可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他们每一次的喜怒无常。

    17. “所以当我说要给你布置作业时,你处于什么状态? ”苍鹭问。 “儿童,”蛤蟆迅速回答,“过去所有的恐惧和焦虑全都涌上心头。苍鹭先生,是不是我有什么问题,才会有那样的表现? ”

    18. 父母若是严厉挑剔,这个孩子就必须学习如何应对他们,他会将自然行为调整为最能适应现状的行为。

    19. 父母是那么固执地认定是非对错,又远比孩子强大得多。孩子们是怎么在这场战斗中活下来的? ”

    20. “如果这个人确实没有力量,就必须学习顺从压迫者。不然可能无法生活下去。

    21. 如果你被迫顺从某个人,就意味着你不与他争辩。你照他们说的去做,而且同意他们的想法。

    22. 除了顺从我父母的意愿之外,我还总是想要取悦他们。

    23. 几乎在我做任何事前,我都会为了安抚父亲而先道歉。”

    24. 可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25. 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26. 蛤蟆意识到那时在獾面前的忏悔只是表象,其实他是在防御獲对他的攻击。

    27. 你得学习如何不带攻击性地发火。”

    28. 撒泼正是表达愤怒的一种幼稚的方式。

    29. 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30. 你很会玩一个叫 'PLOM'的游戏。”(原文为“Poor Little Old Me")

    31. '可怜弱小的我呀这个游戏你每局都赢了,也可以说是输了,这取决于你自己的看法。”

    32. 你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而且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赢家。

    33.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 ’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

    34. 挑剔型父母”

    35. “爱批评人” “愤怒”,还有“严厉”这几个词。

    36. 加上它,就形成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这个三位一体也代表了人格的结构。

    37. 成人自我状态1'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38. 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

    39. 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

    40. 我不’知道’你应该怎么做。咨询的主要目标是让你能自己找到答案。我会在这个过程中协助你,但只有你自己能做决定。”

    41. 我们在另外两种状态时,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就好像在演戏一样。”

    42. 就好像出演一个我们最喜欢、最了解的角色,台词和动作都烂熟于心。

    43. 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 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44. 我们做这些选择时都是无意识的,更像是一种条件反射。

    45. 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

    46. 责怪是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做的事情,好像你最喜欢待在那个状态里。但一个处在'成人自我状态'的人,可能会有怎样恰当的做法呢? ”

    47. 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对你影响重大

    48. 就这样,你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特有的看法,对你而言,这就是你看待事情的唯一方式。从那时起,你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同一个视角看待一切事物。”

    49. 就好像一个天文学家从某个特定的角度看宇宙,仅仅从这一个局限的视角里得出所有的观点和计算结果?

    50. 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

    51. 每一个生命一定都得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三个阶段,而开始的阶段会显著地影响后来的阶段。因此你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

    52. 在你童年时,大约四到五岁左右,你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

    53. “第一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54. '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

    55. 1.我好;你也好。 2.我好;你不好。 3.我不好;你好。 4.我不好;你也不好。

    56. “一切的关键就在于那是'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

    57. 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58. 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我们会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的一样。”

    59. 假如你认为生活让你不快乐,不善待你,那么今天喝醉就是你用的某种方法,它可以印证明天你会感觉悲惨的预期。换句话说,你创造了一个'自证预言'。”

    60. 游戏的必然后果呢,全都是让人产生负面情绪。”

    61. 我不好;你好”。

    62. 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

    63. 几乎在任何方面。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概括地说,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

    64. “'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65. 悲伤的儿童状态,

    66. “我好;你不好”

    67. 这类游戏通常能让玩家感到愤怒,或者至少能让他们对别人评头论足。处于这个心理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这样就能玩他们的游戏了。

    68. 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69. 这种游戏能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借此证实'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

    70. 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 ”

    71. 他经常对我玩这一套,而且总能起效,最后都让我自卑或自责。我猜,这样他就能证实他对我的看法 ——我一无是处,而他高人一等。

    72. 这会加强他的道德优越感,

    73. 你怎么敢!’ ”

    74. 在这个坐标的人总需要攻击或者谴责别人。”

    75. 这些施虐者利用任何时机来制造一些能让他们评判和惩罚别人的情境。

    76. 永远都是'挑剔型父母状态'。这些人动不动就指责,焦虑得随时会发脾气,还想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判别人。

    77. 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78. 你有恐惧感时,焦虑的念头就会跑到你的意识层面,让你没办法放松。就好像它们在你心里拉响警报,告诉你大事不好了,希望你能做点儿什么。”

    79. 信自己,信他人,而不一定非要信神或超自然。”

    80. 你其实总在引导我回答自己的问题,引导我进入'成人状态'。”

    81. 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82. 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这就是真正在实践中学习。

    83. 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84. 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2021-12-17 16:51:45 回应
  • 2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如果我看到有人非常深情,或者发怒、悲伤和害怕,我就能说这人正处在 自然型儿童 的状态里。

    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

    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它们。”

    弗洛伊德曾说,'本我所在,自我相依。’

    为无处可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他们每一次的喜怒无常。

    父母若是严厉挑剔,这个孩子就必须学习如何应对他们,他会将自然行为调整为最能适应现状的行为。

    父母是那么固执地认定是非对错,又远比孩子强大得多。孩子们是怎么在这场战斗中活下来的?

    如果这个人确实没有力量,就必须学习顺从压迫者。不然可能无法生活下去。

    如果你被迫顺从某个人,就意味着你不与他争辩。你照他们说的去做,而且同意他们的想法。

    除了顺从我父母的意愿之外,我还总是想要取悦他们。

    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蛤蟆意识到那时在獾面前的忏悔只是表象,其实他是在防御獲对他的攻击。

    你得学习如何不带攻击性地发火。

    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 ’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这个三位一体也代表了人格的结构。

    成人自我状态 1'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

    我们在另外两种状态时,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就好像在演戏一样。”

    就好像出演一个我们最喜欢、最了解的角色,台词和动作都烂熟于心。

    我们做这些选择时都是无意识的,更像是一种条件反射。

    责怪是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做的事情,好像你最喜欢待在那个状态里。

    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对你影响重大

    就这样,你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特有的看法,对你而言,这就是你看待事情的唯一方式。从那时起,你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同一个视角看待一切事物。”

    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

    在你童年时,大约四到五岁左右,你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

    '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

    ’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1. 我好;你也好。 2. 我好;你不好。 3. 我不好;你好。 4. 我不好;你也不好。

    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

    “我好;你不好”

    67. 这类游戏通常能让玩家感到愤怒,或者至少能让他们对别人评头论足。处于这个心理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这样就能玩他们的游戏了。

    在这个坐标的人总需要攻击或者谴责别人。

    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这就是真正在实践中学习。

    2022-08-12 10:37:19 回应

芝书酱的其他笔记  · · · · · ·  ( 全部219条 )

不原谅也没关系
1
九宫格写作法
1
掌控注意力
2
幸福的陷阱
3
想想就开心!未必事事如意,依然天天开心的自我心理学
1
游戏化思维
1
有边界感的妈妈,不用督促的孩子
1
会做图表的人显得特别牛
1
和秋叶一起学PPT
1
高效学习法
1
结构思考力(全新升级版)
3
每天5分钟断舍离
1
笔记思考术
1
羞耻感
1
治愈隐性虐待
1
分心不是我的错
1
5%的改变
1
写给分心者的生活指南
1
分心的优势
1
硅谷最受欢迎的情商课
1
刻意学习
2
让孩子学会思考
1
不管教的勇气
3
快速阅读术
2
范志红详解孕产妇饮食营养全书
2
极简生活
2
项目管理式生活
2
小狗钱钱的人生整理术
2
当我遇见一个人
1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
2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2
读懂孩子的心
2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
2
免疫力
2
极速写作
2
自控力
2
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
2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2
为什么精英这样用脑不会累
2
每天最重要的3件事
2
如何高效写作
2
中里巴人极简养生法
1
忍住!别插手!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
2
让你幸福起来的赞美日记
2
养眼就是养精神
2
八万四千问
2
北野武的小酒馆
2
人生效率手册
2
基本穿搭
2
极简主义
2
只管去做
2
小强升职记
2
终身成长行动指南
2
30岁前的每一天
2
战胜拖拉
2
那个姐姐教我们的事
2
从此,不再开口就紧张!
2
像希拉里那样工作-像赖斯那样成功
2
精力管理
2
番茄工作法图解
2
阅读变现
2
写作工具
2
接受不完美的勇气
2
被忽视的孩子
2
ACT 就这么简单
3
把不安当作朋友
2
巨人的工具
2
不乖
3
福格行为模型
1
浓缩睡眠法
3
认知驱动
3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4
学习变现
2
你内心的无能为力,来自对世界的恐惧
2
你活得累吗
2
学习力
2
掌控生活,从掌控时间开始
3
如何才能不焦虑
2
《爆款写作课》
2
自我训练
2
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
2
跃迁
2
自驱型成长
2
如何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2
掌控习惯
2
自我成长的力量
2
自控力
2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
2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
2
认知觉醒
2
从出生到3岁
1
教养的迷思
1
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
1
你的6岁孩子
1
园丁与木匠
1
自媒体写作,从基本功到实战方法
1
休活
1
一岁就上常青藤
1
欢迎来到一年级:幼小衔接家长手册
1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第3版)
1
宝宝这一年
1
4点起床
1
时间的格局
1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1
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
1
好好学习
1
自信思考
1
善用佳软
1
爱吃沙拉的狮子
1
高情商销售
2
协同:如何打造高联动团队
1
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
2
捕捉儿童敏感期
3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
1
沃顿商学院自我管理课
1
学习力:颠覆职场学习的高效方法
1
知识变现
1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
1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
1
懂选择的女人更幸福
1
如何用kindle高效学习
1
为什么精英都是清单控
1
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
1
快乐工作精彩生活
1
我好-你好
1
每周工作4小时
1
瘦子房间的秘密
1
红色范思哲 灰色阿玛尼
1
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
1
别独自用餐
1
冷读术
1
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过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