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 (1)

  • 第150页
    我的确很喜欢直线。那么,我为何会受直线吸引?我想到的答案是:因为那是自然界没有的形状。直线这种东西原本只存在于人类的思绪,是一种没有滞碍的概念,我觉得这跟我受概念艺术吸引很类似。直线和概念艺术的共...

汉字和文化问题 (7) 更多

  • 第126页
    欧洲人说:“字母跟着宗教走。”没有“自源”文化和“自源”文字的民族,都是吸收外来宗教,同时吸收外来文字。佛教传到南亚和东南亚,当地既缺少宗教又缺少文字,于是佛教和梵文字母作为一个统一体而被接受了。...
  • 第121页
    源于佛教的术语: 罗汉 观音 心经 涅槃 刹那 夜叉 忏悔 念头 化身 因缘 烦恼 种子 习气 散乱 神通 睡眠 善男 信女 昙花一现 世界 真空 实际 究竟 唯心 享受 希望 援助 机会 储蓄 消化 赞助 谴责 评论 控告 傲慢 ...
  • 第56页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中心,吸收诸子百家以及印度和其他外来文化,从而形成的综合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以下特点: 一,世俗性强,宗教性弱。 二,兼容性强,排他性弱。 三,保守性强,进取性弱。
  • 第53页
    华夏文化在三千年中经历了四次变革:先秦的百家争鸣,汉代的独尊儒学,隋唐的佛教兴盛,清末的西学东渐。 先秦时代,诸国并立,文化多元,百家争鸣。《史记》记载“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家...
  • 第39页
    “英语”原意“地角语言”。5世纪中叶(中国南北朝),欧洲大陆一个部落叫做“地角人”(Engle),从石勒苏益格(Schleswig,现德国北部)渡海移居不列颠。他们的“地角语”(Englisc,古拼法)代替了当地的凯尔...
  • 第9页
    文化衰减的条件: 一,自然的风化; 二,习俗的改变; 三,技术的更新; 四,语文的变异; 五,思维的发展。
  • 第3页
    文化创新的主要动力:一,知识积累。二,环境适宜。三,启动刺激。 文化创新的主要阻力:一,社会惯性。二,传统禁忌。三,分配不当。

设计与文化导论 (1)

  • 第10页 序言
    设计和设计师现在是而且许多年来都是现代商业系统的必要条件,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使人们的需求和渴望借由进入市场并帮助人们确立身份认同的视觉和物质形象以及人工制品而得到满足。 #这翻译得也太谷歌了# (1回应)

看见 (15) 更多

  • 第298页
    他解释:"你的主题要蕴涵在结构里,不要蕴涵在只言片语里,要追求整个结构的力量。"
  • 第241页
    后来我做节目,常想起这句"你理解吗",才明白他的用意——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 第232页
    重压常致使人屈从或愤懑,但《大公报》主编张季鸾说大时代中的中国记者,要秉持公心与诚意,“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 他说,“不...
  • 第192页
    他扑哧笑了,说:“太天真了。” 我也笑:“是,凡事信以为真。” 在采访笔记本前页,我抄了一段话,歌德让他的弟子去参加一个贵族的聚会。年轻的弟子说“我不愿意去,我不喜欢他们”,歌德批评他:“你要成为一...
  • 第183页
    我说安娜说她的原则就是“批评是记者唯一的语言”。 她摇头:“这样的报道很难客观。” 我认为她是美国人,不理解俄罗斯的记者要承受什么,“她是在一个那样的环境下,常常被迫害的人很难避免······” 她说...
  • 第177页
    "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说,"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 第164页
    新闻是选择的结果,是人来选择呈现什么。
  • 第149页
    一九四六年,胡适在北大的演讲中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 我初看不明白。 他解释:"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
  • 第95页
    他像他拍摄的人一样,承受命运施加于自己的一切,不粉饰,也不需要虚浮的怜悯。 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 第68页
    她日后写:"生活就是险峻的历险,学得越快越好,我永远忘不了那记耳光,对我来说,它就像一个吻。"
  • 第29页
    那天晚上,我站在水龙头下,开着冷水,水流过皮肤,一下浮出颤栗的粗颗粒,涂上洗面奶,把脸上擦得都是泡沫,突然觉得是死神在摸着我的脸。我一下睁大眼睛,血管在敬上嘣嘣地跳。我摸着血管,这就是最原始的东西...
  • 第33页
    陈虻也给我打了个电话,没表扬,也没骂我:“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 第25页
    临走的时候,她们本能地想跟着出来。门缓缓带上,我看见她们的脸重重地往下扯着,眼看就要哭出来。那个有一岁小孩的医生又走了进去,安慰她们。我在门口等着她,她出来的时候大概知道我想问她什么,说:“我也是...
  • 第5页
    每次重录的时候,都得深更半夜把别人叫回演播室,灯光、摄像后来已经不吱声了,也不问,沉默地隐忍着。录完,我不打车,都是走回去,深一脚浅一脚,满心是对他们的愧疚。
  • 第12页
    上班时只有在洗手间,我能松垮两分钟。我尽量拖长洗手的时间,一直开着龙头,一边深呼吸,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知道自己身上已经开始散发失败者的味儿,再这样下去谁都会闻出来了——在动物界,你知道,只要你散...

汉字书法之美 (19) 更多

  • 第116页
    初唐草书总结——孙过庭《书谱》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既知平正,务追险绝。 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 第80页
    “波磔”的书写还有一种形容是“蚕头雁尾”。“蚕头”指的是水平线条的起点。写隶书的人都熟悉,水平起笔应该从左往右画线,但是隶书一起笔却是从右往左的逆势,笔锋往上再下压,转一个圈,形成一个像“蚕头”的...
  • 第250页
    现代墨的制作多是用化学合成,大量使用工业墨汁,也对传统书画里说的“笔”“墨”两大要素变得非常陌生。 东方美学建立在“笔”“墨”两个要素上。“笔”是线条笔触,“墨”是层次与透明度。 现代化学合成的墨汁...
  • 建筑上的汉字
    许多人经常在图片上看过,长城东边山海关的城楼上有一块匾,大字正书“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这座城堡关隘要是少掉这几个字,似乎也就失去了气壮山河的雄强气派。 欧洲的城堡宫殿建筑上很少看到文字,凡尔赛宫也...
  • 卫夫人——笔阵图
    “点”,高峰坠石 “一”,千里阵云 “竖”,万岁枯藤 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通的。 “高峰坠石”理解了重量与速度。 “千里阵云”学习了开阔的胸怀。 “万岁枯藤”知道了强韧的坚持。 “撇”,陆断犀象 “戈...
  • 形势与表现——元明书法与文人画
    文同在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各有一张“墨竹”。“墨竹”在北宋成为绘画主题,明显是用书法的撇捺笔法线条来入画。文人画里的兰、竹,在宋元之际大为兴盛,演变成后来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其实是宣告了...
  • 宋徽宗“瘦金体”——锋芒毕露的禁忌之美
    “金”是金属,是青铜,也是黄金。“金”是一种闪烁的光,是线条的锋芒毕露。 宋徽宗把汉字线条做得锋芒毕露,“锋”与“芒”都是汉字美学的禁忌。 书法讲“藏锋”,正是因为整个儒道的主流传统都不鼓励“锋芒毕...
  • 第150页
    苏轼《寒食帖》——“天下行书第三”
  • 第140页 由唐入宋——美学的质变
    唐宋之际,中国文化发生体质上的变化。从美学上来看,有非常明显的对比。 在绘画上,唐代是以人物为主体,宋代则以山水为主体。 由唐入宋,一部绘画史真可以说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美学上体质的变化,...
  • 第132页
    颜真卿的楷书,既欧阳询后,是一千年来影响华人大众生活最广大普遍的视觉艺术。 一千多年来,颜体字不输给欧体字,可以说是华人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课。不但学写字,也间接认同了颜体字传达的大气、宽阔、厚重与...
  • 第124页 唐楷-法度与庄严
    欧阳询楷书典范——《九成宫》 “楷书”的“楷”,本来就有“楷模”、“典范”的意思,欧阳询的“九成宫”更是“楷模”中的“楷模”。家家户户,所有幼儿习字,大多都从《九成宫》开始入手,学习结构的规矩,学习...
  • 第122页
    此帖之奇,是因为杂糅了楷书、行书、草书诸体,字里行间转接如意。好比开场的"裴将军"三字,"裴"是正楷,"将"是草字,"军"是行书。
  • 第106页
    我们叙述过汉代隶书水平线条与竹简、木简材质的关系,抵抗竹简垂直纤维的毛笔会加重横向线条的用笔,最终形成隶书里漂亮的“波磔”。 三国魏晋是竹简书写过渡为纸帛书写的重要年代,楼兰出土的魏晋文物里虽然还有...
  • 第99页
  • 第81页
    东方美学上对水平线移动的传统,在隶书"波磔"、建筑"飞檐"、戏剧"云手"和"跑圆场"都能找到共同的印证。
  • 第78页
    书法史上有个专有名词"波磔",用来形容隶书水平线条的飞扬律动,以及尾端笔势扬起出锋的美学。 用毛笔在竹简或木片上写字,水平线条被竹简纵向的纤维影响,一般来说,横向的水平线遇到纤维阻碍就会用力。通过纤...
  • 第70页
    汉字书法的毛笔,不论大小,都是圆锥形状—在中空的竹管里设定一个"锋","锋"是毛笔最中心、最长、最尖端的定位。围绕着"锋",毫毛依序旋转向外缩短,形成圆锥状有锋的毛笔。 书法史上说"中锋",正是说明...
  • 第64页
    隶书的"破圆为方",确立了汉字以水平垂直线条为基本元素的方形结构,这一次文字的定型经过两千多年,由隶入楷,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太大的改换。隶书在文字上的革命影响可以说既深且远。
  • 第60页
    汉字书法常常在同一时期同时存在两种不一样的书写方式。如同商周时代有镌刻在青铜礼器上的"金文",也有契刻在龟甲牛骨上卜卦的"甲骨文"。"金文"是国家庙堂典礼用的纪念性文字,端正华丽,慎重而富装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