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对《汉字书法之美》的笔记(19)

萤
(暴风雨使我安睡)

读过 汉字书法之美

汉字书法之美
  • 书名: 汉字书法之美
  • 作者: 蒋勋
  • 页数: 284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 2009-11
  • 第60页
    汉字书法常常在同一时期同时存在两种不一样的书写方式。如同商周时代有镌刻在青铜礼器上的"金文",也有契刻在龟甲牛骨上卜卦的"甲骨文"。"金文"是国家庙堂典礼用的纪念性文字,端正华丽,慎重而富装饰性;"甲骨文"则是日常生活通用的"俗体",比较随意活泼,也较为务实简单。
    引自第60页
    2013-01-24 00:26:13 回应
  • 第64页
    隶书的"破圆为方",确立了汉字以水平垂直线条为基本元素的方形结构,这一次文字的定型经过两千多年,由隶入楷,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太大的改换。隶书在文字上的革命影响可以说既深且远。
    引自第64页
    2013-01-24 00:33:02 回应
  • 第70页
    汉字书法的毛笔,不论大小,都是圆锥形状—在中空的竹管里设定一个"锋","锋"是毛笔最中心、最长、最尖端的定位。围绕着"锋",毫毛依序旋转向外缩短,形成圆锥状有锋的毛笔。 书法史上说"中锋",正是说明书写线条与"锋"的关系。书法史上说"八面出锋",也是强调毛笔移动的飞扬走势。
    引自第70页
    2013-01-24 00:44:16 回应
  • 第78页
    书法史上有个专有名词"波磔",用来形容隶书水平线条的飞扬律动,以及尾端笔势扬起出锋的美学。 用毛笔在竹简或木片上写字,水平线条被竹简纵向的纤维影响,一般来说,横向的水平线遇到纤维阻碍就会用力。通过纤维阻碍,笔势越到尾端也会越重。这种用笔现象在秦隶简牍中已经看出。 汉字从篆书“破圆为方”成为隶书之后,方形汉字构成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就是“横平”与“竖直”。而在竹简上,“横平”的重要性显然远远超过“竖直”。 从居延、敦煌出土的汉简上的笔势来看,水平线条有时是垂直线条的两倍或三倍。“竖直”线条也常因为毛笔笔锋被纤维干扰,而不容易表现,因此,汉简隶书里的“竖直”线条常常刻意写成弯曲状态,以避免竹简垂直纤维的破坏。 毛笔与竹简彼此找到一种互动关系,建立汉代隶书美学的独特风格。 汉代隶书不只确立了水平线条的重要性,也同时开始修饰、美化这一水平线,形成“波磔”这一汉代视觉美学上独特的时代标志。 “波磔”如同中国建筑里的“飞檐”——建筑学者称为“凹曲屋面”。利用往上升起的斗拱,把屋宇尾端拉长而且起翘,如同鸟飞翔时张开的翅翼,形成东方建筑特有的飞檐美感。
    引自第78页
    2013-01-24 01:01:27 回应
  • 第81页
    东方美学上对水平线移动的传统,在隶书"波磔"、建筑"飞檐"、戏剧"云手"和"跑圆场"都能找到共同的印证。
    引自第81页
    2013-01-24 01:12:02 回应
  • 第99页
    2013-01-24 01:22:47 回应
  • 第106页
    我们叙述过汉代隶书水平线条与竹简、木简材质的关系,抵抗竹简垂直纤维的毛笔会加重横向线条的用笔,最终形成隶书里漂亮的“波磔”。 三国魏晋是竹简书写过渡为纸帛书写的重要年代,楼兰出土的魏晋文物里虽然还有竹简木简,但是许多纸书文件的发现,说明“纸”与“帛”已大量取代前一阶段笨重的竹简木简。“纸”与“帛”开始成为汉字书写的新载体,成为汉字书写全新的主流。 笔、墨、纸、砚成为“文房四宝”,如果在汉代,是无法成立的。因为汉代始终以竹简书写为主,纸的使用微乎其微。 笔、墨、纸、砚与汉字建立长达近一千七百多年的关系,关键的时刻也在魏晋,王羲之正是“纸”“帛”书写到了成熟时期的代表性人物。
    引自第106页

    叙述了汉字形态与汉字书写介质的关系。

    2013-01-24 16:01:50 回应
  • 第122页
    此帖之奇,是因为杂糅了楷书、行书、草书诸体,字里行间转接如意。好比开场的"裴将军"三字,"裴"是正楷,"将"是草字,"军"是行书。
    引自第122页
    2013-01-28 16:01:08 回应
  • 第124页 唐楷-法度与庄严
    欧阳询楷书典范——《九成宫》 “楷书”的“楷”,本来就有“楷模”、“典范”的意思,欧阳询的“九成宫”更是“楷模”中的“楷模”。家家户户,所有幼儿习字,大多都从《九成宫》开始入手,学习结构的规矩,学习横平竖直的谨严。 欧阳询的墨迹本特别看得出笔势夹紧的张力,而他每一笔到结尾,笔锋都没有丝毫随意,不向外放,却常向内收。看来潇洒的字形,细看时却笔笔都是控制中的线条,没有王羲之的自在随兴、云淡风轻。 书法史上常习惯说“唐人尚法”。“法”这一个字或许可以理解为“法度”、“结构”、“间架”,也可以理解为“基本功”的严格。 “唐人尚法”,最好的例证就是欧阳询,不完全是在他《九成宫》一类的楷书中看出,也充分表现在他墨迹本的行书法帖里。 初唐建立的“正楷”,很像同一时间文学上发展成熟的“律诗”。“楷书”建立线条间架的“楷模”,“律诗”建立文字音韵平仄间的“规律”,都为大时代长久的影响立下不朽的形式典范。 楷书建立严整法度的同时,也潜伏了一种对规矩的叛逆。盛唐之时,从张旭开始,通过颜真卿到怀素,都有狂草与楷体互动的过程。 一般人常说“颠张狂素”,以张旭之“颠”与怀素之“狂”,来说明盛唐到中唐书法美学背叛正楷的一种运动。 颜字墨迹中最可靠也最精彩的表现,是他五十岁时的《祭侄文稿》。这件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二”的名作,楷、行、草交互错杂,变化万千,虚如轻烟,实如巨山,动静之间,神奇莫测,如同一首完美的交响曲。初看没有章法,却是照顾了整体的大结构,比初唐的谨守法度有了更多变化。
    引自 唐楷-法度与庄严
    2013-01-30 13:46:51 回应
  • 第132页
    颜真卿的楷书,既欧阳询后,是一千年来影响华人大众生活最广大普遍的视觉艺术。 一千多年来,颜体字不输给欧体字,可以说是华人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课。不但学写字,也间接认同了颜体字传达的大气、宽阔、厚重与包容。 其次,凡是华人居住的地区,不管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还是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甚至欧美的唐人街,时至今日,只要看到汉字,满街招牌广告或碑匾的字体,也大多是颜真卿方正厚实的正楷。 欧体字并没有大量成为店贩招牌,文字书体广泛影响到民间生活的,无人能与颜真卿相比。只有日本较为不同,日本汉字书体受到王羲之线条飘逸流动的影响更大,是魏晋文人之风。在日本街头看到的招牌字体,王羲之字体可能比颜体楷书更多。
    引自第132页
    2013-01-30 13:52:28 回应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