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对《含道映物》的笔记(2)

萤
(暴风雨使我安睡)

在读 含道映物

含道映物
  • 书名: 含道映物
  • 作者: 赵农
  • 副标题: 中国设计艺术史十讲
  • 页数: 200
  •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 出版年: 2012-4
  • 第28页
    悲观和乐观两种情绪往往构成了一个知识分子最初的探究心理。这种状态也和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研究阶段有关。 我个人经常有这种体验和认识,有一段时间我读书量很大,就感觉很迷惑,想问题不清晰,就会萌生一种比较悲观的想法。过一段时期沉淀了以后,可能感觉很清晰,有很多思绪很快就能列出来整理。这种状态可能在任何学习过程乃至个人成长史中都存在。但是当我们的研究作为一种职业状态,而不是一种爱好或兴趣,那么在这种模糊的状态出现时,就应该及时的把思绪控制住,适当地去平衡这情绪中悲观与乐观的变化,适当地寻找出一种规律。 比如烦恼的时候就多读书,清晰的时候就多写作,这样就能把研究的深度持续推行下去。
    引自第28页
    2013-05-30 00:05:00 回应
  • 第55页 中国艺术史的民族特征——佛教
    中华民族有三次大的变革,一次是春秋时期,我们把它叫做先秦。第二次就是魏晋南北朝,南北朝为什么会打乱了秦汉大一统格局。就是这两种文化的冲突,从汉初“黄老之学”到汉武帝时的“独尊儒术”,再从“独尊儒术”发展到两汉经学的繁复,发展的结果是两汉经学并没有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反而引发了三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三国军阀混战的最后结果,虽然有短暂的西晋统一,但是很快就引起南北方的对峙。于是江南东晋和北方北朝的对峙关系,一直延续到南北朝的时期。这个时候就会发现,两个极致的东西中间,需要有一个东西来嫁接。换句话说,这两个文化的空隙,趁虚而入的实际上就是佛教。 佛教东渐进入中原是东汉末年,但是不晚不早地发展起来却选择了这个时期,表面上看是南北朝时候。我们过去说佛教进入中原的原因是国内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精神空虚。实际上是两个固有的中原文化,中间出现了对接的缝隙,只有出现缝隙的时候,才有机会引发另外一种文化的积极进入。 我认为佛教精神的根本是一种调和作用,是一种融合的文化形式。
    引自 中国艺术史的民族特征——佛教
    2013-09-24 16:06:11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