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对《诗画乐的融通》的笔记(1)

萤
(暴风雨使我安睡)

读过 诗画乐的融通

诗画乐的融通
  • 书名: 诗画乐的融通
  • 作者: 王新
  • 页数: 382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 2012-2
  • 第1页

    第一章 二.古典艺术中的默会传统研究 P16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艺术无疑具有更鲜活独特的学科品格,所以艺术教育就更讲究师生授受间的点化与心会,尤其在中西方古典艺术传统的精神结穴处,更是闪耀着这样的默会灵光。这里所谓古典传统,在中国指的是晋唐宋元传统,在西方指的是文艺复兴传统。两者在技术制作(这里集中论述造型技术,在中国艺术中还包括笔墨修炼)与意蕴养成上,都凝练积淀了无以超越的巅峰传统,而这往往难以用语言表述,只能靠特定场域情境中的心灵妙悟来参政抵达;所以这种古典传统的精髓,对二流艺术家来说,往往难以体会,从而否认其存在,然而在一流艺术家,这种精髓则心心相授、一脉流传。 P17 由于这一传统在古典艺术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明显不是熟知通俗,恰恰相反,因其深邃博大而难以把握——本书把它命名为默会传统,有三个层面的意义规定:一非语言,语言为分别智,是知识和概念的判分,无以抵达艺术生命的真境,所以主要依赖口传心授;二玄心体味,建基在长期大量反复的技术“动作”操练上,而生发出来的恍然心会;三整体豁通,一旦参透,则左右逢源一通百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明朗之感,但一般需要点化。这种默会传统,有其独特的教育文化语境,随着古典时代的逝去、现当代专业学院体制的建立、技术理性的泛滥,它已然衰落。 P18 上古至元,中国艺术有一个漫长的工匠时代,甲骨、钟鼎、石鼓、碑碣,几乎都是书工书写;大量的佛道壁画、墓葬壁画几乎全部是大师与画工合作的结果(当时大师也是画工),《历代名画记》多处记载吴道子的壁画由“工人布色”,又载王维指挥工人布色。一般大型壁画由师傅起稿勾线,徒工依线填彩,师徒间技艺传统主要通过传移摹写的方式进行。所谓摹写就是把师傅画稿在皮、绢、纸上进行同样大小的复制,形成粉本;传移则是指把粉本放大到正式的创作媒材,如绢本或墙壁上。 P22 这里稍作引申点明的是,无论何种笔性,若要在作品中使用成功,都必得共有一种特点,即中国书法和绘画都把一张白纸(或绢)当成内容饱满、激荡生发的气之空间,一点一画入纸,就宛如投石入水,在空际中产生激荡的张力;张力越大,笔性就越厚、越圆,越有立体感,正如邱振中在分析王羲之的《初月帖》时指出,“假使我们不把作品中的点画当做线,而是当做各种形状的块面来观察,便可以发现,这些块面的形状都比较复杂。块面的边线是一些复杂的曲线和折线的组合。曲线遒美流转,折线劲健挺拔。同时点画具有强烈的雕塑感,墨色似乎有从点画边线往外溢出的趋势,沉着而饱满。这种丰富性、立体感都得之于笔毫锥面的频频变动。作品每一点画都像是飘扬在空中的绸带,它的不同侧面交叠着,扭结着,同时呈现在我们眼前。它仿佛不再是一根扁平的物体,它产生了体积。这一段的侧面暗示着另一段侧面占有的空间。”(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 第二章 倾听的意境 一.文人画的音乐精神 P56 著名艺术史家方闻回忆,其师罗利曾在普林斯顿课堂上,在根据勃拉姆斯交响曲分析中国文人画师祖王维《江山雪霁图》的章法旋律。钢琴大师傅聪也曾说:“肖邦音乐里面包含着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里的线条艺术,尤其是黄宾虹山水画里的那种艺术,有那种化境、自由自在的线条。”可见,文人画笔墨确实呈现明显的音乐韵律。这在他们画面本身也可以得到印证,而且通过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整个艺术史上伴随着笔墨独立性的不断增强,笔墨的音乐情态也在趋于明了,到黄宾虹山水中已是蔚为大观。 为什么文人画的笔情墨趣,最终落实在对音乐性的追求上了呢?逻辑上的理由是,音乐的二元性格,即抽象性与抒情性契合了文人的画的艺术追求。“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汉斯立克认为,音乐是完全自律的艺术形式,它摆脱了一切物质“内容”的束缚,绝对纯粹与抽象,所以叔本华与佩特就认为,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音乐,在这个意义上,文人画对笔墨音乐性的追求,实质是文人画有意与画工拉开距离,追求自律的结果。 P58 音乐正是以其纯粹形式,直接亲近、打动人的心灵;抽象与抒情,正是音乐的一体两面。“乐者,乐也,”倒是中国音乐理论更为通达,一语道出了音乐的二元性格,这与文人画以抽象笔墨涵养情性,可谓不谋而合。 中国艺术无论是园林、戏剧,还是诗歌、绘画,典型如格律诗与山水画,本质上是按照音乐旋律,组织意象的艺术。“易者,象也”,《周易》立象以尽意,突出了中国文化象的特征,庞朴先生干脆归纳为一分为三,即在心与物之间,还存在一个象的维度,中国文化是一种象的文化。 P59 音乐韵律潜在地组织与支配者诗歌意象与山水意象,这一过程到北宋时已然完成。 可以说文人艺术家天生的音乐二重性内在追求(形式自律与抒情写意),使得他们介入诗词,则使音乐内在于诗词,成就了格律诗;介入绘画,则使音乐内在于绘画,成就了山水画。 音乐有三大要素,即节奏、旋律、和声。 文人画的节奏:笔法节奏、墨法节奏、意象节奏。 文人画的旋律:S型龙脉 文人画的和声:墨韵重叠 P70 情本体:生动在深静的景深里 生动必然是在深静的景深里,老子云“知白守黑,负阴抱阳,躁归于静”,所有的哲学观点都意在说明,静是动的背景;王国维论述艺术创造时说“无我之境,静中得之,有我之境,动之静时得之”,可见艺术创造中,静也永远是动的背景,由此才得以企及中国艺术中最微妙美好的美学境界。先看两首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第三章 诗画的互文 空间性的诗歌与时间性的绘画 P107 若按莱辛的艺术分类标准,诗歌是时间艺术,绘画为空间艺术,二者的艺术品格判若云泥,然而中国诗画,由于中华文化独特的时空观念,使得诗歌拥有了空间性品格,绘画具有了时间性特征,这正是中国诗画在形式上可以会通的触点和基点。 中国诗之空间性,典型体现在格律诗的颔联与颈联上,此中间两联皆为对仗(对仗一般具有结实和凝固的特质),在原本流转萦回的线性诗行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巍然对峙,营构出一个坚固结实的自足小宇宙,从而中断诗歌的流转进程,引起审美和审美回味在这里长久驻足。(举例为李商隐《无题》) P108 中国画之时间性,关涉到山水画对空间的独特把握方式。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绘画主要以焦点透视法组织空间,画面大多含有近、中、远景三个层次,由此使视觉产生一种持续深入画面的运动感,这种运动感有趋向消失点而达于无限远境的倾向。 中国山水画组织空间,主要通过“以大观小”(沈括),假设一副无所不窥的目光,把每一个物象图真于纸,而物象间又通过前后遮掩和叠置,映带以云霞烟水,从而表现出一个“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空间。 所以中国画这种独特的空间组织方式,即空间时间性特点,使得观画者目光基本上是沿着画面上下或左右游视,而难以产生那种无穷深入灭点的欲望。由此可以理解中国画独特的展示方式,即一幅挂轴或手卷在徐徐展开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这种时间性阅读方式,恰恰是最契合中国画的空间组织原则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第四章 他者的眼光 P168 一.风水学视野下的古典美学范畴生成 古典美学的三个重要范畴“气韵生动”、“境生象外”、“圆形思维”,就与风水中的“壶天结构”有着紧密联系。 P175 意境生成 因而意境的定义,也主要体现为“象外”的内涵——就是突破特定的艺术形象,激发更为丰富的象外之象,意境生成不仅包括了原本实象,也包含了实象之外、所有潜在的空虚之象,如陶渊明《饮酒》。 (举例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2013-11-02 17:00:55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