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

在听LEFT FM的音乐,在看LUO的文字,手边是顾铮的《城市表情》,却一直找不到王朔的《看上去很美》,电视里的《福贵》让我有去凑齐余华12本作品的冲动,午后,没有睡意,连表情也冷漠的厉害。
我们都是信息的寄附品,而不是情感的。
我喜欢在火车上阅读的感觉,那种蜷缩在局促的坏境中,去摩挲文字的温度。顾铮花八年写完的书,苛刻的就像是论文,甚至是排版和装帧,当然这是八年的连载,专栏的文章往往带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这本书也是。都市的表情,每个摄影师在瞬间所体验到的快感在方寸的底片上显现,在摒弃形式的背后关于的内心的实质凸现,每个城市的细节在摄影师本人的体验中幻化出来,甚至有某种私密性。我想这或许也是我对于摄影有潜意识上面的喜爱,去静态的表达自己的真实地情感,在与平面细节的互动中用沉默的姿态宣泄。
布列松,罗伯特·卡帕,戴安娜·阿巴丝是熟悉一点的名字,温习过顾的《当代摄影家告白》或许就更加有印象一点,我想Cinder会体验到比我更加深刻和战栗的感觉,是某种对于颠覆和叛逆。摄影不是器材的摄影,也并非如何背景虚化后产生的魔幻,而是对于现实平面的肃然起敬,当摒弃美学意义上面的构图和色彩之后,或许我们会体验到某种震撼,“决定性的瞬间”的印痕,底片背后的真实。
顾在评论戈尔丁的“私人”纪实摄影时最后说到:
要从她的照片中找出可以分享同一价值观念的基础已经不大可能,但是,这同时意味着一种理解、宽容和容忍的可能性的获得。
昨天和狗狗聊天说到了Blog书写的小团体现象,小团体亦或是个人并非在宣扬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如果用“固守”这样的词语或许更加准确,而在于边缘人群的影射或许用“颠覆”和“反叛”更加合适。摄影也是同样,在真实表情的背后是摄影家的自我体验,而并非特定价值观,而在于虚伪的真实,在这样的背后,观看者体验的是某种放大器,将内心下意识的共性体验无限制的放大,抑或悲伤,抑或癫狂,抑或愤怒,无论如何他们只是看到了某个表情后无端的反应,和价值观无关。
《福贵》和《活着》也是某个表情,余华看的太透了,以至于赤裸裸的令人无法接受这样的真实,在他的文字里面摒弃了爱和恨,情与仇,把那样透鲜的生命呈现在面前,然后老去。在看电视剧《福贵》时候我一直在淡忘小说《活着》的叙述简洁,电视更像是丰腴的女人而小说是精瘦的汉子。余华的文字的表情是古老的,是土耕时代延绵下来的某个体验,他给于我们的是这样的为了活着而生命的片段,福贵,家珍,满仓等等。我想电影的《活着》会是给于我更多的体验。
7年前买的《看上去很美》,7年后再去看电影的时候已经忘记了还有这样恶毒的老师,南燕北燕还是有印象的,只是我感觉电影更希望在推销某种强烈的反叛意识,对!是推销而不是叙述,这样的感觉很不好,在几乎是生硬的影射中让我无所适从,很多东西被撕裂了,甚至是童年的性意识。小说并不能再找到了,似乎也丧失了再次阅读的欲望,电影的黑暗占据了我内心,是霸占,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或许这是方枪枪的成功。
和LUO聊天的时候,我不知道是不是发现了自己的另一个表情,尽管很多时候我有体验,或许这样的话只能和LUO说,连对自己都不愿坦白。
--------------------------------------------------------------------------------
LEFT FM的左边声音是写文字的时候下饭的猛料,容易情绪化,也容易簇生文字。
by三郎,@www.63g.org
我们都是信息的寄附品,而不是情感的。
我喜欢在火车上阅读的感觉,那种蜷缩在局促的坏境中,去摩挲文字的温度。顾铮花八年写完的书,苛刻的就像是论文,甚至是排版和装帧,当然这是八年的连载,专栏的文章往往带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这本书也是。都市的表情,每个摄影师在瞬间所体验到的快感在方寸的底片上显现,在摒弃形式的背后关于的内心的实质凸现,每个城市的细节在摄影师本人的体验中幻化出来,甚至有某种私密性。我想这或许也是我对于摄影有潜意识上面的喜爱,去静态的表达自己的真实地情感,在与平面细节的互动中用沉默的姿态宣泄。
布列松,罗伯特·卡帕,戴安娜·阿巴丝是熟悉一点的名字,温习过顾的《当代摄影家告白》或许就更加有印象一点,我想Cinder会体验到比我更加深刻和战栗的感觉,是某种对于颠覆和叛逆。摄影不是器材的摄影,也并非如何背景虚化后产生的魔幻,而是对于现实平面的肃然起敬,当摒弃美学意义上面的构图和色彩之后,或许我们会体验到某种震撼,“决定性的瞬间”的印痕,底片背后的真实。
顾在评论戈尔丁的“私人”纪实摄影时最后说到:
要从她的照片中找出可以分享同一价值观念的基础已经不大可能,但是,这同时意味着一种理解、宽容和容忍的可能性的获得。
昨天和狗狗聊天说到了Blog书写的小团体现象,小团体亦或是个人并非在宣扬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如果用“固守”这样的词语或许更加准确,而在于边缘人群的影射或许用“颠覆”和“反叛”更加合适。摄影也是同样,在真实表情的背后是摄影家的自我体验,而并非特定价值观,而在于虚伪的真实,在这样的背后,观看者体验的是某种放大器,将内心下意识的共性体验无限制的放大,抑或悲伤,抑或癫狂,抑或愤怒,无论如何他们只是看到了某个表情后无端的反应,和价值观无关。
《福贵》和《活着》也是某个表情,余华看的太透了,以至于赤裸裸的令人无法接受这样的真实,在他的文字里面摒弃了爱和恨,情与仇,把那样透鲜的生命呈现在面前,然后老去。在看电视剧《福贵》时候我一直在淡忘小说《活着》的叙述简洁,电视更像是丰腴的女人而小说是精瘦的汉子。余华的文字的表情是古老的,是土耕时代延绵下来的某个体验,他给于我们的是这样的为了活着而生命的片段,福贵,家珍,满仓等等。我想电影的《活着》会是给于我更多的体验。
7年前买的《看上去很美》,7年后再去看电影的时候已经忘记了还有这样恶毒的老师,南燕北燕还是有印象的,只是我感觉电影更希望在推销某种强烈的反叛意识,对!是推销而不是叙述,这样的感觉很不好,在几乎是生硬的影射中让我无所适从,很多东西被撕裂了,甚至是童年的性意识。小说并不能再找到了,似乎也丧失了再次阅读的欲望,电影的黑暗占据了我内心,是霸占,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或许这是方枪枪的成功。
和LUO聊天的时候,我不知道是不是发现了自己的另一个表情,尽管很多时候我有体验,或许这样的话只能和LUO说,连对自己都不愿坦白。
--------------------------------------------------------------------------------
LEFT FM的左边声音是写文字的时候下饭的猛料,容易情绪化,也容易簇生文字。
by三郎,@www.63g.org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