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正在透支你的3种逃避心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01
在职业选择上,我曾经走过一段弯路。
由于那份工作与自己的价值观、能力结构都不太匹配,因此那段时间,我每天都不想上班,经常向家人抱怨要辞职;遇到烦心事,就希望一觉睡过去,以为这样便可以不再面对。
与对工作的不满同时滋长的,还有我对自己能力的不切实际的幻觉。
那时候,我依稀以为自己喜欢写作也擅长写作。但“我以为”是一回事,而“我实际上是否擅长”又是另外一回事。
那我有没有去探究一下自己是否擅长写作、写作方面有哪些薄弱之处、并相应练习提高呢?答案是没有。
为了逃避不太美好的真相、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我宁愿选择原地躺下。
逃避,是我刚步入社会那几年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的习惯性态度。现在想来,这让我十分懊悔。
逃避虽让我得到了一时解脱,却也让我错失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人生的不如意,不会因为你逃避它就不存在。
02
逃避现实,你可能认为这四个字很好理解,就是不去解决真正的问题,欺骗自己没有问题,甚至将注意力投注到其它事情上,忘记生活中的不如意。
没错,这些确实是逃避现实的表现。但还有一些逃避现实的表现,它们背后有着十分隐蔽的心理机制,以至于当它们出现时,很多人都难以意识到自己是在逃避。
第一种逃避方式,叫做「自我妨碍」。什么是自我妨碍呢?
举个例子,你身边也许有这样的朋友,每逢临近大考,当所有人都在复习时,他们不好好复习,依旧吃喝玩乐,直到大考前一夜才抱一抱佛脚。
这么一来,他们考试的成绩自然不理想,可能刚刚过个及格线。但他们可能会告诉周围的人:“我没考好都是因为没好好复习,如果认真复习一下,一定会考得很好。”
可是等到下次考试,他们会好好复习吗?很有可能不会。
因为比起认真复习却考不好,他们更希望做那个因为没复习所以没考好的人。因为如果他们已经付出了很大努力却依旧没考好,那就显得自己很没用,会在同学面前失了面子。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看看什么是自我妨碍:
就是在进行一件事之前先给自己预设障碍,做出对成功不利的行为(玩乐,不好好复习),并在事后将结果的不理想推脱给事先预备好的理由(没考好是因为我没好好复习)。
《黑匣子思维》这本书总结过:自我妨碍是一种未雨绸缪的策略。人们更愿意承认自己的小毛病(不用功),来逃避承认更加严重的错误(我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聪明)。
曾经我以为自己擅长写作,也想成为一名好的写作者,但是我很少公开写作,因为一旦开始公开写作,我就不得不面对真相:也许我的写作水准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高。
而只要我不写、不去尝试、不获得反馈,我就可以维持良好的自我感觉和自我幻象。
因此我也在不自觉间自我妨碍了。
韩国电影《燃烧》(改编自村上春树短篇小说《烧仓房》)里的男主人公,也是一个有自我妨碍倾向的人。他是一个乡村无业青年、文学爱好者,自称在写一部小说,但却尚未开始写。
他迟迟不写,也许是因为害怕一旦把小说写出来,他就会发现自己根本没什么文学才华,也很难配得上“小说家”的称号。
可是文学对他来说太重要了——他一无所成,文学和写作似乎是他唯一能够确认自我价值的东西。
如果他发现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根本不值一提,那无疑会遭受巨大打击。
对待自己越珍视的东西,就越不能忍受它的真实的残缺,这也许是自我妨碍的根源所在。

03
最近我重读了钱钟书的《围城》。在小说主角方鸿渐身上,我发现了逃避现实的另一种形式。
小说开始时方鸿渐27岁,刚刚留洋归来,书中形容他“兴趣颇广,心得全无”。
大学里他从社会学系换到哲学系,最后在中文系毕了业;虽然在国外待了四年,辗转了伦敦、巴黎、柏林几个城市,进过不少大学,学过不少功课,但他却无一专长,博士学位也没有。
不过对于没有博士学位这件事,方鸿渐并不感到十分愧疚,因为在他看来,学位只是那些空疏、寡陋、愚笨之徒的遮羞布,不值得特别追求。
最初读到他的这番见解时,我不得不佩服他见解的深刻。
但小说作者钱钟书先生却通过巧妙的笔法,展现了方鸿渐的想法与行动之间的偏差,从而让我们看出了他的可笑可叹。
我原本以为,对学位发表那番见解的方鸿渐,必然是个不追求虚名但有真才实学的人。
但读着读着发现,他虽然兴趣广泛,文学、哲学等各科功课都学过,但在现实中,他却既不懂诗,也不懂哲学。
这就不免惹人发笑了:若他认为学位只是一块遮羞布,那大可以不为学位只修真才实学;但若他连真才实学也没有,那么,他是否就成了他口中的“空疏、寡陋、愚笨之徒”呢?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这本书中介绍了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其中有一种心理防御叫做「合理化」。
合理化也是逃避现实的一种表现。
它指的是当追求的某个目标不能实现时,我们会找理由为自己开脱,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并掩饰自己不愿承认的事实。
当获得学位这个目标对方鸿渐来说太不容易时,为了掩盖自己无能的事实,他学会了在心里将这个目标扭曲。有心理学家将这种心理概括为“酸葡萄心理”。
正如方鸿渐所说,学位确实有可能成为空疏、寡陋、愚笨之徒的遮羞布,但当他以此为借口不去争取学位时,他也在掩盖一些他难以面对的真相。
04
承认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十分困难。
因此,被他人批评时,我们内心一定会冒出反对的声音:“我没有,我不是,我没错。”
哪怕他人的批评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接受起来也非常困难。我们会找理由为自己开脱,做自我辩护。
自我辩护,又是逃避现实的另一种表现。
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应,是因为有一种隐蔽的心理机制在发挥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用「认知失调」来形容这一心理机制。当一个人同时拥有两种互相矛盾的认知时就有可能认知失调。
可以再以方鸿渐为例子来理解这个概念。方鸿渐是一个对学习比较敷衍的学生,但是他所处的环境又十分看重学位。
那么在他的认知里,“我学习不好”与“只有学习好才有出息”这两种认知之间就产生了失调。
减少失调的最好方式是好好学习,这样一来,“我学习优异”与“只有学习好才有出息”的认知之间就会保持一致。
但对方鸿渐来说,搞好学习并不容易。
“幸运”的是,他发现了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可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那就是批判和否定“只有学习好才有出息”这种认知。
所以,他对“努力获得学位”这个目标进行了扭曲和贬低,所以他说“学位只是那些空疏、寡陋、愚笨之徒的遮羞布”。
理解了“认知失调”,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被批评时我们那么喜欢自我辩护。
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通常对自己有着非常正面的认知,比如认为自己聪明、正直、在某些领域很有能力,等等。
但他人的批评无疑在我们完美的自我认知上划开了一道裂缝。如果我们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无疑会与自己之前的自我认知产生冲突,从而感到不适。为了避免这种不适感,我们会否认他人指出的问题。
《社会性动物》这本书里提到,心理学家们发现,若一个人的自尊没有现实依据,或只是一种自我陶醉,在面对他人的批评时就会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
“当一个人的自我陶醉式自尊受到批评的威胁时,他会攻击批评者以尽力获得平衡并修复受到威胁的自我形象。”
你可能要问了:不接受批评、自我辩护不好,那无论别人说什么,哪怕毫无根据,我也要全盘接受吗?
当然不是。
面对别人的批评,最困难的任务就是学会辨别——
辨别别人是出于恶意还是善意,是基于主观好恶还是有客观依据;辨别你的自我辩护是因为对方说得毫无道理还是因为对方伤害到了你的自尊。
我不得不承认,辨别这些是最困难的,它需要我们就别人批评的这件事形成深刻的理解,需要我们事先就知道关于“好”、关于“对错”的标准是什么。而这些,根本不能在一朝一夕间就形成。
不过,在我们尚未习得某些标准之前,不妨先练习对自己诚实,不要让自我辩护的冲动妨碍我们聆听真正有益的建议。
05
如果某一天,你学会了从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中发现问题,继而修复问题,那么你无疑找到了一条最好最快的进步之路。
前两年,有两个概念很火,一个是“刻意练习”,一个是“精益创业”。
这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强调「反馈」的重要性。
无论做什么,没有反馈就好像在黑暗中打高尔夫,我们没法知道自己前一杆打得怎么样,也没法知道下一杆应该怎么调整动作和力度。
失败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反馈,而自我妨碍也好、合理化也好、自我辩护也好,都会妨碍我们面对真正的问题,也会妨碍我们变得更好。
总是逃避客观存在的问题,会让我们变成那个自以为穿着新装的皇帝,当所有人都看穿我没穿衣服时,只有我自己还蒙在鼓里。
前两周,我看了一期音乐节目,节目邀请了很多已出道但没有太大知名度的歌手参加竞演,如果歌手表现出色,就会被现场的音乐导师选中,有机会与导师共同演唱一首歌。
歌手汪小敏参加了节目。我之前并不知道这个人,看了节目才知道,她翻唱的很多歌都很火,但她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自己的音乐风格。现场的乐评人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她的这个问题。
面对质疑,她是怎么应对的呢?
她十分真诚地说,来参加这个节目就是想听听专业乐评人的意见,因为她的粉丝永远都会夸她,但夸奖却不能帮助她解决“没有自己音乐风格”的问题,因此她希望听到真心话和真实的反馈。

我欣赏她言语间的勇气与真诚,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能够听真话的人。
『也许你还想看』
●关于《黑匣子思维》:怎样最大限度地「从失败中学习」?
●关于《围城》:二刷《围城》:我害怕走向平庸
● 关于《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为了逃避问题,你对自己撒过多少谎?
●关于《社会性动物》:“我就是一条咸鱼。”你可以自嘲,但千万别当真
●关于村上春树:34岁重启人生,村上春树这个故事,也太戳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