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农耕文明的手作指南
书中自称宋子的宋应星,论其在儒家世界的贡献相比仅仅是个通过科举的读书人,远不能用“子”来称呼自己。但他在手工业方面的贡献完全可以将其与那些大儒们在另一种概念上相比肩,他用超前的眼光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理论与方法,为中国古代依附于农业的手工业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相关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先秦典籍中的农业知识,多半是与农业祭祀的活动,那时的农业生产依旧要看天的脸色。自秦汉以来,伴随着农业的发展与经济中心的南移,南方优良的自然环境为相关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在之后的几百年间,我国的农业技术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以四大农书为代表的的中国古代农业技术体系,我国的农业技术也逐渐达到巅峰。
相对应的便是一些与农业相关的手工业的发展,它们始终是农业的附庸,多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出的产品大多供自己使用,同时农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发展。进入明朝,资本主义的萌芽使得中国出现了早期的雇佣关系,原先的小型手工农具以无法满足生产需要,加之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的加快,又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明清八股取士使得本就处于劣势的手工业理论没有了生存空间,连宋应星自己都在序中坦言:“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清朝的《四库全书》也不予录入。由此可见《天工开物》在当时是不被人所重视的。但却无法磨灭其在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重要地位,不仅影响了中国周边国家,更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更被李约瑟称为:“中国的“狄德罗”。如果说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是启蒙运动的有力武器,那么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就是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的最好证明。
《天工开物》中所涉及的领域虽多但在宋应星的设计下一切都是那么井井有条,由农业介绍到手工业再到最后的采矿业。受农耕文化的影响,书的前半部分几乎都是在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知识,完美体现了他在序中所言:“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这便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土地、五谷的无比敬重之情。同时出于让那些生长在深宫的王孙帝子们认识到自己碗中所食之物是何种面貌的,宋先生还“细心”的为相关条目配上了插图,让绘画不再只为达官贵人们服务,而是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东西,为广大劳动者服务。
介绍完食物,便是对我们身上所着的衣衫的介绍。当中重点介绍了蚕桑之事。从侧面体现了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以前总是认为蚕这种东西是很好养的,毕竟小学时门口卖蚕的几块钱能买很多条,也是可以结成蚕茧的。但在宋应星笔下天虫是没用那么好养的:“蚕室宜东南……值寒冷则用炭火与室内助暖”、“三眠已过,若天气炎热,急宜搬出宽凉所”、“凡蚕畏香,复畏臭”……由此看来,蚕丝的价格高昂不是没有道理的。凡此种种,宋应星一一例举,甚至自己深入实地考察。
更难能可贵的是,《天工开物》详细记述了家蚕新品种的培育:将黄茧蚕同白茧蚕杂交,培育出褐茧蚕,将“早雄”和“晚雌”杂交,培育出“嘉种”,让中国的农业有了近代化的影子。
在之后的论述中由作咸甘嗜到陶埏佳兵,从舟车锤锻到杀青五金,当中最为特别的便是丹青一章,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古代传统颜色的制备方法。对于中国传统颜色的专门论述不仅在古代,即使是在今天也是少之又少。但是在《天工开物》中宋应星特别用一章的内容来介绍中国传统颜色的相关知识,并将其看做与其他手工业技术同等地位的传统技艺。无论是丹青一章开头的朱、墨两色,还是穿插在五金一章中的胡粉、黄丹;珠玉一章的石绿、石黄,都是中国古代仅有的几段颜色记忆,为今人寻找失落的中国颜色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而《天工开物》的成就远不止于此,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让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开始逐渐走向体系化、学术化。更为重要的是他让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立足于实践,开始拥有近代化的学科意识,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颗闪耀的光点。
可惜的是: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这类图书总是不入统治者的法眼,宋先生终究无法靠此书谋生“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也没有达到让王孙帝子们如获重宝的目的。只得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不是现实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