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爱莎士比亚

初中的时候迷恋过莎士比亚。因为觉得他厉害:他说话有哲理,他弹拨人的心弦,他把话说到心坎。。。
后来,按照大学某老师的话来说,就是“那么小的时候看莎士比亚,人生历练还不够啊。。。长大后再重新看吧。”
最近我在准备高翻的毕业论文,我的选题需要和莎士比亚的东西打交道,就重新看了一下……发现……=.=
初中的时候我对莎士比亚比较“崇拜”,因为他精彩的句子,对人生和对一些现象的分析。当然小的时候看的主要是朱生豪的翻译本,充其量就是拿一本英汉对照认识了一下"thou"和"thy"这样的初级词汇。现在看来,当时歪打误撞看了朱生豪的译本,对年幼的心灵是比较合适的。最近稍稍研究了一下其他的译本,心想,怪不得朱的译本在中国流传最广,皆因民族的接受力啊。。不过男生会不会比较喜欢其他的译本,就难说了。。。如果想把 Shakespeare的戏剧看成通俗的消遣,其实也是可以的。毕竟在莎的年代,他的身份是一个popular的戏剧作家。他写的东西,也就是在舞台上表演给大家看。雅俗共赏。如果你不愿意听对话中或独白里一些过于“深沉”的话语,你完全可以仅仅欣赏他的机智或者诙谐;如果你也不爱欣赏什么诙谐,你还可以意淫他的暗示;你也许不愿意关注到他所有的暗示,你可以只关注其中的一小块——性暗示。
我到现在还是比较好接受朱的译本,果真是一种比较适合传统中国人的manipulate。总的来说,我接受朱的改写,比接受原文更甚。现在重看莎士比亚,发现了太多太多以前根本就读不出来的暗示(几乎充斥在每一个章节),再看英文版,又发现了好多好多中文没办法翻译出来的双关语。翻译这种东西,如何传承好文化?想要100%看罢是不可能的了。真的想要欣赏,还真的需要learn a new language。无怪乎先人说,学习语言,不仅仅是语言,你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文化。
莎士比亚的作品绝对不是只能让“高雅人士”欣赏的古典著作。如果一个人喜欢莎士比亚,他未必就是“高雅”,就是“深沉”。莎太厉害了,谁都吃。不同的人各取所需,各自欣赏各自爱的地方。我不算什么“高雅人士”,但是我倒是可以理解,若是一个保守的“高雅人士”看了莎的东西感到不舒服,他仍然会欣赏他,佩服他:突然让人欣喜的警言妙句,庞大的词汇量,诙谐机智的双关语。这些折射出作者的智慧、聪明和才华。即使是不爱思考抽象概念的人看莎士比亚,若他对什么警言妙句没有什么触动,多少也会喜欢他笔下人物调侃时的同音异意,再通俗些,某些剧里无处不在的性暗示(好些时候简直是明示,但我小的时候真的一点没看出来-_-),成年人总能多少领会吧。
再看莎的十四行诗。
有人说Shakespeare是gay,这样的推测是不无道理的。在他的154首十四行诗里面(不知道有没有记错数字),其中126首都是写给一个年轻貌美的未婚男子。内容是非~~~常~~~地爱慕。。。每每我读起那首Sonnet 18,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以下省略)。。。都会被迷住。虽然说他的赞美从美貌开始,但是却总以超越了外表的升华而结束。不排斥本性的肤浅,却不仅仅是肤浅。缓缓地,渐渐地,层层深入。。虽然不知道莎对此男子是意淫还是果真的了解,单凭诗词来看,美不胜收。看过一些此诗的中译版本,自己也曾经揣摩过用中文要怎么说才好,无不一一否定掉。不知道是不是 culture difference,总之,神韵不再。
莎士比亚作为English literature里的头号人物,当之无愧。
当然,中文的许多诗词也美不胜收。我曾经认为,世界上没有其他的文字可以写得出中文可营造的这么美丽的意境和句子。现在我不这样认为了。当然,我也不认为,在文学的角度上,英文可以超越中文什么(虽然大家说英文的行文更加严密有逻辑)
后来,按照大学某老师的话来说,就是“那么小的时候看莎士比亚,人生历练还不够啊。。。长大后再重新看吧。”
最近我在准备高翻的毕业论文,我的选题需要和莎士比亚的东西打交道,就重新看了一下……发现……=.=
初中的时候我对莎士比亚比较“崇拜”,因为他精彩的句子,对人生和对一些现象的分析。当然小的时候看的主要是朱生豪的翻译本,充其量就是拿一本英汉对照认识了一下"thou"和"thy"这样的初级词汇。现在看来,当时歪打误撞看了朱生豪的译本,对年幼的心灵是比较合适的。最近稍稍研究了一下其他的译本,心想,怪不得朱的译本在中国流传最广,皆因民族的接受力啊。。不过男生会不会比较喜欢其他的译本,就难说了。。。如果想把 Shakespeare的戏剧看成通俗的消遣,其实也是可以的。毕竟在莎的年代,他的身份是一个popular的戏剧作家。他写的东西,也就是在舞台上表演给大家看。雅俗共赏。如果你不愿意听对话中或独白里一些过于“深沉”的话语,你完全可以仅仅欣赏他的机智或者诙谐;如果你也不爱欣赏什么诙谐,你还可以意淫他的暗示;你也许不愿意关注到他所有的暗示,你可以只关注其中的一小块——性暗示。
我到现在还是比较好接受朱的译本,果真是一种比较适合传统中国人的manipulate。总的来说,我接受朱的改写,比接受原文更甚。现在重看莎士比亚,发现了太多太多以前根本就读不出来的暗示(几乎充斥在每一个章节),再看英文版,又发现了好多好多中文没办法翻译出来的双关语。翻译这种东西,如何传承好文化?想要100%看罢是不可能的了。真的想要欣赏,还真的需要learn a new language。无怪乎先人说,学习语言,不仅仅是语言,你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文化。
莎士比亚的作品绝对不是只能让“高雅人士”欣赏的古典著作。如果一个人喜欢莎士比亚,他未必就是“高雅”,就是“深沉”。莎太厉害了,谁都吃。不同的人各取所需,各自欣赏各自爱的地方。我不算什么“高雅人士”,但是我倒是可以理解,若是一个保守的“高雅人士”看了莎的东西感到不舒服,他仍然会欣赏他,佩服他:突然让人欣喜的警言妙句,庞大的词汇量,诙谐机智的双关语。这些折射出作者的智慧、聪明和才华。即使是不爱思考抽象概念的人看莎士比亚,若他对什么警言妙句没有什么触动,多少也会喜欢他笔下人物调侃时的同音异意,再通俗些,某些剧里无处不在的性暗示(好些时候简直是明示,但我小的时候真的一点没看出来-_-),成年人总能多少领会吧。
再看莎的十四行诗。
有人说Shakespeare是gay,这样的推测是不无道理的。在他的154首十四行诗里面(不知道有没有记错数字),其中126首都是写给一个年轻貌美的未婚男子。内容是非~~~常~~~地爱慕。。。每每我读起那首Sonnet 18,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以下省略)。。。都会被迷住。虽然说他的赞美从美貌开始,但是却总以超越了外表的升华而结束。不排斥本性的肤浅,却不仅仅是肤浅。缓缓地,渐渐地,层层深入。。虽然不知道莎对此男子是意淫还是果真的了解,单凭诗词来看,美不胜收。看过一些此诗的中译版本,自己也曾经揣摩过用中文要怎么说才好,无不一一否定掉。不知道是不是 culture difference,总之,神韵不再。
莎士比亚作为English literature里的头号人物,当之无愧。
当然,中文的许多诗词也美不胜收。我曾经认为,世界上没有其他的文字可以写得出中文可营造的这么美丽的意境和句子。现在我不这样认为了。当然,我也不认为,在文学的角度上,英文可以超越中文什么(虽然大家说英文的行文更加严密有逻辑)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