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旅行一样生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疫情以来,你最怀念的是什么?不少人都会怀念旅行,怀念说走就走的日子,怀念去异国、去他乡感受另一种生活模式的状态。我们为什么喜欢旅行?我们为什么要花钱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去到别人呆腻的地方,还觉得一切都无比新鲜?生态学家利亚姆·赫内根(Liam Heneghan)给这个现象起了个名字,叫做“他者奇迹”,说的是“初来乍到的人给予平凡事物一种高度而愉快的关注”。
没错儿,在旅途中,一切平凡的事物都被我们赋予了新的意义,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有趣及可爱。可是,在无法旅行的日子里,怎么办?也许我们应该先弄明白,这种新的意义从何而来。
《观察的艺术》(The Art of Noticing)提出一种观点:也许意义就来源于你的“在意”。你把注意力分配在哪里,你观察到什么,你如何观察,决定了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以及最重要的,你如何理解生活和人生。
《观察的艺术》的作者罗伯·沃克(Rob Walker)是一位活跃于设计、科技、商业、艺术等领域的专栏作家与记者,文章常刊登于《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纽约客》等知名媒体,著有《重要对象》(Significant Objects)和《买入》(Buying in)。
他现在同时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教授研究生课程。这门课程旨在激发学生思考自己注意到了什么、错过了什么、为什么这很重要,以及如何成为更好、更深入、更有创见的“世界与自我的观察者”。我们通常会觉得,设计师和艺术家眼中的世界格外与众不同,他们似乎总能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妙之处。其实,不只是设计师和艺术家,各行各业能取得一定成就的人,都是靠着特殊的观察力,注意到别人视而不见的东西,并进行了全新的创造。
罗伯·沃克写这本书的目的也就在于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发现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观察的艺术》提供了131个关于观察的练习,我觉得更像是平凡生活里毫无成本的新冒险、新旅行。经历了这些练习之后你会发现,原来每天看似一成不变的生活中充满了如此多的新鲜事,曾经迷失在待办事项、人际关系、前途与命运中的大脑,终于获得了久违的宁静与安逸。那些不再争分夺秒、而是沉浸于此时此刻的每一段虚度时光,都是为了下一刻激情昂扬、思维驰骋的赛前准备。
01 每一天的寻宝游戏
你有留意过通勤路上新开张和已经倒闭的店铺吗?
再难一点,你有留意过住的地方附近有哪些地方有摄像头吗?
“寻宝游戏”找的就是生活中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细节。我们可以在心里想着要寻找某种颜色,也可以专门去数一数经过的每一组数字,把自己当成一个刚认字的小孩子吧,他们走在路上的时候总会乐此不疲地念叨每一个他们刚认识的文字、重复每一句刚学会的表达。作者非常喜欢做的一件事是寻找城市里的摄像头,结果发现数量比他预想的多得多,他的这项爱好让他妻子都有点害怕了,特别嘱咐他不要在机场东张西望的,更不要拍摄机场的摄像头。
这个练习有什么好处呢?
心理学家亚历山德拉·霍洛维茨(Alexandra Horowitz)曾发明一个术语:“心理搜索图像”,这个词是从鸟类观察家借鉴来的,著名的鸟类观察家卢克·廷伯格(Luuk Tinbergen)注意到,鸟类都有自己偏好的昆虫种类,而要发现自己最爱的那种虫子,它们内心一定拥有一个预定的搜索图像。我们人类也是一样,霍洛维茨认为,“人人都需要一种机制,从万事万物中挑选应该找寻和关注的,以及应该忽略的,这便是心理搜索图像。它是你希望在混沌中找到有意义的视觉形式。”
“寻宝游戏”中的“宝”就是我们在内心中设定的“心理搜索图像”,可以是路边的摄像头、某种颜色的汽车或者消防提醒等,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像鸟儿一样在城市丛林中寻找自己的猎物了。这猎物看起来无厘头,不能吃也没有用,但却可以让我们重新找回自己失散已久的注意力。
想一下你有多久没有认真走路了?你的注意力是不是无时无刻不被手机那小小的屏幕所霸占?你的头脑中是不是塞满了疲惫的工作、无奈的生活,或许还有明星的八卦和层出不穷的各种“瓜”?注意力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的稀缺品,经济学家赫伯·西蒙(Herb Simon)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曾经警告我们,“信息过剩造成了注意力的匮乏。”美国法学教授吴修铭说,“在未来的一个世纪,最需要保存和保护的人力资源,很可能就是我们自己的意识与心理空间。”
除了寻宝游戏之外,其他还可以尝试的练习很多,比如尝试向上看,你会发现不一样的景色:
当你在路边看到一棵普通的树时,不妨仰头向上看,你看,它的叶子仿佛每一片都在发光。
再比如,给熟悉的景色加个框框,就像用相机的取景框固定住一样,用有限的视野里观察,会让事物有一种脱离原有场景的奇迹感受:
你还可以尝试改变观察的尺度,像相机的放大和缩小倍数一样,将你看到的景色拉进或移远:
这是同一条路,但在0.5倍和2.5倍的镜头中,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风景。
02 这世界上那么多人
如果你对人更感兴趣,那可以像社会学家一样观察。就那么静静坐在公园里或者站在人来人往的十字路口,写下你注意到的每个人的3件事,比如他们的声音、笑起来的方式、走路的姿态、是否戴着婚戒、穿着打扮、发型妆容或者随便什么。
再进一步的,你还可以试着猜猜他们的人生故事。杜克大学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教授、《可预测的非理性》作者丹·艾瑞里(Dan Ariely)曾经说过:“观察真相不只是为了看见一个人的行为,而是要去试图理解背后的原因。”为什么一个安静的姑娘会在下班后去嘈杂的酒吧?也许孤独的她想要在喧闹的人群中寻觅安全感?也许安静的性格只是她的伪装?又或者她在尝试打破自己的舒适区,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早上在等公车的时候,看到一对久久拥抱的情侣,不禁猜想他们之间的浪漫故事。
03 放弃跟时间赛跑
不知什么时候,时间管理变得炙手可热,多线程工作成为现代社畜的基本技能,以至于洗衣服的间隙也要听个书,洗碗的同时还能参加电话会议。
时间确实宝贵,但注意力更加宝贵。洗衣服、洗碗这样的琐碎家务并不总是浪费时间的无聊事情,一心一意去做的时候,也是一种正念的修行,是感受自己还能控制注意力的一种方式。
所以,作者提倡独任务(unitasking),或者也称为单任务(monotasking),这个概念与不断被炒作的“多任务”(multitasking)刚好相反,鼓励我们每次只做一件事。
哲学家伊恩·博格斯特曾经说,“你越是沉浸在熟悉的事物中,乐趣越多。新鲜感减少反而能产生更多的满足感。”“一旦你乐于在洗衣和洗碗中找到令人愉悦的乐趣时,就意味着你能够在万事万物中找到快乐。”
04 结语:世间之事,全在用心
刚看到这本《观察的艺术》时,我以为这是一本“教人如何拍出好照片”或者“画出与众不同的画”之类的技巧书,没想到一翻开引言,就被这段生活的哲思击中了:
生命中,你总是有各种各样逃避的借口,种种责任纷至沓来,让你无比疲惫,这些都会限制你人生的宽度。但人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尽自己所能从外面的世界获取最多的东西。世间之事,全在用心。你的注意力就是你的生命力。它让你和他人产生联结,让你感到渴望。保持渴望,保持同他人的联结,在平凡的日常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留意别人忽视的东西——这些技巧一般人很难做好,但却十分重要。
所以中文的翻译是《观察的艺术》,实际上作者想说的是注意力,不仅是用眼睛看,还包括用耳朵听、用鼻子嗅、用肌肤去感知。就像心理学中“正念”的概念那样,将注意力拉回到当下,去体悟每一次呼吸,体悟每一次感动,也体悟每一次的焦虑与烦躁。正如作者所说:
“看”和“看见”的区别,“听”和“倾听”的区别,全在于你用不用心。坦然接受这个世界原本的样子,还是观察到这样的世界对自己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二者之间的区别也全在于你用心与否。
用心生活,每一天都像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