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国宝流落日本十四年,艺术家苦心营救,终使蝉冠菩萨回归祖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蝉冠是汉代官员头上所戴的冠,上有蝉饰,并插貂尾,因此也称“貂蝉冠”。在古代,蝉冠被看作是权力和显贵的象征,宋代文学家苏辙在《代三省祭司马丞相文》中就写过“龙衮蝉冠,遂以往襚”的诗句,以“蝉冠”代指丞相。
在佛教中,蝉纹蕴含着轮回之意,是一种稀少而尊贵的装饰物,全世界现存的“蝉冠菩萨”只有两尊,其中一尊东魏蝉冠菩萨像就收藏在山东省博物馆。这尊蝉冠菩萨体态婀娜,衣饰华美,头戴高冠,脑后有圆形头光,嘴角微翘,面含笑意,造型十分轻灵精巧,是山东省博物馆内最珍贵的文物之一。
但这尊诞生于千年之前的蝉冠菩萨,出土后的命运却颇为坎坷。
1976年,山东省博兴县一位村民在刨地时,无意间挖出一个大土坑,里面整齐地摆放着许多佛像,随即上报国家。经过文物工作者的整理和修复,最终获得73件较完整的佛像,这尊“蝉冠菩萨像”便是其中之一,后来被存放于博兴县文物管理所。
然而,到了1994年,这尊珍贵的蝉冠菩萨像竟被窃贼盗走。此后,国宝辗转海外,几经转手。1995年,一位日本富商在拍卖会上斥巨资将它买下,再之后,这尊蝉冠菩萨就成了日本美秀博物馆的展览文物。
千年重宝流落东瀛,令无数国人痛心疾首。那么,这尊珍贵的国宝又是怎样回归祖国的呢?
在《豹迹》一书中,国际知名美术史家、艺术评论家巫鸿先生详细地向我们讲述了国宝失而复得的故事。
1999年底,巫鸿前往北大红楼,拜访《文物》杂志编辑委员杨泓先生,恰巧就在前几天,杨先生收到了一封来信,寄件人的署名是杨泓的老师,北京大学的宿白教授,但奇怪的是,信封上的字却不是宿教授的笔迹,而且,宿教授的住址也故意写错了一个字。
更奇怪的是,信封里没有信,只有一本书,正是日本美秀博物馆的藏品图录,书中夹着一张白纸,上面用繁体字写着“国宝”两个大字,和这张纸夹在一起的,分别是《文物》杂志1983难年第七期的封面,以及那期杂志中的一页配图,上面画的正是蝉冠菩萨。
在进一步了解情况之后,大家最终确定,寄信者是一位对中国友好的日本人,他想给杨泓先生通个信,告知中国文物流落日本的消息,但又不愿暴露自己的身份,便假借宿白教授的名字,写了这么一封信。
此后,几位艺术家为了这尊国宝四处奔走,动用各种关系,试图通过媒体报道和国际舆论造成压力,促使日本美秀博物馆将这件重要文物归还给中国。经过一番努力,日方终于同意,无偿归还蝉冠菩萨。
就这样,2008年1月,在外流浪14年的“蝉冠菩萨像”,终于回到了故乡,成为山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从这件钩沉往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巫鸿先生既是一位在艺术研究领域造诣颇深的美学大师,也是一位极有担当的前辈。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很多重要事件他从未缺席。
比方说,木心的第一个展览就是由巫鸿先生策展的,而“80年代那一批中国画家,也是经由巫鸿的策展搭桥,才建立起与西方学界和公众的“会面”。正因如此,木心才盛赞说:“巫鸿君伟岸,若古罗马壮士!”
倘若我们翻看巫鸿先生的履历,会惊叹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
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巫鸿曾两度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期间,他被派往故宫博物院,任职于书画组和金石组。在故宫里,巫鸿扫过殿堂的地,擦过展厅的玻璃,也参与过第一线的研究工作。那几年,巫鸿就如同一块海绵,浸淫在古代艺术珍品中,吸饱了知识。
后来,巫鸿在张光直先生的引荐下,远赴哈佛大学留学,在哈佛,巫鸿获得了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后留校任教,并于1994年获得哈佛的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巫鸿又受聘于芝加哥大学艺术史学系,主持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至今。
这本《豹迹》就是巫鸿先生对76载个人历史的首部追忆。在这本书中,巫鸿突破了一般回忆录式的写作,他呈现给读者的,既不是真实的往昔本身,也不是小说式的全然虚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经验重构与想象,一种更为自由和开放的,被他称为“记忆写作”的东西。
在这本“与记忆有关”的作品中,巫鸿试图以现下的“我”召唤出过去的“我”,在复述之中提炼出叙事、形象、线条和色彩,进而以文字重现一缕气味、一段旋律,以及由此引发的灵魂悸动。
他以幻想的手法,呈现绝处逢生后,遇见克孜尔石窟壁画飞天像的悸动和梦魇;又以冷静克制的笔调,从北朝“蝉冠菩萨”像被盗与寻回的前前后后中,臧否个人、国宝、文物、传统文化之间,错综复杂又虔诚宁静的连结。
他书写青少年时对古城北京的生活记忆,也袒露对书的偷窥,以及与保姆或私密、或让人沮丧、难堪的个人故事。湛蓝天空下,在青中带紫的密歇根湖畔,他再会动荡年代后重获学习时光的自己,感悟师友、忘年交们对学术超越政治、人格信守独立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