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匪浅

中国古代的文士,理想都是文名流传于世。所以我们现在才有机会手捧那么多珍贵的智慧结晶。现在的文化人,想的都是如何哗众取宠赚尽噱头。正如刘勰所说的,世情与文风相互影响。我们现在的书为什么那么浮躁,因为这个时代就很浮躁。正可以说是浮躁得无比恰当。
以前我读小说,尤其是现代的一些长篇小说,总觉得读来索然无味,读过就随手一丢,书都不想保存。我一直不晓得这是什么原因。读了《文心雕龙》之后我终于明白,原因,这就是刘勰所说的,没有余韵。太直白太琐碎了,一点留白都不丢给读者,自然是看了就看了。
然后我才终于晓得为什么我读了《海上花》,明明读第一次的时候连人名都弄不清楚,却依然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于是反反复复的读,反反复复的去回味书中的那些人事,那些场景,那些对白。
而这种回味和欲罢不能,就是因为韩邦庆的“留白”,他的春秋笔法。是张爱玲还是骆玉明说的,没有留白的文学作品是对读者的不尊重。张爱玲的小说也很有余韵,第一次不觉得有什么,却可以吸引你反反复复去读,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样,都是崭新的。
其实,《金瓶梅》和《红楼梦》也显然正是因为它的余韵和留白,才达到中国小说创作的高峰。
另外《文心雕龙》里还有一份观点,就是行文的简约。简约不是简单,刘勰说要达到减一字影响意思的效果,不要冗繁。回想我最近读了一些颇负盛名的外国小说,犯的都是冗繁的毛病,怪不得我不喜欢。其中就包括《在路上》-----废话真多。作者还大言不惭说他要的就是絮絮叨叨的效果。海明威也是美国人啊,按理说有了这么个师傅,难道美国人就不能好好学习一下吗?总是想哗众取宠吧!其实国内小说《长恨歌》也严重犯了冗繁的缺点。另外我一直觉得王安忆写东西完全不注意汉字的音律美。我小时候写作文就晓得有意识的避免在几百字以内尽量避免重复使用任何相同的词语。惊喜地发现关于这点,刘勰也说了。嘻嘻。倒是王阿姨,一本三十几万字小说几乎用的都是一个句式------”这是什么什么的”,受不了。
《文心雕龙》里反对以诡异的字句或者形式来故弄玄虚。这点我深为认同。平生最讨厌那种神神道道的小说。发现《金色笔记》就是这样的小说。村上的小说大概也都属于此类。有什么咱们不能好好说吗,干嘛南腔北调的。
我忽然发现,张爱玲的小说简直非常符合刘勰的审美观点呢!
我觉得还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写的地地道道的中国风情好看。喜欢那种留白,喜欢余韵,喜欢听地道的中国话。
不过,《双城记》除外,呵呵。
以前我读小说,尤其是现代的一些长篇小说,总觉得读来索然无味,读过就随手一丢,书都不想保存。我一直不晓得这是什么原因。读了《文心雕龙》之后我终于明白,原因,这就是刘勰所说的,没有余韵。太直白太琐碎了,一点留白都不丢给读者,自然是看了就看了。
然后我才终于晓得为什么我读了《海上花》,明明读第一次的时候连人名都弄不清楚,却依然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于是反反复复的读,反反复复的去回味书中的那些人事,那些场景,那些对白。
而这种回味和欲罢不能,就是因为韩邦庆的“留白”,他的春秋笔法。是张爱玲还是骆玉明说的,没有留白的文学作品是对读者的不尊重。张爱玲的小说也很有余韵,第一次不觉得有什么,却可以吸引你反反复复去读,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样,都是崭新的。
其实,《金瓶梅》和《红楼梦》也显然正是因为它的余韵和留白,才达到中国小说创作的高峰。
另外《文心雕龙》里还有一份观点,就是行文的简约。简约不是简单,刘勰说要达到减一字影响意思的效果,不要冗繁。回想我最近读了一些颇负盛名的外国小说,犯的都是冗繁的毛病,怪不得我不喜欢。其中就包括《在路上》-----废话真多。作者还大言不惭说他要的就是絮絮叨叨的效果。海明威也是美国人啊,按理说有了这么个师傅,难道美国人就不能好好学习一下吗?总是想哗众取宠吧!其实国内小说《长恨歌》也严重犯了冗繁的缺点。另外我一直觉得王安忆写东西完全不注意汉字的音律美。我小时候写作文就晓得有意识的避免在几百字以内尽量避免重复使用任何相同的词语。惊喜地发现关于这点,刘勰也说了。嘻嘻。倒是王阿姨,一本三十几万字小说几乎用的都是一个句式------”这是什么什么的”,受不了。
《文心雕龙》里反对以诡异的字句或者形式来故弄玄虚。这点我深为认同。平生最讨厌那种神神道道的小说。发现《金色笔记》就是这样的小说。村上的小说大概也都属于此类。有什么咱们不能好好说吗,干嘛南腔北调的。
我忽然发现,张爱玲的小说简直非常符合刘勰的审美观点呢!
我觉得还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写的地地道道的中国风情好看。喜欢那种留白,喜欢余韵,喜欢听地道的中国话。
不过,《双城记》除外,呵呵。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