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的炼金术
三天空闲时间全给了《匠人》,不因为难读,是太有趣。如果给这书加个副标题,正经一点可以叫“有关匠人的各种正传野史趣闻轶事”,文艺范儿可以叫“从今天起,关心服装、电路板和烤鱼”,亲近年轻人可以叫“人人都是半兽人”,取悦妇人可以叫“育儿乃匠艺之母”,从叙述手法可以叫“穿越时空的匠人”,按师承脉络可以叫“汉娜·阿伦特弟子的成功逆袭”。
据桑内特自暴,在他的研究毫无进展时,偏被人提了这不开的一壶:“你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桑君脱口回答:“制造就是思考。”对方不大相信,为了证明自己没胡扯,他写出这本书,并在致谢中首先感谢这位哥们儿。开篇便强调,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遭到阿伦特贬低的“劳动之兽”正名,他认为阿伦特无法应付潘多拉问题,因为她区分了“劳动之兽”(关注“怎么办”)与“创造之人”(关注“为什么”)。桑内特认为这样的区分是错误的,贬低了正在工作的劳动者,“劳动之兽”其实是一些能够思考的人,并能引导“创造之人”从潘多拉的阴影下走出来。
“制造就是思考”,在桑内特并非情急下的信口胡诌,而当属他笔下熟手匠人内化的“隐性知识”。他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从小立志要成为一名音乐匠人,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大提琴,后来成为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蒙特的关门弟子,18岁就读于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专业音乐院校——茱莉亚音乐学院。本书谈及乐器的文字信手拈来,只有一句话透露出作者的稍许自傲。包裹在学者文章下的匠人身影,成就了这本以天生内翻足的希腊匠神赫菲斯托斯为代言人的巨著,“不为自己骄傲,而是为自己的工作骄傲”,以此作为全书最后一句话,作者“善刀而藏”。
“自知其无知”,是哲学的起点;“自知不完美”,是匠人的起点。经Alphago一役,狄德罗在18世纪的发声现在尤具“启蒙”意义:使用机器的聪明方法是判断它的能力,确定它的用途,重点要放在认清我们的局限上,而不是放在探索机器的潜能上。我们不应该和机器竞争。机器应该是参考,而不是命令,人们当然应该拒绝那种模仿完美的命令。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个体性来对抗完美,个体性赋予我们的作品以特色。要实现这种匠艺的特色,我们需要谦虚,也要明白我们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里。
前不久那篇刷屏朋友圈的《Alphago的胜利,是一次古典的胜利》里,张定浩称他在Alphago身上看到川端康成《名人》中古典棋手的风骨,“棋手和自身技艺相搏”,“棋手的尊严首先不来自胜负,而是来自他从围棋这门技艺中所获得的人格滋养,以及他在一方棋盘上所奋力捕捉到的,有关美和时间的真谛”。或许我们应该担心的,并非机器人将在哪些领域取代人类,而是它竟可以表现得比人类更像“匠人”。
转回谈书。“匠人”一词近日炙手可热,市面最火的两本“匠人”书,《匠人》可看作《匠人精神》(日人秋山利辉著)的“详注本”。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匠艺更是如此。人生而有异,而“人类制造事物的能力更能揭示我们的共同点”,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匠人,只要拥有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愿望。
作者具有把所有匠艺打通的神奇“通感”,就像他举的那个例子:1666年伦敦大火后,雷思着手治疗这座受伤的城市。他借鉴望远镜观测到的天象来安排街道的布局,又采用显微镜式观测法调查伦敦市区的人口密度,提出的规划方案有点像他画的长尾管蚜蝇眼睛——这个方案比现实呈现的更加清楚。桑内特更有将所有匠人都变回游戏中孩童的魔力,Linux工程师、建筑设计师、炼金术士、玩具设计师、小提琴家、解牛庖丁……被作者从时间线上解脱出来,安排在展示匠艺的舞台,读书如观剧,读者如果愿意放弃成心,开启想象,便能从若干细小的日常行动中,体会深藏于古今匠艺的奥义。
“追求质量意味着学会好好地利用痴迷的态度”,“老茧让手对细微的物理空间变得更加敏感,也能刺激指尖的感觉”,“练习变成一种叙事,而不仅仅是手指的重复”,“借鉴下砍和放松的技巧,来计算最小力量”。无需分辨他在描述哪一种匠艺,细心呼应你心中关切的事物,匠人之路便会在脚下渐渐显现。我目前关心的三件事,写作、编辑、育儿,从这本书中都能获得启发。
“死去的孩子。做好让他重生的准备。用土把他填满。当心点!他不能吃太饱。给他穿上金色的外套。为他沐浴。给他温暖,但要小心。孩子晒太多阳光会死的。给他戴上珠宝。这是我的菜谱。”这不是黑暗童话,而是桑内特引用的“阿尔比费拉鸡”菜谱。——你从中学到什么?烹饪,育儿,写作,还是别的?
书中引用历史学家基思·托马斯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大多数高明的炼金术师,是在研究一门灵魂的学问,而不仅仅是为了寻找黄金。”二者实则并无矛盾,人生如有值得去做的事,它必然在研磨匠艺的同时淬炼灵魂。正如作者所言,“如果把事情做好并无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那么这件事情还是不要去做为好。”任何匠艺,终究打磨的是人生。
已刊于《北青报》
据桑内特自暴,在他的研究毫无进展时,偏被人提了这不开的一壶:“你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桑君脱口回答:“制造就是思考。”对方不大相信,为了证明自己没胡扯,他写出这本书,并在致谢中首先感谢这位哥们儿。开篇便强调,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遭到阿伦特贬低的“劳动之兽”正名,他认为阿伦特无法应付潘多拉问题,因为她区分了“劳动之兽”(关注“怎么办”)与“创造之人”(关注“为什么”)。桑内特认为这样的区分是错误的,贬低了正在工作的劳动者,“劳动之兽”其实是一些能够思考的人,并能引导“创造之人”从潘多拉的阴影下走出来。
“制造就是思考”,在桑内特并非情急下的信口胡诌,而当属他笔下熟手匠人内化的“隐性知识”。他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从小立志要成为一名音乐匠人,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大提琴,后来成为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蒙特的关门弟子,18岁就读于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专业音乐院校——茱莉亚音乐学院。本书谈及乐器的文字信手拈来,只有一句话透露出作者的稍许自傲。包裹在学者文章下的匠人身影,成就了这本以天生内翻足的希腊匠神赫菲斯托斯为代言人的巨著,“不为自己骄傲,而是为自己的工作骄傲”,以此作为全书最后一句话,作者“善刀而藏”。
“自知其无知”,是哲学的起点;“自知不完美”,是匠人的起点。经Alphago一役,狄德罗在18世纪的发声现在尤具“启蒙”意义:使用机器的聪明方法是判断它的能力,确定它的用途,重点要放在认清我们的局限上,而不是放在探索机器的潜能上。我们不应该和机器竞争。机器应该是参考,而不是命令,人们当然应该拒绝那种模仿完美的命令。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个体性来对抗完美,个体性赋予我们的作品以特色。要实现这种匠艺的特色,我们需要谦虚,也要明白我们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里。
前不久那篇刷屏朋友圈的《Alphago的胜利,是一次古典的胜利》里,张定浩称他在Alphago身上看到川端康成《名人》中古典棋手的风骨,“棋手和自身技艺相搏”,“棋手的尊严首先不来自胜负,而是来自他从围棋这门技艺中所获得的人格滋养,以及他在一方棋盘上所奋力捕捉到的,有关美和时间的真谛”。或许我们应该担心的,并非机器人将在哪些领域取代人类,而是它竟可以表现得比人类更像“匠人”。
转回谈书。“匠人”一词近日炙手可热,市面最火的两本“匠人”书,《匠人》可看作《匠人精神》(日人秋山利辉著)的“详注本”。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匠艺更是如此。人生而有异,而“人类制造事物的能力更能揭示我们的共同点”,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匠人,只要拥有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愿望。
作者具有把所有匠艺打通的神奇“通感”,就像他举的那个例子:1666年伦敦大火后,雷思着手治疗这座受伤的城市。他借鉴望远镜观测到的天象来安排街道的布局,又采用显微镜式观测法调查伦敦市区的人口密度,提出的规划方案有点像他画的长尾管蚜蝇眼睛——这个方案比现实呈现的更加清楚。桑内特更有将所有匠人都变回游戏中孩童的魔力,Linux工程师、建筑设计师、炼金术士、玩具设计师、小提琴家、解牛庖丁……被作者从时间线上解脱出来,安排在展示匠艺的舞台,读书如观剧,读者如果愿意放弃成心,开启想象,便能从若干细小的日常行动中,体会深藏于古今匠艺的奥义。
“追求质量意味着学会好好地利用痴迷的态度”,“老茧让手对细微的物理空间变得更加敏感,也能刺激指尖的感觉”,“练习变成一种叙事,而不仅仅是手指的重复”,“借鉴下砍和放松的技巧,来计算最小力量”。无需分辨他在描述哪一种匠艺,细心呼应你心中关切的事物,匠人之路便会在脚下渐渐显现。我目前关心的三件事,写作、编辑、育儿,从这本书中都能获得启发。
“死去的孩子。做好让他重生的准备。用土把他填满。当心点!他不能吃太饱。给他穿上金色的外套。为他沐浴。给他温暖,但要小心。孩子晒太多阳光会死的。给他戴上珠宝。这是我的菜谱。”这不是黑暗童话,而是桑内特引用的“阿尔比费拉鸡”菜谱。——你从中学到什么?烹饪,育儿,写作,还是别的?
书中引用历史学家基思·托马斯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大多数高明的炼金术师,是在研究一门灵魂的学问,而不仅仅是为了寻找黄金。”二者实则并无矛盾,人生如有值得去做的事,它必然在研磨匠艺的同时淬炼灵魂。正如作者所言,“如果把事情做好并无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那么这件事情还是不要去做为好。”任何匠艺,终究打磨的是人生。
已刊于《北青报》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