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R.D.莱恩(英)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
译者: 林和生
出版年: 1994-04
页数: 222
定价: 9.80
装帧: 平装
丛书: “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
ISBN: 9787221030191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
译者: 林和生
出版年: 1994-04
页数: 222
定价: 9.80
装帧: 平装
丛书: “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
ISBN: 9787221030191
分裂的自我的创作者
· · · · · ·
-
R·D·莱恩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
莱恩(1927―),当代著名的生存论心理学家。
本书系莱恩的代表作,也是生存论心理学的经典作品。书中,作者对精神病问题作了生存论一现象学讨论,探讨了“精神分裂性”个体的心-身关系以及精神分裂症状态的生成、发展等。作者强调,本书并非任何已知生存论哲学的直接运用,但生存论思想传统却是作者的主要思想来源。
目录 · · · · · ·
目录
初版序言
鹈鹕版序言
致谢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人学的生存论-现象学基础
第二章 从生存论-现象学理解精神病
第三章 存在性不安
第二部分
第四章 身体化的自我和非身体化的自我
第五章 精神分裂性状态中的内自我
第六章 假自我系统
第七章 自我意识
第八章 彼得个案
第三部分
第九章 精神病的发生和发展
第十章 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和假自我
第十一章 荒园之魂:对一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
参考文献
索 引
· · · · · · (收起)
初版序言
鹈鹕版序言
致谢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人学的生存论-现象学基础
第二章 从生存论-现象学理解精神病
第三章 存在性不安
第二部分
第四章 身体化的自我和非身体化的自我
第五章 精神分裂性状态中的内自我
第六章 假自我系统
第七章 自我意识
第八章 彼得个案
第三部分
第九章 精神病的发生和发展
第十章 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和假自我
第十一章 荒园之魂:对一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
参考文献
索 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个体把自己经验为这样的一个人,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拯救自己,使自己免于被那最恒久、最有力、最绝望的行为淹没。对于当事人来说,吞没是一种危险:被理解的危险、被爱的危险,甚至仅仅是被看见的危险。 陷于吞没焦虑的个体,其用以维护自身身份的主要手段是孤立。也就是说,他不是在正常的、以个体自主性为基础的独立与联系之间寻找平衡,而是在存在的完全丧失或彻底孤立之间走极端。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0页 -
那些被我们称为“精神分裂性个体”的人,在他人面前会觉得比我们暴露,比我们脆弱,比我们孤独。正因为如此,精神分裂症患者会说,他是玻璃做的,透明而空虚,苍白面脆弱,无力承受他人的注视。他人的眼光会把他看穿,将他粉碎。可以说,精神分裂症患者正是这样体验自身的。 我们将指出,正因为这种极度的脆弱,所谓“不真实的人”才变得那么满足于自我隐瞒。哭喊出于高兴,微笑意味着伤心,皱眉头表示同意,鼓掌喝彩却因为不快。他心里在说:“你看到的都不是我。”然而,问题在于,只有通过我们实际看到的一切,他才可能是现实中的人。如果他的行动没有表现他真实的自我,他的确就是不真实的,这时他完全是象征性的、含糊的,是一个纯粹虚空的、潜在的、想象的人,是一个“神秘的”人;这时没有什么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不再假装他本来所不是的人,如果他以其本来面目出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他就会像基督,或者像魔鬼,但不像人。他没有用身体去生存,正因为如此,他是无人(nobody)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从生存论-现象学理解精神病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共55册),
这套丛书还有
《理性与文化》《人:游戏者》《婚姻与道德》《恐惧与颤栗》《生与死的对抗》
等
。
喜欢读"分裂的自我"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嫉羨和感恩 9.1
-
- 精神分析诊断 9.6
-
- 少女杜拉的故事 7.9
-
- 人我之間 9.4
-
- 超越佛洛伊德 9.1
-
- 让我看见你 8.9
-
- 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 9.1
-
- 幻想與無意識 9.1
-
-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8.9
-
- 拒斥死亡 9.1
分裂的自我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让光明进入自己破碎的心智
莱恩在《分裂的自我》中,认为精神分裂症状(幻听等幻觉、相信不同寻常的事物等),实际是一种面对异化的恢复性尝试,“假自我”模糊了个体的感情核心。这在六十年前,乃至现在,也是具有人文关怀的。对于莱恩的具体理论构建,我不作评价,这只是飘散的读后感。 “精神分裂症患...
(展开)
> 更多书评 17篇
论坛 · · · · · ·
假如我终于整合了“真自我和假自我”,我怎么判断... | 来自不大行 | 2024-10-12 16:46:29 | |
哪里可以找到!求告知 | 来自whoami | 9 回应 | 2022-07-12 00:05:44 |
他人之爱比他人之恨更叫人害怕 | 来自智术师 | 2021-12-05 17:30:42 | |
好想看呀,可以在哪里买到?哪位仁兄如果看完肯割... | 来自暗号火锅 | 3 回应 | 2021-03-16 17:15:09 |
国内出版的关于莱恩研究的书——≪存在精神病学 ... | 来自沐沅步步 | 1 回应 | 2014-08-30 22:25:31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Penguin Classics (2010)9.2分 36人读过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9.2分 300人读过
-
Penguin USA (1965)暂无评分 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评分9分以上的心理学书籍 (可乐)
- 豆瓣五星图书【心理学】 (爱玛·包法利)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20世纪思想史里的重要书目 (无心)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分裂的自我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沐沅步步 2014-08-11 00:01:31
【因而,当一个人害怕自己的主体性被他人淹没、冲击或封闭,他就会反过来试图淹没、冲击、消灭他人的主体性。由此产生恶性循环;换句话说,想要通过抹煞他人的个体性来维护自己的自主性和身分,只会越走越远。这是因为,对他人存在性地位的每一种否定,都是对自身存在性安全感的削弱,而他人对自我的威胁则变得更为强烈,因而更需要加以否定。从个人自主性的意义上说,在上述损害中包含了这样的失败:个体无法与他人一道维持自己之... 【因而,当一个人害怕自己的主体性被他人淹没、冲击或封闭,他就会反过来试图淹没、冲击、消灭他人的主体性。由此产生恶性循环;换句话说,想要通过抹煞他人的个体性来维护自己的自主性和身分,只会越走越远。这是因为,对他人存在性地位的每一种否定,都是对自身存在性安全感的削弱,而他人对自我的威胁则变得更为强烈,因而更需要加以否定。从个人自主性的意义上说,在上述损害中包含了这样的失败:个体无法与他人一道维持自己之为人的感觉,也无法独自维持这种感觉。同时,个体无法独自支撑他自身的存在感。】【但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在父母所骄傲的东西和孩子所达到的状态之间,到底具有何种联系呢?或者说,孩子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其自身意志的表达呢?问题不在于孩子有多听话或多顽劣,而在于孩子是否感到,自己就是自己行动的源泉。】 (展开)
10 有用 一一姑娘 2015-05-02 15:32:22
爱他而又不试图吞没他。
3 有用 希培 2020-05-20 20:09:23
磕磕碰碰读完了 这本书比霍妮的神经症人格还要直逼我内心,虽然我既不是分裂症也不是神经症患者。果然存在主义的东西都很可怕,直视自己的内核,其实我们都很分裂啊。(据说作者还发展出了反精神病学这个领域,或者说存在精神病学 interesting、、)这本书已经加入我的重读计划了
2 有用 安弦 2020-03-16 16:37:50
R.D.Laing提出,有些疯狂是为了在不适于生存的条件下生存而发明出来的策略。
7 有用 阿莉阿尼 2019-09-09 18:33:04
很中肯的一种对精神分裂的解读 人如果太执着于维持一个自我,把自我与他人隔绝,反而会失掉自我存在的意义。虽然与他人相处必定会改变一部分的自我,但是这是值得且有益的,否则自我将脱离社会,失去存在的根基。也许更重要的是找到一种自我内在的支持,而不是借他人来确定自我的概念,他人给予的自我总会带来焦虑,也因此是脆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