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书评 (105)

阿不壳 2008-06-27 12:02:00

写不完的三步曲

有些书一旦错过,也许就是永远。这么想似乎很可惜,因为多数书注定被错过,书比人多,比人的岁月要长得多。可转念一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让人觉得可惜的书,它们骨子里通常是人早已渴念、早就熟悉的东西。有时觉得真古怪,那么多年了——超过人年月的事物过了又过,为什...  (展开)
luna 2009-05-26 11:25:23

像星星般闪亮

初读《童年》,是在十年前的初中。印象中,那个挂在教室走廊的高尔基,一脸严肃的大胡子,怎么也想不出,他笔下的童年,竟是如此闪闪发亮。 具体是什么样的情节,什么样的人物,早已忘记了。只记得,一群衣衫破烂的小孩子,满怀星星般闪亮的内心,想出了捡破烂的伟大想...  (展开)
Linjian 2011-01-22 20:18:21

不堪回首的童年

一个肮脏的社会,一个破碎的家庭,一群自私的人。幼年时期的高尔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挤压着。 高尔基自幼丧父,母亲出走,从小他就跟着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你很难想象一个孩子每天都在承受着家庭纠纷所带来的痛苦。亲人之间为了芝麻大的小事情闹得满城风雨,甚...  (展开)
ahong 2014-09-19 22:04:00

这个深沉的童年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速度与以往相比慢了许多,而且断断续续的,并不是这本书晦涩难懂,也不是画面太美不敢直视,反而往下读的欲望日渐减弱,可能对于一个童年过得绚丽多姿、如今自诩少年老成的我来说,书中的这些小孩子过家家般的鸡毛蒜皮之事提不起我的兴致。我想原因有二:...  (展开)
erwei 2009-01-23 00:24:19

谁来给我们的童年-及展开

在大学时候就看过一遍,边看边想,诚如俄罗斯时期的景象的浮现,在人与人,大人与孩子的看法时历史确实一致的。 最近,侄女的初中课外读物中又发了这本书,她是没有兴趣的,我闲来无事又翻了一遍,从而引发来以下感想。 失去了信仰和坚定的理由的教育能给我们什么?在去年还在...  (展开)
芒果味的云 2015-05-09 12:20:58

可恨,可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可恨,可爱 第一次读高尔基的《童年》,有一些感受不吐不快。 刚敲下“童年”二字,心里瞬间被填满的是“快乐、无忧”这类的词。是的,高尔基笔下的童年背景是十九世纪末的俄国,农奴刚被废除,社会处于“革”与“被...  (展开)
🍓🍉🍒🍎 2015-10-24 10:33:53

童年的伤痕

漫长岁月的煎熬,已化为乌有。因为,岁月带来的,煎熬过后,已是火灾,烧得到处都是。   一无所有的面庞,伤痕也成了点缀。   ——题记   本书作者高尔基出生在俄国的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岁便走向了社会,尝尽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据...  (展开)
ぷ埘绱╃帥氣 2011-01-23 17:43:13

童年

读《童年》有感   苏联的高尔基一生有许多著名作品。其中《童年》是他自传体小说三步曲中的第一部。   翻开书的第一页,他这样写道“给我的儿子”我想这也许是他想让儿子知道自己苦难的童年吧。   在沉痛的氛围中外祖母出现了,虽然阿廖沙(即高尔基)的父亲死了,但她的...  (展开)
Crystal 2021-10-04 20:33:57

《童年》评论

《童年》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悲惨的童年生活,生动描绘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展现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童年是美好且充满无限幻想的,那是最天真烂漫、无忧...  (展开)
带刺的玫瑰 2018-06-26 16:55:45

读后感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 马克西莫维奇 ·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丧父,随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着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哭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  (展开)
Misty 2018-05-15 22:17:31

高尔基《童年》读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有些人,会带来光。 像外祖母、茨冈尼克、好事情、阿廖沙的生父马克西姆,他们或许只是作者人生中的过客,却深深烙印在书中一些简短的篇幅中,影响着阿廖沙后来的轨迹; 有些人,是光下挥之不去的阴影。 像阿廖沙的两个舅舅以及继父,他们的行为来自于思想上的愚蠢无知和生活态...  (展开)
2021-04-13 19:19:02

一本不该出现在小学推荐的书籍

这本书真的不适合给小学的孩子读,文字对小学的孩子而言太过枯燥了。我小时候对这本书是深恶痛绝,不仅仅是因为人名,更是因为翻译的文字太过枯燥,很多地方都难以理解。这本书我是到高中才读的,读完之后觉得也就是一本平庸之作吧,没有太好也没有太差,相比于高尔基的母亲等...  (展开)
悦妙曦 2022-06-19 21:12:39

黑夜里的微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马克西姆·高尔基是作家的笔名,在俄语里,“高尔基”是“痛苦”的意思,而“马克西姆”意为“最大的”。作家就以“最大的痛苦”为笔名,开始了自己漫长的创作生涯,开创了无产...  (展开)
忘忧草 2018-09-12 10:03:27

童年时读的是故事,长大时读的是感受!

如果在上学的时候读过这本书的朋友,我建议现在已经步入社会的读者朋友可以再重读一遍这本高尔基的经典之作!我相信你一定会读出不一样的感受! 大家都知道这是根据高尔基童年时代的真实事迹写成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书中的一些故事是当时俄国社会真真实实的写照。很难想象在当时...  (展开)
jennyxion 2012-08-26 22:48:24

生活继续下去的点点光辉

与自己理解的童年有很大的反差:恶意中伤 毒打 彼此非人性的残害 ,这一切与童年的美好童话开了个很大的玩笑!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高尔基形成了自己的正性人格。而在现在的幸福生活,孩子们有很多被物质化,面对困难会软弱退缩。  (展开)
13572031713 2011-09-14 13:21:35

童年

人生就像一副缓缓展开的洗玉卷轴,开始时,一种未进入人生的剔透,一种美化现实的念头,一些向往美好的惆怅,最后,肮脏的,沉重的,画面不停闪过无力的喘息, 【节选】幽暗的小屋父亲躺在窗下的地板上,穿着白衣裳,身子伸的老长老长,光脚的脚指头奇怪的张开,眼睛快乐的紧闭...  (展开)
青禾 2021-10-10 21:07:48

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家庭

以“拉家常”式的语言将苦难娓娓道来,第一次发觉苦难其实是日常。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在21世纪科学这么发达的年代,宗教这种明显带有封建迷信的东西依旧如此盛行?读了《童年》突然顿悟:人们日常受苦,要么以直面鲜血的勇气正视苦难,要么没有自己的思想随波逐流,要么从对...  (展开)
塞纳里奥群鸦会 2018-05-16 18:33:54

读完,感慨万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完,感慨万分。 特别是先读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再读这本《童年》。 在我眼里同样是有关于少年时候的故事。 马克吐温写的是那个少年眼中的世界,而高尔基则是作为一位成年人看着年幼的自己。 这本书让我想到了许多东西,首先是自己。这些书虽然是初中必读书目,但是我当时一...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后页> (共105条)

订阅童年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