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下精装)》的原文摘录

  • 我们知道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其间虽无深崭的渊阱隔离着,却自有其天然的疆界;在此疆界内者则取之,在此疆界外者,则舍之。 (查看原文)
    朝花夕拾 1赞 2018-12-22 12:08:23
    —— 引自第5页
  • 最早的“文学史”都是注重于“文学作家”个人的活动的,换一句话,便是专门记载诗人、小说家、戏剧家等的生平与其作品的。这显然的可知所谓“文学史”者,不过乃是对于作家的与作品的鉴赏的或批判的“文学批评”之联合,而以“时代”的天然次序“整齐划一”之而已。像写作《英国文学史》(公元1864年出版)的法人泰纳(Taine,1828—1893),用时代、环境、民族的三个要素,以研究英国文学史的进展的,已很少见。北欧的大批评家,勃兰兑斯(G. Brandes)也更注意于一支“文学主潮”的生与灭,一个文学运动的长与消。他们都不仅仅赞叹或批判每个作家的作品了;他们不仅仅为每个作家作传记,下评语。他们乃是开始记载整个文学史的进展的。 (查看原文)
    关彳山 1赞 2018-12-06 08:46:45
    —— 引自章节:绪论
  • 随了这个历史的观念的变更,文学史当然也便来了一个变更。也如历史之不再以英雄豪杰为中心一样,文学史早已不是“文学巨人”的传记的集合体了。 (查看原文)
    关彳山 1赞 2018-12-06 08:46:45
    —— 引自章节:绪论
  • 然而“人”究竟是社会的动物;我们不相信有一个人曾是完全的“遗世而独立”的。所谓“隐逸诗人”云云,他究竟还是人世间的活动的一员。他尽管不参加当时任何的政治等的活动,然而他究竟是受了社会一切大事变的影响的。他的情感往往是最为丰富的,其感受性,当然也更为敏锐。所以无论什么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有他所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影响。那个时代的广大人民的生活都会不期然而然地印染于他们的作品之上。 为了更深切地了解一个作家,我们便不能不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正如我们之欲更深切地了解一部作品,便不能不去研究其作家的生平一样。 (查看原文)
    关彳山 1赞 2018-12-06 08:46:45
    —— 引自章节:绪论
  • 文学史的目的既明,则其所叙述的范围,当然很明白的便可以知道,盖文学史所叙述的并不是每一部文学的作品,而是每一部最崇高的不朽的名著。但也不能没有例外。有许多文学作品,其本身虽无甚内容,也无甚价值,却是后来许多伟大作品的祖源,我们由流以溯源,便不能不讲到他们;且这类材料,不仅仅论述一个文体的生长与发展所必须叙及,即说到要由文学上明了那个“时代”,也是绝好的资料。又有许多已成为文学史上争论之焦点的东西或史料,或曾在文学史上发生过重大的影响,成为一支很有影响的派别与宗门的……却也不能不讲述——即使其内容是较空虚的。那些作品之所以产生与发展而成为一个宗门,一个大支,当然也自有其社会的背景与根据。 (查看原文)
    关彳山 1赞 2018-12-06 08:46:45
    —— 引自章节:绪论
  • 有许多低级趣味的读物,像通俗的小说、剧本之类,表面上虽亦为文学的一体的一部分,实际上却不能列入“作者之林”。但像许多科学上、史学上的名著,有时却又因其具有文学趣味的关系,而也被公认为文学上的名著:例如庄子、荀况的哲学著作,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郦道元的《水经注》等都是。 (查看原文)
    关彳山 1赞 2018-12-06 08:46:45
    —— 引自章节:绪论
  • 这个疆界的土质是情绪,这个疆界的土色是美。文学是艺术的一种,不美,当然不是文学;文学是产生于人类情绪之中的,无情绪当然更不是文学。 (查看原文)
    关彳山 1赞 2018-12-06 08:46:45
    —— 引自章节:绪论
  • 最早的几部中国文学史简直不能说是“文学史”,只是经、史、子、集的概论而已;而同时,他们又根据传统的观念——这个观念最显著地表现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将纯文学的范围缩小到只剩下“诗”与“散文”两大类,而于“诗”之中,还撇开了“曲”——他们称之为“词余”,甚至撇开了“词”不谈,以为这是小道;有时,甚至于散文中还撇开了非“正统”的骈文等东西不谈;于是文学史中所讲述的纯文学,便往往只剩下五七言诗、古乐府以及“古文”。 (查看原文)
    关彳山 1赞 2018-12-06 08:46:45
    —— 引自章节:绪论
  • 但不仅远古的著作如此,即较为近代的东西也还是有许多的争论。《西游记》小说向来视为元人丘长春之作,直至最近方才论定为明人吴承恩的创作。而相传的李陵、苏武的五言诗其真伪也是纷纭不已。有许多的谬误的观念,便往往因此而构成。且举一个有趣的例。有一部明人的选本,载了一篇向未被发见过的建安七子时代的王粲《月赋》;居然有许多人相信其为一篇真实的逸文的发见,将其补入汉、魏辞赋之林。但经了细心的批评家的研究,原来这一篇赋便是谢庄的著名的《月赋》!《月赋》的开头假托着“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绿苔生阁,芳尘凝榭。悄焉疚怀,不怡中夜……于时斜汉左界,北陆南躔,白露暧空,素月流天。沉吟齐章,殷勤陈篇。抽毫进牍,以命仲宣。仲宣跪而称曰……”选者目未睹《文选》,便径定为仲宣之作。 (查看原文)
    关彳山 1赞 2018-12-06 08:46:45
    —— 引自章节:绪论
  • 希腊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Herodotus)的史书,也是他个人的作品。 (查看原文)
    关彳山 1赞 2018-12-06 08:46:45
    —— 引自章节:绪论
  • 原来民间文学这个东西,是切合于民间的生活的。随了时代的进展,他们便也时时刻刻地在进展着。他们的形式,便也是时时刻刻在变动着,永远不能有一个一成不变或永久固定的定型。又民众的生活又是随了地域的不同而不同的,所以这种文学便也随了地域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式样与风格。这使我们的“草野文学”成为很繁赜、很丰盛的产品。但这种产品却并不是永久安分的“株守”一隅的。也不是永久自安于“草野”的粗鄙的本色的。他们自身常在发展,常在前进。一方面,他们在空间方面渐渐地扩大了,常由地方性的而变为普遍性的;一方面他们在质的方面,又在精深地向前进步,由“草野”的而渐渐地成为文人学士的。这便是我们的文学不至永远被拘系于“古典”的旧堡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查看原文)
    关彳山 1赞 2018-12-06 08:46:45
    —— 引自章节:绪论
  • 先驱者在前走着;于是“古典主义者”便也往往携其所学而跟随着,而形成了一个大时代。 (查看原文)
    关彳山 1赞 2018-12-06 08:46:45
    —— 引自章节:绪论
  • 当民众文艺初次与文人学士相接触时,其结果便产生了一个大时代。过了一个时代,这个新的形式,又渐渐成为古董而为时代及民众所舍弃,他们又自去别创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出来。 (查看原文)
    关彳山 1赞 2018-12-06 08:46:45
    —— 引自章节:绪论
  • 文学是产生于人类情绪之中的,无情绪当然更不是文学。 (查看原文)
    朝花夕拾 2018-12-22 12:26:11
    —— 引自第6页
  • 《红楼梦》的什么金呀。玉呀,和尚,道士呀,尚未能脱尽一切旧套。惟《金瓶梅》则是赤裸裸的绝对的人情描写;不夸张,也不过度的形容。像她这样的纯然以不动感情的容观描写,来写中等社会的男与女的日常生 活(也许有点黑暗的,偏于性生活的)的,在我们的小说界中,也许仅有这一部而已。俗语有云:“画鬼容易画人难。”以人为常见之物,不易得真,却最易为人找到错处;鬼则为虚无缥缈的东西,任你如何写法,皆无人来质证,来找错儿。《西游》《封神》,画鬼的作品也,故易于见长。《金瓶梅》则画人之作也,入手既难,下手却又写得如此逼真,此其所以不仅独绝于这一个时代的小说界也!可惜作者也颇囿于当时风气,以着力形容淫秽的事实,变态的心理为能事,未免有些“佛头着粪”之感。然即除净了那些性交的描写,却仍不失为一部好书。 (查看原文)
    小行星爆炸 1赞 2022-06-02 17:44:51
    —— 引自第686页
  • 他书大抵抄袭日人的旧著,将中国文学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及近代的四期,又每期皆以易代换姓的表面上的政变为划界。例如,中古期皆开始于隋,近古期皆终止于明。却不知隋与唐初的文学是很难分别得开的;明末的文坛上的风尚到了清初的几十年间也尚相承未变。如何可以硬生生地将一个相同的时代劈开为二呢?本书就文学史上的自然的进展的趋势,分为古代、中世及近代的三期,中世文学开始于东晋,即佛教文学开始大量输入的时期;近代文学开始于明代嘉靖时期,即开始于昆剧的产生及长篇小说的发展之时。每期之中,又各分为若干章,每章也都是就一个文学运动,一种文体,或一个文学流派的兴衰起落而论述着的。 (查看原文)
    关彳山 2018-12-05 00:37:03
    —— 引自章节:例言
  • 在这样长久的时代里,我们先民的文学活动,至少也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殷商到春秋时代。这是一个原始的时代。伟大的著作,只有一部《诗经》。 第二阶段:战国时代。这是散文最发展的时代。散文的应用,在这时最为扩大。作者们都勇敢地向未之前见的文学的荒土上垦殖着。韵文也有了很高的成就,产生出像屈原的《离骚》、《九章》,宋玉的《九辩》以及《招魂》、《大招》之类的杰作。 第三阶段:从秦的统一到东汉的末叶。这是一个辞赋的时代。我们还看见五言诗在这时候开始发生萌芽;我们还看见古代的载籍,在这时候开始被整理,被“章句”,被归纳排比在好几部伟大的历史的名著里去。 第四阶段:从汉建安到西晋之末。这是一个五言诗的伟大时代。抒情诗的创作复活了;同时还复活了哲学的讨论的精神。诗人们,学者们,都不甘低首于类书似的辞赋和古代典籍之前了。虽然在最后,我们见到了一个悲惨的少数民族混乱的时代,却并无碍于这个时代伟大的成就。印度的佛教也在这时输入中国,开始在哲学上发生着影响,但文学上似还也不曾感受到什么。 (查看原文)
    关彳山 2018-12-10 03:09:37
    —— 引自章节:上卷第一章 古代文学鸟瞰
  • 汉民族的殷商一代,已定居于河南的黄河流域。汉族到底是西来的呢,还是定居于本土的原始人种,这有种种专门的辩论,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它。 (查看原文)
    关彳山 2018-12-10 03:09:37
    —— 引自章节:上卷第一章 古代文学鸟瞰
  • 南宋上半叶的散文作家,最重要的可分为二派,一是功利派,一是道学派。道学派以朱熹、吕祖谦为代表。功利派则以陈亮、陈傅良、叶适为代表。 (查看原文)
    冬之旅 2021-01-11 22:09:06
    —— 引自第515页
  • 亮字同甫,永康人,才雄气壮,有志功名。其文才辩纵横,不可控勒,有“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时之杰豪”的雄姿。亮与朱熹相友善,然议论则相左。有《龙川文集》三十卷。他尝上书孝宗道:“当今之儒士,自谓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大雠,而方且扬眉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为之性命乎?”这一席话正足以表现出功利派的作家们和道学家们的分野来。 (查看原文)
    冬之旅 2021-01-11 22:09:06
    —— 引自第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