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 · · · ·
我的世界与我的窗口(代序)
第一部分“没有尽头的青春潮”
导言:数字时代的“海”
第一章美国人与“孩子”
第一节美国人:发明者与犯规者
第二节赛柏空间里谁是最大的?
第三节美国人与“孩子”
第二章生于七月四日
第一节橄榄球与足球
第二节从“绅士”到“牛仔”
第三节“沟通”与“自我依靠”伦理
第四节两种“独立宣言”
第三章“自我依靠”的个人电脑
第一节“嬉皮士”――美国精神的真正传人
第二节从“嬉皮士”到“黑客”
第三节黑客与刺客
第四节罪犯与功臣
· · · · · · (收起)
第一部分“没有尽头的青春潮”
导言:数字时代的“海”
第一章美国人与“孩子”
第一节美国人:发明者与犯规者
第二节赛柏空间里谁是最大的?
第三节美国人与“孩子”
第二章生于七月四日
第一节橄榄球与足球
第二节从“绅士”到“牛仔”
第三节“沟通”与“自我依靠”伦理
第四节两种“独立宣言”
第三章“自我依靠”的个人电脑
第一节“嬉皮士”――美国精神的真正传人
第二节从“嬉皮士”到“黑客”
第三节黑客与刺客
第四节罪犯与功臣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不少人都有“相识满天下,知己 有几人”感受。这表明两个“自我”的交往要比两个“自我”的躯壳之间的“交往”难得多。当我对我的“自我”所知甚少时,我也不不可能知道别人的自我。两个心智浅陋的人是无“知心”、“知音”可言的。 当两个人相见时感到相知相契时,总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事实上,一切有价值的“相见”都是“晚”的,相见者在相见的一刻都有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因为在这相见之前两个人都不自觉地为这次相见作了长时间的、细致的准备,都不自觉地等待着这一刻。 沟通,说到底,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是行家里人之间的一种默契,是两个深得其旨的人在目光相遇时发出的会心的微笑,而不是一个知情者向不知情者,一个内行向一个外行,一个精英向一个凡夫俗子进行的传播、灌输、开导。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全书 -
在那些数不清的晚会上,永远是那些烂熟的面孔,烂熟的歌舞升平和插科打浑。一个男人或女人身着异装,一手拿着麦克风,一手做着比婴儿的动作还要单调、还莫名其妙的动作,唱着永远似曾相识的悲悲切切或闹闹哄哄的歌曲,一群好似来自《西游记》里的“盘丝洞”的女子围着他或她重复着乏味到荒诞的舞蹈动作。或者,两三个人凑在一起,模仿贫穷、落后地区或暴富地区人的口音,兜售一些拿肉麻当有趣的笑料。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全书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网络文化丛书(共7册),
这套丛书还有
《黑客》《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说》《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21世纪网络生存术》
等
。
喜欢读"孤独的狂欢"的人也喜欢 · · · · · ·
孤独的狂欢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 更多书评 13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个人】《冬吴相对论》参考书目 (丁文元和王德成)
- 我开书店一定要有的书(一) (河)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大熊网络图书馆部分藏书目录 (ourmfzh)
- 我的互联网思维 (羊的门)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孤独的狂欢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J 2013-05-02 15:30:54
精彩!
1 有用 NARUMI 2014-01-21 19:04:34
原来是伯凡写的
3 有用 鸟飞 2013-10-23 01:02:21
冬吴相对论中的吴伯凡,基本可以看做是麦克卢汉和尼葛洛庞帝著作的读后感,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博士,人家确实能扯,从海德格尔到爱默生到歌德,当初把我这个土鳖青年看得一愣一愣的,只是现在回忆起来似乎能记住的不多,所以三星,还是值得一看的。
0 有用 颖聪 2011-01-19 20:22:47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0 有用 heyyeti 2009-11-30 21:18:02
IT科普,其实是哲学。互联网改变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