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选了徐先生的六十一篇文章,其中,半数以上是怀人、忆旧和悼念之文;所忆所念的对象多数是徐先生的师友,个别未曾亲与过从的,徐先生也都从个人角度刻画印象和抒写感受,所以这些文章,读来篇篇都使人感到亲切有味,仿佛能触摸到具体。或者可以说,这里有一册一个个知识分子的肖像合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就从这册合集里透露出来了。
六十一篇文章编为七组,每组的标题是编者加的。第一组“历史的观察”,其中有两篇是为宋儒朱善画像。第二组“新潮涌起中的旧学”,前三篇分别忆念徐先生早岁在武汉求学时的三位老师,刘凤章、王季多和黄季刚。当时正值五四前后,新学思潮涌来之际,三位旧学先生力学敦行的风貌,在徐先生的笔下栩栩如生。另有一篇《五四运动的一个角落》,徐先生回忆了在武汉时受到五四运动影响的情况,写出了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北京与上海是新文化运动在先,五四运动在后,而武汉则是...
本书选了徐先生的六十一篇文章,其中,半数以上是怀人、忆旧和悼念之文;所忆所念的对象多数是徐先生的师友,个别未曾亲与过从的,徐先生也都从个人角度刻画印象和抒写感受,所以这些文章,读来篇篇都使人感到亲切有味,仿佛能触摸到具体。或者可以说,这里有一册一个个知识分子的肖像合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就从这册合集里透露出来了。
六十一篇文章编为七组,每组的标题是编者加的。第一组“历史的观察”,其中有两篇是为宋儒朱善画像。第二组“新潮涌起中的旧学”,前三篇分别忆念徐先生早岁在武汉求学时的三位老师,刘凤章、王季多和黄季刚。当时正值五四前后,新学思潮涌来之际,三位旧学先生力学敦行的风貌,在徐先生的笔下栩栩如生。另有一篇《五四运动的一个角落》,徐先生回忆了在武汉时受到五四运动影响的情况,写出了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北京与上海是新文化运动在先,五四运动在后,而武汉则是“因有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才成为社会上的一股洪流”。这样的回忆,能把读者从只知“德先生”、“赛先生”的抽象认识中,一下子拉回到历史的现场。第三组“共担文化生命”各文,是徐先生对熊十力、马一浮、唐君毅等同道师友的忆念;最后一篇《(民主评论)结束的话》记叙了创办《民主评论》杂志的始末和甘苦。第四组“典型种种”五篇文章,分别谈吴稚晖、鲁迅、章士到、余嘉锡、殷海光五位学人,可以分别看作五种知识分子的典型。余嘉锡之外的四位,不仅有学名,有文名,更都是社会上的大名人,但徐先生最钦重的还是“埋头闭户,不务声华,认真治学”的余嘉锡先生,称其为“一个伟大知识分子”。第五组“怀人感逝”十一篇文章,所忆念的人,大陆的读者多不熟悉,借此可以了解徐先生播迁以后的交游。第六组“东海西海”,有的记日本的山人人物,有的谈对日本知识分子的看法,有的谈西方的知识分子,如爱因斯坦、汤恩比、毕加索。第七组“青年与教育”,徐先生的儒者襟袍中,始终装着青年一代,大至“青年往何处去”的方向问题,小至初中入学的国文试题,他都以一颗拳拳之心,坦陈已见。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
Quink (沧海无惊浪)
我们中国之可悲,是在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容许面对最大最彰明显著的罪恶敢讲一句真话。一个罪犯所编造的谎言,在最高权利者的明示或暗示之下,必使它成为千千万万人的共同谎言。于是把千千万万无辜的人也变成犯罪者的共犯。中华民族要翻身,必从有一席之地能允许人敢讲真话开始。2012-07-31 20:51:59 1人喜欢
-
我听过王德昭先生一次很有意义的演讲,他指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在发生的时间上及内容上,并不是一个运动,而是两个运动。……就北京、上海两地而论,新文化运动在先,五四运动在后。就我上学时的武汉来说,则五四运动似乎在先,紧接着是新文化运动。从历史性来看,则新文化运动乃继承废除八股后所应当有的进步的文化运动,源远而义复,并非单系某一特定事件之反应。五四运动则系由日本帝国主义所激发起的政治性的救国运动...
2012-06-11 19:58:12 1人喜欢
我听过王德昭先生一次很有意义的演讲,他指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在发生的时间上及内容上,并不是一个运动,而是两个运动。……就北京、上海两地而论,新文化运动在先,五四运动在后。就我上学时的武汉来说,则五四运动似乎在先,紧接着是新文化运动。从历史性来看,则新文化运动乃继承废除八股后所应当有的进步的文化运动,源远而义复,并非单系某一特定事件之反应。五四运动则系由日本帝国主义所激发起的政治性的救国运动,它的发生虽在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后,但并非因有新文化运动才有五四运动;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就实践的情形来讲,则在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只是少数人手上的运动。因有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才成为社会上的一股洪流。站在武汉这一角度看,是因五四救国运动的政治性发展不下去,才转向新文化运动,因新文化运动在救国的实践上有些渺茫,才有转向广州的国民革命运动,所以国民党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发展。 ——《五四运动的一个角落》
回应 2012-06-11 19:58:12 -
“许多人上书拥护王莽做皇帝,并不是如后人所说的,这是出于他们的‘无耻’;乃是他们认为汉德既衰,在道理上便应当把天下让给有德者去作;而王莽当时之谦恭下士,及通过《周官》所表现的政治理想,大家认为是可以做皇帝的。” ——《在非常变局下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2012-06-11 16:30:10 1人喜欢
-
“许多人上书拥护王莽做皇帝,并不是如后人所说的,这是出于他们的‘无耻’;乃是他们认为汉德既衰,在道理上便应当把天下让给有德者去作;而王莽当时之谦恭下士,及通过《周官》所表现的政治理想,大家认为是可以做皇帝的。” ——《在非常变局下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2012-06-11 16:30:10 1人喜欢
-
我听过王德昭先生一次很有意义的演讲,他指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在发生的时间上及内容上,并不是一个运动,而是两个运动。……就北京、上海两地而论,新文化运动在先,五四运动在后。就我上学时的武汉来说,则五四运动似乎在先,紧接着是新文化运动。从历史性来看,则新文化运动乃继承废除八股后所应当有的进步的文化运动,源远而义复,并非单系某一特定事件之反应。五四运动则系由日本帝国主义所激发起的政治性的救国运动...
2012-06-11 19:58:12 1人喜欢
我听过王德昭先生一次很有意义的演讲,他指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在发生的时间上及内容上,并不是一个运动,而是两个运动。……就北京、上海两地而论,新文化运动在先,五四运动在后。就我上学时的武汉来说,则五四运动似乎在先,紧接着是新文化运动。从历史性来看,则新文化运动乃继承废除八股后所应当有的进步的文化运动,源远而义复,并非单系某一特定事件之反应。五四运动则系由日本帝国主义所激发起的政治性的救国运动,它的发生虽在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后,但并非因有新文化运动才有五四运动;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就实践的情形来讲,则在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只是少数人手上的运动。因有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才成为社会上的一股洪流。站在武汉这一角度看,是因五四救国运动的政治性发展不下去,才转向新文化运动,因新文化运动在救国的实践上有些渺茫,才有转向广州的国民革命运动,所以国民党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发展。 ——《五四运动的一个角落》
回应 2012-06-11 19:58:12
-
Quink (沧海无惊浪)
我们中国之可悲,是在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容许面对最大最彰明显著的罪恶敢讲一句真话。一个罪犯所编造的谎言,在最高权利者的明示或暗示之下,必使它成为千千万万人的共同谎言。于是把千千万万无辜的人也变成犯罪者的共犯。中华民族要翻身,必从有一席之地能允许人敢讲真话开始。2012-07-31 20:51:59 1人喜欢
-
我听过王德昭先生一次很有意义的演讲,他指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在发生的时间上及内容上,并不是一个运动,而是两个运动。……就北京、上海两地而论,新文化运动在先,五四运动在后。就我上学时的武汉来说,则五四运动似乎在先,紧接着是新文化运动。从历史性来看,则新文化运动乃继承废除八股后所应当有的进步的文化运动,源远而义复,并非单系某一特定事件之反应。五四运动则系由日本帝国主义所激发起的政治性的救国运动...
2012-06-11 19:58:12 1人喜欢
我听过王德昭先生一次很有意义的演讲,他指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在发生的时间上及内容上,并不是一个运动,而是两个运动。……就北京、上海两地而论,新文化运动在先,五四运动在后。就我上学时的武汉来说,则五四运动似乎在先,紧接着是新文化运动。从历史性来看,则新文化运动乃继承废除八股后所应当有的进步的文化运动,源远而义复,并非单系某一特定事件之反应。五四运动则系由日本帝国主义所激发起的政治性的救国运动,它的发生虽在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后,但并非因有新文化运动才有五四运动;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就实践的情形来讲,则在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只是少数人手上的运动。因有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才成为社会上的一股洪流。站在武汉这一角度看,是因五四救国运动的政治性发展不下去,才转向新文化运动,因新文化运动在救国的实践上有些渺茫,才有转向广州的国民革命运动,所以国民党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发展。 ——《五四运动的一个角落》
回应 2012-06-11 19:58:12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的民国学术Ⅰ (羊的门)
- ◆岊湬的书柜(6) (岊湬)
- 知识分子 (绿茶)
- 知识分子的兴衰 (羊的门)
- 关于知识分子(On Intellectuals) (剧旁)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信的过 2013-12-24 20:57:06
复观先生似孟子。
0 有用 璿 2011-11-22 11:09:38
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述还是相当详细,不过有些细小之处可以看出,此人性格应该是暴躁型……此处有删节神马的最讨厌了
0 有用 半闲斋 2012-08-26 08:20:37
我特别喜欢读其中回忆师友的这类文字
0 有用 沈玉琳 2019-05-08 15:37:12
删节太多了,其实很喜欢读回忆录式的小文章,对一些我熟悉的人他的评价倒是emmm。通过行文能看出作者本人也是偏见极重的,随便翻翻还可以吧。
1 有用 Anson 2016-05-03 22:00:04
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不是为了 知识而知识,上层的人把知识用作匡计天下的工具,下层的人把知识当做糊口要饭的营生。 中国两千余年来专制之荼毒。 王莽;五四。
0 有用 重生的吴研 2021-01-01 22:09:46
都是作者的一些杂文。可以感受到,作者总的思路应当还是从忧患的时代切入,发掘知识分子的立足点。第一篇文章即说明了作者理想当中的知识分子,“在人生上总是采取‘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态度”,并且文化理想上总是讲求“天下为公”,以及“中庸”。不过读过之后有个问题,即到底什么是“知识分子”,感觉有些混乱。所以主要还是了解作者对郭嘉出路的一种思考,一种文化角度的思考。此外各种回忆性质的文章亦可丰富读者对历史的... 都是作者的一些杂文。可以感受到,作者总的思路应当还是从忧患的时代切入,发掘知识分子的立足点。第一篇文章即说明了作者理想当中的知识分子,“在人生上总是采取‘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态度”,并且文化理想上总是讲求“天下为公”,以及“中庸”。不过读过之后有个问题,即到底什么是“知识分子”,感觉有些混乱。所以主要还是了解作者对郭嘉出路的一种思考,一种文化角度的思考。此外各种回忆性质的文章亦可丰富读者对历史的认识。 (展开)
0 有用 沈玉琳 2019-05-08 15:37:12
删节太多了,其实很喜欢读回忆录式的小文章,对一些我熟悉的人他的评价倒是emmm。通过行文能看出作者本人也是偏见极重的,随便翻翻还可以吧。
0 有用 懒懒懒 2016-11-17 02:27:55
学人回忆和时论杂文
1 有用 Anson 2016-05-03 22:00:04
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不是为了 知识而知识,上层的人把知识用作匡计天下的工具,下层的人把知识当做糊口要饭的营生。 中国两千余年来专制之荼毒。 王莽;五四。
0 有用 穆穆良朝 2014-12-11 11:16:08
再读一遍。士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精髓,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或多或少总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这往往会成为悲剧的原因,但正道滄桑,也是成就君子的必由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