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文人的另一面》讲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离我们已经相当遥远了,温梓川去世也已近二十年,但他笔下的那些文采飞扬、神态各异的前辈文人,那些精彩纷呈、有声有色的文坛往事,却还是那样地令人悠然神往。这当然不仅是那些文人文事自身的魅力,无疑也有作者温梓川辛勤耕耘、妙笔天成之功。他为我们在往昔与现今、中国与南洋之间搭建了一条文学对话的桥梁,为我们了解文坛的过去、了解他本人的生命历程,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新文学自五四以来,波澜壮阔,而文坛风景也随之竞具百态。马来西亚前辈作家温梓川早年负笈广州中山大学及上海暨南大学时,与汪静之、曹聚仁、章衣萍等一大批师友交谊颇笃,并和鲁迅、梁实秋、徐志摩、沈从文等也过从甚密。其文坛回忆录,为后人留下一道别样的民国风景……
作者简介 · · · · · ·
温梓川(1911-1986),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早年曾先后就读于广州中山大学和上海暨南大学,与文坛名流交往颇密,并以其诗歌、小说、散文小说等创作,在30年代沪上文坛崭露头角。
目录 · · · · · ·
――关于温梓川的文坛回忆录
名师风采
我所认识的夏丐尊先生
史学家傅斯年
从伦敦回来的傅斯年
张凤的面线点
叶公超二三事
敢说敢为的叶公超
谈梁实秋
再谈梁实秋
梁遇春与散文
汪静之与《蕙的风》
大胆诗人汪静之
冯三昧讲小品文
周谷城教英文
李石岑谈人生哲学
沈从文像小商人
顾仲彝、洪深不教戏剧
“黑旋风”洪深
张资平教地理
三角恋爱小说商张资平
邓肾功的“要得”
京片子和卫生学
彭家煌教国语
章克标登龙有术
陶冷月专画冷月
光他人门楣的潘光旦
“世人皆欲杀”的罗隆基
《情书一束》
《情书一束》和章衣萍
活跃于文坛的几个暨大教授
暨南往事
秋野社的一群
漫谈暨南的秋野社
暨南文艺研究会・槟榔社
槟榔社的名人演讲
舞台春秋
徐志摩朗诵《秋声》
新月诗人徐志摩
曾孟朴谈《孽海花》
张竞生开美的书店
“何徐事件”的内幕
夏炎德写《法兰西文学史》
三个一夜成名的青年作家
关于校歌的回想
文坛回想
在广州一年
在广州见到了鲁迅
郁达夫三宿槟城
雨巷诗人
“现代派诗人”戴望舒
邵洵美金屋藏娇
毁家兴书的邵洵美
蒋光慈印象
与丰子恺的“缘”
滕固在伏见丸上
被目为唯美派作家的滕固
文艺茶话
崔万秋的启事战
曾分可宣告文坛下野
曾今可被骂留名
徐悲鸿坐对瓶梅食饼干
萧乾在槟城
湘潭黎家子弟的声光
章回小说家张恨水
“诗怪”林庚白
新书业与作家
洪雪帆与现代书局
谈饶百迎
瘐死狱中的李词�
喜欢写诗的顾因明
徐东甫 徐北甫
徐觉非和江晃西
“无办法的恋爱”的马宁
才气横溢的陈祖山
戏剧家王绍清在槟城
不像诗人的诗人吴逸凡
· · · · · · (收起)
"文人的另一面"试读 · · · · · ·
在半个世纪前的一九二六年秋,我进了广州中山大学文科的预科甲读书,第二年春间,想不到发生了"四、一二"清党事件,一时弄得人心惶惶,不可终日。时局非常不安定,不是三日风便是二日雨,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时常无缘无故停课,教师也因此时常缺席,那时中大虽然有不少硕学俊彦讲学,可是大家都不能安心读书。在这种人心浮动,恐惧余波荡漾的环境之下,心情感到异常苦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抗战胜利后,我在报馆里编电讯,才知道乔治叶原来就是叶公超先生,已经做了外交部次长,当了外交部的发言人。常常看到他招待记者的谈话,总是“无可奉告”,记者每发一问,他回答的就是这四个字的名句,使我不禁想起了他在星架坡旅馆里的纵谈,自国事以至风月,靡所不论,慷爽之气,不脱书生本色,妙语[25]解颐,并不稍自讳饰;想不到一行作吏,说话也就显得那么拘束,那么多忌讳了。当时还想起了他的酒量一定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而我却已戒了几年的酒了。不过虽然在报上常常看到他的活跃的近影,却比不上在暨大当教授时那么风度翩翩了,尤其是他那支颇有英国气派的淡巴菇的烟斗,恐怕也久已不用了吧?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4页 -
近见报载公超先生在一九六五年六月间,卸任后到台南高雄去观光,到一个相识的小吃摊“北平都一处”去小吃。摊主徐继声原是美术学校毕业生,学过西洋画,做过美术教师,来台后,放下教鞭,改行作小生意。公超和他很相好,曾为他题过五个字:“辛苦方知味”。这五个字含义颇深。“味”有两种解释,一种比喻人生,一个人一生勤劳辛苦,到了晚年,才知道甘苦味。另一种则是比喻食物的美味。因此,也可以看出辞官后的公超,对世态毕竟是有一番感慨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文人的另一面"的人也喜欢 · · · · · ·
文人的另一面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对‘民国先贤’的完人化想象是一种附魅
> 更多书评 2篇
-
五四运动发生后,中国产生了推行出版物的新书业,这新的企业,也可以说是事业。在北方,起初是北京《晨报》副刊合订本的单独发行,并有选集、演讲集等著作附带的单行本印行。一开始,就显得相当成功。但在南方,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时事新报》的《学灯》也发行了合订本,各自尽了当时对于副刊所应负的责任,也得到应得的成功。至于初期的新书业,时间上却比副刊活动稍为早些。迨后,因为印刷机出版的便利,新书业也...
2019-05-10 22:59:01
五四运动发生后,中国产生了推行出版物的新书业,这新的企业,也可以说是事业。在北方,起初是北京《晨报》副刊合订本的单独发行,并有选集、演讲集等著作附带的单行本印行。一开始,就显得相当成功。但在南方,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时事新报》的《学灯》也发行了合订本,各自尽了当时对于副刊所应负的责任,也得到应得的成功。至于初期的新书业,时间上却比副刊活动稍为早些。迨后,因为印刷机出版的便利,新书业也逐渐南移,集中于上海棋盘街一带,造成了中国的出版业的中心。商务印书馆即矗立在棋盘街上,而中华书局也设在河南路的棋盘街与福州路的转角上,成为出版界的重心。 从横亘福州路的棋盘街直上,原先就有群益书社、亚东图书公司、神州国光社、民智书局、中华图书公司、文明书局和扫叶山房等几家。一九一七年间,陈独秀主持的《新青年》杂志,为当年最有销路的杂志。印行这刊物的就是以刊行英文辞典读本著名的群益书社。初期印行傅斯年、罗家伦等人主办的新潮社丛书,也是由它发行的。后来这些杂志刊物转移到亚东图书公司印行,都不会赔钱。 引自 新书业与作家 是故“福州路”其来有自。
回应 2019-05-10 22:59:01 -
-
至于蒋光慈,那时正为现代书局编辑《新流月刊》,时常在现代书局编辑部遇见。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当时为现代书局绘封面的郑人仄兄还告诉我,此公脾气古怪,不大爱理人。我认识他,还是由于洪雪帆的介绍。我在认识他之前,就曾在《语丝》周刊上开过蒋光慈的玩笑。我把这事告诉他,而他也不以为忤。后来他还上日本去了一趟,回来后出过一本日记《异邦与故国》。他于一九三一年六月三十日在上海同仁医院病逝,患的是肠结核症,享...
2019-05-10 22:58:01
-
抗战胜利后,我在报馆里编电讯,才知道乔治叶原来就是叶公超先生,已经做了外交部次长,当了外交部的发言人。常常看到他招待记者的谈话,总是“无可奉告”,记者每发一问,他回答的就是这四个字的名句,使我不禁想起了他在星架坡旅馆里的纵谈,自国事以至风月,靡所不论,慷爽之气,不脱书生本色,妙语[25]解颐,并不稍自讳饰;想不到一行作吏,说话也就显得那么拘束,那么多忌讳了。当时还想起了他的酒量一定已经到了炉火纯青...
2019-05-10 22:53:26
抗战胜利后,我在报馆里编电讯,才知道乔治叶原来就是叶公超先生,已经做了外交部次长,当了外交部的发言人。常常看到他招待记者的谈话,总是“无可奉告”,记者每发一问,他回答的就是这四个字的名句,使我不禁想起了他在星架坡旅馆里的纵谈,自国事以至风月,靡所不论,慷爽之气,不脱书生本色,妙语[25]解颐,并不稍自讳饰;想不到一行作吏,说话也就显得那么拘束,那么多忌讳了。当时还想起了他的酒量一定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而我却已戒了几年的酒了。不过虽然在报上常常看到他的活跃的近影,却比不上在暨大当教授时那么风度翩翩了,尤其是他那支颇有英国气派的淡巴菇的烟斗,恐怕也久已不用了吧? 引自 叶公超二三事 叶认为:“酒不能不学喝的,将来有一天搞外交的话,不会喝酒,或者一喝便陶然大醉,不是很失体统吗?”(第23页)
回应 2019-05-10 22:53:26 -
近见报载公超先生在一九六五年六月间,卸任后到台南高雄去观光,到一个相识的小吃摊“北平都一处”去小吃。摊主徐继声原是美术学校毕业生,学过西洋画,做过美术教师,来台后,放下教鞭,改行作小生意。公超和他很相好,曾为他题过五个字:“辛苦方知味”。这五个字含义颇深。“味”有两种解释,一种比喻人生,一个人一生勤劳辛苦,到了晚年,才知道甘苦味。另一种则是比喻食物的美味。因此,也可以看出辞官后的公超,对世态毕...
2019-05-10 22:55:53
-
五四运动发生后,中国产生了推行出版物的新书业,这新的企业,也可以说是事业。在北方,起初是北京《晨报》副刊合订本的单独发行,并有选集、演讲集等著作附带的单行本印行。一开始,就显得相当成功。但在南方,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时事新报》的《学灯》也发行了合订本,各自尽了当时对于副刊所应负的责任,也得到应得的成功。至于初期的新书业,时间上却比副刊活动稍为早些。迨后,因为印刷机出版的便利,新书业也...
2019-05-10 22:59:01
五四运动发生后,中国产生了推行出版物的新书业,这新的企业,也可以说是事业。在北方,起初是北京《晨报》副刊合订本的单独发行,并有选集、演讲集等著作附带的单行本印行。一开始,就显得相当成功。但在南方,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时事新报》的《学灯》也发行了合订本,各自尽了当时对于副刊所应负的责任,也得到应得的成功。至于初期的新书业,时间上却比副刊活动稍为早些。迨后,因为印刷机出版的便利,新书业也逐渐南移,集中于上海棋盘街一带,造成了中国的出版业的中心。商务印书馆即矗立在棋盘街上,而中华书局也设在河南路的棋盘街与福州路的转角上,成为出版界的重心。 从横亘福州路的棋盘街直上,原先就有群益书社、亚东图书公司、神州国光社、民智书局、中华图书公司、文明书局和扫叶山房等几家。一九一七年间,陈独秀主持的《新青年》杂志,为当年最有销路的杂志。印行这刊物的就是以刊行英文辞典读本著名的群益书社。初期印行傅斯年、罗家伦等人主办的新潮社丛书,也是由它发行的。后来这些杂志刊物转移到亚东图书公司印行,都不会赔钱。 引自 新书业与作家 是故“福州路”其来有自。
回应 2019-05-10 22:59:01 -
-
至于蒋光慈,那时正为现代书局编辑《新流月刊》,时常在现代书局编辑部遇见。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当时为现代书局绘封面的郑人仄兄还告诉我,此公脾气古怪,不大爱理人。我认识他,还是由于洪雪帆的介绍。我在认识他之前,就曾在《语丝》周刊上开过蒋光慈的玩笑。我把这事告诉他,而他也不以为忤。后来他还上日本去了一趟,回来后出过一本日记《异邦与故国》。他于一九三一年六月三十日在上海同仁医院病逝,患的是肠结核症,享...
2019-05-10 22:58:01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家里的书 (尋方)
- 现代文坛与出版市场 (小海绵)
- 2010年读书录 (季米)
- 2007.12.03扫书 (小欢欢)
- Favorite (Wynnè Woo)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文人的另一面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青葭 2010-05-21 12:43:28
当消遣看看还可以,但是比起《前朝明月旧时影》系列的书差远了
0 有用 之龢 2019-05-02 18:40:58
围绕作者在上海暨南大学求学经历,大致分章回忆了部分老师、同学,并进而推及当时在上海、东南亚,乃至闽粤地区活跃的文人旧事。其中大部分人物今天已颇无闻。作者形象刻画亦未尽精妙,颇杂陈其事而已。加以编者于集外,另作蒐求达44篇,作者有关同一人物之文字连贯编排。编者虽自称“对部分重复的文章,适当作了删削”,(序第8页)前后文章雷同仍不鲜见。额外蒐求,宜另作附录,保留作者自选原貌,留待读者自愿选读。作者倾向... 围绕作者在上海暨南大学求学经历,大致分章回忆了部分老师、同学,并进而推及当时在上海、东南亚,乃至闽粤地区活跃的文人旧事。其中大部分人物今天已颇无闻。作者形象刻画亦未尽精妙,颇杂陈其事而已。加以编者于集外,另作蒐求达44篇,作者有关同一人物之文字连贯编排。编者虽自称“对部分重复的文章,适当作了删削”,(序第8页)前后文章雷同仍不鲜见。额外蒐求,宜另作附录,保留作者自选原貌,留待读者自愿选读。作者倾向国府,编者亦有删节,(序第8页)遗憾失其原貌。作者中日战争前后南洋华人,开蒙以致大学,与内地华人无异。蒋梦麟回忆美国华社,与之相类。其汉文功底,甚至爱“国”情怀,虽当今内地华人,难及项背。东南亚民族国家勃兴,内地动荡绵延,短短几十载,海外华社已大不相同。#感谢上海图书馆 (展开)
0 有用 酱油 2017-12-14 23:00:02
写的很琐碎,却也很真实,有助于打破某些“大师神话”。
0 有用 熊柴大略 2020-03-01 21:37:15
应可与何兆武《上学记》作一互文,至少也是相似地位的作品,却可能因编排之故,似流于八卦文章。如果能善加编排,对于了解作为学院老师的民国文人、民国书局的大概、学校与开课的制度等是很重要的参考材料。
0 有用 四通居士 2013-02-09 22:02:57
除夕看八卦
0 有用 熊柴大略 2020-03-01 21:37:15
应可与何兆武《上学记》作一互文,至少也是相似地位的作品,却可能因编排之故,似流于八卦文章。如果能善加编排,对于了解作为学院老师的民国文人、民国书局的大概、学校与开课的制度等是很重要的参考材料。
0 有用 之龢 2019-05-02 18:40:58
围绕作者在上海暨南大学求学经历,大致分章回忆了部分老师、同学,并进而推及当时在上海、东南亚,乃至闽粤地区活跃的文人旧事。其中大部分人物今天已颇无闻。作者形象刻画亦未尽精妙,颇杂陈其事而已。加以编者于集外,另作蒐求达44篇,作者有关同一人物之文字连贯编排。编者虽自称“对部分重复的文章,适当作了删削”,(序第8页)前后文章雷同仍不鲜见。额外蒐求,宜另作附录,保留作者自选原貌,留待读者自愿选读。作者倾向... 围绕作者在上海暨南大学求学经历,大致分章回忆了部分老师、同学,并进而推及当时在上海、东南亚,乃至闽粤地区活跃的文人旧事。其中大部分人物今天已颇无闻。作者形象刻画亦未尽精妙,颇杂陈其事而已。加以编者于集外,另作蒐求达44篇,作者有关同一人物之文字连贯编排。编者虽自称“对部分重复的文章,适当作了删削”,(序第8页)前后文章雷同仍不鲜见。额外蒐求,宜另作附录,保留作者自选原貌,留待读者自愿选读。作者倾向国府,编者亦有删节,(序第8页)遗憾失其原貌。作者中日战争前后南洋华人,开蒙以致大学,与内地华人无异。蒋梦麟回忆美国华社,与之相类。其汉文功底,甚至爱“国”情怀,虽当今内地华人,难及项背。东南亚民族国家勃兴,内地动荡绵延,短短几十载,海外华社已大不相同。#感谢上海图书馆 (展开)
0 有用 简慢人生 2018-05-13 10:28:45
从别人的角度看看不见的另一面。
0 有用 酱油 2017-12-14 23:00:02
写的很琐碎,却也很真实,有助于打破某些“大师神话”。
0 有用 烤芬 2014-08-11 14:04:21
看了前面老师那部分于是想写元爷爷脑内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