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此书曾于2004年出版,引起小说界和学界的瞩目,更是受到广大小说爱好者的追捧。此次为修订版,作者亲自写了一篇精彩纷呈的长序《志怪应逢天雨粟》。
喜欢读小说、写小说的人应该能体贴胡适把明、清之际的许多小说家“拉拔”到和古文家等高甚至更高一等的地位上去。虽然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只写到中唐的元、白诗便戛然而止,压根儿没从小说上说明白:中国文学是如何“永永脱离了盲目的自然演化的老路,走上了有意创作的新路”的。然而,在《白话文学史》书成近70年后,胡适的意见乃至于诸多考证研究与观念的发明,不该只被看成是“奖掖小说”、“揄扬当代”而已。他所触及的课题倘若不被进一步发现、开展,喜欢读小说、写小说的人恐怕也“永永”不会明白:从施耐庵到吴跌人是如何……
在《小说稗类》中,由庄子始,张大春炫技似地学舌马奎兹、戏仿司马中原……极尽耍痞嘲弄之能事。难得他如此杂学百家、博古通...
此书曾于2004年出版,引起小说界和学界的瞩目,更是受到广大小说爱好者的追捧。此次为修订版,作者亲自写了一篇精彩纷呈的长序《志怪应逢天雨粟》。
喜欢读小说、写小说的人应该能体贴胡适把明、清之际的许多小说家“拉拔”到和古文家等高甚至更高一等的地位上去。虽然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只写到中唐的元、白诗便戛然而止,压根儿没从小说上说明白:中国文学是如何“永永脱离了盲目的自然演化的老路,走上了有意创作的新路”的。然而,在《白话文学史》书成近70年后,胡适的意见乃至于诸多考证研究与观念的发明,不该只被看成是“奖掖小说”、“揄扬当代”而已。他所触及的课题倘若不被进一步发现、开展,喜欢读小说、写小说的人恐怕也“永永”不会明白:从施耐庵到吴跌人是如何……
在《小说稗类》中,由庄子始,张大春炫技似地学舌马奎兹、戏仿司马中原……极尽耍痞嘲弄之能事。难得他如此杂学百家、博古通今,更难得有如此清晰的架构,梳理出独特的小说观。
小说稗类的创作者
· · · · · ·
-
张大春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张大春,台湾著名作家。台湾辅大中国文学硕士。现任台湾辅大中文系教授、News98电台主持人。曾获联合报小说奖、时报文学奖、吴三连文学奖等。著有《鸡翎图》、《公寓导游》、《没人写信给上校》、《撒谎的信徒》、《文学不安》、《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我妹妹》、《野孩子》、《小说稗类》、《本事》、《寻人启事》等。
80年代末90年代初,二十出头的张大春凭着旧学根柢与对都会新气息的敏锐,以《将军碑》、《公寓导游》、《四喜忧国》等短篇小说令人惊艳地开启了台湾现代小说在形式上完足并真正专业的黄金时期。随后,评家、读者们跟着张大春走过令成人少年都捧读传诵的大头春风光、一路到他紧追新闻、以文字颠覆政治的新闻写作系列、为武侠开创新局的五十七万字巨作《城邦暴力团》,至到这本令学界瞩目的创作者文论《小说稗类》,张大春坚持专业写作的姿态,对台湾文坛起着现今仍难以估量的影响力...
张大春,台湾著名作家。台湾辅大中国文学硕士。现任台湾辅大中文系教授、News98电台主持人。曾获联合报小说奖、时报文学奖、吴三连文学奖等。著有《鸡翎图》、《公寓导游》、《没人写信给上校》、《撒谎的信徒》、《文学不安》、《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我妹妹》、《野孩子》、《小说稗类》、《本事》、《寻人启事》等。
80年代末90年代初,二十出头的张大春凭着旧学根柢与对都会新气息的敏锐,以《将军碑》、《公寓导游》、《四喜忧国》等短篇小说令人惊艳地开启了台湾现代小说在形式上完足并真正专业的黄金时期。随后,评家、读者们跟着张大春走过令成人少年都捧读传诵的大头春风光、一路到他紧追新闻、以文字颠覆政治的新闻写作系列、为武侠开创新局的五十七万字巨作《城邦暴力团》,至到这本令学界瞩目的创作者文论《小说稗类》,张大春坚持专业写作的姿态,对台湾文坛起着现今仍难以估量的影响力。
目录 · · · · · ·
再版序
—志怪应逢天雨粟
有序不乱乎?
—一则小说的体系解
一个词在时间中的奇遇
—一则小说的本体论
读错了的一部史
—一则小说的起源点
站在语言的遗体上
—一则小说的修辞学
福斯特在摇摆
—一则小说的因果律
寓言的箭射向光影之间
—一则小说的指涉论
看见太阳了
—一则小说的主体说
一起洗个澡
—一则小说的政治学
说时迟,那时快
—一则小说的动作篇
意志里的诗
—一则小说的速度感
踩影子找影子
—一则小说的腔调谱
冲决知识的疆界
—一则小说的记忆术与认识论
随手出神品
—一则小说的笔记簿
不厌精细捶残帖
—一则小说的起居注
预知毁灭纪事
—一则小说的启示录
多告诉我一点
—一则小说的显微镜
将信将疑以创世
—一则小说的索隐图
谵妄的执迷
—一则小说的疯人院
两只小雨蛙,干卿底事
—一则小说的离心力
叙述的闲情与野性
—一则小说的走马灯
不登岸便不登岸
—一则小说的洪荒界
卡夫卡来不及找到
—一则小说的材料库
胡说与张叹
—一则小说的方言例
为弥彰而欲盖
—一则小说的修正痕
未来已在目前
—―则小说的预言术
金鹏鸪是什么?
—一则小说的主题曲
召之即来,挥之不去
—一则小说的自动性
附录:离奇与松散-从武侠衍出的中国小说叙事传统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冒犯了正确知识,正统知识,主流知识,真实知识的同时以及以后,小说还可能冒犯 道德、人伦、风俗、礼教、正义、政治、法律。冒犯他们固不足以表示小说的价值尽在于斯,但是小说在人类文明发展上注定产生的影响就在这一股冒犯的力量:它不时会找到一个新的对象,一个尚未被人类意识到的人类自己的界限。 当小说被写得中规中矩的时候,当小说应该反映现实生活的时候,当小说只能阐扬人性世情的时候,当小说必须吻合理论规范的时候,当小说不再发明另类知识、冒犯公设禁忌的时候,当小说有序不乱的时候,小说爱好者或许连那轻盈的迷惑也失去了,小说就死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3页 -
对曹雪芹而言,看似无意义无价值的生活细节(打翻汤碗、烫手不觉)开始和小说角色的内在(个性、性格、气质或精神状态)无所不能地发生联系,这是整部《红楼梦》的潜在动力。或许,置诸今日的小说写作环境则无足为奇;毕竟20世纪下半叶的写作者即使没有读过亨利·詹姆斯、詹姆斯·乔伊斯,也早已无碍于运用种种现代手法或现代主义手法,“内外交织,情景交融”地创作小说。然而,曹雪芹生于18世纪初,卒于18世纪中,存活于一个从未重视过小说传统的封闭中国,除了向看似无意义亦无价值的生活细节中求发明之外一无所傍。呜呼!我只能借用鲁迅的诗句如此赞之:于无声处听惊雷。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小说稗类"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小说稗类"的人也喜欢 · · · · · ·
小说稗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6 条 )

一个小缺陷:句式西化严重
> 更多书评 66篇
论坛 · · · · · ·
档 与阳 具的关系 | 来自瘦猪 | 2 回应 | 2023-11-09 17:52:33 |
契诃夫与托尔斯泰之前是什么关系? | 来自hela | 2021-11-23 16:11:17 | |
这个应该不是全本吧 在豆瓣上搜 台版的好像近400页 | 来自* | 5 回应 | 2017-03-28 14:17:25 |
报错报错!! | 来自小美 | 3 回应 | 2015-09-27 18:53:55 |
据说是修订本,修订了哪些啊? | 来自青色 | 5 回应 | 2010-11-03 10:02:40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天地出版社 (2019)8.2分 260人读过
-
網路與書出版 (2004 年 11 月)8.9分 135人读过
-
聯合文學 (1998年3月)8.9分 66人读过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暂无评分 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一湄私人书橱 (一湄)
- 打開大腦的好書 (社科人文類) (私房书)
- 我知道这些书很怪但我爱的难以自拔 (Josephine)
- 如何专业地谈论文学 (信心不逆熊先生)
- 理想国 书香2012 (理想国imaginist)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小说稗类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消失一郎 2016-12-29 00:46:19
书袋掉得太多,看得我甚觉自己懵然无知。也不太适应这种语言。
3 有用 狐不归 2017-04-25 19:57:34
没啥意思。
2 有用 阿梦 2011-10-07 20:48:38
[像淳美的饭后甜点,不足以当正餐,却又余味悠远。] 文学评论、理论气氛不浓,介于笔记、散文之间,外延性好,兼顾趣味性、学识于一身。
5 有用 一湄 2010-11-20 17:34:12
小说的本体论其实是多么简单!它是一个词语在时间里的奇遇。
57 有用 琴酒 2010-09-09 21:17:52
说是获益匪浅不为过。对于主体说的拒绝,小说的速度,叙述,腔调,皆有不俗的见解。其对速度的说法让我从昆德拉的困境中脱离,认识到传统小说特有的内发动力。对传统笔记体的论述让人颇感兴趣,其将真实化为材料的格物的同时,竟对趣味未曾损伤,文学依然是神奇的沃土。托尔斯泰和契诃夫那章,一句“他走的太高贵,也太执迷”,真是说的我不得不感叹其眼光老辣,系统读契诃夫的时间到了。对于白先勇叙述中不同于张爱玲的全能视角,... 说是获益匪浅不为过。对于主体说的拒绝,小说的速度,叙述,腔调,皆有不俗的见解。其对速度的说法让我从昆德拉的困境中脱离,认识到传统小说特有的内发动力。对传统笔记体的论述让人颇感兴趣,其将真实化为材料的格物的同时,竟对趣味未曾损伤,文学依然是神奇的沃土。托尔斯泰和契诃夫那章,一句“他走的太高贵,也太执迷”,真是说的我不得不感叹其眼光老辣,系统读契诃夫的时间到了。对于白先勇叙述中不同于张爱玲的全能视角,更是如醍醐灌顶。卡夫卡的半开半壁的窗,“普罗克拉斯特斯的床”,这个写作的“纸牢”也是我的。个人觉得,美中不足的一点就是他在细节的必要性,小说的修正痕,离题上花了太多笔墨,其实爱读小说或者尝试过创作的人都明白,语言在展开的过程中本身就是极为繁复和自动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