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罗银胜
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著有《顾准传》(团结出版社)、《潘序伦传》(立信会计出版社)、《才情人生乔冠华》(团结出版社)、《红色外交家乔冠华》(香港时代国际出版公司)、编著《顾准:民主与“终极目的”》(中国青年出版社)、《顾准追思录》(中国青年出版社)等。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杨绛认为,“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 ========== 对一些近年来的文学热点问题,杨绛先生也有自己的不同看法。二〇一〇年四月,某人拜访杨绛,说起张爱玲:“先生(杨绛)眨眨眼,耸了耸肩,沉默了几秒,说:受不了她。现在社会上把她捧得不得了,有一张她摆姿势的照片,说她是美人。我的外甥女和她是同学,她说张一脸花生米,awkward,在学校里拼命让人注意她,奇装异服。人都来不及选,汉奸都跟上了。她成天想的都是男女之间的。下三滥。钱钟书跟夏志清说,你怎么把我和张爱玲放在一起捧啊?她的东西我从来不看,恶心死了。” ==========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颉眼客光忆见初 藏新漫。 不知洗几时面, 曾取红花和雪无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大学时代
> 全部原文摘录
杨绛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9 条 )

【雨枫试读】人生边上少一人,《围城》再无《我们仨》

【雨枫试读】那个百岁的女子走了~~~

【雨枫试读】阅读,也许是最好的送别,最深的怀念……


【雨枫试读】《杨绛传》-- 借此书与先生谈谈天

不如直接去看杨绛先生自己的书

那时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 更多书评 69篇
-
记忆很深刻的一本书。大概用时一个月看完,后期得提升时间管理效率啊。很敬佩杨先生,不同于对其他民国女性的认知,对于她的印象为:果敢,谦卑,专注,乐观。 与大多数传记相同,按照时间线索,这本书从她小时候写到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从小,浓郁的先进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让她爱上了读书,母亲的贤惠文静,包容体贴在杨绛身上也有所遗传。父母感情和睦确实对孩子影响深远。家族中其他人的事迹也广为流传。可以说,那个时代的杨...
2020-06-23 22:21:52 1人喜欢
记忆很深刻的一本书。大概用时一个月看完,后期得提升时间管理效率啊。很敬佩杨先生,不同于对其他民国女性的认知,对于她的印象为:果敢,谦卑,专注,乐观。
与大多数传记相同,按照时间线索,这本书从她小时候写到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从小,浓郁的先进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让她爱上了读书,母亲的贤惠文静,包容体贴在杨绛身上也有所遗传。父母感情和睦确实对孩子影响深远。家族中其他人的事迹也广为流传。可以说,那个时代的杨绛,起点是极为幸运的。
颉眼客光忆见初 藏新漫。 不知洗几时面, 曾取红花和雪无 引自 大学时代 杨绛和钱锺书白天除了上课,经常结伴出去坐一会儿咖啡馆注意从社会学习语言和汲取知识,或者一起逛逛旧书肆;晚上一般都回到公寓,不改旧习,发愤读书,青灯黄卷长相伴,不亦乐乎。 引自 负笈英法 共同的兴趣爱好,让两个人共同进步,羡慕这样的神仙爱情!
回去 钱锤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对杨说我做坏事了”、。原来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 杨绛问明是怎样的灯,她说:“不要紧,我会修。” 他又放心回去。 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不能关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正由于杨绛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相信不要紧”这句话。 引自 负笈英法 佩服杨绛的包容和耐心。大部分人也许会觉得丈夫不成熟,自己孕期不会好好照顾自己还惹祸,但是杨绛却会让钱放心。这正是她的包容保全了钱的真实与天真。能做个这样的人或者遇到这样的对象应该都是幸福的吧!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引自 负笈英法 勉励此时的自己!
那时候,有个杨绛从没见过的女学生上台控诉,形势直转急下,地不班上的学生,可是她咬牙切齿、顿足控诉的却是杨绛。只听她直嚷: 杨季康先生上课不讲工人,专谈恋爱。” 杨季康先生教导我们,恋爱应当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杨季康先生教导我们,见了情人,应当脸发白,腿发软” 杨季康先生甚至于教导我们,结了婚的女人也应当谈恋爱。 这场大会在学校大礼堂举行,参加者约三千师生员工。其时几千观 向杨绛,她的那个亲戚不知溜到哪儿去了。她只好效法三十年代的旧式新娘,闹房时戴着蓝眼镜,装着不闻不见,木然默坐。接下去还有对别人的控诉会者拥挤着慢慢散去,一面闹哄哄地议论。杨绛心想、早知如此,为何在酝酿控诉会上,没人提及自己“谈恋爱”的事情,却一致通过呢? 引自 定居京华 且看季康先生如何应对:
杨绛带著这“一头雾水”、独自一人回到家里。钱铺书和女儿都不在家,女早已睡熟,没人倾诉,没人安慰。这天夜晚,杨绛思绪万千:“假如我是一个娇的女人,我还有什么脸见人呢?我只好关门上吊啊!季布壮士,受辱而不着,因为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我并没有这等大志。我只是火气旺盛,像个鼓鼓的皮球,没法按下凹处来承受这份侮辱,心上也感不到丝毫惭愧。”于是,她只看了一会几书便睡觉了。 第二天一早起来。杨绛特意打扮得喜盈盈的,拿着个菜篮子到校内菜场上“人最多的地方去招摇”,看一看旁人如何表现: 有人见了杨绛及早躲开,有人佯装不睬,但也有人照常和她打招呼,而且有两三个人还和她说话,有一人和她说笑了好一会儿。这在杨绛眼里,平添了几分滑稽,可作喜剧的“素材”。 引自 定居京华 着实佩服杨先生的耐力,以及从苟且现实中发现诗和远方的能力,这份乐观弥足珍贵。许多有才能的人在这场打击中消失,能够存活下来,本来就是一种本事。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 我不要它溢出来 引自 定居京华 还没能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等我经历过了再来体味~
杨绛安慰他说“兵来将挡、火来水挡;总有办法。”从二楼走上三楼的时候,果然灵机一动,想出个办法来。她的女儿钱暖几年前剪下两条大辫子,她用手帕包着藏在柜里,这会子可以用来做一顶假发。她找出一口掉了耳朵的小锅做植子,用丈夫的压发帽做底,解开子,把头发一小股一小股缝上去。她想不出别的方法,也没有工具,连糨糊胶水都没有。 就这样杨绛费了足足一夜工夫、,做成了一顶假发,害得钱整夜没睡安稳地笑说,小时老羡慕弟弟光头,洗脸可以连带洗头,这回我至少也剃了半个光头。果然,羨慕的事早晚会实现,只是变了样。 杨绛自恃有了假发,“阴阳头”也无妨。可是一戴上假发,才知天生毛发之妙,原来一根根都是通风的。一顶假发却像皮帽子一样,大暑天盖在头上闷热不堪,简直难以忍耐。而且光头戴上假发,显然有一道界线。剪下的辨子搁置多年,已由乌黑变成枯黄色,和她原来的黑发色泽不同一一因为那时候她的头发还没有花白。 引自 十年尘世 这种话只有幽默感十足的杨绛才说得出,叫人忍俊不禁。在“文革”这一特殊条件下,杨绛认为,“收拾厕所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其一可以躲避红卫兵的“造反”;其二,可以销毁“会生麻烦的字纸”;其三,可以“享到向所未识的自由”,摆脱“多礼”的习惯,看见不喜欢的人“干脆呆着脸理都不理”,“甚至瞪着眼睛看人,好像他不是人而是物。绝没有谁会责备我目中无人,因为我自己早已不是人了。这是颠倒过来”了意想不到的妙处” 。 引自 十年尘世 着实佩服杨先生!!!
在杨绛的笔下,没有高大的英雄人物,只有很平常、很普通的入物,不管是可亲可爱的,还是可憎可恶的,抑或是可悲可叹的人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演绎的是这些寻常人物的家长里短,因而更带有生活气息。 引自 笔耕不辍 因为生活用心,所以感受深刻,很容易发现别人的故事,也善于去解说这个故事。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说的就是这个理吧!
走进杨、钱锺书的家里,只觉得满室书香。他们把客厅与书房合二为一了,主要空间都被书柜和书桌占据着。两张老式的单人沙发挤在一隅,权且待客。简朴的房间里,最醒目的是大小书柜放满书籍:中文与外文、古典与现代杂陈,显示着两位主人中西文化贯通。 引自 生活侧影 欣赏这样的家庭,希望以后自己的家里也是这么充满书香气儿。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引自 生命之火 也许是引用了围城里的话,目前没有太多认同感。如果一个幸福的婚姻家庭,为什么想逃出来呢?
尽管已经一百岁高寿了,杨绛的日常起居照常如初,地柱性到凌晨一点才睡觉,六点多起来,年事虽高,九、十点钟是下楼小区“遛弯”,吃完午饭后再睡个午觉,作息有规每天坚持写作,甚至练字。 引自 后记 熬着夜再浏览了一遍。让自己记忆深刻的部分差不多都有所提及,后续还值得再回顾,也许十年后我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也许十年后我也有自己的幸福家庭,甚至也可以写写文章。
不论如何,希望多像杨绛学习。自律坚定,淡泊谦卑,乐观贤良!
回应 2020-06-23 22:21:52 -
Y (遇事多和自己商量)
20191207 《杨绛传》 在杨绛看来,“无论中医西医,(父亲杨荫杭死里逃生挣扎过来)都归功于我母亲的护理”。 杨荫杭对杨绛等人明明白白地说过,“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 杨荫杭还教育他的子女要“有志气”,树立大志,杨绛在中学的时候,还听她父亲讲到同乡一位陆姓朋友在交通大学读书的两个儿子,“那两个孩子倒是有志气的,逃出去做了共产党。 杨荫杭还主张自食其力,不能不劳而获,这些都给孩子的心灵...2019-12-08 09:02:12
20191207 《杨绛传》
在杨绛看来,“无论中医西医,(父亲杨荫杭死里逃生挣扎过来)都归功于我母亲的护理”。
杨荫杭对杨绛等人明明白白地说过,“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
杨荫杭还教育他的子女要“有志气”,树立大志,杨绛在中学的时候,还听她父亲讲到同乡一位陆姓朋友在交通大学读书的两个儿子,“那两个孩子倒是有志气的,逃出去做了共产党。
杨荫杭还主张自食其力,不能不劳而获,这些都给孩子的心灵塑造产生很大的影响。
杨荫杭的教育理念来自孔夫子的“大叩则大鸣,小扣则小鸣”。
杨绛对这种“赚钱”方法(捉虫赚钱)并不感兴趣,她像她的母亲一样对身外之物看得很淡漠。杨绛很明白:“假如我们对某一件东西非常艳羡,父亲常常也只说一句话:‘世界上的好东西多着呢......' 意思是:得你自己去争取。也许这又是一项’劳动教育‘,可是我觉得更多像是鼓吹’个人奋斗‘。我私下的反应是,’天下的好东西多着呢,你能样样都有吗?‘”她淡泊名利的性格,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熏陶形成的。
为选专业,杨绛颇费踌躇,只好带着问题回家求教。
“我该学什么?”她问父亲。
杨荫杭回答:“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杨绛心里不踏实:“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
父亲开导她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吴宓先生与钱钟书》:
他(吴宓)自觉失言,就像顽童自知干了坏事那样,惶恐地伸伸舌头。他意中人的小名并不雅驯,她本人一定是不愿意别人知道的。吴先生说了出来,立即惶恐地伸伸舌头。我代吴先生不安,也代同班同学感到惭愧。作弄一个痴情的老实人是不应该的,尤其他是一位可敬的老师。
吴宓先生成了众口谈笑的话柄——他早已是众口谈笑的话柄。他老是受利用,被剥削,上当受骗。吴先生又不是糊涂人,当然能看到世道人心和他理想的并不一致。
可是他只感慨而已,他还是坚持自己一贯的为人。
杨绛写给钱钟书的一封信被他父亲钱基博接到后拆开看了,只见上面写着:“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读到此处,老先生“得意非凡”,直说:“此真聪明人语!”
向达说钱钟书:“人家口蜜腹剑,你确是口剑腹蜜。”能和他对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他刻薄了。杨绛认为,“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在遭受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
杨绛夫妇在巴黎的生活比较自由自在——因为钱钟书通过了牛津的论文考试,如释重负。他觉得为一个学位赔掉许多时间,很不值得。他常引用一位曾获得牛津学士学位的英国学者对文学学士的评价:“文学学士,就是对文学无识无知。”他从此不想再读什么学位。这种想法逐渐影响到杨绛,因此他们虽然继续在巴黎大学交学费入学,但只按各自规定的课程读书。
这样,杨绛和钱钟书白天除了上课,经常结伴出去坐一会儿咖啡馆,注意从社会学习语言和汲取知识,或者一起逛逛旧书肆;晚上一般都回到公寓,不改旧习,发奋读书,青灯黄卷长相伴,不亦乐乎。
女儿做母亲,便是报娘恩。
日本作家鹤见佑辅说得好:“笑和泪只隔了一层纸。”杨绛写的就是这种含泪的喜剧。因为是用泪水稀释过的,故而笑得痛快淋漓,笑得含蓄蕴藉;这种笑带着无穷的意味。
杨绛的喜剧中的“各式人等,无论上层下层,都是我们在旧中国随处可见的人物,只是作者挑肥拣瘦,经过选拔,把他们当作样板搬上舞台,公开展览。对那些名门望族的绅士淑女,更是透过衣冠楚楚的外表,脱衣舞似的细细剥露他们又丑又脏的灵魂(但其中也有风趣盎然的形象);对那些蓬门小户的男女老小,是带着深厚的同情,指出他们盲目的营营扰扰,可笑可悯,怜惜地抚摸着他们的伤痛。解剖的锋芒含而不露,婉而多讽。只是作者深入生活,体察人生的结果,出发点是对人生的热爱,所以精神上站得高,看得透彻。”
有时候,我凝敛成一颗石子,潜伏涧底。时光水一般在我身上淌泻而过,我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静止的自己,仿佛在时空之外、无涯无际的大自然里,仅由水面阳光闪烁,或明或暗地照见一个依附于无穷的我。有时候,我放逸得像倾泻的流泉。数不清的时日是我冲洗下的石子。水沫蹴踏飞溅过颗颗石子,轻轻快快、滑滑溜溜地流。河岸束不住,淤泥拉不住,变云变雾,海阔天空,随着大气漂浮。
在沉闷的日子里,与朋友们一起谈天说地,排遣忧愁,不失为苦度日子的一个好办法。
钟书的第一个拜门弟子常请老师为他买书。不论什么书,全由老师选择。其实,这是无限制地供老师肆意买书。书上都有钟书写的“借痴斋藏书”并盖有“借痴斋”图章;因为学生并不读,专供老师借阅的,不是“借痴”吗!
败坏人类品性的根源是笼罩着整个社会的自私自利。
已掌握两门外语的杨绛先生(当年49岁)为译好《唐吉可德》,毅然决定再学西班牙语:“一九六零年三月,我读毕《西班牙文入门》后,便开始阅读 拉美的西班牙小说。由浅入深,渐渐能读懂比较艰深的文章了。
”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
钱钟书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杨绛认同: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舍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他箱子里只有字典、笔记本、碑帖等等。
杨绛问:“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
钱钟书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
在杨绛眼里,钱钟书向来抉择很爽快,好像未经思考似的;但事后从不游移反复。而自己则不免思前想后,可是两人的抉择总相同。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到此也就死心塌地,不再生妄想。
”这次我是一个人代表三个人说话:我自己算一个,已经去世的钱钟书算一个,我女儿钱媛算一个。“杨绛的语调柔缓,然其言切切,载着深情,“我只说三句话:在一九九五年钱钟书病重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全部稿费及版税在清华设立一个奖学金,名字就叫”好读书“,而不用个人名字;奖学金的宗旨是扶助贫困学生,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期望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永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起于自强不息,止于厚德载物,一生努力实践之。“
良心出于本性,除非自欺欺人,良心是压不灭的。
钱钟书大行前最后一句话是:”好好活!“
人们没有想到,十二月十九日清晨,钱钟书匆匆去世。这位德高望重、学贯中西、成就卓著的学者,对自己的身后事早已做了最简朴的安排。他给夫人杨绛留下这样的遗嘱:”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恳辞花圈花篮,不保留骨灰。“
按照钱钟书的遗愿,丧事一切从简。杨绛也一再对社科院的领导表示,要尊重先生的意愿。有些杨绛亲手编织的衣服,曾打算捐出去救灾,但钱钟书用双手护住说:”这是’慈母手中线‘,其他衣服可以捐,这几件留着。“
钱钟书逝世后,杨绛一如既往,闭门谢客,潜心读书。她的闭门读书不是消极避世,不通人情世故,而是”追求精神享受“。她说:”我觉得读书好像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者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入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还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以得到丰富的阅历,可以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张几个心眼儿吧?“
回应 2019-12-08 09:02:12
-
1)钟老不理会他太太的插嘴,反过来对我说:“老钮,你谱《鹊桥仙》的调子写一首词,让老程来画张画,我来写题词。” “好,我来填词!”我说着,同事就念了两句《鹊桥仙》的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胡扯,那是秦少游写的,我要你作。”钟书还是盯着我。 我对词根本没有修养,只好岔开说:“季康,我们三个大男人都有任务,你呢?这不公平!” “我啊!只要和钟书朝朝暮暮相会就够了!”季康拉着钟书的手,圆...
2015-06-29 11:37:26
1)钟老不理会他太太的插嘴,反过来对我说:“老钮,你谱《鹊桥仙》的调子写一首词,让老程来画张画,我来写题词。” “好,我来填词!”我说着,同事就念了两句《鹊桥仙》的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胡扯,那是秦少游写的,我要你作。”钟书还是盯着我。 我对词根本没有修养,只好岔开说:“季康,我们三个大男人都有任务,你呢?这不公平!” “我啊!只要和钟书朝朝暮暮相会就够了!”季康拉着钟书的手,圆圆的脸,笑起来像个洋娃娃。 2)向达说钱钟书:“人家口蜜腹剑,你却是口剑腹蜜。”能和他对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嫌他刻薄了。杨绛认为,“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 3)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了。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 杨绛问明是怎样的灯,她说: “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地回去了。 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上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了。 4)有一个夏天,有人送来一担西瓜。我们认为绝不是送我们的,让堂弟们都搬上三楼。一会儿钟书的学生打来电话,问西瓜送到了没有。堂弟们又忙把西瓜搬下来。圆圆大为惊奇。这么大的瓜!又那么多!她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楼上,自己还留下许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经对爸爸说:“爸爸,这许多西瓜都是你的,而我是你的女儿。”显然她是觉得“与有荣焉”她的自豪逗得我们大笑。 5)有一次,我们同看我编写的话剧上演,回家后他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我大为高兴,催他快写。那时他正偷空写短篇小说,怕没有时间写长篇。我说不要紧,他可以减少授课时间,我们的生活很省俭,还可以更省俭。恰好我们的女佣因家乡生活好转要回去。我不勉强她,也补另觅女佣,只把她的工作自己兼任了。劈柴生火烧饭洗衣我都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华联,或熏得满眼是泪,或者滚油烫出泡来,或者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钟书写的围城,做灶下婢也甘心情愿。 6)她说:我的安慰是从此可以不再教课。可是下一学期我这门选修课没有取消,反增添了十多个学生。我刚经过轰轰烈烈的思想改造,诚心诚意作了检讨,决不能再消极退缩。我也认识到大运动里的个人是何等渺小。我总不能借这点委屈就撸乌纱帽呀!我难道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结下不解之缘吗?只好自我辩解: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随他们怎么想去吧。人生在世,冤屈总归是难免的。
回应 2015-06-29 11:37:26 -
记忆很深刻的一本书。大概用时一个月看完,后期得提升时间管理效率啊。很敬佩杨先生,不同于对其他民国女性的认知,对于她的印象为:果敢,谦卑,专注,乐观。 与大多数传记相同,按照时间线索,这本书从她小时候写到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从小,浓郁的先进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让她爱上了读书,母亲的贤惠文静,包容体贴在杨绛身上也有所遗传。父母感情和睦确实对孩子影响深远。家族中其他人的事迹也广为流传。可以说,那个时代的杨...
2020-06-23 22:21:52 1人喜欢
记忆很深刻的一本书。大概用时一个月看完,后期得提升时间管理效率啊。很敬佩杨先生,不同于对其他民国女性的认知,对于她的印象为:果敢,谦卑,专注,乐观。
与大多数传记相同,按照时间线索,这本书从她小时候写到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从小,浓郁的先进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让她爱上了读书,母亲的贤惠文静,包容体贴在杨绛身上也有所遗传。父母感情和睦确实对孩子影响深远。家族中其他人的事迹也广为流传。可以说,那个时代的杨绛,起点是极为幸运的。
颉眼客光忆见初 藏新漫。 不知洗几时面, 曾取红花和雪无 引自 大学时代 杨绛和钱锺书白天除了上课,经常结伴出去坐一会儿咖啡馆注意从社会学习语言和汲取知识,或者一起逛逛旧书肆;晚上一般都回到公寓,不改旧习,发愤读书,青灯黄卷长相伴,不亦乐乎。 引自 负笈英法 共同的兴趣爱好,让两个人共同进步,羡慕这样的神仙爱情!
回去 钱锤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对杨说我做坏事了”、。原来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 杨绛问明是怎样的灯,她说:“不要紧,我会修。” 他又放心回去。 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不能关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正由于杨绛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相信不要紧”这句话。 引自 负笈英法 佩服杨绛的包容和耐心。大部分人也许会觉得丈夫不成熟,自己孕期不会好好照顾自己还惹祸,但是杨绛却会让钱放心。这正是她的包容保全了钱的真实与天真。能做个这样的人或者遇到这样的对象应该都是幸福的吧!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引自 负笈英法 勉励此时的自己!
那时候,有个杨绛从没见过的女学生上台控诉,形势直转急下,地不班上的学生,可是她咬牙切齿、顿足控诉的却是杨绛。只听她直嚷: 杨季康先生上课不讲工人,专谈恋爱。” 杨季康先生教导我们,恋爱应当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杨季康先生教导我们,见了情人,应当脸发白,腿发软” 杨季康先生甚至于教导我们,结了婚的女人也应当谈恋爱。 这场大会在学校大礼堂举行,参加者约三千师生员工。其时几千观 向杨绛,她的那个亲戚不知溜到哪儿去了。她只好效法三十年代的旧式新娘,闹房时戴着蓝眼镜,装着不闻不见,木然默坐。接下去还有对别人的控诉会者拥挤着慢慢散去,一面闹哄哄地议论。杨绛心想、早知如此,为何在酝酿控诉会上,没人提及自己“谈恋爱”的事情,却一致通过呢? 引自 定居京华 且看季康先生如何应对:
杨绛带著这“一头雾水”、独自一人回到家里。钱铺书和女儿都不在家,女早已睡熟,没人倾诉,没人安慰。这天夜晚,杨绛思绪万千:“假如我是一个娇的女人,我还有什么脸见人呢?我只好关门上吊啊!季布壮士,受辱而不着,因为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我并没有这等大志。我只是火气旺盛,像个鼓鼓的皮球,没法按下凹处来承受这份侮辱,心上也感不到丝毫惭愧。”于是,她只看了一会几书便睡觉了。 第二天一早起来。杨绛特意打扮得喜盈盈的,拿着个菜篮子到校内菜场上“人最多的地方去招摇”,看一看旁人如何表现: 有人见了杨绛及早躲开,有人佯装不睬,但也有人照常和她打招呼,而且有两三个人还和她说话,有一人和她说笑了好一会儿。这在杨绛眼里,平添了几分滑稽,可作喜剧的“素材”。 引自 定居京华 着实佩服杨先生的耐力,以及从苟且现实中发现诗和远方的能力,这份乐观弥足珍贵。许多有才能的人在这场打击中消失,能够存活下来,本来就是一种本事。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 我不要它溢出来 引自 定居京华 还没能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等我经历过了再来体味~
杨绛安慰他说“兵来将挡、火来水挡;总有办法。”从二楼走上三楼的时候,果然灵机一动,想出个办法来。她的女儿钱暖几年前剪下两条大辫子,她用手帕包着藏在柜里,这会子可以用来做一顶假发。她找出一口掉了耳朵的小锅做植子,用丈夫的压发帽做底,解开子,把头发一小股一小股缝上去。她想不出别的方法,也没有工具,连糨糊胶水都没有。 就这样杨绛费了足足一夜工夫、,做成了一顶假发,害得钱整夜没睡安稳地笑说,小时老羡慕弟弟光头,洗脸可以连带洗头,这回我至少也剃了半个光头。果然,羨慕的事早晚会实现,只是变了样。 杨绛自恃有了假发,“阴阳头”也无妨。可是一戴上假发,才知天生毛发之妙,原来一根根都是通风的。一顶假发却像皮帽子一样,大暑天盖在头上闷热不堪,简直难以忍耐。而且光头戴上假发,显然有一道界线。剪下的辨子搁置多年,已由乌黑变成枯黄色,和她原来的黑发色泽不同一一因为那时候她的头发还没有花白。 引自 十年尘世 这种话只有幽默感十足的杨绛才说得出,叫人忍俊不禁。在“文革”这一特殊条件下,杨绛认为,“收拾厕所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其一可以躲避红卫兵的“造反”;其二,可以销毁“会生麻烦的字纸”;其三,可以“享到向所未识的自由”,摆脱“多礼”的习惯,看见不喜欢的人“干脆呆着脸理都不理”,“甚至瞪着眼睛看人,好像他不是人而是物。绝没有谁会责备我目中无人,因为我自己早已不是人了。这是颠倒过来”了意想不到的妙处” 。 引自 十年尘世 着实佩服杨先生!!!
在杨绛的笔下,没有高大的英雄人物,只有很平常、很普通的入物,不管是可亲可爱的,还是可憎可恶的,抑或是可悲可叹的人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演绎的是这些寻常人物的家长里短,因而更带有生活气息。 引自 笔耕不辍 因为生活用心,所以感受深刻,很容易发现别人的故事,也善于去解说这个故事。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说的就是这个理吧!
走进杨、钱锺书的家里,只觉得满室书香。他们把客厅与书房合二为一了,主要空间都被书柜和书桌占据着。两张老式的单人沙发挤在一隅,权且待客。简朴的房间里,最醒目的是大小书柜放满书籍:中文与外文、古典与现代杂陈,显示着两位主人中西文化贯通。 引自 生活侧影 欣赏这样的家庭,希望以后自己的家里也是这么充满书香气儿。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引自 生命之火 也许是引用了围城里的话,目前没有太多认同感。如果一个幸福的婚姻家庭,为什么想逃出来呢?
尽管已经一百岁高寿了,杨绛的日常起居照常如初,地柱性到凌晨一点才睡觉,六点多起来,年事虽高,九、十点钟是下楼小区“遛弯”,吃完午饭后再睡个午觉,作息有规每天坚持写作,甚至练字。 引自 后记 熬着夜再浏览了一遍。让自己记忆深刻的部分差不多都有所提及,后续还值得再回顾,也许十年后我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也许十年后我也有自己的幸福家庭,甚至也可以写写文章。
不论如何,希望多像杨绛学习。自律坚定,淡泊谦卑,乐观贤良!
回应 2020-06-23 22:21:52 -
Y (遇事多和自己商量)
20191207 《杨绛传》 在杨绛看来,“无论中医西医,(父亲杨荫杭死里逃生挣扎过来)都归功于我母亲的护理”。 杨荫杭对杨绛等人明明白白地说过,“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 杨荫杭还教育他的子女要“有志气”,树立大志,杨绛在中学的时候,还听她父亲讲到同乡一位陆姓朋友在交通大学读书的两个儿子,“那两个孩子倒是有志气的,逃出去做了共产党。 杨荫杭还主张自食其力,不能不劳而获,这些都给孩子的心灵...2019-12-08 09:02:12
20191207 《杨绛传》
在杨绛看来,“无论中医西医,(父亲杨荫杭死里逃生挣扎过来)都归功于我母亲的护理”。
杨荫杭对杨绛等人明明白白地说过,“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
杨荫杭还教育他的子女要“有志气”,树立大志,杨绛在中学的时候,还听她父亲讲到同乡一位陆姓朋友在交通大学读书的两个儿子,“那两个孩子倒是有志气的,逃出去做了共产党。
杨荫杭还主张自食其力,不能不劳而获,这些都给孩子的心灵塑造产生很大的影响。
杨荫杭的教育理念来自孔夫子的“大叩则大鸣,小扣则小鸣”。
杨绛对这种“赚钱”方法(捉虫赚钱)并不感兴趣,她像她的母亲一样对身外之物看得很淡漠。杨绛很明白:“假如我们对某一件东西非常艳羡,父亲常常也只说一句话:‘世界上的好东西多着呢......' 意思是:得你自己去争取。也许这又是一项’劳动教育‘,可是我觉得更多像是鼓吹’个人奋斗‘。我私下的反应是,’天下的好东西多着呢,你能样样都有吗?‘”她淡泊名利的性格,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熏陶形成的。
为选专业,杨绛颇费踌躇,只好带着问题回家求教。
“我该学什么?”她问父亲。
杨荫杭回答:“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杨绛心里不踏实:“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
父亲开导她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吴宓先生与钱钟书》:
他(吴宓)自觉失言,就像顽童自知干了坏事那样,惶恐地伸伸舌头。他意中人的小名并不雅驯,她本人一定是不愿意别人知道的。吴先生说了出来,立即惶恐地伸伸舌头。我代吴先生不安,也代同班同学感到惭愧。作弄一个痴情的老实人是不应该的,尤其他是一位可敬的老师。
吴宓先生成了众口谈笑的话柄——他早已是众口谈笑的话柄。他老是受利用,被剥削,上当受骗。吴先生又不是糊涂人,当然能看到世道人心和他理想的并不一致。
可是他只感慨而已,他还是坚持自己一贯的为人。
杨绛写给钱钟书的一封信被他父亲钱基博接到后拆开看了,只见上面写着:“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读到此处,老先生“得意非凡”,直说:“此真聪明人语!”
向达说钱钟书:“人家口蜜腹剑,你确是口剑腹蜜。”能和他对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他刻薄了。杨绛认为,“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在遭受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
杨绛夫妇在巴黎的生活比较自由自在——因为钱钟书通过了牛津的论文考试,如释重负。他觉得为一个学位赔掉许多时间,很不值得。他常引用一位曾获得牛津学士学位的英国学者对文学学士的评价:“文学学士,就是对文学无识无知。”他从此不想再读什么学位。这种想法逐渐影响到杨绛,因此他们虽然继续在巴黎大学交学费入学,但只按各自规定的课程读书。
这样,杨绛和钱钟书白天除了上课,经常结伴出去坐一会儿咖啡馆,注意从社会学习语言和汲取知识,或者一起逛逛旧书肆;晚上一般都回到公寓,不改旧习,发奋读书,青灯黄卷长相伴,不亦乐乎。
女儿做母亲,便是报娘恩。
日本作家鹤见佑辅说得好:“笑和泪只隔了一层纸。”杨绛写的就是这种含泪的喜剧。因为是用泪水稀释过的,故而笑得痛快淋漓,笑得含蓄蕴藉;这种笑带着无穷的意味。
杨绛的喜剧中的“各式人等,无论上层下层,都是我们在旧中国随处可见的人物,只是作者挑肥拣瘦,经过选拔,把他们当作样板搬上舞台,公开展览。对那些名门望族的绅士淑女,更是透过衣冠楚楚的外表,脱衣舞似的细细剥露他们又丑又脏的灵魂(但其中也有风趣盎然的形象);对那些蓬门小户的男女老小,是带着深厚的同情,指出他们盲目的营营扰扰,可笑可悯,怜惜地抚摸着他们的伤痛。解剖的锋芒含而不露,婉而多讽。只是作者深入生活,体察人生的结果,出发点是对人生的热爱,所以精神上站得高,看得透彻。”
有时候,我凝敛成一颗石子,潜伏涧底。时光水一般在我身上淌泻而过,我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静止的自己,仿佛在时空之外、无涯无际的大自然里,仅由水面阳光闪烁,或明或暗地照见一个依附于无穷的我。有时候,我放逸得像倾泻的流泉。数不清的时日是我冲洗下的石子。水沫蹴踏飞溅过颗颗石子,轻轻快快、滑滑溜溜地流。河岸束不住,淤泥拉不住,变云变雾,海阔天空,随着大气漂浮。
在沉闷的日子里,与朋友们一起谈天说地,排遣忧愁,不失为苦度日子的一个好办法。
钟书的第一个拜门弟子常请老师为他买书。不论什么书,全由老师选择。其实,这是无限制地供老师肆意买书。书上都有钟书写的“借痴斋藏书”并盖有“借痴斋”图章;因为学生并不读,专供老师借阅的,不是“借痴”吗!
败坏人类品性的根源是笼罩着整个社会的自私自利。
已掌握两门外语的杨绛先生(当年49岁)为译好《唐吉可德》,毅然决定再学西班牙语:“一九六零年三月,我读毕《西班牙文入门》后,便开始阅读 拉美的西班牙小说。由浅入深,渐渐能读懂比较艰深的文章了。
”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
钱钟书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杨绛认同: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舍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他箱子里只有字典、笔记本、碑帖等等。
杨绛问:“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
钱钟书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
在杨绛眼里,钱钟书向来抉择很爽快,好像未经思考似的;但事后从不游移反复。而自己则不免思前想后,可是两人的抉择总相同。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到此也就死心塌地,不再生妄想。
”这次我是一个人代表三个人说话:我自己算一个,已经去世的钱钟书算一个,我女儿钱媛算一个。“杨绛的语调柔缓,然其言切切,载着深情,“我只说三句话:在一九九五年钱钟书病重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全部稿费及版税在清华设立一个奖学金,名字就叫”好读书“,而不用个人名字;奖学金的宗旨是扶助贫困学生,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期望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永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起于自强不息,止于厚德载物,一生努力实践之。“
良心出于本性,除非自欺欺人,良心是压不灭的。
钱钟书大行前最后一句话是:”好好活!“
人们没有想到,十二月十九日清晨,钱钟书匆匆去世。这位德高望重、学贯中西、成就卓著的学者,对自己的身后事早已做了最简朴的安排。他给夫人杨绛留下这样的遗嘱:”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恳辞花圈花篮,不保留骨灰。“
按照钱钟书的遗愿,丧事一切从简。杨绛也一再对社科院的领导表示,要尊重先生的意愿。有些杨绛亲手编织的衣服,曾打算捐出去救灾,但钱钟书用双手护住说:”这是’慈母手中线‘,其他衣服可以捐,这几件留着。“
钱钟书逝世后,杨绛一如既往,闭门谢客,潜心读书。她的闭门读书不是消极避世,不通人情世故,而是”追求精神享受“。她说:”我觉得读书好像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者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入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还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以得到丰富的阅历,可以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张几个心眼儿吧?“
回应 2019-12-08 09:02:12
-
记忆很深刻的一本书。大概用时一个月看完,后期得提升时间管理效率啊。很敬佩杨先生,不同于对其他民国女性的认知,对于她的印象为:果敢,谦卑,专注,乐观。 与大多数传记相同,按照时间线索,这本书从她小时候写到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从小,浓郁的先进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让她爱上了读书,母亲的贤惠文静,包容体贴在杨绛身上也有所遗传。父母感情和睦确实对孩子影响深远。家族中其他人的事迹也广为流传。可以说,那个时代的杨...
2020-06-23 22:21:52 1人喜欢
记忆很深刻的一本书。大概用时一个月看完,后期得提升时间管理效率啊。很敬佩杨先生,不同于对其他民国女性的认知,对于她的印象为:果敢,谦卑,专注,乐观。
与大多数传记相同,按照时间线索,这本书从她小时候写到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从小,浓郁的先进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让她爱上了读书,母亲的贤惠文静,包容体贴在杨绛身上也有所遗传。父母感情和睦确实对孩子影响深远。家族中其他人的事迹也广为流传。可以说,那个时代的杨绛,起点是极为幸运的。
颉眼客光忆见初 藏新漫。 不知洗几时面, 曾取红花和雪无 引自 大学时代 杨绛和钱锺书白天除了上课,经常结伴出去坐一会儿咖啡馆注意从社会学习语言和汲取知识,或者一起逛逛旧书肆;晚上一般都回到公寓,不改旧习,发愤读书,青灯黄卷长相伴,不亦乐乎。 引自 负笈英法 共同的兴趣爱好,让两个人共同进步,羡慕这样的神仙爱情!
回去 钱锤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对杨说我做坏事了”、。原来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 杨绛问明是怎样的灯,她说:“不要紧,我会修。” 他又放心回去。 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不能关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正由于杨绛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相信不要紧”这句话。 引自 负笈英法 佩服杨绛的包容和耐心。大部分人也许会觉得丈夫不成熟,自己孕期不会好好照顾自己还惹祸,但是杨绛却会让钱放心。这正是她的包容保全了钱的真实与天真。能做个这样的人或者遇到这样的对象应该都是幸福的吧!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引自 负笈英法 勉励此时的自己!
那时候,有个杨绛从没见过的女学生上台控诉,形势直转急下,地不班上的学生,可是她咬牙切齿、顿足控诉的却是杨绛。只听她直嚷: 杨季康先生上课不讲工人,专谈恋爱。” 杨季康先生教导我们,恋爱应当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杨季康先生教导我们,见了情人,应当脸发白,腿发软” 杨季康先生甚至于教导我们,结了婚的女人也应当谈恋爱。 这场大会在学校大礼堂举行,参加者约三千师生员工。其时几千观 向杨绛,她的那个亲戚不知溜到哪儿去了。她只好效法三十年代的旧式新娘,闹房时戴着蓝眼镜,装着不闻不见,木然默坐。接下去还有对别人的控诉会者拥挤着慢慢散去,一面闹哄哄地议论。杨绛心想、早知如此,为何在酝酿控诉会上,没人提及自己“谈恋爱”的事情,却一致通过呢? 引自 定居京华 且看季康先生如何应对:
杨绛带著这“一头雾水”、独自一人回到家里。钱铺书和女儿都不在家,女早已睡熟,没人倾诉,没人安慰。这天夜晚,杨绛思绪万千:“假如我是一个娇的女人,我还有什么脸见人呢?我只好关门上吊啊!季布壮士,受辱而不着,因为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我并没有这等大志。我只是火气旺盛,像个鼓鼓的皮球,没法按下凹处来承受这份侮辱,心上也感不到丝毫惭愧。”于是,她只看了一会几书便睡觉了。 第二天一早起来。杨绛特意打扮得喜盈盈的,拿着个菜篮子到校内菜场上“人最多的地方去招摇”,看一看旁人如何表现: 有人见了杨绛及早躲开,有人佯装不睬,但也有人照常和她打招呼,而且有两三个人还和她说话,有一人和她说笑了好一会儿。这在杨绛眼里,平添了几分滑稽,可作喜剧的“素材”。 引自 定居京华 着实佩服杨先生的耐力,以及从苟且现实中发现诗和远方的能力,这份乐观弥足珍贵。许多有才能的人在这场打击中消失,能够存活下来,本来就是一种本事。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 我不要它溢出来 引自 定居京华 还没能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等我经历过了再来体味~
杨绛安慰他说“兵来将挡、火来水挡;总有办法。”从二楼走上三楼的时候,果然灵机一动,想出个办法来。她的女儿钱暖几年前剪下两条大辫子,她用手帕包着藏在柜里,这会子可以用来做一顶假发。她找出一口掉了耳朵的小锅做植子,用丈夫的压发帽做底,解开子,把头发一小股一小股缝上去。她想不出别的方法,也没有工具,连糨糊胶水都没有。 就这样杨绛费了足足一夜工夫、,做成了一顶假发,害得钱整夜没睡安稳地笑说,小时老羡慕弟弟光头,洗脸可以连带洗头,这回我至少也剃了半个光头。果然,羨慕的事早晚会实现,只是变了样。 杨绛自恃有了假发,“阴阳头”也无妨。可是一戴上假发,才知天生毛发之妙,原来一根根都是通风的。一顶假发却像皮帽子一样,大暑天盖在头上闷热不堪,简直难以忍耐。而且光头戴上假发,显然有一道界线。剪下的辨子搁置多年,已由乌黑变成枯黄色,和她原来的黑发色泽不同一一因为那时候她的头发还没有花白。 引自 十年尘世 这种话只有幽默感十足的杨绛才说得出,叫人忍俊不禁。在“文革”这一特殊条件下,杨绛认为,“收拾厕所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其一可以躲避红卫兵的“造反”;其二,可以销毁“会生麻烦的字纸”;其三,可以“享到向所未识的自由”,摆脱“多礼”的习惯,看见不喜欢的人“干脆呆着脸理都不理”,“甚至瞪着眼睛看人,好像他不是人而是物。绝没有谁会责备我目中无人,因为我自己早已不是人了。这是颠倒过来”了意想不到的妙处” 。 引自 十年尘世 着实佩服杨先生!!!
在杨绛的笔下,没有高大的英雄人物,只有很平常、很普通的入物,不管是可亲可爱的,还是可憎可恶的,抑或是可悲可叹的人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演绎的是这些寻常人物的家长里短,因而更带有生活气息。 引自 笔耕不辍 因为生活用心,所以感受深刻,很容易发现别人的故事,也善于去解说这个故事。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说的就是这个理吧!
走进杨、钱锺书的家里,只觉得满室书香。他们把客厅与书房合二为一了,主要空间都被书柜和书桌占据着。两张老式的单人沙发挤在一隅,权且待客。简朴的房间里,最醒目的是大小书柜放满书籍:中文与外文、古典与现代杂陈,显示着两位主人中西文化贯通。 引自 生活侧影 欣赏这样的家庭,希望以后自己的家里也是这么充满书香气儿。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引自 生命之火 也许是引用了围城里的话,目前没有太多认同感。如果一个幸福的婚姻家庭,为什么想逃出来呢?
尽管已经一百岁高寿了,杨绛的日常起居照常如初,地柱性到凌晨一点才睡觉,六点多起来,年事虽高,九、十点钟是下楼小区“遛弯”,吃完午饭后再睡个午觉,作息有规每天坚持写作,甚至练字。 引自 后记 熬着夜再浏览了一遍。让自己记忆深刻的部分差不多都有所提及,后续还值得再回顾,也许十年后我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也许十年后我也有自己的幸福家庭,甚至也可以写写文章。
不论如何,希望多像杨绛学习。自律坚定,淡泊谦卑,乐观贤良!
回应 2020-06-23 22:21:52 -
Y (遇事多和自己商量)
20191207 《杨绛传》 在杨绛看来,“无论中医西医,(父亲杨荫杭死里逃生挣扎过来)都归功于我母亲的护理”。 杨荫杭对杨绛等人明明白白地说过,“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 杨荫杭还教育他的子女要“有志气”,树立大志,杨绛在中学的时候,还听她父亲讲到同乡一位陆姓朋友在交通大学读书的两个儿子,“那两个孩子倒是有志气的,逃出去做了共产党。 杨荫杭还主张自食其力,不能不劳而获,这些都给孩子的心灵...2019-12-08 09:02:12
20191207 《杨绛传》
在杨绛看来,“无论中医西医,(父亲杨荫杭死里逃生挣扎过来)都归功于我母亲的护理”。
杨荫杭对杨绛等人明明白白地说过,“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
杨荫杭还教育他的子女要“有志气”,树立大志,杨绛在中学的时候,还听她父亲讲到同乡一位陆姓朋友在交通大学读书的两个儿子,“那两个孩子倒是有志气的,逃出去做了共产党。
杨荫杭还主张自食其力,不能不劳而获,这些都给孩子的心灵塑造产生很大的影响。
杨荫杭的教育理念来自孔夫子的“大叩则大鸣,小扣则小鸣”。
杨绛对这种“赚钱”方法(捉虫赚钱)并不感兴趣,她像她的母亲一样对身外之物看得很淡漠。杨绛很明白:“假如我们对某一件东西非常艳羡,父亲常常也只说一句话:‘世界上的好东西多着呢......' 意思是:得你自己去争取。也许这又是一项’劳动教育‘,可是我觉得更多像是鼓吹’个人奋斗‘。我私下的反应是,’天下的好东西多着呢,你能样样都有吗?‘”她淡泊名利的性格,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熏陶形成的。
为选专业,杨绛颇费踌躇,只好带着问题回家求教。
“我该学什么?”她问父亲。
杨荫杭回答:“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杨绛心里不踏实:“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
父亲开导她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吴宓先生与钱钟书》:
他(吴宓)自觉失言,就像顽童自知干了坏事那样,惶恐地伸伸舌头。他意中人的小名并不雅驯,她本人一定是不愿意别人知道的。吴先生说了出来,立即惶恐地伸伸舌头。我代吴先生不安,也代同班同学感到惭愧。作弄一个痴情的老实人是不应该的,尤其他是一位可敬的老师。
吴宓先生成了众口谈笑的话柄——他早已是众口谈笑的话柄。他老是受利用,被剥削,上当受骗。吴先生又不是糊涂人,当然能看到世道人心和他理想的并不一致。
可是他只感慨而已,他还是坚持自己一贯的为人。
杨绛写给钱钟书的一封信被他父亲钱基博接到后拆开看了,只见上面写着:“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读到此处,老先生“得意非凡”,直说:“此真聪明人语!”
向达说钱钟书:“人家口蜜腹剑,你确是口剑腹蜜。”能和他对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他刻薄了。杨绛认为,“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在遭受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
杨绛夫妇在巴黎的生活比较自由自在——因为钱钟书通过了牛津的论文考试,如释重负。他觉得为一个学位赔掉许多时间,很不值得。他常引用一位曾获得牛津学士学位的英国学者对文学学士的评价:“文学学士,就是对文学无识无知。”他从此不想再读什么学位。这种想法逐渐影响到杨绛,因此他们虽然继续在巴黎大学交学费入学,但只按各自规定的课程读书。
这样,杨绛和钱钟书白天除了上课,经常结伴出去坐一会儿咖啡馆,注意从社会学习语言和汲取知识,或者一起逛逛旧书肆;晚上一般都回到公寓,不改旧习,发奋读书,青灯黄卷长相伴,不亦乐乎。
女儿做母亲,便是报娘恩。
日本作家鹤见佑辅说得好:“笑和泪只隔了一层纸。”杨绛写的就是这种含泪的喜剧。因为是用泪水稀释过的,故而笑得痛快淋漓,笑得含蓄蕴藉;这种笑带着无穷的意味。
杨绛的喜剧中的“各式人等,无论上层下层,都是我们在旧中国随处可见的人物,只是作者挑肥拣瘦,经过选拔,把他们当作样板搬上舞台,公开展览。对那些名门望族的绅士淑女,更是透过衣冠楚楚的外表,脱衣舞似的细细剥露他们又丑又脏的灵魂(但其中也有风趣盎然的形象);对那些蓬门小户的男女老小,是带着深厚的同情,指出他们盲目的营营扰扰,可笑可悯,怜惜地抚摸着他们的伤痛。解剖的锋芒含而不露,婉而多讽。只是作者深入生活,体察人生的结果,出发点是对人生的热爱,所以精神上站得高,看得透彻。”
有时候,我凝敛成一颗石子,潜伏涧底。时光水一般在我身上淌泻而过,我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静止的自己,仿佛在时空之外、无涯无际的大自然里,仅由水面阳光闪烁,或明或暗地照见一个依附于无穷的我。有时候,我放逸得像倾泻的流泉。数不清的时日是我冲洗下的石子。水沫蹴踏飞溅过颗颗石子,轻轻快快、滑滑溜溜地流。河岸束不住,淤泥拉不住,变云变雾,海阔天空,随着大气漂浮。
在沉闷的日子里,与朋友们一起谈天说地,排遣忧愁,不失为苦度日子的一个好办法。
钟书的第一个拜门弟子常请老师为他买书。不论什么书,全由老师选择。其实,这是无限制地供老师肆意买书。书上都有钟书写的“借痴斋藏书”并盖有“借痴斋”图章;因为学生并不读,专供老师借阅的,不是“借痴”吗!
败坏人类品性的根源是笼罩着整个社会的自私自利。
已掌握两门外语的杨绛先生(当年49岁)为译好《唐吉可德》,毅然决定再学西班牙语:“一九六零年三月,我读毕《西班牙文入门》后,便开始阅读 拉美的西班牙小说。由浅入深,渐渐能读懂比较艰深的文章了。
”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
钱钟书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杨绛认同: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舍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他箱子里只有字典、笔记本、碑帖等等。
杨绛问:“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
钱钟书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
在杨绛眼里,钱钟书向来抉择很爽快,好像未经思考似的;但事后从不游移反复。而自己则不免思前想后,可是两人的抉择总相同。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到此也就死心塌地,不再生妄想。
”这次我是一个人代表三个人说话:我自己算一个,已经去世的钱钟书算一个,我女儿钱媛算一个。“杨绛的语调柔缓,然其言切切,载着深情,“我只说三句话:在一九九五年钱钟书病重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全部稿费及版税在清华设立一个奖学金,名字就叫”好读书“,而不用个人名字;奖学金的宗旨是扶助贫困学生,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期望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永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起于自强不息,止于厚德载物,一生努力实践之。“
良心出于本性,除非自欺欺人,良心是压不灭的。
钱钟书大行前最后一句话是:”好好活!“
人们没有想到,十二月十九日清晨,钱钟书匆匆去世。这位德高望重、学贯中西、成就卓著的学者,对自己的身后事早已做了最简朴的安排。他给夫人杨绛留下这样的遗嘱:”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恳辞花圈花篮,不保留骨灰。“
按照钱钟书的遗愿,丧事一切从简。杨绛也一再对社科院的领导表示,要尊重先生的意愿。有些杨绛亲手编织的衣服,曾打算捐出去救灾,但钱钟书用双手护住说:”这是’慈母手中线‘,其他衣服可以捐,这几件留着。“
钱钟书逝世后,杨绛一如既往,闭门谢客,潜心读书。她的闭门读书不是消极避世,不通人情世故,而是”追求精神享受“。她说:”我觉得读书好像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者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入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还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以得到丰富的阅历,可以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张几个心眼儿吧?“
回应 2019-12-08 09:02:12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天地出版社 (2016)7.6分 610人读过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8.5分 603人读过
-
京华出版社 (2011)6.7分 27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的人物传记 (羊的门)
- asiapan 拥有的传记、回忆录 (三番)
- 蓝收藏的传记(让我们永远保持那么小小的一点好奇心) (小布头)
- 2008/03/31—04/01 采薇阁师大书摊 (三番)
- sogg之日夜啃书 (瘦锅)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杨绛传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透 2015-06-29 11:12:24
杨绛,原名杨季康,绛是红色的意思。没有直接取用“红”,而是用了一个读音如“将”,实质为色彩的“绛”字,既英气又文雅。看了这本传记更有人如其名的感觉。促使我想了解杨绛先生是前些天又读了一次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后面有一段杨绛写的《钱钟书与<围城>》细细地写了钱先生童年的生活背景,写《围城》的环境背景,写和女儿钱媛的生活趣事。写得特别细腻,丝丝入扣。这也很容易理解,从杨先生在清华园爱上这位意气风发的才子... 杨绛,原名杨季康,绛是红色的意思。没有直接取用“红”,而是用了一个读音如“将”,实质为色彩的“绛”字,既英气又文雅。看了这本传记更有人如其名的感觉。促使我想了解杨绛先生是前些天又读了一次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后面有一段杨绛写的《钱钟书与<围城>》细细地写了钱先生童年的生活背景,写《围城》的环境背景,写和女儿钱媛的生活趣事。写得特别细腻,丝丝入扣。这也很容易理解,从杨先生在清华园爱上这位意气风发的才子后,寸步不离,一心一意地敬重和守护。在伦敦陪读的时光中,表明心迹,只愿意和钱先生朝朝暮暮;在写《围城》的两年时光中,甘心愿为灶下婢,平日照顾钱先生,闲时一起讨论小说的细节。难怪乎,钱先生给予这么高评价:在遇到她以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未后悔过娶她做妻子,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 (展开)
0 有用 名字好难取 2013-01-28 12:25:02
因为《我们仨》这本感人肺腑的书喜欢上杨绛。因为《围城》的钱钟书而知道杨绛。
4 有用 小約 2006-02-26 18:56:10
主要我喜欢传主!
0 有用 pirouette 2016-11-20 13:55:38
从此世间再无我们仨。
6 有用 尾椎 2010-11-13 14:49:26
看过我们仨的人看这个就没什么意思了
0 有用 罗小黑同学😿 2022-06-17 16:18:13
有点照抄的感觉🥱😂
0 有用 vacuette 2021-12-06 01:11:39
最贤的妻...
0 有用 秋秋的异想世界 2021-06-06 20:31:12
内心的平和 温柔的坚定
0 有用 珊儿 2021-04-12 14:51:28
仍记得,初识八年级课文里的《老王》的感动,当时眼泪噼里啪啦地读完,一起和同桌感慨老王悲惨的命运。 这本书流水式写法,建议结合《我们仨》一起看,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结合能更能够加深对杨绛先生的认识。一代文学巨匠,品尝百态人生,用命去燃烧与奉献,敬佩! 杨绛和钱钟书真是天作之合!磕到了,磕到了。他们的爱情始于一件钟情,正如“遇见你之前从未想到过结婚,娶了你几十年,从未后悔娶你,也未想过想要娶别的女人... 仍记得,初识八年级课文里的《老王》的感动,当时眼泪噼里啪啦地读完,一起和同桌感慨老王悲惨的命运。 这本书流水式写法,建议结合《我们仨》一起看,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结合能更能够加深对杨绛先生的认识。一代文学巨匠,品尝百态人生,用命去燃烧与奉献,敬佩! 杨绛和钱钟书真是天作之合!磕到了,磕到了。他们的爱情始于一件钟情,正如“遇见你之前从未想到过结婚,娶了你几十年,从未后悔娶你,也未想过想要娶别的女人”,以书为伴,雅趣共生,彼此扶持,相守相望,互为荣耀。这是什么神仙爱情啊!好喜欢钱钟书的调皮与浪漫,喜欢杨绛的贤淑体贴。 (展开)
0 有用 做自己就好 2021-04-05 17:22:06
看完这本书,被杨绛先生一家的相处模式给逗乐了,很喜欢他们之间的那种亲情以及爱情,或许他们的爱情没有那么惊天动地,但却是独属于他们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