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副标题: 進入旋風1945-1953
原作名: Postwar: A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1945
译者: 黃中憲
出版年: 2012-1-31
页数: 416
定价: NT$400
装帧: 平装
丛书: 戰後歐洲六十年
ISBN: 9789866723629
内容简介 · · · · · ·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
亞瑟·羅斯圖書獎(Arthur Ross Book Award)
撒繆爾·強森獎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s)
紐約時報、英國衛報、倫敦書評、Foreign Affairs、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推薦
《紐約時報書評》《新政治家》《觀察家》《獨立報》《衛報》年度選書
從殘酷的種族計畫到人權價值的倡議;
從法西斯主義席捲全歐到赤色紅軍劃下冷戰鐵幕;
從二○年代的自由資本市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大政府福利國家;
從彼此間鉤心鬥角的軍備競賽到成員國相互合作的歐盟;
從關稅壁壘、彼此間貨幣不得兌換到統一貨幣歐元,
歐洲是個人類活動的實驗室,經歷了各式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經濟秩序、社會制度、文化思潮的洗禮和試驗,無怪乎Tony Judt說「像狐狸一樣,歐洲懂得很多。」
這是一部龐大的...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
亞瑟·羅斯圖書獎(Arthur Ross Book Award)
撒繆爾·強森獎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s)
紐約時報、英國衛報、倫敦書評、Foreign Affairs、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推薦
《紐約時報書評》《新政治家》《觀察家》《獨立報》《衛報》年度選書
從殘酷的種族計畫到人權價值的倡議;
從法西斯主義席捲全歐到赤色紅軍劃下冷戰鐵幕;
從二○年代的自由資本市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大政府福利國家;
從彼此間鉤心鬥角的軍備競賽到成員國相互合作的歐盟;
從關稅壁壘、彼此間貨幣不得兌換到統一貨幣歐元,
歐洲是個人類活動的實驗室,經歷了各式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經濟秩序、社會制度、文化思潮的洗禮和試驗,無怪乎Tony Judt說「像狐狸一樣,歐洲懂得很多。」
這是一部龐大的寫作計畫,耗時十多年,相對於以美國為中心的歐洲史,這部作品提供了真正「以歐洲為中心」的歐洲史。Judt從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電影、服飾等等各面向,將二戰之後,歐洲複雜的歷史發展,做了深入淺出的呈現,寫作功力深厚,將如蜘蛛絲一般糾纏的歷史事件,串連一塊,煉鑄成一部有意義、有個人見解的歷史著作。
********************
卷一《進入旋風》涵蓋時期為1945~1953,主要事件為美蘇對峙,冷戰逐漸成形,鐵幕劃下歐洲史無前例的東西陣營對立,成為往後數十年,影響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主要結構。
戰爭剛結束,各國元氣大傷,通貨膨脹相當嚴重,一包香煙比貨幣來得值錢。在這樣的挑戰下,各國如何從廢墟裡重建?美國的「馬歇爾計畫」、歐洲自身的「煤鋼共同體」、對抗蘇聯集團的「北約」組織,以及各式政經、文化的聯盟與合作,成為歐洲局勢詭譎多變之下的操作籌碼,以及和蘇聯交鋒的前緣。
史達林將東歐納入自己的羽翼之下,施行大規模恐怖統治,掃除異己,整肅擅自有主見的人士,擺樣子公審風聲鶴唳地進行,透過媒體向內部,也向西方傳送。他們高舉文化戰的旗幟,提醒著「可口可樂也是美國的情報網」。
作者简介 · · · · · ·
東尼·賈德 Tony Judt,1948~2010
1948年生於倫敦,在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和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受教育,在劍橋、牛津、伯克萊、紐約大學執過教鞭。2008年被診斷為「神經運動元疾病」(俗稱漸凍人),2010年因病逝於紐約。在紐約大學時,他擔任雷馬克研究所所長。雷馬克研究所是他於1995年所創設,專門研究歐洲。
他常為《紐約時報書評》、《泰晤士報文學副刊》、《新共和》雜誌、《紐約時報》撰文。《戰後歐洲六十年》名列《紐約時報書評》2005年十大好書,贏得外交關係理事會亞瑟·羅斯圖書獎(Arthur Ross Book Award),入圍普立茲獎決選名單,和撒繆爾·強森獎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s)。2007年,獲頒漢娜·鄂蘭獎,2009年贏得歐威爾獎(Orwell Prize)的終身成就特別獎。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其次,20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历史上,“元叙事”(master narratives)渐渐消失:19世纪的一些历史学关于进步与变化、革命与转型的宏大的理论模式,曾经武装了政治计划和社会运动,在2世纪上半叶分裂了欧洲。这也是一个在泛欧画面上才有意义的故事:西欧政治热情的衰落(除了少数边缘化的知识分子)伴随着一一其原因各不相同一一东欧失去政治信念和不信任官方的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短暂时期,可以肯定的是,看来似乎知识界的右翼可能上演一场复兴。他们提出了一个同样具有19世纪特色的计划,试图废除“社会”,将公共事务交由不受限制的市场和最小化的政府打理。然而这阵发作总算过去了。1989年后,不再有左派或右派向欧洲提出支配一切的意识形态计划一一只有自由的前景,这是大多数欧洲人的希望,现在已经实现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导言 -
同时,一种阴险害人的美国产品正在欧洲大陆蔓延。1947到1949年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典和意大利开设了瓶装工厂。这家公司进入欧洲5年以来,在联邦德国开设了96家分厂,并使它成为美国本士之外的最大市场。在比利时和意大利只是出现了一些反对和抗议的声音,但在法国,可口可乐公司却引发了一场公众风暴。《世界报》杂志披露了该公司1950年要在法国销售2.4亿瓶可乐的市场目标,在共产党的鼓励(但并非精心组织)下,这引起了强烈的反对。共产党在自己的圈子里警告大家,可口可乐的销货渠道同时兼任着美国间谍网的任务。《世界报》1950年3月29日发表社论:“可口可乐是欧洲文化的但泽。”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7章 文化战争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戰後歐洲六十年 【卷一】"的人也喜欢 · · · · · ·
戰後歐洲六十年 【卷一】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1 条 )


关于东欧的审查制度的问题

从比重来看应该叫战后东欧史01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因为要整理40-70年代的冷战国际史内容,所以把这本书的关键要点做了简单总结摘录,除了段落标题自己拟了一下,其他都来自原文,方便日后自己重复使用,部分相当于索引的用处。不想用导图了,excel比较好查。 2、关于作者的写作立场 作者明显是自由派人士,所以在写作过程中... (展开)
战后欧洲秩序和经济的重建

The ignored racist dimension of WW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A nation has first to have remembered something before it can begin to forget it. The neglect In October 1944, the Belgian authorities automatically ascribed the nationality “German” to any Jewish survivor in Belgium who could not prove his or her Belgian... (展开)> 更多书评 31篇
论坛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中信出版社 (2014)8.5分 720人读过
-
Pimlico (2007)9.3分 70人读过
-
新星出版社 (2010)8.9分 628人读过
-
Penguin Books (2006)9.2分 2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 - 頁1 (the Wor(l)d)
- DESIGN BY 黃暐鵬 (the Wor(l)d)
- 【港台尖货】历史/回忆类 (Mitt)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戰後歐洲六十年 【卷一】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水木洞天 2019-12-26 20:53:14
很有吸引力🧲
1 有用 Yuanming 2012-08-07 18:29:56
想打4.5星没这选项。除第6章译者翻译校对有点糙,作者本人对盎格鲁和美利坚存在倾向有失中立外,全书文笔流畅,逻辑清晰,角度全面而富含信息量。
1 有用 Bamboo Insight 2015-01-13 16:05:01
朱特充满了睿智的洞见。
1 有用 枕流 2020-02-26 22:04:17
黄译其实已经很令人满意了。朱特更近于思想家,如果对某国的具体事件了解更为详尽,会觉得本书很多地方大而化之。不过这算不上“错误”,作为宏观图景,本书无疑是正确的,也是正面的。过度的详细也许反而是某一国对细节强调太过,妄图翻案,最少也只不过是理顺一国层面的事情罢了。
2 有用 鎮長 2021-03-26 15:16:13
這本書值得看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