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社会经济史 (by)
- 社会·经济·新文化史 (Chimpden)
- 乡土中国与基层社会 (金声)
- 明史论著 (李红权)
- 中国乡村中的小农与革命 (nickeyue)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62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明代粮长制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时间煮雨 2022-09-25 08:11:31 贵州
梁方仲(1908—1970),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人,中国经济史学家,明清史学家。本书是梁先生所写的一本小册子,主题是明代粮长制度。全书共四章,就粮长制的历史渊源及设立目的、职务和特权、制度演变、粮长的阶级分化及粮长制的祸害等问题做了讨论。粮长制与里甲制互为表里,对明代基层管理与粮食收解具有重要作用。该制的好坏反应了明朝统治的盛衰。粮长制经历临时佥派、永充制、轮充制到朋充制的演变,最后导入一条... 梁方仲(1908—1970),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人,中国经济史学家,明清史学家。本书是梁先生所写的一本小册子,主题是明代粮长制度。全书共四章,就粮长制的历史渊源及设立目的、职务和特权、制度演变、粮长的阶级分化及粮长制的祸害等问题做了讨论。粮长制与里甲制互为表里,对明代基层管理与粮食收解具有重要作用。该制的好坏反应了明朝统治的盛衰。粮长制经历临时佥派、永充制、轮充制到朋充制的演变,最后导入一条鞭法下的赋役折银,粮长制的作用也由此大大下降。作为“半官”身份的粮长,以权谋私,不仅有害百姓,亦不利于明廷统治。故明中期后,政府收回粮长权力,对粮食征收施行官收官运,梁先生认为这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但这无疑加重了明廷行政成本,而势家大族逃避赋役的问题并未解决,调整似乎并未朝有利的方向转变。 (展开)
0 有用 落葉知秋可烹茶 2014-05-09 20:28:02
儘管整個體系長期以來換湯不換藥,但適時換換水還是需要的,至少讓底層的人稍微收斂些,國庫沒收入就尷尬了。
0 有用 蒹葭 2014-12-15 20:39:23
要言不繁
0 有用 长信的夏天 2022-05-02 21:34:38
范文
1 有用 CH程石磊 2017-04-05 17:01:25
深入浅出,用功二十多年,老派学人真的值得我们效仿。
0 有用 阏半 2023-01-05 16:22:35 河南
钱粮不起,皆由二弊;是役也,自今年十月开征,至明年十月完限,如数尽足,尚有西岁奔走之劳; 而民久难完,往往坠误,甚有四五年尚末清楚者。沿乡催办,则有跋涉之苦;入城比限,则有盘缠之苦;完不如数,又有血杖之苦;田地抛荒,又有拖欠之苦;人户逃亡,有代赔之苦;若遇水旱凶年,钱粮无出,举一图之困苦,独萃于一人,破身亡家,卖妻鬻子,累月穷年,未能脱累。故百亩以下人户充此一役犹虑不堪,若以零星数亩之户朋充,未有... 钱粮不起,皆由二弊;是役也,自今年十月开征,至明年十月完限,如数尽足,尚有西岁奔走之劳; 而民久难完,往往坠误,甚有四五年尚末清楚者。沿乡催办,则有跋涉之苦;入城比限,则有盘缠之苦;完不如数,又有血杖之苦;田地抛荒,又有拖欠之苦;人户逃亡,有代赔之苦;若遇水旱凶年,钱粮无出,举一图之困苦,独萃于一人,破身亡家,卖妻鬻子,累月穷年,未能脱累。故百亩以下人户充此一役犹虑不堪,若以零星数亩之户朋充,未有不立觉者也。 (展开)
0 有用 时间煮雨 2022-09-25 08:11:31 贵州
梁方仲(1908—1970),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人,中国经济史学家,明清史学家。本书是梁先生所写的一本小册子,主题是明代粮长制度。全书共四章,就粮长制的历史渊源及设立目的、职务和特权、制度演变、粮长的阶级分化及粮长制的祸害等问题做了讨论。粮长制与里甲制互为表里,对明代基层管理与粮食收解具有重要作用。该制的好坏反应了明朝统治的盛衰。粮长制经历临时佥派、永充制、轮充制到朋充制的演变,最后导入一条... 梁方仲(1908—1970),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人,中国经济史学家,明清史学家。本书是梁先生所写的一本小册子,主题是明代粮长制度。全书共四章,就粮长制的历史渊源及设立目的、职务和特权、制度演变、粮长的阶级分化及粮长制的祸害等问题做了讨论。粮长制与里甲制互为表里,对明代基层管理与粮食收解具有重要作用。该制的好坏反应了明朝统治的盛衰。粮长制经历临时佥派、永充制、轮充制到朋充制的演变,最后导入一条鞭法下的赋役折银,粮长制的作用也由此大大下降。作为“半官”身份的粮长,以权谋私,不仅有害百姓,亦不利于明廷统治。故明中期后,政府收回粮长权力,对粮食征收施行官收官运,梁先生认为这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但这无疑加重了明廷行政成本,而势家大族逃避赋役的问题并未解决,调整似乎并未朝有利的方向转变。 (展开)
0 有用 潇湘公子 2022-09-12 15:37:18 云南
@2022-05-26 21:15:18
0 有用 罗恩的幻想 2022-08-26 20:25:16 北京
这是我接触梁先生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现在已经成为了写论文的工具书。粮长制度,同样是明代田赋制度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管理、剥削的工具。读毕此书后,我认为主要有两线。首先,是对粮长制度基本情况的介绍与设立发展过程。其次,是明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毕竟本书中描写时代背景、痼疾的内容占了大半。简单来说,朱元璋在江浙地区(注意:田赋征收最多的地... 这是我接触梁先生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现在已经成为了写论文的工具书。粮长制度,同样是明代田赋制度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管理、剥削的工具。读毕此书后,我认为主要有两线。首先,是对粮长制度基本情况的介绍与设立发展过程。其次,是明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毕竟本书中描写时代背景、痼疾的内容占了大半。简单来说,朱元璋在江浙地区(注意:田赋征收最多的地方)首设,由政府指派田地最多的大户充当,此后的几十年内,职权不断扩大到编制鱼鳞图册、拟定田赋科责、乡村裁判等,地位极高,甚至像“官”,此时还是永充之制。正德后,粮长徇私舞弊及剥削人民日益严苛,吞下公款,同时赋税日益严重,百姓逃亡,故得自己添钱,永充只能轮充,阶级由上到下。粮长制与明一起走向了灭亡。 (展开)
0 有用 诗写云上 2022-07-15 22:32:08
貌似余两三年前就向我推荐过,拖到现在才看…通俗易懂,大佬的书思路好清晰。元代官吏区分不是很严格,吏也有机会升迁。蒙古人缺乏行政经验,于是以吏为耳目,致使实权旁落于吏。明代恢复科举制,吏无升迁途径。粮长职权也逐渐由集中趋向分工,并走向粮里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