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华裔作家张纯如于1997年出版的非文学畅销书《南京大屠杀》跻身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冠军。2004年,张纯如开枪自杀。从2007年起,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耗费六年时间写成这本回忆录,细腻地为读者呈现了女儿36年的人生:张纯如童年时自办的报纸,她早年作为新闻记者的经历,一名年轻历史学者的冉冉升起,与儿子的自闭症作斗争的历程,以及悲剧性的自杀。《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一书充分证明,张纯如确为她那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同时,这本书也展现了母女之间深切美丽的爱与疼痛。
"
张纯如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在这部耗时六年完成的传记中,张盈盈除了回忆女儿36年短暂而光彩的一生外,更是首次就外界关心的张纯如自杀原因做出了说明。“写书的进程,亦是抚平自己心坎伤疗的过程。同时也希望藉由张纯如短暂、传奇、不懈寻求的毕生,给更多人以鼓励。
目录 · · · · · ·
"张纯如:生平简介
前言
第一章 震惊
第二章 出生
第三章 童年
第四章 激情初现
第五章 中学时代
第六章 出类拔萃
第七章 初出茅庐
第八章 22岁:从头开始
第九章 一个年轻作家的奋斗
第十章 改变一生的照
第十一章 生物钟
第十二章 突破
第十三章 克服障碍
第十四章 变成了名人
第十五章 过山车式的生活
十六章美国华人
第十七章孩子和电影
第十八章新书与新生命
第十九章崩溃
第二十章不期而至的死亡
尾声
补充说明
注释及引用
附录
悼张纯如
"
· · · · · · (收起)
前言
第一章 震惊
第二章 出生
第三章 童年
第四章 激情初现
第五章 中学时代
第六章 出类拔萃
第七章 初出茅庐
第八章 22岁:从头开始
第九章 一个年轻作家的奋斗
第十章 改变一生的照
第十一章 生物钟
第十二章 突破
第十三章 克服障碍
第十四章 变成了名人
第十五章 过山车式的生活
十六章美国华人
第十七章孩子和电影
第十八章新书与新生命
第十九章崩溃
第二十章不期而至的死亡
尾声
补充说明
注释及引用
附录
悼张纯如
"
· · · · · · (收起)
喜欢读"张纯如"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张纯如"的人也喜欢 · · · · · ·
张纯如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5 条 )
> 更多书评 95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Pegasus (2011)8.3分 36人读过
-
天下文化 (2012)8.8分 107人读过
-
Pegasus Books (2012)暂无评分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世界崩坏在前,不如读书——我在2012 (mado1983)
- 人物传记类以及励志类书籍-2 (IVAN)
- 找书看 (kingfish)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张纯如的评论:
feed: rss 2.0
20 有用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7-01-10 18:10:48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纯如的母亲,她和丈夫都在美国高校里工作,都是自然科学家,所以张纯如的家教背景相当不错。从作者主观的叙述中也能看到她成长的环境总体是比较健康的,但是她最终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精神崩溃,以至自杀,确实令人扼腕。大概这样的结果也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吧?以前我一直以为张纯如的死是由于调查大屠杀幸存者以及翻阅触目惊心史料加上日本右翼势力的人身威胁综合形成的巨大压力,现在才知道张纯如极可能是药物治...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纯如的母亲,她和丈夫都在美国高校里工作,都是自然科学家,所以张纯如的家教背景相当不错。从作者主观的叙述中也能看到她成长的环境总体是比较健康的,但是她最终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精神崩溃,以至自杀,确实令人扼腕。大概这样的结果也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吧?以前我一直以为张纯如的死是由于调查大屠杀幸存者以及翻阅触目惊心史料加上日本右翼势力的人身威胁综合形成的巨大压力,现在才知道张纯如极可能是药物治疗的牺牲品——倘如此则西医之危害也是亟需引起重视和警觉的。但在我看来张纯如的悲剧还有一个原因:美国商业化的写作生产机制对作家的伤害是很大的,我看张纯如的出名过程也觉得似乎她的家人们对此机制的危害性估计不足,他们如果能多读些道家的东西,大概会明白养精蓄锐对作家的可持续发展有多关键。 (展开)
5 有用 文武 2012-07-14 20:09:21
一个总是在抱怨生命过于短暂时间不够用来成就自己的人最后在青壮年自杀,多么的讽刺。说实话,如果我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我会觉得她很annoying。
8 有用 橘络 2012-11-05 22:00:12
每个人都会有自卑or自信的时刻。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其中的度。越过一点。再过一点。也许就进入深渊。母女的亲密无间。在最终却失去了信任。没有办法。能医治的唯有自我。他人做的再多不过徒劳。都算了吧。PS:德国能获得尊重。因为它勇于正视历史并客观反思。日本一味逃避歪曲和抨击。终将失去人心。
14 有用 yestolife 2012-07-06 11:41:20
“成功”真的那麼重要嗎?到現在,她的母親還是沒有看到自己家庭教育的失敗。
10 有用 苏格拉底很闲 2012-06-08 18:17:53
出乎意料非常好看。如果这不是张纯如,也比那些什么哈佛女孩之类的好看一百倍。可以看出移民家庭在美国的生活轨迹,以及美国的一些教育背景。一些理念我颇为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