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ISBN:9787010022567,作者:龙登高著
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的创作者
· · · · · ·
-
龙登高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龙登高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长聘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得主。主要从事经济史、制度经济学、国际华商等研究。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代表性著作有《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跨越市场的障碍》、《地权市场与基层秩序》、Chinese Civil Society and Spontaneous Order 等。主编或合作主编有丛书“社会经济史译丛”、“清华经济史论丛”、及期刊《华人研究 国际学报》等。曾为哈佛、耶鲁、剑桥、耶鲁、鲁汶等名校访问教授或客座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目录 · · · · · ·
序 李埏
前言
第一篇 中国传统市场的滥觞与初兴
第一章 中国传统市场的历史起点:农村公社市场
第一节 市场的起源:原始市场
第二节 井田制农村公社市场
第三书 城市官立市场的理想模式
第二章 中国传统市场的初兴:公元前5世纪公元1世纪(战国秦汉时期)
第一节 农村公社解体过程中农村市场的兴起
一、井田制农村公社的解体
二、个体小农卷入市场
三、农村集市的出现
第二节 城市市场及其管理
第三节 市场商品结构分析
一、农产品市场
二、盐铁市场
三、劳动力买卖
四、土地买卖
第四节 金属货币的流通
第五节 职业商人群体及其经营
一、职业商人群体的崛起
二、初期商人资本的经营
第六节 各地市场联系
一、交通运输的发展
二、各地市场联系
第三章 西汉盛期以后市场的变化
第一节 商人的重创与市场制度的转变
第二节 东汉市场的新变化
第二篇 中国传统市场的曲折发展:3―9世纪(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土地私有制下的市场
第一节 土地市场的新特点
第二节 庄园经济及其市场活动
第三节 贵族官僚经商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第二章 隋唐市场的复苏
第一节 均田制下官府的市场角色
一、均田制的兴废与土地市场
二、均田制下官府的市场角色
第二节 个体小农家庭经营与农村市场
一、个体小农家庭经营的复苏及其与市场的联系
二、农村集市与草市的萌生
第三节 商品市场
一、商品流通的扩大
二、茶叶市场的异军突起
第四节 职业商人的成长
一、隋唐交通运输的进步
二、职业商人的活动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城市市场
第一节 北方城市市场的曲折演进
一、洛阳市场的起伏
二、隋唐长安的复兴
第二节 南方城市的发展
一、建康的兴起
二、唐代扬州的兴盛
二、其他城市
第三节 隋唐坊市制城市市场及其管理
第四节 唐中后期坊市制城市体制的开始突破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货币流通的曲折演进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通手段的倒退
第二节 唐代的“钱帛兼行”
第三节 中晚唐的钱荒与信用货币
第三篇 中国传统市场的再度兴盛:10―14世纪
(五代两宋金元时期)
第一章 农村市场
第一节 个体小农家庭的商品供给与消费需求
一、农产品商品化的扩大
二、消费需求的增加
三、人口因素与市场
第二节 农村市场交易形态
第三节 市镇的兴起
第二章 城镇中心地与市场网络
第一书 城市市场的发展
一、城镇数量的增加
二、城市市场变化发展格局
三、城镇市场的中心功能
第二节 城镇中心地等级体系与市场网络
一、城镇中心地等级
二、“州府市场”网络
第三章 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
第一节 交通运输条件的进步
第二节 大宗商品的跨区域流通
一、商品粮市场
二、纺织品贸易
三、其他大宗商品的主要产地与市场销售
第四章 货币流通与商人资本
第一节 钱楮并用的时代
一、币制的复杂性与割据性
二、钱荒的长期困扰
三、两宋金元纸币的产生与发展
四、金银使用的扩大
第二节 商人资本的运动
一、启动资金的来源
二、商业利润的生成
第三节 市场营销的进步
第五章 宋元市场的区域考察
第一节 华北区域市场的中心城市
第二节 两浙区域市场格局
第三节 四川区域市场及其兴衰
第四节 其他区域的市场状况
一、江汉经济区域重心的变动
二、其他区域的市场概貌
第四篇 中国传统市场的成熟:14―19世纪
(明清时期)
第一章 要素市场
第一节 地权市场
一、地权市场范围的扩大
二、地权转移的高频率与零细化
三、地权交易形式的多样化
四、地权的分析及其买卖
五、地权与资本的相互转化
第二节 劳动市场
一、明清各行业的雇工
二、明清雇工地位的变化
三、雇工专门市场的出现
第二章 消费需求与商品供给
第一节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商品供给与需求
一、农作物品种的增加与商品供给
二、生产资料需求的扩大
第二节 社会分工与商品的供给和需求
一、地域分工
二、行业分工
第三节 城乡市场主体的商品供给与需求
一、小农消费需求与商品供给
二、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与商品供给
第四节 人口与市场
一、人口数量的剧增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二、移民与市场的开发
第三章 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
第一节 清代商品粮贸易
一、主要粮食需求地区
二、主要商品粮供给地
三、商品粮远距离贸易路线和数量估测
第二节 纺织品市场
一、江南棉花棉布贸易
二、华北的棉花与棉布
三、其他地区的棉花与棉布
四、丝绸基地及其贸易
第三节 其他商品
一、盐
二、茶
三、烟草
四、陶瓷
五、铁器、铁矿及煤炭
六、木材与纸张
七、蔗糖、果品
第四章 城乡市场体系
第一节 集市贸易体系
一、集市创设途径的多样化
二、集会型集市
三、集市贸易体系
第二节 市镇的兴盛
一、市镇兴起的途径
二、市镇的层级
第三节 城镇的发展与中心地等级
一、明清治所城市概略
二、城市市场状貌
三、城镇中心地等级
第五章 明清区域市场考察(上)
第一节 江南区域市场
一、商品的专门化生产与区际贸易
二、江南专业化市镇的繁荣
三、高层中心地
第二节 华北平原区域市场
一、大宗商品的区内与区际流通
二、华北区域市场中心地
第六章 明清区域市场考察(下)
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与岭南市场的崛起
一、商品生产与区际贸易
二、佛山的崛起与“省佛”中心地
三、广西经济中心的东移
第二节 湖广区域市场
一、区域中心城市:汉口
二、湖南市场中心地网络
第三节 四川区域市场
一、大宗商品及其输出入贸易
二、商业重心的逐渐东移
第四节 边疆民族市场:以云南市场为例
一、云南城乡市场
二、云南区内与区际贸易
第七章 中国传统市场的整合
第一节 市场资源配置与全国性经济地理布局的重组
第二节 经济中心地体系与区域市场格局的调整
第三节 内河航运贸易的变动与传统市场的整合
· · · · · · (收起)
前言
第一篇 中国传统市场的滥觞与初兴
第一章 中国传统市场的历史起点:农村公社市场
第一节 市场的起源:原始市场
第二节 井田制农村公社市场
第三书 城市官立市场的理想模式
第二章 中国传统市场的初兴:公元前5世纪公元1世纪(战国秦汉时期)
第一节 农村公社解体过程中农村市场的兴起
一、井田制农村公社的解体
二、个体小农卷入市场
三、农村集市的出现
第二节 城市市场及其管理
第三节 市场商品结构分析
一、农产品市场
二、盐铁市场
三、劳动力买卖
四、土地买卖
第四节 金属货币的流通
第五节 职业商人群体及其经营
一、职业商人群体的崛起
二、初期商人资本的经营
第六节 各地市场联系
一、交通运输的发展
二、各地市场联系
第三章 西汉盛期以后市场的变化
第一节 商人的重创与市场制度的转变
第二节 东汉市场的新变化
第二篇 中国传统市场的曲折发展:3―9世纪(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土地私有制下的市场
第一节 土地市场的新特点
第二节 庄园经济及其市场活动
第三节 贵族官僚经商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第二章 隋唐市场的复苏
第一节 均田制下官府的市场角色
一、均田制的兴废与土地市场
二、均田制下官府的市场角色
第二节 个体小农家庭经营与农村市场
一、个体小农家庭经营的复苏及其与市场的联系
二、农村集市与草市的萌生
第三节 商品市场
一、商品流通的扩大
二、茶叶市场的异军突起
第四节 职业商人的成长
一、隋唐交通运输的进步
二、职业商人的活动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城市市场
第一节 北方城市市场的曲折演进
一、洛阳市场的起伏
二、隋唐长安的复兴
第二节 南方城市的发展
一、建康的兴起
二、唐代扬州的兴盛
二、其他城市
第三节 隋唐坊市制城市市场及其管理
第四节 唐中后期坊市制城市体制的开始突破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货币流通的曲折演进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通手段的倒退
第二节 唐代的“钱帛兼行”
第三节 中晚唐的钱荒与信用货币
第三篇 中国传统市场的再度兴盛:10―14世纪
(五代两宋金元时期)
第一章 农村市场
第一节 个体小农家庭的商品供给与消费需求
一、农产品商品化的扩大
二、消费需求的增加
三、人口因素与市场
第二节 农村市场交易形态
第三节 市镇的兴起
第二章 城镇中心地与市场网络
第一书 城市市场的发展
一、城镇数量的增加
二、城市市场变化发展格局
三、城镇市场的中心功能
第二节 城镇中心地等级体系与市场网络
一、城镇中心地等级
二、“州府市场”网络
第三章 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
第一节 交通运输条件的进步
第二节 大宗商品的跨区域流通
一、商品粮市场
二、纺织品贸易
三、其他大宗商品的主要产地与市场销售
第四章 货币流通与商人资本
第一节 钱楮并用的时代
一、币制的复杂性与割据性
二、钱荒的长期困扰
三、两宋金元纸币的产生与发展
四、金银使用的扩大
第二节 商人资本的运动
一、启动资金的来源
二、商业利润的生成
第三节 市场营销的进步
第五章 宋元市场的区域考察
第一节 华北区域市场的中心城市
第二节 两浙区域市场格局
第三节 四川区域市场及其兴衰
第四节 其他区域的市场状况
一、江汉经济区域重心的变动
二、其他区域的市场概貌
第四篇 中国传统市场的成熟:14―19世纪
(明清时期)
第一章 要素市场
第一节 地权市场
一、地权市场范围的扩大
二、地权转移的高频率与零细化
三、地权交易形式的多样化
四、地权的分析及其买卖
五、地权与资本的相互转化
第二节 劳动市场
一、明清各行业的雇工
二、明清雇工地位的变化
三、雇工专门市场的出现
第二章 消费需求与商品供给
第一节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商品供给与需求
一、农作物品种的增加与商品供给
二、生产资料需求的扩大
第二节 社会分工与商品的供给和需求
一、地域分工
二、行业分工
第三节 城乡市场主体的商品供给与需求
一、小农消费需求与商品供给
二、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与商品供给
第四节 人口与市场
一、人口数量的剧增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二、移民与市场的开发
第三章 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
第一节 清代商品粮贸易
一、主要粮食需求地区
二、主要商品粮供给地
三、商品粮远距离贸易路线和数量估测
第二节 纺织品市场
一、江南棉花棉布贸易
二、华北的棉花与棉布
三、其他地区的棉花与棉布
四、丝绸基地及其贸易
第三节 其他商品
一、盐
二、茶
三、烟草
四、陶瓷
五、铁器、铁矿及煤炭
六、木材与纸张
七、蔗糖、果品
第四章 城乡市场体系
第一节 集市贸易体系
一、集市创设途径的多样化
二、集会型集市
三、集市贸易体系
第二节 市镇的兴盛
一、市镇兴起的途径
二、市镇的层级
第三节 城镇的发展与中心地等级
一、明清治所城市概略
二、城市市场状貌
三、城镇中心地等级
第五章 明清区域市场考察(上)
第一节 江南区域市场
一、商品的专门化生产与区际贸易
二、江南专业化市镇的繁荣
三、高层中心地
第二节 华北平原区域市场
一、大宗商品的区内与区际流通
二、华北区域市场中心地
第六章 明清区域市场考察(下)
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与岭南市场的崛起
一、商品生产与区际贸易
二、佛山的崛起与“省佛”中心地
三、广西经济中心的东移
第二节 湖广区域市场
一、区域中心城市:汉口
二、湖南市场中心地网络
第三节 四川区域市场
一、大宗商品及其输出入贸易
二、商业重心的逐渐东移
第四节 边疆民族市场:以云南市场为例
一、云南城乡市场
二、云南区内与区际贸易
第七章 中国传统市场的整合
第一节 市场资源配置与全国性经济地理布局的重组
第二节 经济中心地体系与区域市场格局的调整
第三节 内河航运贸易的变动与传统市场的整合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市场上宫僚贵族势力的膨胀,是职业商人尤其是资本雄厚的大商人凋零的结果。残存的商人,也没有足够的资本从事贩运贸易。能够有资本从事贩运贸易者,只有世族官僚、庄园主。市场行为人尤其是商人的多元化,是市场不规范、秩序混乱的表现。市场发育不完善,缺乏正常的市场渠道以供商品流通:缺乏一定数量的职业商人和足够的商业资本来承载商品运输与销售;商品匮乏,只能通过经济职能部门额外地、或兼业地来组织贩运,或官吏、军将利用权力去贩运。这种现象的普遍化、合法化,其本质是将权力转化为某种形态的资本,来填补商人资本不足的空隙。或者说,通过权力来催发商业资本。官僚贵族不仅自己非常富有,而且控制着官府财产、军队粮饷,只要有利可图,就会施展一切手段把它们转化为资本,或者用自己私家所有拿去投资,或者以公款为自己、为官府谋利。以行政、军事人员来弥补职业商人的真空。市场供求变幻莫测所带来的风险,社会动荡、战乱四起所带 来的危害,也只有政治权力与军事力量才能化险为速,此外,在割据四起、战乱纷纷的年代,市场供需、价格变动、何处商品匮乏、何处商品有余等市场信息往往与军事情报连带在一起,因而 也最先为军事、行政首长获悉,于是他们便拥有市场信息方面的竞争优势。割据政权之间,在军事对抗的同时,常常有物资交流、 商品流通的需要,一般商人以走私形式贩运商品,如果不取得疆大吏的支持,可能寸步难行,而军将则委派人员经商,并可以畅通无阻。有时他们还可以获得豁免关税的优待。这样看来,世族官僚在市场上呼风唤雨也就势所必然,虽然各王朝也时常加以某些限制,但地方大员雄据一方,世族门阀根基深厚,中央政府对他们无可奈何,约束经商自然只能成为一纸空文。 官僚贵族兴贩营利,破坏了市场秩序。有的军阀,以武力为后盾经商,其间抢劫商旅,欺掠百姓,无恶不作。石崇任荆州刺史,“百道营生”,无所不及,还劫掠商旅和贡使。世族官僚不是职业商人,他们进入...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节 贵族官僚经商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喜欢读"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清代民国县制和财政论集 8.5
-
- 从交易到市场 8.3
-
- 传统中国地权结构及其演变 7.9
-
- 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 8.5
-
- 宋代商业史研究 9.2
-
- 嘉定县事 8.7
-
- 理学、士绅和宗族 9.1
-
- 商旅安否 7.6
-
-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8.0
-
- 宋元史学的基本问题 8.1
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两千年市场经济实践的归纳与拓展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近来,利用业余时间读了《市场中国两千年》这本专业性很强的经济史书籍。经济学是本人的知识真空区,此前一直认为市场经济、商人资本都是舶来品,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从国外移植过来的。殊不知,市场经济乃是传统中国土壤上长出的秧苗,是滋养催生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一环。 经济关... (展开)
市场经济必然是中国经济的正道
在股票市场中有一种大家都认同的说法,那就是:市场永远的是对的!很简单的几个字,却又包含万千。 由此,不得不令人想到,人类文明最大的成就就是形成了经济社会,形成了市场,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古往今来,人类群体活动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利益,而利益的得失都会...
(展开)

押韵130行:龙登高《市场中国两千年》总结130行
押韵130行:龙登高《市场中国两千年》总结130行 市场的产生能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 部落之间、氏族之间、公社之间相互交易 货币进入公社内部如流水不息 土地商品化动摇农村公社的根基 井田制解体① 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相地而衰征」让齐国国库充盈② 皮毛商贩出身的齐相管仲在...
(展开)

市场经济不等于工业化
本书比较学术,枯燥,梳理了中国从战国秦汉开始历朝历代的市场交易情况,根据传统经济学基本命题(卡尔-波兰尼反对)人天生就会通过交换来获取利益,这个假设可以说是传统经济学一切理论的起点,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是人类独有的天性,因此...
(展开)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脉络
时间为序,历史为经络,梳理市场经济发展脉络,理清“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之本源。 一、从“崇本抑末(重农抑商)”到康熙王朝的“便民恤商”之变。然而因“寸板不许下海”的海禁,即便是在1550—1830年贸易顺差流入白银约5.6亿两,终归是兴衰难逆之势。 二、政治信用上是否引...
(展开)

《证券时报》传统市场经济之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磊哥说书】 管仲重商强调让民众对生产有积极性,民富则道德水平也相应得到提升,国家借助市场化操作,能够掌握粮食、市场等重要资源,就可以将其用于国家治理并立于不败之地。 郑磊 中国市场经济的历史演变问题一直颇受关注。著名经济史学者龙登高教授新著《市场中国两千年》... (展开)
两千年的中国,两千年的市场……
从遥远的远古时期,自原始人类站在中华大地上劳动、生息开始,到历经数千年沧桑后的东方巨人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这座数千年的文明古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也度过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龙登高老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长聘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从市...
(展开)
>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东方出版社 (2023)8.2分 5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6年购书书目 (北海高密)
-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基本著作 (安东9412)
- 经济史 (成吉思汉子)
- 国史脉络 (寒鲲)
- 2022 待分类 (四三二)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箫心冰蕊 2017-12-12 16:25:58
时间跨度上看,算是“通史”,从最早期一直写到明清,范围也差不多包括“全国”,但是感觉像是一种综述性的概述,泛泛浮谈,但是没什么深入的idea及论证,内容差不多都在常识认知的框架内。
0 有用 北海高密 2018-06-25 21:59:28
信息量大,作者当时已经熟悉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确难得。
0 有用 面面 2021-04-16 19:59:40
超棒啊!大佬就是大佬!
0 有用 WSNBB 2021-02-25 14:36:57
当时的背景下写成这样,是开拓者之一
0 有用 优雅骑士 2021-08-05 21:29:10
小农家庭一直是中国传统市场运行的主体,其参与市场的目的主要在于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商品性消费从属于自给性消费。商品生产则是小规模的、以副业为主要形式的非专业化生产,很少以利润为动机。其交易以集市贸易为主要形式,并塑造了村落基层市场和县镇市场的基本特征。由于官府对于市场的干预等原因,中国传统社会生产形态始终停滞于家庭副业和手工作坊,商人资本也始终无法向产业资本过渡,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强化了小农的主... 小农家庭一直是中国传统市场运行的主体,其参与市场的目的主要在于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商品性消费从属于自给性消费。商品生产则是小规模的、以副业为主要形式的非专业化生产,很少以利润为动机。其交易以集市贸易为主要形式,并塑造了村落基层市场和县镇市场的基本特征。由于官府对于市场的干预等原因,中国传统社会生产形态始终停滞于家庭副业和手工作坊,商人资本也始终无法向产业资本过渡,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强化了小农的主导地位。个体小农从事市场活动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主要追求短期效应与较小风险,这就导致价格机制的作用局限于流通领域,只能对市场供求状况产生一定影响,而难以对商品生产的数量与结构发挥作用。即便市场发出信号,因生产力的局限,也无法及时对商品生产的数量与结构进行调整。因此,市场并未真正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 (展开)